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戒嚴時期國民黨威權統合主義下的臺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戒嚴時期國民黨威權統合主義下的臺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

Copied!
13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 歷史學系 碩士論文 Department of History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Master's Thesis. 戒嚴時期國民黨威權統合主義下的臺灣省地方戲劇協 進會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aiwan Provincial Local Theatre Association under the KuoMingTang Corporative Authoritarian Rule during the Martial Law Period 研究生:王祖亮 Tsu-Liang Wang 指導教授:蔡淵洯. 博士. Dr. Yuan-Chieh Tsai 中華民國 109 年 8 月 August 2020.

(2) 謝辭 這本碩士論文從開始到完成的過程花了相當長的時間,一路走來於我而言相 當艱辛、崎嶇,在此首先感謝我的指導教授蔡淵洯老師的教導,在茫茫大海中提 點我論文的方向,使我不至於偏離主軸,並且協助尋找與題目相關的資料,使論 文能夠更聚焦,另外,也感謝兩位口試委員陳佳宏老師以及歐素瑛老師在暑假期 間願意於百忙之中撥冗至師大蒞臨口試,並且給予我明確的建議跟補充之方向, 同時,在此更感謝臺大戲劇研究所的林鶴宜老師以及王雲玉女士,如果不是他們 不吝協助提供關鍵史料以及相關意見,補足我所缺乏的民間資料部份,這本論文 可能無法如期完成。 就讀研究所與撰寫論文的過程是一趟磨練心志的旅程,學習新知、遭遇挫折 都是必經的道路,感謝在研究所生涯所遇見的每一位老師給予我學業上的指導使 我更加精進於史學領域;也謝謝研究所的同學朋友們一路走來互相扶持,使我在 這趟旅程中並不孤單,並時常保持愉悅的心情面對挑戰,如果沒有你們的幫助, 我想我可能沒辦法順利完成研究所學業。 最後,這趟旅程即將邁向終點,期許自己在完成論文之後能夠持續關注臺灣 史研究的相關議題,並保持對這片從小生長的土地之熱忱,願臺灣未來能夠一切 順遂、平安!. i.

(3) 摘要 本文以臺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以及臺灣的地方戲劇發展為核心,探討自 1949 年臺灣頒布戒嚴令開始至 1987 年 7 月 15 日蔣經國總統宣布解嚴為止,國 民黨在此期間於臺灣實施威權統合主義掌控地方戲劇界的情形。本文試圖從臺灣 省地方戲劇協進會的成立、組織過程、日常會務活動來探討國民黨如何發揮統合 主義對其加以組織化進而達到「控制」與「動員」的功能,使該協會協助國民黨 透過有效掌握戒嚴時期臺灣地方戲劇界的種種活動,並利用地方戲劇深入民間之 特性使其能夠發揮落實反共抗俄與復興中華文化國策之效用,同時本文也透過將 臺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與同時期工商界的統合式社團做比較,找出戒嚴時期黨國 威權體制對於文藝界採用的統合主義模式,並分析文藝界與工商界統合式社團的 異同之處。. 關鍵字:統合主義、文藝政策、地方戲劇、臺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改良地方戲 劇、地方戲劇比賽. ii.

(4) 目次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研究回顧………………………………………………………………………………………….4 第三節、研究方法與史料運用…………………………………………………………………….16 第四節、研究架構與章節安排…………………………………………………………………….17 第二章、臺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成立之背景……………………………………………………..19 第一節、國民黨威權統合主義與文藝活動………………………………………………….19 第二節、戰後初期的臺灣地方戲劇之發展………………………………………………….31 第三章、臺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的組成………….………………………………………………….35 第一節、臺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的成立過程……………………………………………..35 第二節、臺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的組織人事……………………………………………..40 第四章、黨團動員下的地方戲劇活動…………………………………………………………………48 第一節、國民黨與臺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48 第二節、反共抗俄劇與配合國策之演戲活動……………………………………………..54 第三節、舉辦全國地方戲劇比賽與精神動員……………………………………………..58 第五章、戲劇改善與會眾服務…………………………………………………………………………….64 第一節、出版刊物與舉辦座談會…………………………………………………………………64 第二節、改良地方戲劇劇本…………………………………………………………………………69 第三節、地方戲劇人才培訓與爭取從業人員福利………………………………………72 第六章、結論………………………………………………………………………………………………………..76 附錄……………………………………………………………………………………………………………………….80 參考書目. iii.

(5) 圖表目次 表1 表2 表3 表4 圖1 圖2. 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組織系統表.....…………………………….…..……………………..30 臺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歷屆理事長、總幹事……………….…………………………....41 1960 年臺灣省各地地方戲劇團數量表…………………………..……………………………44 1983 年臺灣省各種職業劇團統計表…………..………….………………………………......45 《地方戲劇雜誌》創刊號封面&書影………….…………………………………………......66 《地方戲劇》革新號第一期封面&書影………….…………………………………………..67. iv.

(6)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對於這個議題會產生研究的動機,主要是來自大學時代讀到若林正丈的《臺 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一書,這本書讓筆者重新認識戰後臺灣政治史,從另一 個角度說是重新的認識國民黨,進而對國民黨與臺灣戰後政治發展相關議題產生 濃厚的興趣1。透過相關的書籍更進一步的瞭解到國民黨對於戰後臺灣的發展有 著決定性的影響,也使筆者決定要來研究這段時期國民黨與臺灣政治發展的關係。 過去筆者對於國民黨與臺灣政治史的認識相當有限,甚至可說是相當陌生, 對於此時期的認識僅停留在戒嚴、白色恐怖與解嚴後邁向自由民主與經濟起飛這 幾個比較重要的議題,但在接受大學與研究所的課程洗禮之後才發現國民黨與臺 灣政治史的發展有著錯綜複雜的關係,讓筆者決定要深入的研究這個領域。承前 所述,《臺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對於筆者的影響非常之大,從書中瞭解到國 民黨對於戒嚴時期臺灣的控制之深,並非僅只於政治面,而是包含整個臺灣社會 的各個面向,也因此筆者對於國民黨如何控制臺灣的這個議題產生興趣。以往對 於這個議題的討論多是著重在政治、經濟、社會,其中在討論控制的方式時,通 常會以統合主義來解釋國民黨如何由上到下全面的掌握民間社會,進一步達到控 制全國的目的。讀到這部分的時候,筆者就思考除了政經層面外,國民黨是否對 於文化層面的控制也有這種現象,過去對於戒嚴時期文化層面的研究有不少專論 特別聚焦於文藝活動的歷史發展,但並沒有像前述所提的政治、社會經濟一樣嘗 試從統合主義、社團組織的角度去看整個文藝界在戒嚴時期的發展歷程,以及其 與國民黨之間的關係。 由於國共內戰的失利,使蔣介石更重視文藝界的影響力,其在「民生主義育 樂兩篇補述」中即多次提及文藝活動的重要性,在蔣的指示下,遷台之後的國民. 1. 若林正丈著,洪郁如、陳培豐等譯, 《臺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 中心,2014) 。 1.

(7) 黨更加注重文化政策的擬定與推動,故文藝界與國民黨之間關係越來越緊密,而 本研究即是希望透過戒嚴時期的文藝團體發展來瞭解當時國民黨與臺灣的文藝 發展之間的關係,國民黨是如何透過黨的力量來控制著這些團體,進一步達到動 員和引導整個文藝界以及文藝活動的發展。統合主義基本上可以區分為社會統合 主義與威權統合主義,一般學者認為國民黨所實施的是威權統合主義,從威權統 合主義的理論來說,國民黨政權對於文藝團體採行的措施主要可以分為兩個層次, 控制與動員。從控制的角度來說,國民黨主要採取的方法是透過人事的安排,將 具有黨政背景的人安插在組織幹部中,藉以控制文藝組織的人事安排以及發展方 向。另外,國民黨也透過經費的補助來拉攏文藝界,一般文藝社團運作的基本資 金主要是來自於會員繳交的會費,但在戒嚴時期的文藝團體會接受政府或國民黨 中央改造委員會第四組以及後來的文工會補助,透過補助款的運用來協助國民黨 政府推動其文藝政策,例如用經費補助中國文藝協會舉辦中國文藝協會獎章以獎 勵作品傑出的文藝創作者,雖說是獎勵傑出優秀的文藝作品,但這些傑出、優秀 通常指的就是符合國民黨政府所要求的文藝,如反共文 學、戰鬥文藝等,從創 作的角度來說,當時的文藝發展並非完全自由的;但從經濟層面來說,因為得到 國民黨政府的資金援助,使得文藝作家或團體得以無後顧之憂地全力投入文藝活 動。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以臺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作為研究核心,探討戒嚴時 期國民黨如何利用威權統合主義對地方戲劇界進行組織,進而落實對其控制動員 與控制之功能,並檢討其成敗得失及其原因,為了配合反共抗俄國策,國民黨一 方面策動文藝界組織中國文藝協會推動反共文學;另一方面針對本土戲劇則特別 策動地方戲劇界組織臺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揭起戲劇改良的大旗,以臺灣省地方 戲劇協進會作為統合的核心,控制本土戲劇團體和戲劇活動,落實反共抗俄和文 化復興宣傳,以達到對本土戲劇界進行再組織、控制和動員之統合主義目標,相 較於同時期的中國文藝協會包含各類文藝作家,臺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展現出的 是針對臺灣地方戲劇界,其背後代表的是國民黨企圖透過統合主義控制臺灣本土 2.

