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原住民族特考執行後產生的問題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討論

第四節 原住民族特考執行後產生的問題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四節 原住民族特考執行後產生的問題

政策工具在執行上可能因為設計不良,或因為社會環境的改變,而產生新的 問題。本節將依序說明原民特考於執行後產生了「非都市地區的原住民擔任公務 人員的機會較低」、「原民特考錄取的公務人員無法就近於居住地服務」、「原民特 考錄取的公務人員不見得了解原住民族語言文化」三個問題,並探究其形成原因 與解決的辦法。

壹、 非都市地區原住民擔任公務人員的機會較低

在台灣擔任公務人員,需要經過公開的考試程序,始能及格任用,原民特考 即是專為原住民族設置的考試管道。然而因為考試形式與其他條件的限制下,本 論文有些受訪者認為原民特考執行後,相較於從小生長於部落的原住民,家庭背 景為公務人員,或教育水準在大學以上的原住民,較有機會透過原民特考取得擔 任公務人員的資格。

居住在新莊的原住民公務人員說:「我覺得念書這個事情就是變得你整個家 庭,因為通常爸爸媽媽如果是學歷很高的,會去管你的念書考試,基本上成長過 程對念書這一塊狀況都不會差到哪裡去。可是很多原住民孩子,他們可能父母並 不是很會念書的人,他不太知道說在考試制度上面要怎麼監督孩子,因為他們擁 有的生活智慧和生活經驗也許和考試是沒有什麼關係的,可能父母、爺爺奶奶那 一輩對考試制度根本就不太熟悉。因為他們會想說我們小時候在山上,或者是小 朋友在原鄉的時候就是很自由、很快樂,也一路這樣活著,雖然生活可能很辛苦,

也是把小孩子都養大了。可是他們可能不太知道在教育上面要怎樣去改善,還是 會有一些偏鄉落差(I02-1-02:3)。」

訪談期間,筆者與年輕時即移居台東的寄宿主人黃老師閒聊論文主題。其在 台東縣的教育領域觀察到,政府給原住民的機會很多、優惠很多。但常常需具備 一定資格者較有機會取得,比方大專教育程度以上,其實對部落學子來說就是一 個門檻。

因此,在泛原住民身分下,仍得討論原住民內部因為居住地與經濟條件不同,

所形成的差異;以及在此差異之下,原民特考可能面臨什麼新的問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7

一、 定義都市原住民與非都市地區原住民

筆者檢視政府機關對原住民族事務的各種統計資料及相關法律規定時,發現 政府機關多以「山地原住民」與「平地原住民」作為分類依據。然而在原住民族 內部社群的討論,則多依族別或原鄉∕都市原住民為分類依據。

根據教育部與原民會的台灣原住民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資料庫,當中對「都 市原住民」的定義為「現今所稱之『都市原住民』,指涉的是自 1960 年代起,因 謀生需要而從傳統原居地遷徙至都會區的平地或山地原住民。這些跨部落、族群 之原住民人口,因有別於過去傳統族群之分類法,而又基於有相同之遷徙與勞作、

生活經驗,才被泛稱為『都市原住民』。…採取較為狹義的方式界定『都市原住 民』為『原設籍在山地鄉或平地鄉原居地之原住民,因工作或婚姻等因素遷徙離 開原居地並設籍於非原住民鄉鎮市者』。…自 1960 年代至今,都市原住民族已逐 漸在都會區落地生根,甚至已有第三、四代土生土長的子孫;然而,都市原住民 族也面臨到傳統部落氏族組織、家庭制度、年齡階級、母語能力等逐漸崩解的危 機。」

本論文的受訪者之一,生長於花蓮縣,而在台北地區服務的公務人員即說:

「都市原住民…因為像部落原住民大家都一戶一戶,有自己的家。可是像在都市 可能都只能租國宅或租公寓,相對就跟你有自己的一大片土地跟你沒有這些土地 的生活差很多。第二個是文化上面的話,你可能…像我們的習俗婚紗喜慶都要殺 豬,然後都原的話就很少。相對都原的物價又很高,他們買不起又只好回到部落。

其實很多文化傳統都市沒有辦法去舉行(A02-4-23:2)。」

從訪談過程中觀察到狹義的都市原住民定義,業已不足以解釋原住民族社會 的現況。都市原住民的定義除了設籍非原鄉區域,還應包含長期居住於都會地區 之原住民人口。

由行政院主計處所得到最近一次的人口及住宅普查資料顯示,2010 年底台 灣地區 5 歲以上原住民族之遷徙率為 30.5%,高於全體人口之 25.3%。遷徙率以 15 至 24 歲 44.0%最高,隨年齡增加而逐漸降低,至 45 歲以上不及 2 成;國小及 以下程度者 22.8%最低,隨教育程度提高而逐漸增加,以大專及以上程度者 43.8%

為最高。原住民族常住人口居住於非原住民鄉鎮市區占 55.8%,10 年間增加 15.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99 年人口及住宅普查原住民族補充報告提要分析〉,中華民國統計 資料網網址:http://www.stat.gov.tw/lp.asp?ctNode=548&CtUnit=383&BaseDSD=7&mp=4

表 11 說明台灣地區原住民人口,儘管有過半比例的戶籍在原鄉,但多數人 口因為求學或工作需求,長期居住於非原住民鄉鎮市區。當中常住與戶籍人口的 差異又以彰化縣、台東縣與新竹縣的遷徙移出為最高,遷徙移入則以新竹市與台 中市、台北市為最高。筆者推測原住民人口因為教育與工作機會而移往鄰近都會 區居住、發展。

