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口語敘事的意涵與評量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針對研究目的與問題進行相關文獻的回顧,其中共分為三節:

第一節為口語敘事的意涵與評量;第二節為故事結構教學的意涵與相關 研究;第三節為平板電腦的發展與教學應用。

第一節 口語敘事的意涵與評量

本節接著探討口語敘事的意涵,以及口語敘事的評量。

壹、口語敘事的意涵

以下從意義與類型兩方面說明口語敘事的意涵。就意義而言,廣義 上被定義為說故事,狹義上則指使用口語敘述過去的經驗,或敘述依時 間前後發生的事件(錡寶香,2009)。

口語敘事主要是指個體在溝通情境裡使用一句以上的話,清楚的表 達自己的想法、事物的狀態或關係之技能。也就是說,說話者運用口語 敘事能力時,必須注意句子與句子之間意義的連結,以及整體訊息表達 上的組織與序列安排,使得每一句話所傳達出來的概念要與前面那句話 有合乎邏輯的關係,而後一句話的意義則是建立在前一句話之上,建構 成一前後凝聚的述文(text)(錡寶香,2001)。

就類型而言,Hughes、McGillivray 和 Schmidek(1997)將口語敘事 分為個人經驗敘事、故事敘事和腳本敘事三類,其內涵說明如下:

一、個人經驗敘事

指敘述內容為過去發生的事,通常有主題與明確的時間順序,並以 第一人稱或第三人稱進行述說。劉麗容(2001)進一步指出,包括了敘

10

述對方已知過去發生的事、闡述對方已知的情形,以及陳述對方不知正 在進行的事。

二、故事敘事

包括自創故事與重述故事,前者是利用圖卡或無字圖畫書等引導線 索作為開頭,讓學生自己說故事,後者則為讓學生對聽過的故事進行述 說。

三、腳本敘事

指敘述的內容是以現在時態或第二人稱來呈現,通常所指的是特定 和熟悉的日常生活例行公事。

因此,口語敘事為一種高層次的語言處理及認知運作歷程,說話者 必須應用相關技能,才能將話合乎邏輯的表達出來,錡寶香(2013)認 為智能障礙、聽覺障礙、學習障礙、自閉症及多重障礙等學生,因主障 礙的關係附帶影響其語言能力的發展。

依據我國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第十條之定義與鑑定基 準,學習障礙學生在口語表達的學習表現有顯著困難(教育部學生事務 及特殊教育司,2013b);另美國 DSM-5 將特定學習異常(specific learning disorders)新增次類別「學習障礙」(learning disabilities),並於下細分為 口語、閱讀、書寫語言和數學四類(引自鈕文英,2013a),可見口語表 達困難是學習障礙學生的常見特徵之ㄧ。

楊坤堂(2003)指出學習障礙學生因符號化能力失常,致使語言方 面產生了問題,這些問題有聽覺接收性符號能力不足(即聽語能力不 足)、視覺接收性符號能力不足(即閱讀能力不足)、聽覺表達性符號能 力不足(即說話能力不足)及視覺表達性符號能力不足(即動作能力不 足)。其中說話能力不足有下述十五個特徵,包括一、說話能力的發展遲

11

緩;二、歪曲發音或讀錯音;三、沒讀出字的中間或最後部分的發音;

四、說話口吃或吞吞吐吐;五、錯用動詞時態或代名詞;六、說話或書 寫的句子不完整;七、說不出一般物品和他人的名字;八、說話時有組 織與表達思想的困難;九、語法錯誤;十、說話內容貧乏;十ㄧ、缺乏 使用正確結構句子的能力;十二、字彙有限;十三、缺乏回憶字句的能 力;十四、缺乏說故事和敘事經驗的能力;十五、缺乏將各自單獨事實 整合成一個概念的能力。

錡寶香(2001)分析國內外口語敘事的研究資料,指出學習障礙學 生在口語敘事能力上的缺陷亦有以下八類,包括ㄧ、提供的訊息常常不 足或是不正確;二、無法分辨哪些是較重要的概念,應該將其呈現,哪 些是較不重要的概念,不需要大力著墨;三、在故事內容或事件陳述內 容中,無法適當的使用篇章凝聚結連貫前後文,例如:不當使用連接詞 及代名詞等;四、述說故事的長度較短,子句的使用也較少;五、對事 件發生的前後順序以及因果關係的陳述,常常出現不恰當的現象;六、

較常出現迷走語及語法錯誤現象;七、使用的詞彙較少;八、使用較多 的簡單句而較少複句。

由上可知,學習障礙學生的語言表現有上述等問題,使得當他表達 意思時,僅能應用單獨句子的層面,無法顧及故事結構的組織而影響敘 事的品質。

貳、口語敘事的評量

蒐集語言樣本是評量口語敘事的重要前提條件,以下就樣本的蒐集 方式及分析方式兩方面分別說明:

12

一、語言樣本的蒐集方式

口語敘事有個人經驗敘事、故事敘事和腳本敘事三類,而依口語敘 事的動機,語言樣本的蒐集方式包括自發性和誘發性,自發性的語言樣 本乃學生主動述說個人經驗或故事,反應出真實的敘事能力,但蒐集語 料必須花費較多的時間等待學生產生對話;而誘發性的語言樣本則學生 在引導下述說個人經驗、故事或腳本,是礙於有限時間的蒐集語料方式