(8) 文化的發展。同時,本研究亦會將臺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與同時期的工商團體和 文藝團體進行比較,藉此分析在國民黨的統合之下工商界與地方戲劇界的發展經 驗是否相同,相對於工商團體,國民黨的統合是否成功的控制當時的整個地方戲 劇界。. 3.

(9) 第二節、研究回顧 因為本研究的議題包含了統合主義、文藝界以及地方戲劇界。這三個主題於 過去相關研究相當的多,本研究將以此三項主題作為主軸來進行回顧,首先是統 合主義的部分,其次是文藝團體與政策,最後是地方戲劇的相關研究。以往的對 於戒嚴時期的文藝發展研究大多是以各自專門的文藝活動做為主題來進行討論, 例如文學、美術、攝影等,對於將整個文藝界視為一個群體來討論的文章是少之 又少,因此筆者在文藝政策的部分將著重在各專門領域。 一、 國民黨改造與統合主義 首先是有關理論的部分,意即統合主義的相關文獻,因本研究旨在討論國民 黨如何運用威權統合主義去控制文藝組織、社團,並進一步使之配合國民黨的文 藝政策,故統合主義的理論定義與國民黨如何運作是極為重要的環節,這部分臺 灣的學者已有相當多的研究成果,遷台後國民黨落實威權統合主義與其推動改造 運動有密切關係,戒嚴時期臺灣文藝政策的制定與推展基本上是由國民黨中央改 造委員會第四組來負責擬訂與推動,一旦提到改造運動就必定要介紹許福明的 《中國國民黨的改造(1950~1952)—兼論其對中華民國政治發展的影響》 ,這是國 內最早有系統性研究國民黨改造運動的文章2,此外李守孔與陳三井亦有對改造 運動進行研究,但後兩者並未全面的分析改造運動,而後陳曉慧的《由上而下的 革命:中國國民黨改造之研究(1950~1952)》完整的介紹改造運動的背景、內容, 相較於許福明的論著,陳曉慧有較為強烈的批判性3,此外陳曉慧在書中第六章 中介紹國民黨如何進行社會的控制,其中包含了青年、婦女、勞工農民,對於本 研究的啟發可說是相當重要。由於國民黨內部進行了這次的改造,文藝政策受到 極大的重視,改造委員會特別設立的專門的第四組來處理文藝相關的黨政務,也. 2. 許福明,《中國國民黨的改造(1950~1952)—兼論其對中華民國政治發展的影響》 (臺北:正中 書局,1986) 。 3 陳曉慧,《由上而下的革命:中國國民黨改造之研究(1950-1952)》 ,臺北:漢世紀數位文 化,2014 年。 4.

(10) 就是這次的改造運動,讓國民黨開始運用統合主義來對社會團體進行控制,因此 改造運動的出現對於臺灣的文藝界發展可說是相當重要的一個轉捩點。丁仁方所 著的《威權統合主義:理論、發展、與轉型》一書是統合主義理論的集大成者, 本論文主要用的統合主義理論基礎即是丁氏提出的架構,該書除了介紹統合主義 的基本架構外,更進一步的探討統合主義在臺灣的發展,也就是威權統合主義。 書中指出統合主義的制度在威權體制時期被黨國機器所運用,藉以控制社經部門, 達到鞏固政權的目的4,而在與威權政體結合的過程中,統合主義本身也產生了一 些調整,相較於其他型態的統合主義,威權統合主義更加強調的是統合主義中的 控制與動員兩個要素,使得統合主義中的政府與社團組織合作成份少了,取而代 之的是政府對社團組織的動員能力,更進一步說,威權統合主義所呈現的是一種 由上而下、單向的控制力,在威權統合主義的控制下,不存在具有完全自主性的 社團組織。除了基本的架構與轉型介紹外,本書第三章開始進一步說明戒嚴時期 國民黨如何運用威權統合主義來掌握臺灣的社會,透過行政部門以及法令的規範, 5. 國民黨得以完全的控制臺灣民間的社團組織,其中又以工會的控制最為顯著 ,透 過對各個工會的控制,使得國民黨可以順利的推行其經濟政策。本書第四章開始 對於威權統合主義的轉型做了詳盡的介紹與分析,隨著威權體制的轉型,威權統 合主義也開始產生變化,其變化主要反映在對於民間社團的控制力,由於法規的 鬆綁,大量的民間團體如雨後春筍般的出現,使得單一領域內不再由單一社團所 壟斷,而是呈現多元競爭的面貌,而當上對下的控制力減弱時,配合著政策的動 員力也會衰退,社會團體的自主性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就如同政治的發展一樣邁 向民主化、自由化。相對於丁仁方關注的工商會團體,此時期文藝團體的部分就 未被提及,而這也是本論文的重點所在,此外,筆者亦採用歷史比較研究的方式, 將戒嚴時期統合主義下工商團體與文藝團體的發展做一比較分析,而工商團的部 分將以丁仁方的論著作為基準,透過比較分析的方式,可以看出國民黨政府在工. 4. 丁仁方,《威權統合主義:理論、發展、與轉型》 (臺北:時英出版社,1999),頁 1。 丁仁方,《威權統合主義:理論、發展、與轉型》 (臺北:時英出版社,1999),頁 57。. 5. 5.

(11) 商界與文藝界的控制方式是否在程度上有所不同。 除了丁仁方的著作外,徐振國的〈統合主義與經濟發展:台灣威權體制的蛻 變與發展〉是早期對於統合主義與臺灣經濟的研究,其文中所使用的組合主義一 詞即是統合主義的另一個稱呼6;沈宗瑞的〈國家統合主義式的工會體制--「1950 至 52 年間國民黨改造內容之探討」〉從工會體制的角度來探討 1950 到 1952 年 間國民黨內部改造7,文中首先將國家統合主義(即威權統合主義)的定義、背景 與發展做了統整性的介紹,接著敘述國民黨與統合主義的淵源,根據文中的分析, 統合主義最早是國民黨政府在南京時期就已經被引入黨的組織8,隨著 1949 年國 共內戰的失利,國民黨內部在蔣介石的指示下進行重要的改造計畫,在這次的改 造計畫中比起過去更加重視農工階級,在各級黨部均設置專屬的部門職掌相關權 責,文中最終也指出國民黨憑藉著此次的改造運動將威權統合主義成功地運用在 臺灣的工會體系上,並達到其最終的理想目標,藉著對工會的全面控制達到掌握 整個臺灣的經濟發展。上述文章雖然並不與筆者的研究議題有直接的關聯,但其 對於國民黨、統合主義與工商團體之間關係的研究可作為本研究的比較依據,透 過工商團體與文藝團體的比較,可以看出戒嚴時期在國民黨的威權統合主義下, 文藝發展是否如經濟一樣完全掌握在黨團的手裏,亦或是有不同於工商團體的發 展面貌。 二、文藝政策與文藝團體 關於戒嚴時期的文藝發展筆者將從三個方向來進行文獻分析,分別是早期的 文藝發展、1949 年後國民黨政府在臺灣的文藝政策與發展以及各個領域的文藝 團體相關研究。早期的文藝發展指的是國民黨於 1949 年以前在中國的文藝政策 推展,會先從這部分開始是因為一個國家的文藝政策發展並不會是憑空而生、倉. 6. 徐振國,〈組合主義與經濟發展:台灣威權體制的蛻變與發展〉 ,《中國民主的前途:臺灣地區 民主化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 (臺北:民主基金會,1990) 。 7 沈宗瑞,〈國家統合主義式的工會體制--「1950 至 52 年間國民黨改造內容之探討」〉, 《清華學 報》 ,30(新竹,2000),頁 219-251。 8 沈宗瑞,〈國家統合主義式的工會體制--「1950 至 52 年間國民黨改造內容之探討」〉,頁 226。 6.

