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五節 研究工具

質性研究中,研究者為主要的工具(鈕文英,2013b),本節針對研 究者、輔助與紀錄工具,以及測驗工具詳細說明。

壹、研究者

研究者畢業於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並於就讀碩士班期 間修習輔助科技相關課程,曾參與執行苗栗縣電腦輔助教學、融合教育 的行動研究,以及編製身心障礙學生教材的工作。自 2008 年起,任教於 國小特教巡迴輔導迄今已有五年的教學資歷(計算至 101 學年度止)。

巡迴輔導的獨特經營模式與教學場域,一改過去師資培育時的養成 經驗,面對這樣特殊的安置型態,是許多人口中形同「趕場」的教學工 作,有限的支援服務難以使特殊教育於巡迴輔導學校中深根茁壯,執教 至今曾歷經徬徨、困惑和挫敗,重重的無力感壓抑心頭,是教學生涯的 撞牆期,卻也是個突破的契機。面對沒有設立相關特殊教育班級且必須 申請巡迴輔導服務的學校,巡迴輔導教師只要將特殊教育資源挹注其 中,便能提供學生學習改變的機會。

本行動研究的起點為,針對有口語敘事困難的身心障礙學生,藉由 故事結構結合平板電腦數位故事創作應用程式來輔助巡迴輔導教學,加 以因應巡迴輔導班的獨特經營型態,並探究身心障礙學生之學習情形。

研究者即為本研究參與學生阿葦的巡迴輔導教師,熟悉學生的現況

53

能力及學習情形,故師生之間的默契已毋須費時培養,兩人熱絡的互動 關係是進行此研究的優勢之一。而兩位研究參與教師與研究者是學校同 事關係,小寧老師過去於巡迴輔導時,曾和研究者共同參與身心障礙學 生教材的編輯工作,目前則轉任資源班負責國語教學;小卿老師則常常 於巡迴輔導教學中應用溝通訓練及電腦輔助策略,並與研究者分享教學 心得,兩人豐富的教學經歷可於本研究的歷程中,適時發揮協助的功能。

貳、輔助與紀錄工具

本研究之輔助工具包含訪談題綱、上課觀察指引與非干擾性測量資 料的蒐集指引;另紀錄工具則有訪談時的錄音器材(TRANSCEND MP870)、教學時的錄影器材(JVC GZ-HD520BU)、儲存學生作品的應 用程式、事後進行騰寫所需的紀錄分析表,以及省思紀錄,分別說明如 下:

一、訪談題綱暨紀錄分析表

「訪談題綱暨紀錄分析表」由研究者參考鈕文英(2013b)關於訪談 過程應注意之事項,並依據本研究的目的與問題,經與指導教授討論後 編製而成。內容包括「實施前、後家長訪談題綱暨紀錄分析表」(請參閱 附錄二)與「實施後學生訪談題綱暨紀錄分析表」(請參閱附錄三)。

(一)實施前、後家長訪談題綱暨紀錄分析表

訪談對象是研究參與學生的母親,內容有行動方案實施前和後兩階 段的訪談,目的在蒐集行動方案中,學生在家口語敘事學習情形的資料,

作為比較實施數位故事創作應用程式擴大學生學習機會的改變。

研究者採取個別的正式、半結構性的訪談,訪談地點在巡迴輔導學 校的圖書室。所擬定的題綱僅作為參考,研究者會依據家長談論的話題,

54

調整訪談問題的內容或順序。

(二)實施後學生訪談題綱暨紀錄分析表

訪談對象為研究參與學生,內容為訪談學生在中、後期階段使用數 位故事創作應用程式時的情形與感受,以及所遭遇的問題和困難,作為 了解實施數位故事創作應用程式鷹架學生學習的情形。

實施的方式與訪談家長相同,然而訪談時可能會遭遇到學生表達能 力有限的問題。為因應此問題,研究者會調整訪談的語彙或問句,且依 其回應的內容引導思考,例如:「你提到使用平板電腦來學習感到很有 趣,像是錄音比用筆寫來得好玩是嗎?」

二、上課觀察指引暨紀錄分析表

「上課觀察指引暨紀錄分析表」(請參閱附錄四)由研究者參考鈕文 英(2013b)關於觀察過程應注意之事項,並依據本研究的目的與問題,

經與指導教授討論後編製而成。主要在了解行動方案實施時,身心障礙 學生參與巡迴輔導教學時的表現,包括應用程式的互動性及結構化設計 輔助學生學習之情形。研究者採參與觀察的方式,觀察地點在圖書室,

