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本節針對研究結果與過程的討論,提出相關的建議,包括對實務工 作者的建議,以及對未來研究的建議,分別於下敘述之。

壹、對實務工作者的建議

研究者根據本研究的發現,對欲實施數位故事創作應用程式的特教 教師提出一些實務工作上的建議。

一、提供數位故事創作應用程式時應考量學生需求

數位故事創作是建基於研究者所改編的故事體文章,故學習障礙學 生的選擇須具有相同年級水準的認字能力,且提供應用程式主要係針對 組織能力薄弱,有待提升口語能力的學生為對象,並非適用於所有的學 習障礙學生。

二、致力開發符合教學需求的應用程式

本研究著重應用網路商店市集中既有的資源,作為巡迴輔導教學的 輔助工具,以本研究採用的”Shadow Puppet”為例,其操作介面為英文,

109

並非符合教學者的需求,故有賴採取因應方式。

建議教師搜尋應用程式時,應考量教學教材與應用程式之間的適配 程度,不應限制於教育類別中的資源,且若教師能進一步學習開發應用 程式,並依教學需求發展合宜的應用程式,將能減少受限於市集中現有 的資源。

三、加強建立學生學習輔具的認知

平板電腦具備多項功能,足以應付生活中的大小事情,容易被視為 休閒娛樂產品,卻忽略可作為輔助學習的工具,故賦予平板電腦為一種

「學習輔具」更顯重要。

研究者於實施方案過程中,曾採取下載數學遊戲作為學生的增強獎 勵,可能混淆學生建立學習輔具的認知,建議教師於教學初始,除了定 位平板電腦所扮演的學習意義外,也應注意平板電腦並不能完全取代教 學內容,而須適時善用它以發揮輔助教學的功能。此外,平板電腦亦能 提供學生另類的學習管道,教師可以為學生調整達成學習目標的方式。

四、主動製造學生成功的經驗

數位故事創作是以口語述說為錄製途徑,鼓勵學生能開口說故事是 重要的前提。通常有口語困難的學生對於自己的說話比較缺乏自信,建 議教師必須營造成功的學習經驗,並鼓勵學生接納自己尚待改進的缺 點,才有機會教導其修正故事作品並重複練習,進而將「聆聽後再修正」

的活動納入教學中。

五、宜增加提供學生故事範例

聽故事是多數學生深感興趣的活動,研究者也發現參與學生相當熱

110

衷應用程式中的範例故事,建議教師於教學前,放置數個結構完整的中 文故事於平板電腦中,提供學生故事創作的參考資源。

六、多加考量故事結構測驗各元素的配分比重

研究者依據參與學生的起點能力,針對其較為不熟悉的插曲情節部 分編製較多的測驗題,使得六項元素的配分比重有所不同。建議教師於 自編故事結構測驗時,宜考量每一項元素的配分,避免學生未能在僅有 一題的元素中得分,而導致極低的答對率之情形。

七、注意考量故事結構測驗的題型層次

本研究以自編故事結構測驗評量學生掌握元素的情形,目的在於了 解學生是否能區辨各項結構元素,故測驗題目安排了「直接找到」的表 層問題,以及「需要想並且找」較深層的問題二類,但並未考慮此二類 題目的比重差異。建議教師於自編故事結構測驗時,可依評量目的安排 不同題型層次的題目,便能了解學生掌握結構元素的表現。

八、可提供學生結構元素自我檢核表

學生即使了解故事具備六項結構元素,在故事創作時仍會遺漏有些元 素,教師可於故事創作的練習階段,提供學生自我檢核的機會,教導其 檢查自己的故事是否皆提及六項元素,建議教師提供學生結構元素檢核 表,或搭配故事地圖增列結構元素檢核欄。

九、多提供具體結構元素線索的照片

研究者發現中期階段練習二的照片,未能提供結構元素的線索,導 致學生無法正確找出對應的「時間」元素,建議教師於學生結構元素認

111

知的建立階段,應以能夠呈現具體線索的照片進行教學。

十、著重親師聯繫溝通之內涵

學生於後期階段的故事作品,題材來源多屬家中的記事,若教師不 熟悉其作品的脈絡,將會難以有效的分析語料。建議教師建立與家長之 間的聯繫管道,透過家長了解學生作品背後的動機與意義,如此有助教 師更具體分析,降低可能造成給分差異的情形。

