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灣休閒農業之緣起與發展

台灣社會從 1960 年代末期起,逐漸由傳統的農業社會轉型為工商社會 生活型態。1970 年代後,政府積極推動各項城鄉基礎建設,使得台灣經濟 快速發展,社會也更加繁榮與進步。1980 年代後,台灣經濟仍維持成長,

以輸出為導向的海島型貿易型態,在國際貿易自由化的影響下,經濟社會 體系的產業結構不斷的改變,來換取更多產品的輸出,在此一情況下,農 業往往成為較不被重視的對象,使得農業成長維持衰退的狀態。因此,紛 紛引起產、官、學各界的關注,致力改善農業結構,以尋找新的農業經營 方向,來解決農業發展所面臨的瓶頸。有鑒於此,開始有了利用農業資源 吸引遊客,以達享受田園樂趣、促銷農特產品、體驗活動等運用範圍,於 是開啟農業與觀光結合的構想。

陳昭郎(2005)曾提出在經濟與社會快速發展下,造成台灣地區產業結構 產生轉變,逐漸帶動休閒農業的發展,因而具有一些較為重要者之特殊背 景條件,整理如表2-1。

由於上述社會環境的背景條件造成對休閒產業需求的一種「推力」,而 另一方面,政府和民間機構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全力推動,對休 閒產業成長產生一股強大的「拉力」。因此,在這一推一拉的情境下,休閒 農業的發展成為時勢所趨。

表 2-1 台灣休閒農業旅遊產業發展之背景條件表 背景條件 促使台灣休閒農業旅遊產業發展之原因

產業結構的變遷

隨著農業就業人口逐漸下降,農業產出亦隨之下降。

農業發展已逐漸由初級產業轉型為多角化經營產 業,農業產業漸朝整合生產、生活、生態、旅遊景觀 及文化資源之特性發展,因此農業結合觀光旅遊產業 逐漸形成。

都市化社會出現

人口密度逐年提高,尤以都市人口密度增加更快。由 於都市人口快速增加,使得公園、綠地、休閒活動場 所與設備之不足現象,極為普遍。

國民所得的提高

隨著經濟發展,國民所得逐年提高,使得國人除了追 求物質生活以外,更有經濟能力去追求精神滿足的生 活,尤其是休閒活動已成為國民生活的重要部分。

消費結構的改變

隨著所得提高,國人在食、衣與住方面的支出比率已 逐漸降低,但卻在交通與育樂方面的支出比率則逐年 增加,此將顯示國人對於觀光旅遊需求不斷增加。

休閒時間的增加

由於工業化與機械化的結果,使得國人每月的非工作 時數逐漸增加,而在參與活動的時間方面亦有增加的 趨勢,因此對於休閒遊憩機會之需求也隨之增多。

道路與交通的改善

近二、三十年來政府在交通運輸及道路的改善方面投 資甚鉅,加上汽車數量增加迅速,導致公共運輸與私 人車輛交通的發達,因此,不論是在多麼偏遠的地 方,幾乎車輛都可抵達。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自陳昭郎(2005)。

休閒農業發展可追溯自 1960 年末期,當時台灣農業開始隨著經濟的進 步逐漸萎縮,農業占國內生產毛額的比重亦持續下降,由於參與關貿協定 (GATT)及在 2002 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的衝擊下,使得本身處於較低 競爭力的傳統產業被迫轉型,以尋求更好的發展。

由於台灣農業開始萎縮,使得農政單位積極想要改善農業結構,開始 逐步藉由推動森林遊樂區的開發即是一例。林政單位於1965 年開發阿里山 森林遊樂區,發展多目標的林業經營,強調以森林自然環境為主題,即為

直到1990 年才正式邁入推展休閒農業的時代。1994 年首度引進市民農園,

此階段農業界及社會積極投入休閒事業,代表農業轉型的迫切性及民眾自 然生態旅遊及農業體驗的高度需求。2001 年起全面實施周休二日,在政府 積極的推展下,民眾更願意走出戶外,旅遊意願明顯提升。2008 年農委會 更推動「縣級鄉村風貌綱要」的規劃與建設,提升鄉村環境品質,發展田 園優質社區以及加強培育農村規劃建設人才,促進農村發展,展現多元風 采;並輔導設置休閒農場,加強休閒農業區建設及漁港多元經營利用,建 立休閒農業服務網路體系,開發地方創意農特產品,創造鄉村就業機會。