(12) 促決定而成,其應是有一個完整的歷史脈絡可循,故要分析國民黨政府在臺灣的 文藝政策就勢必要回顧過去在中國時期的文藝政策與發展,中華民國文藝史編纂 委員會所編印的《中華民國文藝史》簡明扼要的敘述自開國以來至 1975 年前的 文藝發展歷史,對於想要瞭解中華民國文藝發展脈絡是極為重要的一本參考書9。 基本上民國初年的文藝活動並未明顯受政府所控制、掌握,文藝發展是呈現自由 開放的狀態,但這樣的情況在 1927 年開始有了轉變,對於中日戰前以及抗戰時 期的文藝政策在吳怡萍的《抗戰時期中國國民黨的文藝政策及其運作》一文中有 詳盡的介紹10,文中描述自抗戰前一直到抗戰結束國民黨的文藝發展,這篇博士 論文完整建立起國民黨自北伐結束至對日戰爭這段期間裡的文藝政策架構,對於 國民黨以及政府的各個文藝部門以及相關的文藝政策都有詳盡的描述,誠如前述 所言,在此博士論文之前,對於國民黨的文藝政策很少有如此全面性的研究,文 中也一再提到國民黨的文藝政策並非是在特定時空下才產生的,自 1927 年國民 黨成立南京政府後,就已經注意到文藝政策的問題,為了要與左翼份子所組成的 左翼作家聯盟進行對抗,1929 年國民黨在全國宣傳會議上提出〈確定三民主義文 藝政策案〉確立了文藝政策的發展方向,就是從這個時候起,國民黨開始介入文 藝活動的發展,進而影響日後國民黨在臺灣的文藝政策與運作方針,但是就整體 的成效而言,國民黨在 1949 年以前的文藝政策可以說是相當失敗,不論是三民 主義文藝或是民族主義文藝都未能見其有效的發揮在文藝界,而言論思想的控制、 審查引起文藝作家們的不滿,再加上中日戰爭期間文藝界的生活水平未受到國民 黨政府的保障,使得抗戰結束後文藝界與國民黨更加疏離,最終使得中共政權在 文藝界上取得了絕對的優勢地位11,也即是因為文藝政策在中國的失敗,1949 年 國民黨政府撤退來臺後便徹底的對文藝政策做了反省,於是在臺灣的文藝工作變 成為國民黨施政的重點之一12。陳祈伍的〈1930 年代初國民黨文藝宣傳政策研究. 9. 中華民國文藝史編纂委員會, 《中華民國文藝史》(臺北:正中書局,1975) 。 吳怡萍,《抗戰時期中國國民黨的文藝政策及其運作》(臺北:麗文文化,2012)。 11 吳怡萍,《抗戰時期中國國民黨的文藝政策及其運作》,頁 236-237。 12 尹雪曼,〈論中國國民黨的文藝運動〉 ,收入:氏著,《中國新聞學史論》 (臺北:中央文物供 10. 7.

(13) --以「民族主義文學運動」為例〉則是專門研究 1930 年代國民黨的文藝宣傳政策, 當時國民黨為了對抗左翼作家聯盟而開始提倡民族主義,主導民族主文藝學的是 以CC系為主,但是就結果來說這次的文藝宣傳是相當失敗的,其最主要原因就 是國民黨並未極度重視文藝政策,雖然有成立組織、興辦雜誌來提倡,但不論在 經費或運作制度上都沒有全力投入,使得文藝政策的推行相當失敗,在拉攏文藝 界這點國民黨遠遠不如共產黨,也是最終在內戰中失去中國的重要因素13。而在 抗戰結束之後隨即緊接而來的是國共內戰,國共內戰的發生使得國民黨政府開始 全面的打壓左翼思想,徐秀慧的〈戰後初期台灣的文化場域與文學思潮的考察 (1945~1949)〉就詳細的描述這種氛圍,藉由徐氏的論文可以瞭解到戰後初期臺 灣的文學界發展的面貌,對於戰後初期臺灣的文學發展是相當具有參考價值的文 章14。在戰後初期至 1949 年以前的臺灣官方致力於推行「中國化」、「去殖民化」 教育,並未對文藝界的思想言論進行嚴密的監控、審查,國民黨政府亦尚未對臺 灣的文藝界及文藝團體進行統合,此階段的臺灣文藝發展還處在一種自由、開放 的狀態,這樣的狀況直到 1947 年二二八事件爆發後便開始改變,再加上國共內 戰情勢的惡化使得官方開始對左派的言論進行壓制,之後更頒布戒嚴令來束縛臺 灣的自由民主發展,此外更透過統合主義將文藝界收編,並制訂全國統一性的文 藝政策。 其次是 1949 年以後國民黨在臺灣的文藝政策與文藝發展,封德屏所著的論 文〈國民黨文藝政策及其實踐(1928~1981)〉將國民黨從戰前到撤退來臺後的文 藝政策與發展有著系統性的介紹,其中包含了戰前的三民主義文學、通俗文藝運 動、新生活運動,到中日戰爭期間的抗戰文學,一直到戰後的文化清潔運動、反 共文藝、軍中文藝等,雖然作者對於文藝政策的界定並非僅止於文學寫作,但書. 應 社,1983) ,頁 234。 13 陳祈伍,〈1930 年代初國民黨文藝宣傳政策研究--以「民族主義文學運動」為例〉, 《南榮學報 復刊》,9(臺南,2006),頁 1-22。 14 徐秀慧,〈戰後初期台灣的文化場域與文學思潮的考察(1945~1949)〉 (新竹:國立清華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 。 8.

(14) 15. 中對於非文學類的文藝發展並沒有太多的描寫實為可惜之處 。蕭義玲的〈「文化 清潔運動」與 50 年代官方文藝論述下的主體建構—一個詮釋架構的反思〉一文 中則是以文化清潔運動做為主軸,詳細的分析當時的時代背景與政策推行之間的 關係,並進一步的指出不應將文化清潔運動視為一個單獨的文化政策,必須要從 整個國民黨的文藝政策脈絡下來理解,作者認為文化清潔運動延續自中國時期的 國民黨文藝政策,也就是把文藝當做建立民族國家的一種重要手段16。從 1934 年 的新生活運動到 1954 年的文化清潔運動無疑證明了國民黨政權想要建立其文化 霸權的心態,也凸顯出以黨治國的黨國體制。楊傑銘的〈失卻國家的人:論 50 年 代國府政權文藝政策的國家主體建構〉一文透過研究 50 年代國民黨政府的文藝 政策,也就是文化清潔運動與戰鬥文藝兩次運動,進一部探討當時國民黨是如何 運用文藝界去型塑出國家主體性17。 從各個不同專精領域的角度來看,文藝界的各個專精領域中前人的研究成果 是相當多,其中又以文學類的研究成果最為豐碩,這樣的現象筆者認為是因為在 戒嚴時期臺灣的文藝發展是以文學為主,政府與民間社會的文藝交流亦是由文學 領域的專才所帶領,例如:張道藩、陳紀瀅、王藍...等,因此在戒嚴時期文學及 文藝經常被劃上等號。除了文學類的研究成果之外,其餘的領域亦有相關的研究 成果,與之相比就顯得少了許多,且觸及的議題相當多元,並非只集中與政府、 國民黨的互動上,但本文的焦點在於國民黨、政府與文藝團體間的互動,因此筆 者將文獻回顧的重點集中放在有關各領域的文藝政策發展以及與政府或國民黨 之間關係的文獻上。 在文學領域部分,戒嚴初期的臺灣的文學寫作主軸是反共文學,而反共文藝 體制是從 1950 年代開始建立,秦慧珠的〈臺灣反共小說研究(一九四九年至一九. 15. 封德屏,〈國民黨文藝政策及其實踐(1928~1981) 〉(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 文,2009)。 16 蕭義玲,〈 「文化清潔運動」與 50 年代官方文藝論述下的主體建構—一個詮釋架構的反思〉 , 《臺灣文學研究集刊》 ,9(臺北,2011),頁 139-171。 17 楊傑銘,〈失卻國家的人:論 50 年代國府政權文藝政策的國家主體建構〉,《臺史珠璣》,2(臺 北,2009),頁 31-58。 9.

(15) 18. 19. 八九年)〉 、蔡其昌的〈戰後(1945—1959)台灣文學發展與國家角色〉 、簡弘毅 的〈陳紀瀅文學與 50 年代反共文藝體制〉20等都詳盡的描述 1950 年代由國民黨 所推動的反共文學與反共文藝體制,透過這些文章可以幫助筆者了解戒嚴時期臺 灣的文學發展,黃怡菁的〈「文藝創作」 (1950-1956)與中國文藝體制的形構與實 踐〉則是從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的雜誌做為研究出發點,進一步的探討 1950 年 代開始的文藝體制與面貌,作者指出在《文藝創作》的雜誌中並除了反共文學外, 還包含了各類不同的社會議題作品,這代表在此時期創作議題上仍然是呈現出多 元面貌,並未被反共文藝體制所壟斷,故在戒嚴時期文學實際上僅是文藝中的一 部分,並不能將文學與文藝完全劃上等號,其他領域亦對文藝發展有著重大的影 21. 響 。除了專書性質的研究成果,還有部分期刊文章亦有探討臺灣早期的文學與 文藝政策發展,簡弘毅的〈撐開反共的大傘—50 年代國家文藝政策與文藝體制初 探〉一文中概略性的介紹 1950 年代開始的反共文學以及 50 年代國民黨政府如何 推展文藝政策,文中清楚的指出反共文學之所以成為 50 年代的主流文學是受到 國民黨的安排,也指出當時的中國文藝協會雖是民間團體,實際上的運作卻接受 國民黨的操縱,可以說是官方文藝政策的代理人22,而中國文藝協會又是當時規 模最大、活動最為頻繁的文藝組織,所以可以說國民黨藉著文協控制著文學界的 發展。 藝術領域方面,李雅婷的〈建構台灣藝術主體性的困境-戰後國民黨的文藝 政策〉詳細的描述戰後臺灣的藝術發展,也點出當時的臺灣藝術界在國民黨的控 制之下並沒有太多的自主性,在國民黨大中國主義的推動下,戰後初期臺灣的藝. 18. 秦慧珠,〈臺灣反共小說研究(一九四九年至一九八九年)〉(臺北:文化大學中國文學所博 士論文,2000) 。 19 蔡其昌,〈戰後(1945—1959)台灣文學發展與國家角色〉(臺中: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 文,1996) 。 20 簡弘毅,〈陳紀瀅文學與 50 年代反共文藝體制〉(臺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2003) 。 21 黃怡菁,〈 「文藝創作」(1950-1956)與中國文藝體制的形構與實踐〉(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 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 22 簡弘毅,〈撐開反共的大傘—50 年代國家文藝政策與文藝體制初探〉,《水筆仔》 ,12(新竹, 2001),頁 15。 10.