於教學期階段每周一至兩次的觀察時間,每次進行 40 分鐘,初期階段有 6 節,中期階段有 12 節,後期階段有 4 節,共計 22 節觀察節次。

觀察時,學生可能會對拍攝上課情形感到疑惑,為解決此問題,研 究者會事先告訴學生,老師想將你說故事的好表現拍下來,請你和平常 上課一樣,不要注意攝影設備。

三、非干擾性測量資料的蒐集指引暨紀錄分析表

「非干擾性測量資料的蒐集指引暨紀錄分析表」由研究者根據鈕文 英(2013b)有關蒐集過程應注意之事項,並依據本研究的目的與問題,

經與指導教授討論後編製而成,內容包括檔案資料與物理線索資料。

55

(一)檔案資料蒐集指引暨紀錄分析表

本研究之檔案資料(請參閱附錄五)有 102 學年度個別化教育計畫,

以及教材教具使用對照表。蒐集學生個別化教育計畫的目的是要了解身 心障礙學生的基本能力,以確認學生在教學材料與教學策略需求上的安 排;而教材教具使用對照表是為了解行動方案實施的過程中,巡迴輔導 教師於準備、攜帶與使用教材教具之所需項目與數量,藉此得知教師使 用平板電腦前後造成的差異,以了解平板電腦輔助巡迴輔導教學之便利 情形。

(二)物理線索資料蒐集指引暨紀錄分析表

此為蒐集學生故事作品數量的物理線索資料(請參閱附錄六),目的 是要了解教學後期階段,身心障礙學生於巡迴輔導之外擴大學習機會的 情形,並且檢視訪談資料和物理線索資料間的一致性。於巡迴輔導之外 期間蒐集學生故事創作的作品數量,若數量有持續增加,表示平板電腦 能夠延續學生的學習機會。

四、行動方案發展和實施過程省思紀錄表

研究者既是教學者,亦是評鑑者,為了避免多重角色而對研究的自我 印證,故於研究過程中實施「行動方案發展和實施過程省思紀錄表」(請 參閱附錄七)持續檢視,與研究參與教師不定時討論,尋求客觀的證據,

並將省思記錄其中。

参、測驗工具

本研究之測驗工具包含故事結構和故事創作兩項測驗,以故事結構 測驗得分和故事創作得分作為了解學生於教學後的學習表現,茲將分述 如下:

56

一、故事結構測驗

故事結構測驗(請參閱附錄八)得分即為學生於前測與主題一至六 測驗之答對題數,目的是評量學生對故事結構的掌握情形。研究者根據 故事結構六項元素,包括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及結果,針對 每篇故事編製 10 題的測驗題,題目內容以辨識結構元素、情節發展順序 等層面的問題為主,答案在故事的字裡行間可以直接找到(right there),

或答案需要想並且找(think and search)才可以找到(Raphael, 1986),所 有題目皆以三選一的選擇題呈現,計分方式以一題 1 分計算,每篇文章 總分皆為 10 分。此外,研究者亦設計故事結構測驗內容檢核表(請參閱 附錄九),延請研究參與教師協助檢核已完成編製的測驗題,檢核的內容 為六項結構元素的概念是否皆編入,以及是否有需要修改之處。

二、故事創作評分表

本研究的口語敘事樣本是指學生於教學中、後期階段,藉由平板電 腦所錄下的錄音資料,研究者將學生所創作的故事轉寫為文字稿,再依 據評分表(請參閱附錄十)具體的評量指標予以計分。故事內容的評分 向度有二,其一為故事長度,另一為故事結構。

「故事長度」包含總字數與相異字數,總字數是指學生於三分鐘內 所述說的語言樣本字數之總和,包含重複字的計算,作為了解故事字彙 量的多寡;相異字數則指刪除重複字,相同的字皆以一次計算為原則,

然後計算剩下的字數,由此得知故事字彙變化的表現,兩者皆可透過電 腦之文章分析系統算得字數量,再依據計分說明給予 1~5 分。研究者以 該生於修訂學齡兒童語言障礙量表的施測結果(總字數有 111 字,相異 字數有 54 字)訂定計分標準,總字數部分敘述如下:100 字以內計 1 分;

101~125 字計 2 分;126~150 字計 3 分;151~175 字計 4 分;176 字以上

57

計 5 分;相異字數部分敘述如下:50 字以內計 1 分;51~65 字計 2 分;

66~80 字計 3 分;81~95 字計 4 分;96 字以上計 5 分。

「故事結構」評量標準為故事內容提及時間計 1 分、地點計 1 分、

人物計 1 分,此三項並無先後出現的順序;而起因、經過和結果三項,

則必須依序發展故事情節,分別以命題(proposition)完整性作為評量依 據,命題係指語言表達之概念而非語法(Hughes et al., 1997)。計分標準 敘述如下:命題完整且無論句子完整與否計 2 分;如果命題不完整,無 論句子完整與否均計 1 分;缺乏命題或難以判斷是否有概念計 0 分。其 中,「經過」是由一連串相關聯的情節所構成,故此元素計分將包含多項 命題,也就是說情節發展得越豐富,創作得分就越高。

「故事結構」的計分較易受評分者主觀因素所影響,故研究者另邀 請一名研究參與教師共同擔任評分工作。為了解評分者間一致性,研究 者在正式教學前,與小寧老師針對學生於修訂學齡兒童語言障礙量表的 三分鐘自由說故事部分,依六項結構元素共同進行評分演練與討論,並

「故事結構」的計分較易受評分者主觀因素所影響,故研究者另邀 請一名研究參與教師共同擔任評分工作。為了解評分者間一致性,研究 者在正式教學前,與小寧老師針對學生於修訂學齡兒童語言障礙量表的 三分鐘自由說故事部分,依六項結構元素共同進行評分演練與討論,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