•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四節 協力參與的建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第四節 協力參與的建構

公私協力的夥伴關係(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是當代治理途徑的常見形 式,其重點在於政策推動中有利公私雙方,採取雙方各自的優點與長處,透過互 相的合作態度與精神,針對風險共同分擔,以合作取代契約的作法,建立起長期 承諾,共享共同利益(Hodge & Greve,2007:546)。其有別於民營化之處在於將市場 的契約文化轉換為協力的夥伴文化,因此比較可以運用共同參與、協力同工,以 營造出互信互惠、風險共承的夥伴關係之治理效應(Glendinning &

Rummery,2002:7-11;李宗勳,2004:49)。因此有別於商業行銷可以由單獨一家公 司或是團體推動,政策行銷或是社會行銷如果光是靠政府機關或單一機關的力量 已是不足,尤其現今公共、社會事務繁瑣,相對的政府或單一機關資源與人力有 限,因此更需要與民間其他單位協力合作,發揮各自所常,達成目標。而民間部 門可以提供相當多的資源,包括了現金、專業、通路管道、非金錢性服務、商品 等(郭思妤譯,Kotler & Nancy,2007:353)。

至於協力參與意涵的界定,可以將公私協力與公民參與兩個觀念加以結合。

公私協力的簡單定義為跨部門的組織間,為了實現彼此的需求,而進行長期的合 作與資源分享(李宗勳,2004:52)。而透過參與者間互信互賴、分工合作、風險分 擔與長期承諾的發展之下,如此一來在協力的過程之中,可以達成減少政府支出、

提供較佳品質服務與有利於協力參與者的目標(Hodge & Greve,2007:546)。然而協 力治理過程中可能產生些許問題,如資源過度依賴其中一方、組織自主性導致參 與者互信機制喪失以及治理過程中因分工問題而面臨到失敗,因此在公私協力的 過程當中有關經費的如何分擔、在協力過程中角色如何安排以及資訊如何在雙方 間透明流通將是協力治理的關鍵(李柏諭,2005:92-96)。

另外 Brinkerhoff(2002)指出以協力夥伴的形式,可以納入多元利害關係人,

解決衝突,實踐民主機制。Mitchell(1996)討論私部門採取合作經營模式的動力在 於為了能克服自身能力的限制以及提供多元的商品。然而可能產生的問題包括了 失去財產的資訊、控制困難等。Leach(2006)認為協力建構有七要素,分別為:加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入、代表、公平、透明、協商、法規、授權。

而公民參與的定義,吳定(2004)以界定為民眾個人或團體基於自利或公益,

自動自發或被組織起來,採取抗議性或非抗議性的方法,參與政策運作過程,爭 取訴求的實現。而丘昌泰(2000:176)則基於「自發性」的觀點,認為公民參與是 民眾自發性的參與公共政策形成之行為。吳英明(1993:4)指出公民參與乃是人民 或是民間團體基於主權的認知及實踐,對於政府的行動及政策可得充分的資訊,

同時也有健全參與的管道。因此可知公民參與的強調民眾與政府共同對於公共政 策的決策及制定的過程,享有溝通、互動以及提供意見的權利,而非被動地接受 政府的政策,無法表達己見。另外 Vigoda(2002)認為治理的觀念已有所改變,應 建立起多層次觀點(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的協力關係,將政府、公民及其 他社會參與者包含在內,改變新公共管理將政府與人民間的互動從被動的顧客、

消費者的概念改為主動、回應性的夥伴關係。

而本研究主要採用 Vigoda(2002)多層次觀點協力互動關係的見解作為理論 架構,在此一互動關係中建構起政府單位、民間團體及其他社會行動者之間的協 力參與關係。透過協力參與的建立,讓民眾參與公共政策的運作過程,不僅在政 策規劃階段表達己見,提供看法,並在之後執行階段與政府配合,相互合作,基 於共同目標的基礎,分工合作,將政策有效執行。其不同於公私協力之處在於協 力參與更強調「民眾的自發性」,而公私協力則重視公部門如何尋求民間部門的 協助;而協力參與不同於公民參與部分在於「擔任執行行動者」,協力參與的對 象除了在政策規劃階段提供意見之外,在執行階段並一同參與執行活動,而公民 參與僅為政策規劃過程為制定更完善政策內涵,所運用的途徑,然而欠缺了直接 行動性與執行過程的參與,因此由協力參與的發展將被動參與,轉化為主動且積 極回應的夥伴關係。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圖 3.多層次觀點協力互動關係 資料來源: Vigoda(2002)

關於協力參與的要素,參考公私協力的互動模式,吳英明(1996:18-22)提出 有由公部門為主體的垂直分隔互動模式、公私平行的水平互補互動模式以及公私

其他社會行動者:媒體、學 術界、私部門與第三部門等 政府治理模式

與行政體系 公民:

個人與團體

公民:

個人與團體

協力及夥伴關係

正當性

目前的狀況

朝向未來的狀況 服務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混合的水平融合互動模式。而張世賢、汪家源(2006:108-110)便以三個模式提出 八項建構因素方別為:社會責任、責任歸屬、互信、主從關係、資源互賴、互動 方式、互動氣氛、協商,相關內容如表 6。