(16) 術家並未能發展出具有規模的本土意識的流派,作者於當時指出時至今的臺灣藝 術界仍未能形成主體性,在「尊中、揚西、貶台」的大環境之下,臺灣本土畫家 及其作品很難受到重視,臺灣藝術主體性自然無法形成,終究淪為政治宣傳的口 號而已23,但筆者認為時至今日,隨著歷史與時間的推展,臺灣本土意識已經抬 頭,不再像過去一樣受到貶抑,臺灣的藝術應已具有自我的主體性,不再是當時 「尊中、揚西、貶台」的氛圍。沈孝雯的〈遷台初期文藝政策下的美術創作(19491984)〉亦是以臺灣美術的發展來分析國民黨政府的文藝政策24,相對於李雅婷的 文章,沈孝雯的文章起頭的時間點較晚,其鎖定的時間是在國民黨撤退來臺後, 因此並未提及日本殖民時期對於美術發展的影響,整篇文章的重心是在 1949 年 以後國民黨陸續推行的文藝政策,這兩篇文章將戰後臺灣美術與文藝政策之間的 關係做了詳細的說明,但對於美術協會在文藝政策與美術工作者之間所扮演的角 色則較少著墨。 再來是攝影的方面,周修平的〈郎靜山﹝1892-1995﹞中國畫意攝影研究〉一 文是以郎靜山與中國攝影史發展的關係做為主軸,並進一步帶出戒嚴時期的臺灣 攝影發展與國民黨政府的文藝政策25。郎靜山可說是中國攝影界的開山祖師,亦 是中國攝影學會的發起人之一,1949 年隨著國民黨政府撤退來臺以後於臺灣繼 續其攝影的事業,郎氏本身在國民黨政府於中國時期即與國民黨的黨政官員互有 往來,到了臺灣以後其與國民黨的關係又更加密切,並於 1950 年開始擔任國防 部總政治作戰部設計指導委員,為國民黨的反共宣傳盡心盡力,而其所創立的中 國攝影學會在此期間亦響應政府的反共文藝政策,並舉辦多次影展,其後中國攝 影學會更與政府配合,推廣並宣傳政府所推行的文化清潔運動、戰鬥文藝以及中 華文化復興運動,從周修平的文章中可以看出中國攝影學會基本上主導了整個戒. 23. 李雅婷,〈建構台灣藝術主體性的困境-戰後國民黨的文藝政策〉 (臺北: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24 沈孝雯,〈遷台初期文藝政策下的美術創作(1949-1984)〉(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 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07)。 25 周修平,〈郎靜山﹝1892-1995﹞中國畫意攝影研究〉 (桃園: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5)。 11.

(17) 嚴時期臺灣攝影的發展動向,而中國攝影學會的動向又與國民黨的文藝政策有著 密切的關係,所以如果從戒嚴時期臺灣的攝影界來看,其發展動向與國民黨制定 的文藝政策有著極大的關係26。以上有關整體和各別項目文藝政策可作為本文討 論之背景和比較的對象。 三、 電影與戲劇 文藝活動與本文關係最密切的是對戲劇部分,但電影方面也有某些相關部分, 畢竟影劇一般視為一個整體,電影的部分,劉現成的〈文藝政策下的臺灣電影發 展—60 年代電影政策研究〉詳細的介紹戰後臺灣電影政策的發展,作者從當時的 各種法規來解釋國家對於電影的嚴密監控,使得電影業並無太多的自由發展空間, 而當時的國民黨政府延續著過去的經驗,將電影納入文藝體系之下,並透過中國 文藝協會將國家的文藝政策推廣至電影界,無論是反共文藝,抑或是 1960 年代 開始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無不深深的影響著臺灣電影界27。劉氏另有一專論〈一 九六○年代國家機器介入臺灣電影事業之研究〉是在前述的文章基礎之上更進一 步的深入探討 1960 年代的國民黨政府如何運用政府的資源介入臺灣電影業的發 展,相較於前述的文章,此專論所涉及的範圍又更加廣泛,其所討論的包含法律、 教育、財政、社團組織發展,以一個較為全面的角度來檢視 1960 年代的臺灣電 影事業,其在第六章指出國民黨介入電影業發展的關鍵即是電影公會組織,在當 時全國上下充滿著反共抗俄的情緒下,國防部總政戰主任蔣經國成立了三個文藝 組織,其中的影劇界反共抗俄協會主導了整個臺灣的電影界,而這個影劇界反共 抗俄協會即是後來的中華民國電影戲劇協會,在影協的大力推動下,整個影劇界 幾乎是完全投入國民黨政府的反共抗俄號召,也從這裡可以看出影協所扮演的重 要角色,透過協會的力量,國民黨政府得以將其文藝政策完全的推展至民間社會, 也因此得到了廣泛的迴響,成功的控制著影劇界的發展28。. 26. 周修平,〈郎靜山﹝1892-1995﹞中國畫意攝影研究〉 ,頁 91。 劉現成,〈文藝政策下的臺灣電影發展—六○年代電影政策研究〉 ,《電影欣賞》 ,13(臺北, 1995),頁 30-38。 28 劉現成,〈一九六○年代國家機器介入臺灣電影事業之研究〉(臺北:輔仁大學大眾傳播所碩 27. 12.

(18) 地方戲劇的方面,早在戒嚴時期的戲劇界就已經有人對臺灣的地方戲劇沿革 作了一定程度的研究,戲劇家呂訴上對於臺灣的戲劇歷史發展著墨甚多,其曾經 在《臺北文物》上以時間軸作為分段,撰寫多篇關於戲劇界的過去歷史,如〈臺 灣戲劇概況〉 、 〈光復後臺灣的劇運—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時期〉 、 〈光復後臺灣的 劇運—省政府成立至省博覽會結束〉、〈光復後臺灣的劇運—戡亂時期的戲劇活 躍〉 、 〈光復後臺灣的劇運—戡亂戲劇的活躍時期〉 、 〈光復後臺灣的劇運—進入戰 鬥戲劇的新階段〉等。除了〈臺灣戲劇概況〉外,呂氏的其餘文章所記錄的時間 點皆是整個戲劇界在戰後的發展動向,其中自然亦包含地方戲劇界的相關描述。 呂氏亦另又撰文專門介紹臺灣的地方戲劇,其在《中國一周》投稿撰寫〈台灣的 地方戲〉一文簡單的介紹當時臺灣活躍的地方戲劇劇種,其後又繼續撰寫〈如何 改良歌仔戲〉一文開啟改良地方戲劇之討論,而後呂氏更出版專書《臺灣電影戲 劇史》將整個戲劇界的歷史沿革作一個詳盡的介紹。整體而言呂氏的研究為地方 戲劇的歷史沿革做了初步的介紹,但因年代較早、史料相對少的情形下,雖然對 於整個戲劇界的概況作介紹,但對於地方戲劇界細部的發展並未能多加描述,文 中所提的部分數據資料亦與協進會出版的會務資料不相符。 焦桐的《台灣戰後初期的戲劇》論述戰後台灣戲劇發展情形與反共抗俄劇的 興衰,但對於地方戲劇地分析僅著重在劇本審查的制度上,並未深入探討;相較 於此,林鶴宜的《臺灣戲劇史》則是自將時間線拉回自荷蘭統治時期將整個臺灣 戲劇界的歷史發展作詳盡的介紹,並鉅細靡遺地描述各劇種的歷史沿革,是研究 臺灣戲劇發展史的重要參考專書29。除了以整個戲劇界作為研究對象外,亦有地 方戲劇的專門研究,林鋒雄的〈臺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出版刊物《臺灣地方戲劇》 中的戲劇史料〉一文粗略地介紹臺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的出版刊物,提供地方戲 劇研究者掌握相關的戲劇史料30;郭澤寬的〈從“秧歌劇”與“戲曲反共抗俄劇”. 士論文,1994) 。 29 林鶴宜,《臺灣戲劇史:增修版》(臺北:台大出版中心,2015)。 30 林鋒雄,〈臺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出版刊物《臺灣地方戲劇》中的戲劇史料〉 ,《民俗曲藝》 171(臺北,2011 年),頁 253-290。 13.