(Hughes et al., 1997)。

Hayward 和 Schneider(2000)整理過去文獻後發現,以誘發性的語 言樣本蒐集方式最常被採用。林寶貴和錡寶香(2006)建議蒐集學生自 然說出一段話或一個故事的語料,可以透過下列的方式:

(一) 提供圖卡或無文字的故事書,請學生述說故事的內容。

(二) 教師先說出一句話或幾句話,讓學生接續來完成一個故事,例如:

從前有一個男孩名叫小華……。

(三) 教師與學生一起看著圖卡或無文字的故事書,同時根據故事書的內 容說給學生聽,然後再請他重述該故事。

(四) 教師先說一個故事,再請學生重述剛剛聽到的故事。

(五) 先讓學生看一段光碟,然後再陳述影片中的內容

(六) 請學生描述他剛經歷過的事件,例如:參加喜宴、看電影、旅遊、

親戚來訪等。

(七) 教師與學生一起完成某個活動後,再請他描述製作過程或如何進行 該活動,例如:做蛋糕、做布丁、做模型飛機等。

(八) 請學生說明如何玩一樣他所熟悉的遊戲,例如:大風吹、大富翁等。

由以上八個方式可知,方式(一)和(二)屬於故事敘事中的自述,方 式(三)至(五)為故事敘事中的重述,方式(六)至(八)是關乎學

13

生的個人經驗,教師可以使用各種不同的方式,依適合學生年齡且能夠 引起他們興趣的刺激或主題(Owens, 2010),進行口語敘事語言樣本的蒐 集。

錡寶香(2006)綜合文獻也發現,不同蒐集方式將會影響語料的內 容,包括(一)看圖說故事所蒐集到的語料主要是描述圖畫,而看錄影 帶後再述說內容,則會使學生只傾向描述行動;(二)談論電視節目的內 容情節,常常讓學生較少去注意主角的目標,而且述說內容也較缺乏可 辨認的結尾;(三)看錄影帶後重述故事比純聽故事後再重述,更能促使 學生說出精細推敲的因果關係;(四)重述故事比自述故事更可讓學生說 出較長的故事。

Hayward 和 Schneider(2000)更進一步說明,學生看圖重述故事或 聽完後重述故事的語料,比自述虛構故事的語料更適合當作語言樣本,

要求語言能力不佳的學生自己述說故事角色、文本、事件及組織這些事 件是有困難的,加上教師不熟悉學生所虛構故事的脈絡,所以難以有效 的進行分析。

此外,亦有研究針對自述故事樣本與對話樣本作比較,發現智能障 礙學生和一般學生在自述故事樣本的敘事品質較佳(Abbeduto, Benson, Short, & Dolish, 1995),以及從臨床研究上得知自述故事的語料在故事結 構方面優於重述故事,不僅內容較豐富,結構也較完整(陳秀文,2005)。

粘玉芳(2008)綜合文獻指出,國外許多研究比較自述故事與重述故事 不同形式間的差異,發現語言障礙學生和一般學生在兩者形式的故事結 構並無顯著差異。因此可知,不同的誘發方式可能會影響語料內容的質 與量。

根據上述,口語敘事類型與誘發方式的選擇,都是影響語言樣本內

14

容品質的因素。研究者基於時間的考量,加上故事存在於各族群中,儘 管文化或語言不同的人在述說故事時皆遵循著某些型態,包括主角、問 題、經過和結局等(王瓊珠,2010),故教導學生故事結構,有助其故事 敘事能力的發展,且亦能依此作為分析語料的架構。因此,本研究運用 故事結構為學生創作故事的架構,學生依照片的線索將故事陳述出來,

並記錄在平板電腦之應用程式中。

二、語言樣本的分析方式

依據林寶貴等人(2006)及錡寶香(2001)的看法,語言樣本分析 方式包括「句子層次上的分析」與「句子層次以上的分析」兩類,前者 又稱為微觀分析(narrative microstructure),其向度有音韻、語意、語法、

構詞等語言層面,以及流暢性或話語錯誤的分析項目,而後者又稱為鉅 觀分析(narrative macrostructure),該向度則有故事結構、故事情節、篇 章凝聚性等組織層面的分析項目。常見的分析作法是先將語言樣本轉錄 成書寫形式,接著再針對上述項目進行量化或質性的分析並加以探討,

以下僅以故事結構與故事情節分析項目進行說明。

不同文化或語言的族群,其故事都有類似的結構規則,例如:誰、

何時、何事、在哪裡發生及故事的演變,透過這些內在的規則皆能將故 事述說出來。故事結構具有結合的特性及衍生的功能,可以用來分析口 語敘事的複雜性,因為是強調跳脫句子裡文字的順序,所以相當注重句 子間的關係(錡寶香,2004a;鍾生官,2006;Cook & Newson, 1996;Fiestas

& Pena, 2004)。

有關故事結構元素的分類,不同學者的分類有簡有繁彼此各異,甚

有關故事結構元素的分類,不同學者的分類有簡有繁彼此各異,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