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三節 研究流程

研究者於 2013 年 8 月起便開始著手規畫研究歷程,實踐行動研究方 案的時間為 2014 年 2 月至 5 月,最後於 7 月結束研究,歷時約有一年的 時間。本節參考鈕文英(2013b)行動研究的歷程,訂定本研究共三個階 段與九個步驟的流程,於實踐方案的循環中,實施故事結構結合平板電 腦數位故事創作應用程式的教學,茲說明如下:

壹、準備階段(2013 年 8 月至 2014 年 1 月)

本研究之準備階段共含括四個步驟,分別為一、了解現況發現行動

書櫃 書櫃

書櫃 木質地板(脫鞋區)

圓桌 圓桌

長桌 電腦

長桌 (教學用)

報紙架 師

門口 窗戶 門口

38

研究的起點;二、界定行動研究的起點;三、分析造成問題的成因;四、

發展可行的行動方案和評鑑其成效的指標。

一、 了解現況發現行動研究的起點

研究者於 2013 年 2 月(101 學年度下學期)起擔任阿葦的巡迴輔導 教師,經過兩個學期的教學服務,發現他的語文學習表現有待加強,能 理解課文或故事的簡要脈絡,以及僅能依據文中具體明確的線索,簡單 回答教師的問題。因為缺乏故事結構的概念,造成他不易掌握故事情節 的發展,常有表達訊息不足的情形,與缺乏完整的敘事表現,研究者採 用繪本故事的方式因應,但實施後發現許多問題有待解決,故依此作為 行動研究起點的發現。

接著,研究者依據 Altrichter, Posch 和 Somekh(1993)所提出用來判 斷是否適合進行行動研究的四項指標,包括 1.以行動的範圍而言,這些 問題皆來自研究者的教學現場,且研究者可以影響此情境並採取行動,

但有賴相關行政人員、教師及家長的支持;2.以相關性而言,研究者相當 關注這些問題解決後的重要價值,此為突破教學困境以成就自我專業成 長,故願意投注相當的時間;3.以可處理程度而言,有待解決的問題皆圍 繞在教師與學生之間,教與學本是彼此相長,研究者有充裕的時間來因 應;4.以相容性而言,如前所述可知這些問題皆與研究者實際的教學工作 相容,並可將方案內容實踐於巡迴輔導教學活動之中。

二、 界定行動研究的起點

依據上述,研究者界定本研究的起點為解決有口語敘事困難的身心 障礙學生在接受巡迴輔導時的問題,分別陳述如下:

(一) 巡迴輔導教師針對學生學習,準備或攜帶各式教材教具往來不同 學校之間有所不便,甚至同一教具未必適用所有學生,教學資源

39

的運用常缺乏彈性。

(二) 特教學生每週接受巡迴輔導服務的節數少且相隔時間長,致使學 生學習成效不易達到精熟,教師也不易掌握其學習歷程。

(三) 抽離學生且個別上課,使其學習過程缺乏原班或小組同儕的激勵。

三、 分析造成問題的成因

研究者透過閱讀相關文獻,探究特教巡迴輔導服務及教學輔具應用 之相關議題,並與學校同事、行政人員、其他教育相關人員及指導教授 對話,分析造成前述問題的成因如下:

(一) 巡迴輔導教師教學的對象,包含不同年級、障礙類別與程度的學 生,需要更為多樣化的教學資源。

(二) 巡迴輔導教師在有限的服務節數中,必須費時複習上回所教的內 容,壓縮了教學時間,也因為服務的學校數量多,降低了服務各 校的次數,減少許多與導師、家長聯繫的機會,而轉以通訊方式 替代。

(三) 縣內學校型態大多屬於小校小班規模,有特殊需求學生的比例相 對不高,產生同校中接受巡迴輔導服務的人數僅有一人。

四、 發展可行的行動方案和評鑑其成效的指標

研究者藉由平日教學的觀察,以及與指導教授持續的討論發現,採 取平板電腦輔助巡迴輔導教學若具備以下四項要素,應可排除問題之產 生,茲將四項分別說明如下:

(一) 平板電腦網路商店市集的設計,使教師能從中輕易、即時的挑選 所需應用程式,並且儲存於單一設備之中,相當方便攜帶。

(二) 平板電腦行動化的設計,能夠擴大學生巡迴輔導之外的學習機 會,亦能提供其應用社群網站或電子郵件傳遞檔案,方便教師掌

40

(weaknesses)、機會(opportunities)和威脅(threats)之分析向度(SWOT 分析),進行評估平板電腦輔助巡迴輔導教學的可行性,其 SWOT 分析見 下頁表 3-3。

41

42

本行動方案為發展平板電腦輔助巡迴輔導教學的過程與作法,其內 容和實施作法請見本章第四節。預期達到的成效為改善巡迴輔導之教學 困境,並探究身心障礙學生故事結構與口語敘事能力的學習表現,評鑑 此成效的指標包括以「結構測驗得分」了解學生故事結構的掌握情形;

以「故事創作得分」了解學生故事長度與結構元素的表現情形。

貳、實施階段(2014 年 2 月至 5 月)

本研究之實施階段分為四個步驟,依序是一、實施行動方案;二、

檢視行動方案的實施是否產生困難;三、評鑑行動方案或因應策略的效 果;四、分析是否達到預期效果。

本研究的參與學生是一名國小三年級學習障礙學生,於巡迴輔導教 學活動中實施平板電腦數位故事創作應用程式之行動研究。首先,針對 學生的學習需求,設計以故事結構教學為基礎的行動方案,挑選 10 篇故 事體文章進行改編,以符合學生起點能力,此處不採用原班授課版本的 文章,是為了避免練習效應而干擾學習成效之評鑑。自 2014 年 2 月起,

研究者以教學者的身份,每周安排兩次的教學,每次進行時間為 40 分鐘

(1 節課),教學期間隨時蒐集簡易的觀察資料與省思該次的教學,並且 訪談家長和學生,檢視學生的學習成效。

研究者於行動循環中,實施方案的內容與教學策略,且在過程中時 時進行觀察和省思,並針對所遇見的困難或問題,尋求因應策略或修改 行動方案並繼續執行之,形成確定因應之道且仍持續觀察與再省思,然 後採用形成性的評鑑方式,確認是否達至預期效果,若無則修正再執行,

直至達到預期效果為止。

43

参、成果階段(2014 年 6 月至 7 月)

本研究之成果階段為撰寫報告公開行動研究的過程與結果。達到預 期的效果後,研究者以質性分析、解釋行動的過程和結果所蒐集到的資 料,並提出改進建議形成研究報告,最後進行經驗分享。本研究的流程 整理於下頁圖 3-2。

44 2014.06

| 2014.07

實施 階段 2014.02

| 2014.05

準備 階段 2013.08

| 2014.01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