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反共抗俄劇與配合國策之演戲活動

第四章、 黨團動員下的地方戲劇活動

第二節、 反共抗俄劇與配合國策之演戲活動

根據第三章臺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成立的經過可以得知整個戒嚴時期改良 地方戲劇的浪潮即在歌仔戲的改良中揭開序幕,繼前述《女匪幹》、《延平王復國》

後,劇作家呂訴上又繼續編寫第三個新歌仔戲劇本《鑑湖女俠》以及臺語話劇本

《還我自由》,並在臺語話劇本受到熱烈歡迎後進一步接受國民黨臺灣省黨部之 委託,組織臺語劇團進行巡迴公演97

1950 年 11 月 24 日臺灣省改造委員會召開商討組織臺語劇團事宜,首次籌 備會中公推呂訴上、張徹、陳文泉三人起草「臺語劇團組織規程草案及預算」, 並於同年 12 月第二次籌備會決議通過組織辦法及開辦劇團費用,翌年 2 月 3 日 召開第一次臺語劇團指導委員會並正式成立臺語劇團,團址設於臺北市廣州街 253 巷 21 號,由呂訴上擔任團長並登報募集新團員,同年 5 月 12 日劇團正式成 設立訓練所於臺北市鄭州路 135 巷 4 弄 9 號並聘請講師講授宣傳要點、戲劇理 論及技術,並著手排演反共抗俄劇本《還我自由》,歷經幾個月的籌備、訓練後,

最終在該年 6 月 13 日於臺北市省立第一女子中學(現北一女中)大禮堂試演反應 熱烈,旋即在劇團指導委員會的決議下,隨同國民黨的全省巡迴宣傳工作隊出發 至全臺各地首次的免費巡迴公演,總計演出 90 天共 100 場、巡迴 70 個鄉鎮、招 待觀眾 22 萬餘人,本次的巡迴演出因事先準備充分,再加上各縣市的黨部密切 配合、給予協助,使臺語話劇成功深入鄉村獲得極大的迴響,也讓各地的劇團陸 續加入改良戲劇的行列,開始排演反共抗俄劇本,同時也讓各地機關團體重新評 估地方戲劇的宣傳價值,開始鼓勵各地劇團參加反共抗俄宣傳工作98

臺語劇團於第一次巡迴工作結束後即因經費困難而暫停活動,至 1952 年才 又重組為臺語劇藝工作隊進行第二次巡迴演出,其宣傳成果較第一次更深入及普

97 呂訴上,〈臺灣地方戲劇運動〉,《臺北文物》,8:1 期(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59 年)

頁 28。

98 呂訴上,〈光復後臺灣的劇運—進入戰鬥戲劇的新階段〉《臺北文物》,5:2/3 期(臺北:臺 北市文獻委員會,1957 年)頁 49-50。

99,於是隔年便進一步改組為省文化工作隊,正式納入省黨部的組織,並參與 金馬前線的勞軍公演,至 1956 年更擴大編組,由原先一隊擴編為四個小隊,團 員由 30 人擴增為 130 餘人,共計巡迴了二百餘個鄉鎮市,期間獲得民眾良好反 應,但是這樣的榮景並不長久,省黨部文化工作隊的規模並未長久延續下去,由 於缺乏穩定的財源支持,工作隊於之後又再度縮減為一個小隊,巡迴演出也隨之 中斷100

另外自 1952 年起省教育廳每年皆公開徵求改良新劇本,每屆錄取之佳作劇 本則頒發獎金以資鼓勵,這些由省教育廳徵求的新型劇本內容皆與反共抗俄之精 神呼應,也就是中四組所推動、文藝界提倡的戰鬥文藝體制,透過文藝宣傳的力 量凝聚民眾的精神。整體來說,改良地方戲劇運動在政府地號召以及各劇團響應 之下相當成功,也使國民黨藉由文藝力量達成宣傳目的的政策得以實現。

除了歌仔戲之外,其餘的地方戲劇亦於前述的改良歌仔戲獲得成功後陸續加 入改良戲劇的行列,當時觀眾數量僅次於歌仔戲的布袋戲也在改良歌仔戲獲得熱 烈迴響後,響應地方戲劇改良的號召,由郭遠山著手籌組「愛國戲團」開始排練 布袋戲版本的女匪幹—「羅挹芬失足恨」,並於 1951 年 8 月於臺北市試演,同年 9 月更進一步演出自行編寫的改良布袋戲「葬父記」(後改名為復仇報國),而後 愛國戲團更持續於各鄉鎮巡迴演出。根據中四組的統計顯示,自 1953 年五月至 1954 年六月,短短一年之間光是反共抗俄歌仔戲就出演了 37 場、布袋戲 175 場,

而觀眾人數分別是 3.4 萬以及 16.5 萬人,相較於另一類反共抗俄劇種國語話劇的 75 場及觀眾 7 萬人,其數量多了 2 倍以上,顯見此時期地方戲劇的觸及人數與 對宣傳工作的重要性。協進會透過改良地方戲劇運動使地方戲劇界與黨的文藝政 策結合,呼應戰鬥文藝體制,同時藉由演出改良劇本使反共抗俄精神能夠深入台 灣民間社會,相較於中國文藝協會服務的對象為知識分子,協進會主要服務的對