(19) 看政治宣傳戲曲的操作〉則從演出劇本的內容以及當時的報紙報導來分析、比較 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政府如何結合戲曲與政治宣傳,並對地方戲劇比賽的運作做 了初步的介紹31;林美鸞的碩士論文《光復後台灣地方戲劇演出情形與社會轉型 關係初探(1945-1970)》則是以三個個案劇團拱樂社、東華皮戲團以及新興閣掌中 劇團作為研究對象,藉三劇團戰後發展分析台灣的地方戲劇界由於政治、經濟、 社會的變遷,使得演出型態亦隨之調整,作者認為文化政策的影響力並非絕對, 這種由上而下的限制力並不如民間文化自身的改變來得徹底32;王雲玉的碩士論 文〈箝制與競技:地方戲劇比賽變遷的歷史解讀〉則詳細的介紹地方戲劇界年度 盛事—全國地方戲劇比賽,並分析自賽事開辦以來至結束舉辦時的各種影響,此 篇論文忠實地還原戒嚴時期地方戲劇比賽的活動狀況,同時保存許多珍貴的第一 手史料,例如早期地方戲劇比賽的照片、各地方劇團的資料,使後續地方戲劇研 究能夠更快速的掌握、了解背景資料,王雲玉的論文亦提供本文分析黨國體制如 何動員地方戲劇界的文藝人士相當多的佐證,但其研究的焦點仍是以戲劇的本身 33. 作為核心,對於黨國體制與地方戲劇界的關係並未進一步深入詳述 。 除了上述戲劇界作為研究對象的論著外,對於個別地方劇種亦有許多前人的 研究成果,其內容上相當多元,本文的研究回顧將聚焦在與歷史沿革相關研究, 例如邱坤良的《陳澄三與拱樂社-台灣戲劇史的一個研究個案》以歌仔戲團拱樂 社作為研究對象,分析歌仔戲在戲劇史的地位34;彭錦華的博士論文〈台灣庶民 的文藝表述與歷史實踐—以東華皮影戲團為考察〉則是以東華皮影戲團作為例子, 探討皮影戲演出形式以及劇本隨著環境產生的今昔變化35;蘇碩斌的〈戰後台灣. 31. 郭澤寬,〈從“秧歌劇”與“戲曲反共抗俄劇”看政治宣傳戲曲的操作〉 ,《民俗曲藝》164(臺 北,2009 年),頁 97-161。 32 林美鸞,〈光復後台灣地方戲劇演出情形與社會轉型關係初探(1945-1970)〉(嘉義:國立中正 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頁 62。 33 王雲玉,〈箝制與競技:地方戲劇比賽變遷的歷史解讀〉 (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 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34 邱坤良,《陳澄三與拱樂社-台灣戲劇史的一個研究個案》(宜蘭:傳藝中心,2001) 。 35 彭錦華,〈台灣庶民的文藝表述與歷史實踐-—以東華皮影戲團為考察〉 (臺南:國立成功大學 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4) 。 14.

(20) 歌仔戲流變的社會學分析〉則闡述歌仔戲的形成與社會意涵,並分析歌仔戲與政 權的關係,進而探討國家對歌仔戲意識形態的管制以及舉辦地方戲劇比賽之緣起 36. ;柯秀蓮的碩士論文〈台灣皮影戲的技藝與淵源〉將皮影戲的歷史淵源、影偶. 製作與操作做初步的介紹37,是最早將皮影戲研究當作學位論文之題材;詹惠登 的碩士論文〈古典布袋戲演出形式之研究〉則是從傀儡戲與布袋戲的歷史淵源開 始談起,最後以布袋戲在台灣的發展情形作結38;沈平山的《布袋戲》一書則是 將布袋戲的歷史、組織做一詳盡的介紹,並介紹台灣七大著名的布袋戲劇團以及 布袋戲名人錄,同時亦介紹外國布袋戲之發展,是研究布袋戲歷史發展的重要參 考專書39。以往單一類別地方劇種的研究成果可以說相當豐碩,不論歌仔戲、布 袋戲、皮影戲或是南管戲等,學界對於各劇種的歷史發展皆有深入的剖析,但以 整個地方戲劇為研究對象作通盤、全面的論述就較為稀少,因此本文即是希望透 過社團組織的研究,以臺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為例,分析戒嚴時期地方戲劇界與 黨政的關係,並了解黨的文藝政策如何透過協進會深入地方戲劇界。 綜上所述,過去學界對於戒嚴時期國民黨的文藝政策這個議題的探討焦點多 聚集在文學史的發展上面,其他領域相較之下則相當少,此外,對於此時期的文 藝政策多是研究國民黨如何制定、為何制定以及實行成效,對於當時的民間社團 組織則未多加著墨。故本研究希望可以藉由當時具代表性地統合式社團作為例子, 分析戒嚴時期國民黨與文藝團體之間的互動,並釐清戒嚴時期的民間文藝團體在 當時所扮演的角色,做為政府與民間社會的中間橋樑,這些文藝團體在當時的文 藝界應當扮占有相當的分量,筆者亦希望可以藉由本論文來還原戒嚴時期國民黨 與文藝界的民間團體之間的互動,並藉此瞭解國民黨如何將其文藝政策推廣至全 國,同時也瞭解黨國是如何控制戒嚴時期的文藝團體。. 36. 蘇碩斌,〈戰後台灣歌仔戲流變的社會學分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1991) 。 37 柯秀蓮,〈台灣皮影戲的技藝與淵源〉 (臺北: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76) 。 38 詹惠登,〈古典布袋戲演出形式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 。 39 沈平山,《布袋戲》(臺北:作者自印,1986) 。 15.

(21) 第三節、研究方法與史料運用 本論文的研究方法主要為文獻學的歷史研究法,以地方戲劇界作為討論的核 心,透過國民黨黨務的史料、政府的公文檔案、中央日報與聯合報的相關報導、 協會的出版品以及前人研究成果的整合來瞭解戒嚴時期國民黨統制下的臺灣省 地方戲劇協進會和地方戲劇界,並藉著這些資料證實國民黨對於戒嚴時期地方戲 劇界的控制,以及如何動員文藝團體配合政府的文藝政策。 關於出版文獻方面,本文透過蒐集台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的組織資料、發展 歷史以及相關出版刊物,例如:《臺灣省地方協進會會務資料》、《臺灣省地方戲 劇協進會成立卅週年紀念特刊》、《臺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成立四十週年紀念特 刊》 、 《臺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成立五十週年紀念特刊》等,利用這些文本資料還 原戒嚴時期的臺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活動狀況,同時搭配中國文藝協會的資料作 為對比,並以當時的報紙資料如《中央日報》 、 《聯合報》等與地方戲劇活動相關 之報導作為輔佐,了解地方戲劇界在戒嚴時期的活動情形,例如戲劇表演、比賽 時的盛況與民眾觀賞後之反應,除了文藝團體的相關資料外,國民黨中央委員會 的史料是本研究相當重要的一手史料,例如:《中央黨部黨務工作報告》、《中國 國民黨黨務發展史料》 、 《第四組工作簡況暨統計圖表》...等。筆者將透過國民黨 的中央黨部黨務工作報告、以及相關的黨務開會記錄分析國民黨如何運用威權統 合主義來對文藝團體進行整併、控制、動員,並探討在戒嚴時期國民黨如何策動 文藝團體協助政府推行文藝政策,這個部分國民黨主要透過經費或人事的安排來 達成其目的。. 16.

(22) 第四節、研究架構與章節安排 根據本文的研究目的、方法以及相關史料,本文的研究重點首先放在背景脈絡 的梳理,亦即戒嚴時期國民黨如何運用威權統合主義對臺灣社會進行控制以及臺 灣地方戲劇的發展,其次是在威權統合主義下的臺灣地方戲劇界如何凝聚並成立 地方戲劇的統合式社團,也就是臺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並從協進會的組織架構、 成員屬性、日常活動分析協進會發展狀況,最後是從協進會的活動分析其如何與 國民黨以及政府合作統合臺灣地方戲劇界,進而達成控制、動員之目的。本文章 節安排除緒論與結論外,將安排四個章節來論述戒嚴時期國民黨如何運用威權統 合主義來控制臺灣地方戲劇界。 本文探討的議題並不是單純的文藝政策,而是從統合主義與人民團體的角度 去研究戒嚴時期國民黨將文藝團體組織起來進而加以動員與利用,因此本文第二 章將會從地方戲劇的緣起、統合主義的定義與戒嚴時期的時間斷線談起,藉此勾 畫出整個地方戲劇發展與戒嚴時期統合主義的輪廓,接著介紹國民黨如何運用統 合主義,也就是國民黨政府自抗戰以來對文藝作家的整合,並接續此架構進一步 的探討 1949 年國民黨政府遷臺以後,國民黨如何將統合主義與威權政體結合, 以此控制戒嚴時期的文藝團體,進一步達成政治宣傳的目的,接著本文第三章將 以第一批成立的統合式團體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作為切入指標,介紹該統合式團 體的組成背景、沿革、成員以及組織結構,關於這章節所使用的資料主要是來自 協會相關的出版品、內部資料。接著在第四章與第五章的部分則是將進一步探討 協進會的活動,並依據其特性將區分為自主性與政治性的部分來探討,政治性的 活動即是指戒嚴時期地方戲劇界如何在協進會的統合下配合、呼應政府的文藝政 策,這個部分的研究使用的是前人研究成果、臺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相關出版品 以及政府公文檔案。而第五章則是介紹協進會自主性的活動,反映其具有民主社 會人民團體的特性。除了前述的文藝團體資料外,在探討協進會推行政治性活動 時會再加上國民黨中央的工作報告書以及開會記錄,透過黨的報告書以及會議記 17.