貳、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研究者依本研究的發現,提出未來研究的相關建議。

一、可探討不同應用程式對學生故事創作的影響

本研究主要藉由拍照與錄音的方式,引導研究參與學生進行故事創 作,而學生所述說的故事內容,便是由照片中的線索發展而來。假若改 以具有內建圖庫、情境或能夠加入影片的應用程式,作為講述故事的輔 助工具,是否對學生的創作產生影響?建議未來的研究者,可以探討不 同應用程式對學生有何影響。

二、可深入探討故事作品語言樣本的深層意涵

本研究設計之初即以參與學生的語言問題為出發點,期望透過故事 結構教學能提升其說話內容的完整度,故以是否能夠提及結構元素,以 及命題是否完整為評分的標準。當學生具備故事結構的基礎後,建議未 來的研究,可以詳加界定各元素的深層意涵,探討學生語料品質的表現 情形,例如:「人物」是否說出角色特徵或他們之間的關係;「結果」是 否說出未來的預測或期許等。

112

113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王亦榮(1997)。台灣省視覺障礙兒童混合教育計畫巡迴輔導問題及其因 應之研究——視障教育巡迴輔導員的觀點。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

5,97-124。

王玲(2010)。故事結構教學結合互動式電子白板對提升國小學習障礙學 生閱讀理解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特 殊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台中。

王姝雯(2006)。故事結構分析法教學方案對智能障礙兒童口語敘事能力 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身心障礙教育研究 所,台北。

王華沛(2009)。特殊教育之應用。載於台灣教育傳播暨科技學會(主編), 教育科技理論與實務上冊(401-432 頁)。台北:學富。

王瓊珠(2004)。故事結構教學加分享閱讀對增進國小閱讀障礙學童讀寫 能力與故事結構概念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5,1-22。

王瓊珠(2010)。故事結構教學與分享閱讀(第二版)。台北:心理。

石素里(2009)。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與一般兒童口語敘事能力之比較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台 北。

朱經明(1999)。多媒體與身心障礙兒童。特殊教育季刊,72,10-12。

沈中偉、黃國禎(2012)。科技與學習——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

沈蔚諭(2011)。iPad 應用程式研究與創作——以兒童合作學習為例(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科技大學互動媒體設計研究所,台北。

114

宋宛穎(2012)。多媒體繪本融入故事結構教學對國中輕度智能障礙學生 口語敘事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 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台北。

杜正治(2006)。單一受試研究法。台北:心理。

李宛靜(2002)。語言學習障礙兒童口語述說能力——故事結構分析(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身心障礙教育研究所,台北。

李俐瑩(2013)。電腦輔助教學對國小智能障礙學生理財教育學習成效之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 班,台中。

吳柱龍(2012)。使用手持裝置增進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學生時間管理能力 之探究。台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26(1),51-70。

吳致嘉、王淑娟(2013)。應用平板電腦於特教巡迴輔導之可行性。特殊 教育輔助科技,9,1-6。

吳璦如(2009)。語言發展遲緩兒童之敘事表現(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聽語障礙科學研究所,台北。

何華國(2004)。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台北:五南。

林心怡(2013)。故事結構教學對國小學習障礙學生口語敘事能力之成效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台 北。

林志豪(2013)。手持式電腦輔助教學介入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學生時間管 理能力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殊教育學系 碩士班,台中。

林佳徵(2010)。iPod touch 對國小四年級學童英語學習態度與英語學習 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

115

在職專班,桃園。

林素貞(2009)。資源教室方案與經營。台北:五南。

林霓苗(2012)。平板電腦改善自閉症兒童溝通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台灣大學資訊工程學研究所,台北。

林寶貴(2013)。特殊教育學生的鑑定評量與安置。載於林寶貴(主編),

特殊教育理論與實務(第四版)(435 頁)。台北:心理。

林寶貴、黃玉枝、黃桂君、宣崇慧(2009)。修訂學齡兒童語言障礙評量 表。台北:教育部。

林寶貴、錡寶香(2006)。語言障礙學生輔導手冊。台北:教育部。

孟瑛如(2013)。看見特殊,看見潛能——特殊生教師家長貼心手冊(第 二版)。台北:心理。

邱淑惠(2008)。讓孩子製作電子書——幼稚園教師在提供鷹架時所面臨 之困難。教學科技與媒體,85,52-65。

邱淑惠(2010)。創新的學習工具——以幼兒說故事軟體的設計與應用為 例。教育研究月刊,190,87-100。

洪淑卿(2009)。以故事結構指標探討國小智能障礙兒童口語敘事能力表 現(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

洪淑卿(2009)。以故事結構指標探討國小智能障礙兒童口語敘事能力表 現(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