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民黨威權統合主義與文藝活動

第二章、 臺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成立之背景

第一節、 國民黨威權統合主義與文藝活動

第一節、國民黨威權統合主義與文藝活動

統合主義是一個包含多面向意義的概念,西方學界對於統合主義制度適用的 範圍有相當不同的看法,有的將其視為一種國家的形式(如 Jessop,1990)、或者 視為一種經濟體系(如 Winkler,1976)、或是認為是利益匯集的系統(如 Schmitter,

1974)、或者視為一種政策形成的制度化模式(如 Lehmbuch,1979)、或者視為一 種政治結構(如 Panitch,1980)40,由此可知這個名詞所指涉的範圍的意義相當廣 泛,儘管學界對於統合主義的適用範圍有不同的看法,但所有對統合主義的定義 基本上都脫離不了兩個關於國家與社會的基本問題:合作與控制或是誘因與限制,

兩者關鍵差異就在於控制力的強弱,從這兩者的區別上統合主義細分成兩大派別,

威權統合主義與社會統合主義,前者又稱國家統合主義,是由研究巴西起家的 Phillippe Schmitter 所提出;後者又稱自由統合主義,由 Peter Katzenstein 提出,

前者根據巴西的經驗觀察其統合主義呈現的是統而未合,又或是統多於合,特別 強調是國家對勞工階級的統,也就是縱向的、由上而下的控制。相對於威權統合 主義,社會統合主義則又統又合,或是合多於統,特別是菁英階級之間的「合」, 也就是說這種統合主義較注重社會上各階級橫向的連結41

綜觀整個戒嚴時期台灣社會團體的發展走向可以發現,國民黨政府採用的是

40 丁仁方,《威權統合主義理論、發展與轉型》,臺北:時英,頁 4-5。

41 丁仁方,《威權統合主義理論、發展與轉型》,臺北:時英,頁 10-11。

比較接近 Phillippe Schmitter 所提出威權統合主義,其與社會統合主義最大的差 別在於強調由國家機關創造的統合代表組織在國家的資助及有效運作下,成為國 家的輔助或附屬機構,其形成的原因通常是為了安定社會、維持秩序並滿足發展 經濟的需求。但國民黨在台灣實施的統合主義並非完全如同 Schmitter 定義的類 型,因 Schmitter 所稱的威權統合主義是以南歐國家如葡萄牙、義大利,或是拉 丁美洲國家如巴西作為研究對象,這些國家都曾經具備威權政體,其形式上為個 人獨裁、黨國體系或軍事獨裁,但這些國家掌握政權的政黨或集團其屬性與國民 黨截然不同,不論是葡萄牙、義大利或是拉丁美洲都是由具法西斯主義背景的政 黨取得領導權並建立極權國家,而國民黨雖有學習法西斯主義,蔣介石更創立了 三民主義力行社來研究法西斯主義,顯示出其對法西斯主義的認同,但國民黨的 發展歷史中並非僅參考法西斯主義,比法西斯更早出現並深深影響國民黨的是蘇 聯共產主義42。1927 年中國國民黨在孫中山的聯俄容共政策下,開始引入蘇聯共 產黨的體系進行重組,這次的重組也使國民黨成為具有仿列寧式特色的政黨。在 此之後國民黨便擁有了蘇聯式的政黨組織,並逐漸走向與蘇聯類似的以黨領政、

以黨治國的黨國體制,但法西斯主義是建立在反共產主義、反社會主義的基礎之 上,兩者本應互不相融,國民黨卻將其融合、吸取,一方面擷取法西斯主義中建 立領袖權威的特色,使國民黨呈現出法西斯政黨崇拜領袖魅力的特徵,同時組織、

運作方面採用列寧式政黨的模式,使國家政府的體系完全與國民黨結合,成為黨、

政、軍合而為一的黨國體制,在這雙重屬性下所建構出的統合主義自然與 Schmitter 描述的威權統合主義不同。

國民黨實施統合主義不論在背景或運作的方法上皆與南歐、拉丁美洲國家有 所差異,就背景上來看,國民黨最早開始使用統合主義來控制社會團體是在南京 抗戰時期,但此時期的國民黨並未如同南歐、拉丁美洲國家一樣已經取得國內的 絕對領導權,當時仍有中國共產黨與其抗衡,因此國民黨並不能將全國的社團皆

42 丁仁方,《威權統合主義理論、發展與轉型》,臺北:時英,頁 54-56。

納入南京政府的掌控中。從運作方式來看,雖然國民黨早在 1929 年就已經公布 工會法,企圖以政府法令對社團進行控制,但實際上工會的成立並未全在南京政 府的掌握下進行,更不用說透過成立全國性團體對中國社會進行統合的工作43, 這樣的情形一直維持到 1950 年代國民黨在台灣進行改造運動後才出現改變。因 此國民黨所使用的統合主義雖被歸類在威權統合主義,實際上仍有些許的差異,

