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整體而言,戒嚴時期國民黨政府利用威權統合主義對臺灣社會進行組織化並 嚴密的控制,這其中自然包括整個臺灣的文藝界。文藝界除了作為被黨國體系控 制的一份子外,其對於國民黨而言更具有協助宣傳的額外價值,國民黨的中央委 員會第四組透過組織統合性社團來動員臺灣的文藝界,進一步達成其宣傳反共抗 俄國策、宣揚民族精神。地方戲劇是臺灣戲劇的重要組成部分,種類相當多,有 的起源自中國,有的則是誕生於臺灣,皆於臺灣落地生根後持續開枝散葉。地方 戲劇隸屬於戲劇自然被視為是文藝體系的一份子而被納入國民黨的威權統合主 義之中,起初地方戲劇界於中四組的協助下於 1950 年在歌仔戲的座談會中決議 成立台灣歌仔戲改進會,此時的討論仍聚焦於最受臺灣民眾歡迎的歌仔戲作為改 良對象,而後於 1952 年擴大為以整個臺灣地方戲劇界作為對象組成統合性社團,

也就是臺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

協進會成立後便開始著手進行統合地方戲劇界之工作,並協助國民黨中四組 推動改良地方戲劇政策,中四組所推行的改良地方戲劇內容包含兩個部分,分別 是改良地方戲劇劇本以及舉辦全國地方戲劇比賽。劇本是戲劇演出的核心,亦是 劇團生存的重要關鍵,故劇本的改良便是戲劇改良不可或缺之部分,關於改良地 方戲劇劇本的部分又可拆成兩個部分來談,一為新式劇本的創作,二為舊有劇本 的改寫,首先是新式劇本創作,這部分從 1950 年由劇作家呂訴上編寫地的《女 匪幹》劇本做為開端,開啟新式劇本創作的風氣,而這類新式劇本相較於舊地方 劇本不論在內容、格式、分工都更加詳細,在內容上新式劇本皆與反共抗俄精神 相連結,不論是最初的《女匪幹》、《延平王復國》抑或是後續誕生的《鑑湖女俠》、

《還我自由》、《羅挹芬失足恨》、《葬父記》,其內容皆與反共抗俄、恢復自由或 復國之精神相關,因此這類新式劇本筆者稱之為反共抗俄劇本,除了新式劇本的 創作外,協進會亦協助整理舊有劇本,並成立編劇委員會將為數眾多的舊式劇本 加以改良使其具有新式劇本的架構。

改良劇本完成後接著便是需要透過演出將成果展現,因此舉辦全國地方戲劇 比賽就成為改良地方戲劇的另一個重頭戲,這項賽事自 1952 年起便持續舉辦,

一直至 1999 年正式停辦前中間僅於 1984 年有暫停舉辦一次,比賽最初的名稱 是臺灣省改良戲劇比賽,從該名稱即可看出配合改良地方戲劇之目的,其開辦的 原因是為配合國民黨中央於 1952 年 4 月通過的「反共抗俄總動員綱領」中文化 改造運動而舉辦,臺灣省教育廳規劃十項活動來響應該運動,其中一項便是臺灣 省改良戲劇比賽,最初的比賽項目分為歌仔戲、臺語話劇、歌舞、掌中戲四組,

往後隨著比賽的規模擴大賽事的項目亦隨之增加,而比賽的內容即與劇本有關,

因此前述的改良地方戲劇本便融入此賽事之中,第一屆的比賽除可以使用協進會 提供的劇本外,亦可自行編訂,但最終仍須經過協進會審定,藉由審核的過程確 保演出的劇本內容,而後於第八屆賽事時更強制規定演出劇本僅以省教育廳公布 的十種劇本為限,往後的賽事雖有調整為不強制規定演出劇本,但於戒嚴時期的 地方戲劇比賽其劇本精神皆必須與反共抗俄精神相連結,或是發揚民族精神或富 有社會教育意義,這樣的情形一直到解嚴後才鬆綁。

從全國地方戲劇比賽的種種制度規定都能看到中四組、省教育廳推動改良地 方戲劇政策的影響存在,亦證實戒嚴時期的該項賽事並非僅是單純發自協進會的 地方戲劇比賽,其同時兼具為黨國服務、發揮宣傳政策之功能。中四組的改良地 方戲劇政策在改良劇本與地方戲劇比賽的推行下徹底落實,也使得地方戲劇界被 動員成為中四組協助宣傳的一份子,臺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在地方戲劇界與中四 組之間扮演著重要的媒介角色,中四組透過協進會的協助將改良地方戲劇政策完 全的傳達至全省各地方劇團,使得全省地方劇團皆能配合中四組推動政策宣傳,

