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故事結構教學的意涵與相關研究

本節說明故事結構教學的意涵,以及故事結構教學於身心障礙學生 口語敘事之相關研究。

壹、故事結構教學的意涵

故事結構教學是透過圖示的方式,將故事情節中的角色、情境、問 題、動作及結果清楚的呈現出來,是以學生為中心所進行之啟發、思考、

順序、推理為主的說故事法,有助於增進學生之故事理解和口語表達等 技巧(黃瑞珍,1999)。換言之,故事結構可以作為教師的教學策略,而 且此策略提供了一個框架,幫助學生分析結構,並提高學生理解故事構 成的元素(Gurney, Gersten, Dimino, & Carnine, 1990)。

Beck 和 McKeown(1981)建議以視覺圖示將故事的主要結構元素呈 現出來,形成一張故事地圖,使學生更容易了解故事結構。故事地圖是

18

故事中所有或部分要素的圖像表徵,也是這些要素之間關係的圖像表徵

(Davis & Mcpherson, 1989),教師則可透過這樣的視覺化框架,幫助學 生認識和記憶重要結構元素。

教師除了以故事地圖作為呈現結構的工具外,其他常用的工具還包 括故事臉、故事屋及故事花等,雖然名稱及形式有所差異,但均明確呈 現出故事的各項結構(王玲,2010)。王瓊珠(2010)整理文獻,歸納了 四項有效的故事結構教學原則,茲分項說明如下:

一、直接教導明確的故事結構

首先教師協助學生建立內在的心智故事結構圖,並以提問策略引導 學生找出故事中的重要資訊,最後學生學會自己提問且自然的運用這些 結構。

二、逐步引導學生學習故事結構

教師扮演學生學習的鷹架角色,教學安排應由具體至抽象、由團體 討論至個別學習、由教師示範方法到學生獨立作業,逐步的引導並褪除 協助,學生終至能獨立使用策略。

三、圖示故事結構

教師提供視覺圖像線索的故事地圖,來幫助學生組織故事結構內 容,而完成後的故事地圖還可以當成結構線索協助學生完成重述故事。

四、結合口語及書寫的訓練

故事地圖可以作為一種協助學習的工具,無論是利用口語重述故事 或是重寫故事的方式,皆能讓學生有再次重整與組織資訊的練習。

除此之外,黃瑞珍(1999)也提出多項教學的策略與方法,說明故 事結構可以用來訓練學生語言理解,並同時增進口語表達、對談技巧、

19

語用技巧,甚至書寫語言能力,茲分述如下:

一、大聲朗讀法(reading aloud)

教師依故事情節以活潑生動的方法大聲朗讀,提供與學生互動的機 會,透過一邊說故事,一邊將故事情節的架構、預期發展、結局等作技 巧性的變化,引起學生參與說故事的動機。

二、問答命題法(question-answer relationship)

為了能使學生學會故事的因果順序性,教師可以依故事情節依序編 訂問答,並且考量學生的程度來決定問答命題的形式及難度,以增進學 生對故事內容的理解。

三、故事結構分析法(story grammar)

故事的結構可組織成四大項,即情境(細分為主要角色、發生地點)、 問題、動作與結果等。教師將圖表架構寫在黑板上,給予學生清楚的提 示,由師生共同參與完成。

四、摘要法(summarizing)

教師利用故事結構所提示的重點,整理後並加以陳述,協助學生掌 握故事的主旨。

五、重複說故事法(story retelling)

接續前項摘要法,教師協助學生依情節發展,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話 把故事說一遍。

六、內在情意陳述法(internal states)

教師在說故事時,可以利用動作、表情、語言來陳述故事人物在情 境中的感覺,而教師所選用的詞彙必須依學生能力而異,期待學生深入

20

其境並感同身受。

七、詞彙替代法(word substitution)

教師根據故事內文中挑選一些較重要或較常用的詞彙,訓練學生使 用相似詞、相反詞來替代原文中的詞彙。

八、語詞網路法(semantic word mapping)

教師從故事中選取一個重要詞彙,鼓勵學生自由聯想與該詞彙相關 的語詞,接著協助學生依語詞之間的相關性,利用網狀圖的方式進行歸 類。

九、角色扮演法(dramatic play)