99 〈臺語劇藝團 今晚再獻演〉,《中央日報》1952 年 1 月 10 日,第三版;〈臺語劇藝工作團 今 明演劇〉,《中央日報》1952 年 1 月 18 日,第三版。

100 呂訴上,《臺灣電影戲劇史》,臺北:銀華,頁 503-504。

象則是一般民眾,而當地方戲劇改良完成後,接著需要的便是宣傳與演出的機會,

因此巡迴演出、勞軍公演以及一年一度的全國地方戲劇比賽就成為改良地方劇發 光發熱的最佳場合,關於這個部分筆者將於後續第三節再詳加介紹。

如同前面第一節關於協進會日常會務的描述,臺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自創會 以來皆定期協助省教育廳辦理換發各劇團、會員與演職員證件,並協助政府推行 政令與舉辦各種社教活動。透過地方戲劇演藝人員證件的換發以及審核,政府便 能夠確實掌控全臺灣地方劇團的數量,並進一步推動各地地方劇團配合國家節慶 或選舉所辦理的各項活動,例如協進會於每年二月十五日戲劇節都會舉辦慶祝大 會,並於慶祝大會上頒發全國地方戲劇比賽之獎項,戲劇節對於地方戲劇界而言 是年度的重要活動之一,根據 1966 年的戲劇節慶祝辦法可以得知該活動的舉辦 宗旨是為了宣揚戲劇節之意義、提高工作人員情緒、促進戲劇之改進而轉移社會 風氣、激發民眾愛國觀念,舉辦的活動包含在地機關舉辦慶祝會、演出富有教育 意義藝題優待觀眾、穿插有關戲劇節意義之台詞、唱詞向觀眾宣傳、召開演員座 談會檢討改進、懸掛戲劇教育標語,其中有關戲劇節的教育標語,以第 23 屆戲 劇節為例一共發布七個標語,分別為:

一、擴大戲劇運動 二、推行社會教育 三、推行毋忘在莒運動 四、發揚民族精神 五、實行三民主義 六、蔣總統萬歲 七、中華民國萬歲101

不論是從活動宗旨或是活動標語皆可看出戲劇節慶祝活動與當時國民黨的文藝 政策仍是相互呼應,除了籌畫戲劇節慶祝活動外,每年十月海外華僑回國參加國

101 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藏,〈五十五年度戲劇節慶祝辦法〉,1966.02.14,檔號:0055/ 231 /01/01/004。

慶慶典時,協進會亦會推薦優良劇團演出予以慰問,並選擇適當縣市發動劇團公 演、每年各縣市與省政府舉辦文藝季時協進會均發動會員參加公演、每屆中央民 代、縣市長、省市民代改選時均編撰劇藝專輯或短劇劇本,分發各劇團宣傳演出

102,而前述劇團證件的登記與發放也和另一項重要動員活動—全國地方戲劇比賽 結合,藉此確保全臺的地方劇團每年皆參與該賽事以達到統合動員之目的。

協進會的組織章程或工作計畫大綱都一再提及地方戲劇改進以及反共抗俄 的宣傳,這兩項目標與中四組提出的文藝政策相契合,證實協進會舉辦的義演、

公演活動其背後目的除了響應當時政令之外,同時也呼應黨的文藝政策,因此除 了理論的革新、技術與劇本的改進之外,對外的政令宣導、舉辦社教活動也是不 可輕忽的重點工作,協進會最常使用的方式是透過舉辦勞軍公演、巡迴義演來響 應,從中四組的統計報告來看,1953 年 5 月至 12 月之間全台灣的地方內台戲劇 團共演出了 1274 場勞軍公演,期間有 166 個劇團參與演出共 63 萬 7 千名官兵 受惠103,而劇團義演發起的目的是為了支援金馬前線的三軍將士,1958 年 10 月 15 日由協進會發起支援 823 炮戰前線作戰將士的劇團義演,演出所得均全數捐 予金馬地區的國軍。另外,協進會於 1959 年與 1978 年分別因應八七水災、中美 斷交及慶祝建國 70 年發動會員捐款活動,而 1975 年協進會為慶祝台灣光復卅週 年紀念,亦特別商借臺中市議會禮堂舉辦為期七日的地方戲劇展覽會,並印發各 類劇團簡介五萬份供參觀民眾索取,同時在會場安排演出掌中戲、傀儡戲、皮影 戲,時任行政院長的蔣經國與臺灣省主席謝東閔皆蒞臨參觀104

102 臺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編,《臺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卅週年紀念特刊》,臺中:臺灣省地方戲 劇協進會,1983,頁 18-19。

103 中央委員會第四組編,《第四組工作簡況暨統計圖表》,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四 組,1953,頁 55。

104 臺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編,《臺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卅週年紀念特刊》,臺中:臺灣省地方戲 劇協進會,1983,頁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