而協進會除了協助推動改良地方戲劇外,亦協助中四組將臺灣地方戲劇界整合,

使中四組能夠完全動員全省地方戲劇界,這部分主要是透過演出執照的登記辦理,

協進會與臺灣省政府省教育廳合作辦理各地方劇團的演出證照登記,並藉此將全 省各地方劇團全部納入協進會,利用演出證照的發放使各劇團必須強制加入協進 會,並以此方式讓協進會能夠確實掌握全省各地方劇團的動向,另外,每年特殊

節慶日或選舉期間協進會亦會配合政府推動相關的戲劇宣傳,利用地方戲劇的地 方性使政府的政令宣導能夠更有效地傳達、滲透至民間社會。除了上述配合國民 黨或政府的活動外,協進會亦有少部分屬於自己自主推動的活動,其目的大部分 是為了提升會員的生活品質、爭取相關福利,例如辦理地方戲劇雜誌、地方戲劇 人員培訓班、地方戲劇學校、爭取減稅或相關法令…等,其中部分項目雖出發點 是協進會自主爭取,但在戒嚴時期或多或少仍與國家的文藝政策有所結合,例如 地方戲劇人員的培訓部分,其仍舊遵守中四組改良地方戲劇政策中的反共抗俄精 神作為核心原則,不論是聘請的講師身份或是培訓主題皆與圍繞在該原則下,由 此可知整個戒嚴時期的臺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是受國民黨威權統合體制所控制 的社團,協進會的一舉一動皆與國民黨中四組的文藝政策息息相關,不論是早期 的戰鬥文藝體制抑或是後續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協進會皆被黨國體系所動員,協 進會絕大多數的會務活動並不具有太多的自主性,也因此戒嚴時期的臺灣地方戲 劇並未有過多的自主性發展,其發展空間是受到國民黨的文藝政策所抑制,這樣 的情況一直到解嚴前夕才逐漸轉變,隨著黨國威權體制的控制力逐漸變弱,協進 會才開始嶄露較多民間社團該有的自主空間。

綜觀整個戒嚴時期,不論是政治、經濟或是文化面向皆在國民黨與政府的嚴 密掌控,在經濟與文化的部分黨國體制運用威權統合主義來達成其控制、動員民 間社會之目的,與工商業團體相比,國民黨對於文藝界的統合體制並沒有嚴密地 建立自下而上的層峰組織,也並未對所有的統合式文藝社團進行人事控制,而是 以單一全國性文藝社團作為領頭進行文藝界的統合,以地方戲劇界而言,1952 年 成立的臺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即代表了整個戒嚴時期地方戲劇的統合組織,其性 質上符合統合社團的單一壟斷性、強制入會性,即使 1968 年臺北市因改制為院 轄市而另設臺北市地方戲劇協會,仍不損戒嚴時期臺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在地方 戲劇界的領導地位,而協進會也充分發揮統合式社團最重要的兩項功能,即動員 與控制全省的地方戲劇劇團,但與工商業界統合式社團不同的是,臺灣省地方戲 劇協進會並未強烈反映出統合主義中強調的人事控制。此外,協進會也與其他統

合式文藝社團的模式不完全相同,這是由於地方戲劇這項文藝活動往往與職業、

工作直接結合,演出地方戲劇的人員幾乎都是劇團從業人員,相較於其他文藝種 類而言,戒嚴時期臺灣地方戲劇界的業餘劇團、成員相當稀少,也就是說出演地 方戲劇即是一份職業、工作,因此在整體的動員與控制上更接近工商業團體,協 進會的成員為了爭取更多演出機會或領取補助提升生活品質往往會密切配合國 民黨或政府推動的各項文藝政策,相較之下其他種類的文藝團體如中國文藝協會、

中國美術協會等,都因其並非具有職業性,因此動員的強制力並不如臺灣省地方 戲劇協進會,故整個戒嚴時期的地方戲劇界可以說完全地收編於黨國體制之下。

附錄 1 臺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章程134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本會名為臺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

第二條:本會遵照反共抗俄國從事協助改良地方戲劇工作促進社會教 譽為宗旨。

第三條:本會以臺灣省行政區域為組織範圍並設會止於臺中市必要時 得呈請主管官署核准於各縣市設立分會或辦事處,分會章程 及辦事處組織檢則另訂之。

第二章 任務

第四條:本會任務如下

1. 關於地方戲劇內容及演出技術之建議改進事項。

2. 關於配合反共抗俄宣傳及社會教育目標劇本編選及指導演出 事項。

3. 關於會員生活福利暨工作困難之協助解決事項。

4. 關於會員進修之輔導事項。

5. 其他合於本會宗旨舉辦之事項。

第三章 會員

第五條:凡現在臺灣省內從事地方戲劇工作者(包括劇團負責人編導 或劇作研究者)由會員兩人之介紹經理事會之通過得加入本 會為會員。

第六條:凡經政府核准登記之地方戲劇劇團應申請由理事會通過加入

第六條:凡經政府核准登記之地方戲劇劇團應申請由理事會通過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