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對於這個議題會產生研究的動機,主要是來自大學時代讀到若林正丈的《臺 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一書,這本書讓筆者重新認識戰後臺灣政治史,從另一 個角度說是重新的認識國民黨,進而對國民黨與臺灣戰後政治發展相關議題產生 濃厚的興趣1。透過相關的書籍更進一步的瞭解到國民黨對於戰後臺灣的發展有 著決定性的影響,也使筆者決定要來研究這段時期國民黨與臺灣政治發展的關係。

過去筆者對於國民黨與臺灣政治史的認識相當有限,甚至可說是相當陌生,

對於此時期的認識僅停留在戒嚴、白色恐怖與解嚴後邁向自由民主與經濟起飛這 幾個比較重要的議題,但在接受大學與研究所的課程洗禮之後才發現國民黨與臺 灣政治史的發展有著錯綜複雜的關係,讓筆者決定要深入的研究這個領域。承前 所述,《臺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對於筆者的影響非常之大,從書中瞭解到國 民黨對於戒嚴時期臺灣的控制之深,並非僅只於政治面,而是包含整個臺灣社會 的各個面向,也因此筆者對於國民黨如何控制臺灣的這個議題產生興趣。以往對 於這個議題的討論多是著重在政治、經濟、社會,其中在討論控制的方式時,通 常會以統合主義來解釋國民黨如何由上到下全面的掌握民間社會,進一步達到控 制全國的目的。讀到這部分的時候,筆者就思考除了政經層面外,國民黨是否對 於文化層面的控制也有這種現象,過去對於戒嚴時期文化層面的研究有不少專論 特別聚焦於文藝活動的歷史發展,但並沒有像前述所提的政治、社會經濟一樣嘗 試從統合主義、社團組織的角度去看整個文藝界在戒嚴時期的發展歷程,以及其 與國民黨之間的關係。

由於國共內戰的失利,使蔣介石更重視文藝界的影響力,其在「民生主義育 樂兩篇補述」中即多次提及文藝活動的重要性,在蔣的指示下,遷台之後的國民

1 若林正丈著,洪郁如、陳培豐等譯,《臺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 中心,2014)。

黨更加注重文化政策的擬定與推動,故文藝界與國民黨之間關係越來越緊密,而 本研究即是希望透過戒嚴時期的文藝團體發展來瞭解當時國民黨與臺灣的文藝 發展之間的關係,國民黨是如何透過黨的力量來控制著這些團體,進一步達到動 員和引導整個文藝界以及文藝活動的發展。統合主義基本上可以區分為社會統合 主義與威權統合主義,一般學者認為國民黨所實施的是威權統合主義,從威權統 合主義的理論來說,國民黨政權對於文藝團體採行的措施主要可以分為兩個層次,

控制與動員。從控制的角度來說,國民黨主要採取的方法是透過人事的安排,將 具有黨政背景的人安插在組織幹部中,藉以控制文藝組織的人事安排以及發展方 向。另外,國民黨也透過經費的補助來拉攏文藝界,一般文藝社團運作的基本資 金主要是來自於會員繳交的會費,但在戒嚴時期的文藝團體會接受政府或國民黨 中央改造委員會第四組以及後來的文工會補助,透過補助款的運用來協助國民黨 政府推動其文藝政策,例如用經費補助中國文藝協會舉辦中國文藝協會獎章以獎 勵作品傑出的文藝創作者,雖說是獎勵傑出優秀的文藝作品,但這些傑出、優秀 通常指的就是符合國民黨政府所要求的文藝,如反共文 學、戰鬥文藝等,從創 作的角度來說,當時的文藝發展並非完全自由的;但從經濟層面來說,因為得到 國民黨政府的資金援助,使得文藝作家或團體得以無後顧之憂地全力投入文藝活 動。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以臺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作為研究核心,探討戒嚴時 期國民黨如何利用威權統合主義對地方戲劇界進行組織,進而落實對其控制動員 與控制之功能,並檢討其成敗得失及其原因,為了配合反共抗俄國策,國民黨一 方面策動文藝界組織中國文藝協會推動反共文學;另一方面針對本土戲劇則特別 策動地方戲劇界組織臺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揭起戲劇改良的大旗,以臺灣省地方 戲劇協進會作為統合的核心,控制本土戲劇團體和戲劇活動,落實反共抗俄和文 化復興宣傳,以達到對本土戲劇界進行再組織、控制和動員之統合主義目標,相 較於同時期的中國文藝協會包含各類文藝作家,臺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展現出的 是針對臺灣地方戲劇界,其背後代表的是國民黨企圖透過統合主義控制臺灣本土

文化的發展。同時,本研究亦會將臺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與同時期的工商團體和 文藝團體進行比較,藉此分析在國民黨的統合之下工商界與地方戲劇界的發展經 驗是否相同,相對於工商團體,國民黨的統合是否成功的控制當時的整個地方戲 劇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