(23) 錄中文藝政策部分來瞭解國民黨如何對文藝團體進行控制,最後第六章再將整個 戒嚴時期臺灣地方戲劇協進會的統合性質做一個總結。. 18.

(24) 第二章、臺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成立之背景 運用威權統合主義對人民團體進行控制是戒嚴時期國民黨掌控臺灣民間社 會的一個重要手段,本章節將從統合主義的定義以及其與國民黨之間的關係談起, 並探討威權統合主義在臺灣實施的背景,接著說明臺灣地方戲劇的緣起以及戰後 其與國民黨之關係,藉此了解戒嚴後國民黨協助成立臺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之因 素。. 第一節、國民黨威權統合主義與文藝活動 統合主義是一個包含多面向意義的概念,西方學界對於統合主義制度適用的 範圍有相當不同的看法,有的將其視為一種國家的形式(如 Jessop,1990)、或者 視為一種經濟體系(如 Winkler,1976)、或是認為是利益匯集的系統(如 Schmitter, 1974)、或者視為一種政策形成的制度化模式(如 Lehmbuch,1979)、或者視為一 種政治結構(如 Panitch,1980)40,由此可知這個名詞所指涉的範圍的意義相當廣 泛,儘管學界對於統合主義的適用範圍有不同的看法,但所有對統合主義的定義 基本上都脫離不了兩個關於國家與社會的基本問題:合作與控制或是誘因與限制, 兩者關鍵差異就在於控制力的強弱,從這兩者的區別上統合主義細分成兩大派別, 威權統合主義與社會統合主義,前者又稱國家統合主義,是由研究巴西起家的 Phillippe Schmitter 所提出;後者又稱自由統合主義,由 Peter Katzenstein 提出, 前者根據巴西的經驗觀察其統合主義呈現的是統而未合,又或是統多於合,特別 強調是國家對勞工階級的統,也就是縱向的、由上而下的控制。相對於威權統合 主義,社會統合主義則又統又合,或是合多於統,特別是菁英階級之間的「合」 , 也就是說這種統合主義較注重社會上各階級橫向的連結41。 綜觀整個戒嚴時期台灣社會團體的發展走向可以發現,國民黨政府採用的是. 40 41. 丁仁方,《威權統合主義理論、發展與轉型》 ,臺北:時英,頁 4-5。 丁仁方,《威權統合主義理論、發展與轉型》 ,臺北:時英,頁 10-11。 19.

(25) 比較接近 Phillippe Schmitter 所提出威權統合主義,其與社會統合主義最大的差 別在於強調由國家機關創造的統合代表組織在國家的資助及有效運作下,成為國 家的輔助或附屬機構,其形成的原因通常是為了安定社會、維持秩序並滿足發展 經濟的需求。但國民黨在台灣實施的統合主義並非完全如同 Schmitter 定義的類 型,因 Schmitter 所稱的威權統合主義是以南歐國家如葡萄牙、義大利,或是拉 丁美洲國家如巴西作為研究對象,這些國家都曾經具備威權政體,其形式上為個 人獨裁、黨國體系或軍事獨裁,但這些國家掌握政權的政黨或集團其屬性與國民 黨截然不同,不論是葡萄牙、義大利或是拉丁美洲都是由具法西斯主義背景的政 黨取得領導權並建立極權國家,而國民黨雖有學習法西斯主義,蔣介石更創立了 三民主義力行社來研究法西斯主義,顯示出其對法西斯主義的認同,但國民黨的 發展歷史中並非僅參考法西斯主義,比法西斯更早出現並深深影響國民黨的是蘇 聯共產主義42。1927 年中國國民黨在孫中山的聯俄容共政策下,開始引入蘇聯共 產黨的體系進行重組,這次的重組也使國民黨成為具有仿列寧式特色的政黨。在 此之後國民黨便擁有了蘇聯式的政黨組織,並逐漸走向與蘇聯類似的以黨領政、 以黨治國的黨國體制,但法西斯主義是建立在反共產主義、反社會主義的基礎之 上,兩者本應互不相融,國民黨卻將其融合、吸取,一方面擷取法西斯主義中建 立領袖權威的特色,使國民黨呈現出法西斯政黨崇拜領袖魅力的特徵,同時組織、 運作方面採用列寧式政黨的模式,使國家政府的體系完全與國民黨結合,成為黨、 政、軍合而為一的黨國體制,在這雙重屬性下所建構出的統合主義自然與 Schmitter 描述的威權統合主義不同。 國民黨實施統合主義不論在背景或運作的方法上皆與南歐、拉丁美洲國家有 所差異,就背景上來看,國民黨最早開始使用統合主義來控制社會團體是在南京 抗戰時期,但此時期的國民黨並未如同南歐、拉丁美洲國家一樣已經取得國內的 絕對領導權,當時仍有中國共產黨與其抗衡,因此國民黨並不能將全國的社團皆. 42. 丁仁方,《威權統合主義理論、發展與轉型》 ,臺北:時英,頁 54-56。 20.

(26) 納入南京政府的掌控中。從運作方式來看,雖然國民黨早在 1929 年就已經公布 工會法,企圖以政府法令對社團進行控制,但實際上工會的成立並未全在南京政 府的掌握下進行,更不用說透過成立全國性團體對中國社會進行統合的工作43, 這樣的情形一直維持到 1950 年代國民黨在台灣進行改造運動後才出現改變。因 此國民黨所使用的統合主義雖被歸類在威權統合主義,實際上仍有些許的差異, 透過改造運動國民黨將黨國體制完全的運用在治理台灣,使得黨對於國家、社會 的控制比起南歐、拉丁美洲的極權政黨更強而有力。 統合主義與國民黨之間產生連結是在蔣介石取得黨的領導權後才開始,最早 在抗戰時期就已經有統合理念的雛形,但這時期並未有完整的論述以及組織化運 作,國民黨政府全面的運用統合主義來控制社會是到改造運動期間才實現。1949 年國共內戰告一段落,國民黨政府失去中國領土並撤守台灣,國共內戰的失利使 得時任國民黨總裁的蔣介石開始思考國民黨內部的再造,於是於 1950 年代開始 國民黨的改造運動,1950 年 7 月黨中央通過「中國國民黨之改造案」 ,並於同年 8 月 5 日正式成立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同年 9 月改造委員會宣布「本黨 改造綱要」,開始為期 2 年的改造工作,至 1952 年 10 月國民黨的改造正式全部 完成44。此次的改造對於國民黨的整體發展有著相當深遠的影響,改造運動所涵 蓋的範圍包括黨務革新、加強紀律、強化組織、幹部訓練、社會調查、基層照顧、 基本國策、大陸工作等,可以說從上至下全面性的革新,統合主義的理念與核心 精神也是藉由這次的改造運動全盤實現,雖然過去在南京時期就已經有過類似統 合性的組織、社團,但將統合主義的精神與理念具體反映在黨務上則是到改造運 動時期才完成。 國民黨遷台以後透過戒嚴令以及動員戡亂臨時條款對台灣社會實施嚴密的 控制,其中對於社會團體的控制即是運用了統合主義,其所強調的是由國家輔導、. 43. 沈宗瑞,〈國家統合主義式的工會體制—1950 至 52 年間國民黨改造內容之探討〉, 《清華學 報》 ,頁 226-227。 44 國史館編印, 《中華民國近 60 年發展史》 ,臺北:國史館,2012.09,頁 55-57。 21.