透過改造運動國民黨將黨國體制完全的運用在治理台灣,使得黨對於國家、社會 的控制比起南歐、拉丁美洲的極權政黨更強而有力。

統合主義與國民黨之間產生連結是在蔣介石取得黨的領導權後才開始,最早 在抗戰時期就已經有統合理念的雛形,但這時期並未有完整的論述以及組織化運 作,國民黨政府全面的運用統合主義來控制社會是到改造運動期間才實現。1949 年國共內戰告一段落,國民黨政府失去中國領土並撤守台灣,國共內戰的失利使 得時任國民黨總裁的蔣介石開始思考國民黨內部的再造,於是於 1950 年代開始 國民黨的改造運動,1950 年 7 月黨中央通過「中國國民黨之改造案」,並於同年 8 月 5 日正式成立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同年 9 月改造委員會宣布「本黨 改造綱要」,開始為期 2 年的改造工作,至 1952 年 10 月國民黨的改造正式全部 完成44。此次的改造對於國民黨的整體發展有著相當深遠的影響,改造運動所涵 蓋的範圍包括黨務革新、加強紀律、強化組織、幹部訓練、社會調查、基層照顧、

基本國策、大陸工作等,可以說從上至下全面性的革新,統合主義的理念與核心 精神也是藉由這次的改造運動全盤實現,雖然過去在南京時期就已經有過類似統 合性的組織、社團,但將統合主義的精神與理念具體反映在黨務上則是到改造運 動時期才完成。

國民黨遷台以後透過戒嚴令以及動員戡亂臨時條款對台灣社會實施嚴密的 控制,其中對於社會團體的控制即是運用了統合主義,其所強調的是由國家輔導、

43 沈宗瑞,〈國家統合主義式的工會體制—1950 至 52 年間國民黨改造內容之探討〉,《清華學 報》,頁 226-227。

44 國史館編印,《中華民國近 60 年發展史》,臺北:國史館,2012.09,頁 55-57。

協助成立全國性社團,這樣的全國性社團通常具有獨佔性,基本上不論是工商界 或是文藝界,國民黨皆是透過這種先佔而排除的方式來進行控制,由政府輔導成 立全國性社團並賦予獨佔的代表性,這些官方扶植的團體就必須接受政府的指導,

而在黨國體制的運作下,這些全國性社團自然也是受到國民黨的嚴密掌控,這種 在威權體制下所形成的社團控制即是國民黨在戒嚴時期用來穩定社會的重要手 段,稱為威權統合主義。整體來說,台灣的威權統合主義發展可大致分為三階段,

分別是 1970 年代前、1970 至 1987 年間、1987 年以後,在這三個不同階段中統 合主義著重的部分截然不同,在 1970 年代以前的階段是屬於接近一元主義的威 權統合時期,而 1970 到 1987 年之間則漸漸地走向排他性威權統合主義,在 1987 年以後則轉為包容性威權統合主義45

整體來說,戒嚴時期國民黨政府對於臺灣社會進行統合的因素,可從三個不 同的歷史脈絡來解釋,其一是政、經、社總體環境的危機,國民黨政府於 1949 年 撤退來台後,面臨的嚴重的統治正當性危機,為了建立正當性,政府進行了一連 串的改革措施以尋求民間社會的支持,其政策上呈現出的是一種統合化的策略46, 被統合的階層大多被納入一個統合式組織之中;其二是黨國相對於民間社會的地 位,使威權統合主義出現制度化的空間,在戒嚴時期,政府權力始終凌駕於社會 之上,國家運用其權力來統合社會上各個團體並動員各種社會資源,這種黨國權 力凌駕於民間社會的局面,使得威權統合主義可以順利透過政府部門實施已達到 控制社會團體的目的;其三是黨國的政經發展策略47。在這三者之中以第一點最 為關鍵,1949 年國民黨政府撤退來台後,為了因應整體環境的危機,除了推行土 地改革與經濟改革外,國民黨內部亦有所檢討,蔣介石決定於 1950 年進行黨的 內部改造,透過黨的內部重組、改造,將統合的目的融入改造委員會的工作項目

45 沈宗瑞,〈國家統合主義工會體系功能之變遷—以 1970 年代至 1986 年工會幹部政治出路為主 軸之分析〉,12(桃園,2001),桃園:中央大學,頁 163。

46 王振寰,〈臺灣新政商關係的形成與政治轉型〉,收錄於《資本、勞工與國家機器》,臺北:

唐山,頁 61-96。

47 丁仁方,《威權統合主義理論、發展與轉型》,臺北:時英,頁 22-23。

之中,從而成為黨的根本政策,也就成為國民黨政府的政策,下表 1 是中央改造 委員會的組織架構,從表中的改造委員會第二組與第四組的工作內容劃分就可以 看出國民黨對於國家統合的規劃,第二組主要負責的是產業、職業團體,也就是 經濟面的統合,這部分就是前述所提的全台灣工會體系整合,透過全國性的產職 業工會控制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而第四組則負責宣傳與文化事業,也就是文化 面的統合,其中當然也就包含對文藝團體的統合,然而相較於工商界的統合,國 民黨對於文藝界、文藝團體所採取的方式較為不同,其詳細的背景、運作模式便 是本論文要探討的重點,筆者將以臺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作為研究對象,從該團

之中,從而成為黨的根本政策,也就成為國民黨政府的政策,下表 1 是中央改造 委員會的組織架構,從表中的改造委員會第二組與第四組的工作內容劃分就可以 看出國民黨對於國家統合的規劃,第二組主要負責的是產業、職業團體,也就是 經濟面的統合,這部分就是前述所提的全台灣工會體系整合,透過全國性的產職 業工會控制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而第四組則負責宣傳與文化事業,也就是文化 面的統合,其中當然也就包含對文藝團體的統合,然而相較於工商界的統合,國 民黨對於文藝界、文藝團體所採取的方式較為不同,其詳細的背景、運作模式便 是本論文要探討的重點,筆者將以臺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作為研究對象,從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