由學生扮演故事中的角色來演出故事情節,學生對於自己所扮演的 角色要能充分掌握內涵,如此可以增進其語言理解與表達等能力。

十、書寫摘要法(journals)

教師將故事結構元素條例呈現,訓練學生書寫摘要的能力。

貳、故事結構教學於身心障礙學生口語敘事能力之研究

故事結構除了可以作為敘事內容的分析方式外,還有許多研究者將 故事結構概念應用於教學之中,作為教師介入的策略,藉此使學生快速 掌握故事的架構與發展,並進一步探討學生的學習成效。這些研究中以 著墨在增進閱讀理解能力為多數,另有部分為口語敘事能力方面的論著。

在口語敘事能力方面的研究,研究者利用台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 系統,以關鍵字「故事結構教學&口語敘事」於不限欄位進行文獻搜索,

找到與本研究主題相關的實徵研究共計 13 篇,其中研究對象的障礙類 別,包括智能障礙(王姝雯,2006;宋宛穎,2012;許菁蕙,2013;陳

21

美玲,2010;葉芷吟,2011)、自閉症(許育瑛,2008;張雅惠,2013)、

聽覺障礙(胡茵音,2011)、發展遲緩(陳韻安,2010)與國語科成績低 成就(蘇倩慧,2008),而同樣具有語言問題的學習障礙學生,目前則有 3 篇研究,說明如下:

林心怡(2013)的研究對象為 3 名國小五年級學習障礙學生,採用 觀看動畫影片的方式,教導學生找出結構元素並記錄在元素圖上,以協 助學生了解影片內容與練習重述故事。最後撤除元素圖,教師僅提醒學 生須注意五項元素,待學生觀看影片後獨立重述故事。研究結果發現學 生口語敘事之故事結構能力,具有立即與保留的成效。

胡瑞敏(2011)以 3 名國中學習障礙學生為對象,運用故事圖片及 綱要,引導學生了解整個故事架構,接著觀看故事影片後,藉由討論方 式學得新詞彙,並套入故事架構圖中說出完整的故事、啟示或感想。教 學成效顯示口語敘事之總詞彙數、相異詞彙數、校正後相異詞彙數的能 力,具有成效與維持效果,而口語敘事之錯誤句數、迷走語數的能力,

成效與維持效果則較不顯著。

鍾筱莉(2012)對 3 名國小中年級學習障礙學生進行教學研究,以 問答方式討論繪本內容,並將結構元素記錄在故事地圖上,協助學生依 故事地圖以口語方式重述故事內容,之後再撤除故事地圖,由學生獨立 重述故事。研究結果發現學生口語敘事能力之結構元素與情節發展部 分,皆具有立即與類化效果,但維持效果皆不佳。

根據上述三篇研究得知,利用具體且視覺化的故事地圖進行介入,

是故事結構教學重要內涵的呈現方式,主要用來說明各項元素與分析故 事的內容,是教學者普遍運用的策略。故事地圖的完整結構性猶如故事 框架,教學者能藉此示範描述故事,並利用照樣造句、接續、擴展或角

22

色扮演等活動方式引導學生模仿練習,最後學生再自行利用完整的故事 結構重述故事。

此外,以形式相似課本的故事教材為教學媒介,缺乏多媒體的互動 刺激,學生容易隨著學習時間的增長,而漸漸失去興趣與動力,教師應 安排適當的動態式學習活動於其中(鍾筱莉,2012),可知實施故事教學 時須注意教材的呈現方式。

自九○年代多媒體產業的蓬勃發展,透過電腦設備的整合,能在同 一工作環境下處理文字、聲音、圖像、影像、音訊或視訊而形成多媒體,

進步至今多媒體的軟、硬體設備,早已成為師生間達成教與學任務的途 徑之一(曾建章,2002;蔡東鍾,1997)。其中的林心怡(2013)、胡茵 音(2011)、胡瑞敏(2011)與陳美玲(2010)便以多媒體繪本或影片為 媒介,作為故事教材的呈現方式。

總括來說,研究者考量教學科技的融入可能會為學生帶來不適應 感,亦避免長時間使用紙本教材造成乏味感,故採取兩者折衷,以紙本 為先、多媒體為後的方式,依教學活動時程分開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