統計發現原鄉設籍人口中有相當數量在非原住民地區工作及從事其他活動,

戶籍資料會高估原住民在原鄉的現住人口,估算發現外流人口比例接近三成,其 中八成是移到非原鄉地區。從遷徙類型與原鄉屬性來看,非原鄉的原住民以移入 人口為主,多數在 15 歲以後遷徙到非原鄉,非原鄉的原住民再度返回原鄉的比 例相對較低(章英華、林季平、劉千嘉,2010:72-85)。21

遷移都會區的原民人口,於 2014 年達 240,482 人(約佔原住民族總人口數的 45.03%)(伊萬納威,2014:4)。然而,根據戶籍資料,有近四成的原住民設籍 於非原鄉,但考慮原住民實際居住及活動空間,應該有近六成的原住民人口以非 原鄉為主要活動地點,這與 25 年前大部分原住民仍以原鄉為活動範圍有極大的 差異(章英華、林季平、劉千嘉,2010:105)。

綜上所述,推估台灣目前廣義之都市原住民高達原住民總人口數之六成。亦 即原住民族總人口數中,有過半比例之原住民居住於都會地區,與台灣其他偏鄉 地區的情形類似。原鄉偏遠部落多留下老人與小孩,青壯年則長期居住於都會地 區為多。

因此,本論文所稱之「非都市地區原住民」,意指沒有因為工作或就學等因 素而長期居住生活於都市的原住民;或於短期就學後,返鄉持續居住於原鄉部落 的原住民。原住民族當中的就業高風險群,亦即矯正歧視優惠行動(AA)所要 保障的族群,應為居住於非都市地區的原住民。因為非都市地區的原住民與都市 地區原住民相比,非都市地區原住民的教育環境與就業條件相形處於劣勢,使其

21 美國政府完成 2000 年的人口調查,其中印地安亦面臨同樣的隱憂。年輕人不再居住於保留地,

而流失在其他的都市中(陳思齊,2000:57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1

透過國家考試擔任公務人員的機會較都市原住民為低。

二、 非都市地區原住民的受教育及就業機會較低

根據 2013 年銓敘部統計年報統計概述說明:2013 年底原住民族任公務人員 為 6,740 人,占全國原住民族 53 萬 3,601 人之 1.26%;為全國公務人員人數之 1.95%。按教育程度區分,大學以上者占 29.82%;專科占 35.68%;高中(職)及 以下者占 34.50%,隨高等教育普及,大學以上程度者逐年增加,近 10 年來(較 2004 年底)增加 1,497 人(成長 2.92 倍)。如下表 12:

表 12原住民族任公務人員概況

單位:人 資料來源:銓敘部 2013 年統計年報統計概述

表 12 說明隨著高等教育普及,原住民公務人員的教育水準,尤以大學以上 教育程度者逐年增加。

年 別 總計

性別 教 育 程 度

平 均 年 齡 (歲)

平 均 年 資 (年) 男性 女性 研究所 大學 專科

高中

(職)及 以 下

2013年底 6,740 4,750 1,990 268 1,742 2,405 2,325 42.58 16.74 2012年底 6,707 4,787 1,920 233 1,570 2,398 2,506 42.44 16.65 2011年底 6,509 4,656 1,853 198 1,396 2,406 2,509 42.28 16.39 2010年底 6,572 4,793 1,779 166 1,215 2,451 2,740 41.62 16.18 2009年底 6,631 4,927 1,704 129 1,076 2,418 3,008 41.67 16.09 2008年底 6,693 5,077 1,616 119 949 2,404 3,221 41.32 15.82 2007年底 6,785 5,237 1,548 79 821 2,358 3,527 40.98 15.63 2006年底 6,796 5,307 1,489 70 716 2,338 3,672 40.55 15.28 2005年底 6,718 5,346 1,372 54 618 2,201 3,845 40.24 15.05 2004年底 6,655 5,348 1,307 30 483 1,978 4,164 39.72 14.7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然而楊凱傑(2013:98-100)碩士論文的研究發現指出:「真正與社會文化 與生活習俗迥異、社經地位較居劣勢的是以原鄉原住民為主,本研究發現在申請 入學外加名額的制度下,並未將都會原住民學生與原鄉原住民學生分開比較,制 度的設計沒有去考慮兩者在教育資源、成長背景之差異,而使得原鄉原住民學生 在申請入學考試上的表現上不如都會原住民學生,外加名額的制度雖然保障了原 住民學生的入學機會,但並未真正保障到社會文化與生活習俗迥異、社經地位較 居劣勢的原鄉原住民學生,凸顯出原住民學生地域上的差距。」

根據上述統計資料與文獻,原住民族矯正歧視優惠行動的設計不周全,致使 非都市地區原住民受高等教育之入學機會,即低於都市原住民。繼而影響後續就 業機會,及其取得公務人員資格的機會亦相對偏低。

在部落讀書而考取公務人員資格的受訪者說:「在家裡讀書…我就跟爸爸說 我要去圖書館看書阿!可是去圖書館很遠吶,圖書館離我家很遠耶,要從山上騎 到玉里鎮大概要 30 分耶,就是很累阿,那在家裡好了。…在家裡比較可以唸書 大概就是他們都睡覺了,不然很吵。白天看書的時候還有阿姨走到我後面說你在 看書喔,加油唷!因為我們原住民愛喝酒嗎,不是啦,就是有時候會聊天這樣,

就在旁邊聊天聊得很開心。那時候有中國好聲音嗎,我也是在那邊看中國好聲音,

我爸就會說我們一起看嗎~(A03-2-14:6)。」

我爸就會說我們一起看嗎~(A03-2-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