(27) 協助成立全國性社團,這樣的全國性社團通常具有獨佔性,基本上不論是工商界 或是文藝界,國民黨皆是透過這種先佔而排除的方式來進行控制,由政府輔導成 立全國性社團並賦予獨佔的代表性,這些官方扶植的團體就必須接受政府的指導, 而在黨國體制的運作下,這些全國性社團自然也是受到國民黨的嚴密掌控,這種 在威權體制下所形成的社團控制即是國民黨在戒嚴時期用來穩定社會的重要手 段,稱為威權統合主義。整體來說,台灣的威權統合主義發展可大致分為三階段, 分別是 1970 年代前、1970 至 1987 年間、1987 年以後,在這三個不同階段中統 合主義著重的部分截然不同,在 1970 年代以前的階段是屬於接近一元主義的威 權統合時期,而 1970 到 1987 年之間則漸漸地走向排他性威權統合主義,在 1987 年以後則轉為包容性威權統合主義45。 整體來說,戒嚴時期國民黨政府對於臺灣社會進行統合的因素,可從三個不 同的歷史脈絡來解釋,其一是政、經、社總體環境的危機,國民黨政府於 1949 年 撤退來台後,面臨的嚴重的統治正當性危機,為了建立正當性,政府進行了一連 串的改革措施以尋求民間社會的支持,其政策上呈現出的是一種統合化的策略46, 被統合的階層大多被納入一個統合式組織之中;其二是黨國相對於民間社會的地 位,使威權統合主義出現制度化的空間,在戒嚴時期,政府權力始終凌駕於社會 之上,國家運用其權力來統合社會上各個團體並動員各種社會資源,這種黨國權 力凌駕於民間社會的局面,使得威權統合主義可以順利透過政府部門實施已達到 控制社會團體的目的;其三是黨國的政經發展策略47。在這三者之中以第一點最 為關鍵,1949 年國民黨政府撤退來台後,為了因應整體環境的危機,除了推行土 地改革與經濟改革外,國民黨內部亦有所檢討,蔣介石決定於 1950 年進行黨的 內部改造,透過黨的內部重組、改造,將統合的目的融入改造委員會的工作項目. 45. 沈宗瑞,〈國家統合主義工會體系功能之變遷—以 1970 年代至 1986 年工會幹部政治出路為主 軸之分析〉 ,12(桃園,2001),桃園:中央大學,頁 163。 46 王振寰,〈臺灣新政商關係的形成與政治轉型〉,收錄於《資本、勞工與國家機器》 ,臺北: 唐山,頁 61-96。 47 丁仁方,《威權統合主義理論、發展與轉型》 ,臺北:時英,頁 22-23。 22.

(28) 之中,從而成為黨的根本政策,也就成為國民黨政府的政策,下表 1 是中央改造 委員會的組織架構,從表中的改造委員會第二組與第四組的工作內容劃分就可以 看出國民黨對於國家統合的規劃,第二組主要負責的是產業、職業團體,也就是 經濟面的統合,這部分就是前述所提的全台灣工會體系整合,透過全國性的產職 業工會控制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而第四組則負責宣傳與文化事業,也就是文化 面的統合,其中當然也就包含對文藝團體的統合,然而相較於工商界的統合,國 民黨對於文藝界、文藝團體所採取的方式較為不同,其詳細的背景、運作模式便 是本論文要探討的重點,筆者將以臺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作為研究對象,從該團 體的組成經過、以及其與國民黨的配合與動員來探討文藝團體在戒嚴時期是如何 背國民黨所統合。 1949 年國共內戰告一段落,中華人民共和國於北京建立,國民黨政府撤退 來台,臺灣省政府主席兼警備總司令陳誠於該年 5 月頒布戒嚴令,至 1987 年蔣 經國宣布解嚴為止,臺灣經歷了史上最長的戒嚴時期。在戒嚴令的管制之下人民 的自由以及基本人權均受到極大的限制,戒嚴令中對於人民集會結社的限制使得 此時期所有社會團體均受到政府的嚴密控管,文藝團體當然也無法倖免,國民黨 政府不僅掌控社團的數量,同時也介入社團的運作、發展,此時期文藝團體發展 皆是由政府的文藝政策所主導,而在黨國威權體制的運作下政府的文藝政策即是 由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第四組所擬定的政策,因此戒嚴時期國民黨的文藝政策 主導了整個文藝界的發展走向。有鑑於國共內戰的失利,國民黨在遷台後進行了 內部組織改造,蔣介石認為國共內戰的失敗完全是因國民黨組織瓦解、紀綱廢弛 所導致,因此重整黨的組織是眼下的當務之急48,故蔣介石成立中央改造委員會 推動國民黨的內部改造,從下表 1 的國民黨改造組織架構中可以看到中央改造委 員會第四組(以下簡稱中四組)所職掌的業務是宣傳工作與文化運動之策畫,故 中四組即是遷台初期文化政策的制定部門,也是整個戒嚴時期掌控地方戲劇界的. 48. 蔣介石,〈總裁關於黨的改造之訓示〉 ,《交議本黨改造說明》,臺北:中央改造委員會文物供 應社,1951.05,頁 25-26。 23.

(29) 單位,從蔣介石的種種發言中可以看出其認為內戰的失敗,是因為宣傳、文藝上 的全面潰敗49。因宣傳的失利就是過去國民黨對於文藝政策的不重視,因此改造 運動的其中一個重點項目即是文藝政策的再造,透過明確的政策使「筆的部隊」 能夠發揮戰鬥力,進而使黨的宣傳達到效果,這也是國民黨欲統合整個文藝界的 主要原因,以下就從民間與黨政部門兩個面向來說明 1949 年遷台後國民黨文藝 政策形成以及對文藝團體的統合。 延續國共內戰的失利,撤退來台之初國民黨的文藝政策承接自內戰時期的反 共理念,1949 年 11 月時任國民黨中宣部代部長兼臺北市文化運動委員會主任委 員的任卓宣提出「即刻展開反共反蘇文化運動」,此口號可視為反共文藝的一個 起點,但尚未能成為一股強大的論述,這是因為遷台初期國民黨內部仍處於反省 和重新團結的階段,因此並未針對文藝論述詳加琢磨,同時文藝界也處於待整合、 組織的階段50,雖有部分人士提出反共的理念、口號,但此時期的國民黨文藝政 策僅能從「本黨現階段的政治主張」中看出其目標在重建三民主義,並無明確的 方向以及方法51,這樣的情況至 1950 年代開始出現轉變,1950 年代臺灣逐漸擺 脫通貨膨脹的壓力,國家整體社會、經濟進入平穩的階段52,不論政府或是民間 都有更多的時間去關注經濟之外的層面。在這樣的背景轉變下,中四組便開始著 手進行文藝界的整合,首先是 1954 年 5 月 4 日當天在文藝節慶祝大會上中國文 藝協會正式成立,自戰後至中國文藝協會成立以前台灣文藝界並未形成全國性文 藝團體,多數文藝團體是屬於聯誼性質,例如戲劇影界聯誼會53,除了中國文藝 協會的成立外,另一個備受國民黨重視的文藝團體—臺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亦於. 49. 蔣介石,〈第三章:反共抗俄戰爭的特質〉 ,《反共抗俄基本論》 ,臺北:中正文教基金會, 1952.10,頁 21。 50 胡芳琪,〈一九五〇年代台灣反共文藝論述研究〉 ,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 學位論文,2007,頁 55。 51 中央改造委員會文物供應社,《「本黨現階段政治主張」研究總結》,臺北:中央改造委員會 文物供應社,1951.9,頁 39。 52 臺灣省新聞處編印, 〈第伍篇:經濟發展〉,《臺灣光復二十年》 ,台中:臺灣省新聞處, 1965.10,頁伍-20。 53 〈張道藩、蔣經國、方志招待到台影劇人士,將組戲劇影界聯誼會〉 ,《中央日報》1949 年 8 月 4 日,第三版。 24.

(30) 1956 年,也就是中國文藝協會成立兩年後在臺北市正式成立,有關於協進會組 織的成立經過以及組織運作筆者將在第三章詳細描寫,從當時國民黨的文藝政策 來看,成立地方戲劇的統合社團是為了配合戲劇改良,也就是除了透過文藝社團 凝聚文藝界的人士外,中四組另一個重要的工作項目,中四組希望透過地方戲劇 的宣傳使黨的思想,即是將三民主義、反共抗俄的理念深入台灣民間。如前所述, 地方戲劇本身所涵蓋的範圍相當廣,除了掌中戲、皮影戲、歌仔戲外,亦包含南 管、北管、臺語話劇等,這些地方戲劇與一般社會大眾的連結相較於其他文藝類 型要強得多,對於中四組而言是相當重要、珍貴的宣傳媒介,因此在文藝宣傳上 對於地方戲劇特別重視,故即使中國文藝協會組織的規劃上有戲劇相關的分類, 例如電影話劇委員會、平劇地方劇委員會54,中四組仍然另外協助成立臺灣省地 方戲劇協進會,並由省政府社會處及教育廳管理,如此一來臺灣地方戲劇界的統 合便不同於文藝界其他類別如中國美術協會、中國攝影學會…等是由中國文藝協 會底下的委員會衍生發展而成,由此可以看出戒嚴時期國民黨對於地方戲劇的重 視。 除了統合民間的文藝、地方戲劇界之外,國家文藝政策的擬定亦是決定文藝 界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中四組也在中國文藝協會成立的同年 8 月擬定〈本黨現 階段文藝工作綱領草案〉,並以此作為黨的基本文藝政策方向,如前所述,有鑑 於國共內戰的失利宣傳戰是主要的因素之一,宣傳的失敗、反共理論不夠確實, 使得在文化及文藝戰線上全面的潰敗,因此在遷台後宣傳與文化工作就成為改造 運動的重要項目之一,其中地方戲劇的改良即是當前的重要工作,這部分由現國 民黨文傳會的前身—中四組所負責,其迫切需要的就是改進宣傳的方式,並強化 三民主義文藝的內涵,使三民主義文藝、反共抗俄與地方戲劇合而為一,成為地 方戲劇界的主流論述。隨著時間推進,戒嚴時期國民黨的文藝政策推展於 1960 年代開始進入高峰,1966 年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的開展即是巔峰之作,該運動的. 54. 中國文藝協會編印, 《中國文藝協會會員通訊錄》 ,1953.05,頁 1。 25.