因此協力參與的建構需要民間部門參與的動力、與公部門溝通互動的機制建 立以及在執行上基於共同,如何分工合作,共同的推動該項政策規劃及執行。而 王千文(2009)就公私協力成功要件,以德菲爾調查結果分析,歸納在策略規劃階 段,「給予利害關係人參與之機會」、「制度之長期規劃」具有重要的關鍵地位;

而在公私協力發展階段中,「公私協力觀念之宣導」、「協力中心之籌設」、「公私 部門對協力計畫之共識」、「提供適當誘因」、「調整組織結構」、「研究機構與專家 之意見」具有顯著的影響力;在公私協力執行階段,「社區鄰里功能之發揮」、「派 系問題」、「公部門應扮演經費、資訊與專業輔助之角色」、「公部門協助社區籌組 非營利組織」、「信任」、「建立與非營利組織之溝通機制」、「彈性原則」具有顯著 的影響力。公私協力評估階段,「監督仲裁機制」、「政府扮演著確保社會公平及 企業社會責任之角色」及「透明的課責機制」具有重要的關鍵地位。

至於協力參與及行銷的關係,以及運用協力參與對於政策行銷的效果,陳俊 瑋(2012)整理相關協力對於文化產業或節慶活動的推動,分類出有重視協力成效 及協力機制比較分析的「外部效果與協力機制」,討論公私間溝通建立與資源分 配的「協力機制的平台與資源整合」,以及討論協力建構的原因的「協力關係建 構因素」。可見得資源、溝通以及如何建構協力,將是協力對於行銷最大的關鍵。

而一般的政策制定過程包括政策問題認定、政策規劃、政策合法化、政策執行與 政策評估,另外羅吉斯(Rogers)則將創新決策過程分為認知、說服、決策、執 行及確認等 5 個階段(唐錦超譯,2006,182-183),基於以上基礎,孟繁宗另以

「顧客導向」為核心,提出了「顧客導向的政策制定過程及行銷策略要項」,相 關整理如表 7 之內容。

資料來源:張世賢、汪家源(2006:110-11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活動,而受惠抑或有感受到成就的感覺,得以願意參與活動,維繫關係以及持續 投入其中。

綜言之,公私協力參與關係的建立,有助於行銷的推動,然而卻需要奠基在 信任關係的建立。而此種互信互賴的情誼是需要一段時間的培養。因此綜合上述 討論協力參與討論,可以發現協力的運用為政府部門推動政策或服務的重要途徑,

藉由公私之間的分工合作,達成共同目的。而參與的管道運用讓民眾的意見與看 法可以被吸納到政府的政策當中,加以回應民眾的需求。然而在協力過程中,需 要有一定基礎的互信機制的建立,使得政府能繼續擔負其責任、民間部門包括營 利或非營利部門可以獲取利益或滿足其社會公益的追尋,因此如何安排角色分配 與互信機制以及溝通管道的建立將左右協力之成效,另外在參與管道的建立,或 是重要人物(如地方首長)的領導,也會影響到協力參與的運作以及發展性。而協 力參與對於行銷的影響方面,可以發現透過協力參與的機制可以對於行銷策略的 設計以及運用有所助益,在規劃以及執行的過程中透過溝通,了解顧客的想法,

進以加以回應,而資源分配、參與溝通管道建立以及協力關係的建立,將是影響 行銷能否有效發展的關鍵。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第五節 小結

綜合相關文獻的討論之後,提供本文在研究之中,可加以討論與切入研究的 空間。由於衛生政策行銷有其特殊性質,而不同於衛教政策由上而下、由政府到 人民,僅是單方的形式,此類型的政策更強調需要消費者(人民)一同響應,方能 促成政策有效推動,因此形成雙向運作的情形,因此人民的角色在此一政策之中 相當重要,其不只是消費者的角色更擔負起共同生產者的角色。尤其此一政策影 響到人民生活習慣甚鉅,如何採用合適的方式,提供民眾參與,可以改變人民行 為與認知。

因此根據研究的焦點,本研究將以行銷理論了解肥胖防治政策的整體行銷架 構,並討論其行銷過程中有何阻力與問題。另外討論過往的研究與該政策之間有 何差異,以及該政策的特殊性。最後則是協力參與機制如何在該政策的行銷過程 建立及運作,並對於該政策的行銷推動有何影響與成效。所以本研究嘗試透過行 銷架構的形塑以及協力參與的建立,建構出該政策運作與發展的情形。加以討論 肥胖防治政策的行銷策略與方法為何以及對於行銷阻力如何化解,並進一步檢視 行銷理論與此個案之間有何連結與差異存在,並討論協力參與的機制在該政策的

因此根據研究的焦點,本研究將以行銷理論了解肥胖防治政策的整體行銷架 構,並討論其行銷過程中有何阻力與問題。另外討論過往的研究與該政策之間有 何差異,以及該政策的特殊性。最後則是協力參與機制如何在該政策的行銷過程 建立及運作,並對於該政策的行銷推動有何影響與成效。所以本研究嘗試透過行 銷架構的形塑以及協力參與的建立,建構出該政策運作與發展的情形。加以討論 肥胖防治政策的行銷策略與方法為何以及對於行銷阻力如何化解,並進一步檢視 行銷理論與此個案之間有何連結與差異存在,並討論協力參與的機制在該政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