(31) 發起係因對抗中國共產黨發起的文化大革命,由孫科、王雲五、陳立夫、陳啓天、 孔德成、張知本等 1,500 人聯名上書行政院,其目的在於捍衛中華文化,並凸顯 中華民國為正統中華文化之代表55。而國民黨亦於 1967 年第九屆五中全會正式 通過《當前文藝政策》確立了國民黨的目標,透過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積極推廣三 民主義新文藝56,至此國民黨已建立一個完整的論述和方法來動員整個文藝界投 入,並透過統合主義來掌控戒嚴時期的民間文藝團體,使文藝團體成為國家政府 的宣傳機器,這其中自然包含地方戲劇界,而臺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便是中四組 用來統合整個地方戲劇界的重要媒介。 1949 年 5 月國民黨政府頒布臺灣省戒嚴令,整個台灣的社會都受到政府的 嚴密監控,文藝界也不例外,國民黨政府透過統合主義將工商界、文藝界整合起 來,但是對於文藝界的掌控,國民黨採取的方式與控制工商界的模式並不完全相 同。過去在探討國民黨對臺灣社會實施威權統合主義時多是以工商界作為對象, 對文藝界的統合情形則較少討論。戒嚴時期國民黨對於工商界施行統合所採用模 式基本上是先建立由下而上的層峰式組織來掌控,並透過《非常時期人民團體法》 來規範全國的工、商業總會,使其構成具有層峰組織的統合式社團57,這種統合 組織具有以下幾個特徵,首先是強制入會,這是統合社經部門相當重要的環節, 《非常時期人民團體法》第四條的規定將各職業從業人員分別納入其應屬的組織 中,將整個社經部門的利益匯集在組織內;其次是單一壟斷性,在同一地區內只 會有一個同性質的工商業組織,例如職業工會,而這些單一壟斷組織由於都是由 國家有計畫的成立運作,因此都具有官方的色彩;再來是層級組織原則,《非常 時期人民團體法》同時也規範了這個原則,將全國的工商團體區分成中央、省、 縣市、地方四個層級,上下之間具有層級節制的功用,位於最上層的即是各行業 之全國總會以及總工會;最後是強制政策配合,國家透過前述所提的組織單一壟. 55 56 57. 國史館編印, 《中華民國近 60 年發展史》 ,臺北:國史館,2012.09,頁 214-215 中央改造委員會第四組編印,《文藝政策彙編》 ,臺北:中央改造委員會,1968.04,頁 23。 丁仁方,《威權統合主義理論、發展與轉型》 ,台北:時英,頁 68。 26.

(32) 斷性來換取組織對於政策的支持,又或是協助國家制定、執行政策58。建立起統 合式的層峰組織後,國民黨接著再運用人事、經費這兩個機制來控制統合式社團 的運作,以人事控制來說,國民黨的黨員以個人名義加入組織後,透過各級黨部 的運作使這些黨員往往能擔任實際負責組織運作之職務,藉此滲透並達到組織掌 控。除了人事權的掌握外,政府也透過經費的補助,使這些工商團體更能發揮政 策配合的功用,以上是國民黨政府對於工商業界的統合方式,相較於此,國民黨 對於文藝界就沒有透過法令的強制力形成層峰組織,相較於工商界自中央至地方 層層分級的規劃,文藝界的團體規劃則較為簡化,並未自上而下層層設立統合式 社團,而是成立單一全國性文藝團體做為號召,並且以具黨政色彩的文藝人士出 面籌組這類全國性文藝社團,例如中國文藝協會、中國攝影協會…等,並以此做 為號召來團結文藝界,使戒嚴時期的大部分文藝界人士仍然被統合在全國性社團 組織之下。 針對戒嚴時期國民黨對文藝團體組織與控制的方式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來探 討,其一是對文藝團體的再組織,其二是透過黨的文藝政策。首先是對文藝團體 的再組織,依據《非常時期人民團體法》的規定,戒嚴時期不論何種類型的社會 團體,其成立、運作都必須受到政府的控管,因此當時社會上並不像現今一樣存 在著各式各樣的文藝團體,根據內政部的資料顯示自戒嚴開始至宣布解嚴為止, 全國登記在案的文藝類團體僅有 12 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文藝團體當屬中國文 藝協會以及臺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這點可以從黨政有關單位皆派員直接參與或 輔導此二團體可以得到印證,不論是中國文藝協會或是臺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是 在國民黨協助並大力支持下成立,中四組透過中國文藝協會的號召來聚集全國各 地的文藝界人士,並成為推動文藝政策的重要助手;臺灣省地方戲劇協會的亦是 在中四組的輔導下成立,其目的在於協助黨的戲劇宣傳政策,並輔導民間劇團演 出工作以及內容方向,在統合的對象上協進會自然是針對全國的地方戲劇劇團與. 58. 丁仁方,《威權統合主義理論、發展與轉型》 ,台北:時英,頁 69。 27.

(33) 相關從業人員,透過協進會將全台各地的劇團與演藝人員統合於該會之下,並適 時透過主管機關臺灣省社會處以及省教育廳給予指導,使得中四組能夠透過省政 府主管機關來確實掌握臺灣地方戲劇界的演出動態與未來發展,並使整個地方戲 劇界處於隨時皆可動員、配合黨的政策需求之狀態。國民黨藉著成立統合式文藝 團體,將 1945 年以來臺灣的地方戲劇界重新再組織、統合,並成功的將地方戲 劇納入黨政體系的控制,使得戒嚴時期的臺灣的地方戲劇界能夠有效的配合協進 會之號召,而協進會亦積極響應中四組制定的文藝政策,例如推行地方戲劇的改 良、響應反共抗俄精神推廣戰鬥文藝等,中四組透過經費的補助來強化協進會與 地方劇團對國家的凝聚力59,使協進會能夠發揮統合主義中最重要的目的—動員, 不論是反共抗俄戲劇或是整個戰鬥文藝,這些皆是在中四組的規劃下的文藝界動 員,讓地方戲劇、甚至整個文藝界都能響應並支持黨的文藝政策,這樣的文化動 員更在日後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中達到顛峰。總結來說,臺灣省地方戲劇協會成 立的目的並非只是單純學術交流的文藝團體,其長期與國民黨的文藝動員有密切 的配合,亦即發揮統合主義中動員相關群眾的特色,使戒嚴時期國民黨能夠確實 的掌握地方戲劇界之動向,進而落實宣傳工作。國民黨藉著改造運動重新組織、 整合文藝界的團體,使得此時期絕大多數的文藝界人士皆能在黨的掌握之下,黨 的文藝政策從最初的三民主義文學到反共抗俄戰鬥文藝,到後來的文化清潔運動、 中華文藝復興運動都是國民黨為了因應時代需要而提出,要能確實的推動這些政 策就必須有詳細的規劃,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宣傳工作必須確實執行,這點從蔣介 石的《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就可以得知,在該篇論述中蔣介石表達了對於文 藝政策的看重以及支持,其認為國民黨在中國的失敗即是在宣傳工作上完全不如 共產黨,因此在臺灣的文藝宣傳就不能再被忽視,必須有完善的準備才能與共產 黨相抗衡 。而要使宣傳發揮效用、使國民黨的文藝政策能確實影響整個臺灣社 會,自然就需要組織動員,透過相關團體的組織動員使整個社會氛圍凝聚,因此. 59. 中央改造委員會,《中央改造委員會各處組會四十年度工作總檢討報告》 ,1952.01,台北:中 央文物供應社,頁 20-22。 2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101 年度國際哲學教育年會時,為嘉義市林業文化特色進行了世界 性的展演與解說,讓嘉義市林業文化在地風情得以發揚光大。此 外,嘉大附小全體教師也在 101

表演藝術:1.認識 世界傳統舞蹈類 型實際學習體驗 原民舞蹈與文化 2.實際體驗舞台 與劇場藝術魅 力。3.透過街頭 藝術、國際藝術 節的介紹,體驗

• 系統此時除了檢查您的檔案與資料夾權限正確與否,並且也 檢查您的SERVER PHP版本、是否安裝了GD LIB與GD的版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於二零零三年六月份發表的《經濟展望》報告中指出,世界總體經

在重工業方面,由於國家經濟的巨幅變化,亞 塞拜然的工業發展在 1995 至 2008 年之間取得重大 成就,1994

勞動部自民國 92 年起推動多元就業開發方案(以下稱本計畫),以民間

勞動部自民國 92 年起推動多元就業開發方案(以下稱本計畫),以民間

中華人民共和國於 1949 年建立。建國初期,政府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的目標,推 行不同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的規劃與建設;但在 1966 年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