2009 年由於政府積極推動「精緻農業健康卓越方案」,農村再生發展,將有 助於農村活化與休閒觀光產業之發展,精緻農業發展除了經濟產值外,也 貢獻了更安全的農產品、更多綠化、更少污染、更溫馨的在地文化等訴求。

台灣農業及休閒農業發展歷程整理如表2-2。

表2-2 台灣農業與休閒農業發展歷程表

時間(年代) 農業發展歷程 休閒農業發展歷程

1945 至 1952

充裕軍糧民食階段:

增加糧食生產,促進經 濟發展。

1953 至 1968

農業培養工業階段:

提供產品、勞力、資 本、外匯以及市場等貢 獻,促進經濟起飛。(實 施第一期至第四期四 年經濟建設計畫)

觀光農園草創期:1980 年以前

1960 年末期由於農業開始萎縮,因此農政單位積極改善農業結構,積極 推動森林遊樂區的開發。

1969 至 1981

農工並重階段:

積 極 開 發 外 銷 新 產 品,維持農業成長。(實 施第五、六期四年經濟 建設計畫及第一期六 年經濟建設計畫)

1973 年彰化縣的永靖、田尾地區規劃成「園藝觀光區」。

1976 年起陸續出現開放給遊客採果的「觀光果園」。

休閒農業探索期:1980-1989 年

1980 年創辦「木柵觀光茶園」,成為全國觀光農園的先驅。

1981 年又在北投開辦觀光柑園,因受大家所喜愛,於是大力推廣至各區 域。

表2-2 台灣農業與休閒農業發展歷程表(續一)

時間(年代) 農業發展歷程 休閒農業發展歷程

1982 至 1991

革新調整階段:

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因應糧 食消費結構轉變,農業占國 內 生 產 毛 額 的 比 重 持 續 下 降。(提出加入 GATT 申請案)

1982 年底為配合國民旅遊及促進農業朝向多元化層次發展,行政院 農委會核定「發展觀光農業示範」計畫,首先在苗栗縣大湖鄉、卓 蘭鎮及台中縣豐原市設置觀光草莓園、梨園、柑橘園等,以供民眾 觀光及採果,成為全省第一個由政府輔導之觀光農業帶。

1984 年東勢林場正式對外開放,開始經營朝向森林遊樂區的方向努 力。

1985 年「走馬瀨農場」規劃為現代化農牧經營為主、觀光為輔的營 運策略,並於 1988 年開始試辦收費性服務開放。

1986 年「外埔鄉單車草根之旅」,此活動乃以農業資源、文化資源、

自然資源互相結合為基礎,發展為全鄉性農村文化觀光方式,將是 標準的農業發展模式,也是目前休閒農漁園區之發軔。

1988 年開始由個別農家自行投資的休閒度假農場開設,散佈在全省 各地,將自家農場的特色與資源加以發揮,提供遊客達到休閒、餐 飲及住宿等服務,經營出色,收益可觀。

休閒農業倡導期:1989-2000 年

1989 年舉辦「發展休閒研討會」,建立共識並確定「休閒農業」名 稱。

1990 年農委會在農建計畫中增設「發展休閒農業計畫」,積極輔導 推動休閒農業之發展,自此,台灣邁入推展休閒農業時代。

表2-2 台灣農業與休閒農業發展歷程表(續二)

表2-2 台灣農業與休閒農業發展歷程表(續三)

時間(年代) 農業發展歷程 休閒農業發展歷程

2001 至 2008

業數位化,加速農業產業知 識累積擴散。

2008 年推動「加強農產品全 球佈局行銷計畫」,以達強 化國際合作,拓展農產外 銷,對 於 台 灣 農 產 品 出 口 值 將 能 有 所 成 長 。

2005 年除繼續舉辦優良休閒農場評鑑並開始進行休閒農業區評鑑。

2008 年農委會推動縣級鄉村風貌綱要規劃及建設,提升鄉村環境品 質,發展田園優質社區以及加強培育農村規劃建設人才,促進農村 發展,展現多元風采;並輔導設置休閒農場,加強休閒農業區建設 及漁港多元經營利用,建立休閒農業服務網路體系,開發地方創意 農特產品,創造鄉村就業機會。

2009 迄今

共同發展「精緻農業健康卓越方案」,其三大主軸為「健康農業」、「卓越農業」、「樂活農業」,期 盼可以達到深化品牌驗證,打造健康無毒島、領先科技研發,打造卓越農科島以及重塑農村風情,

打造樂活休閒島之目標。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自段兆麟(2006)、陳昭郎(2005)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政策白皮書淺說(8408)及行政院第 3143 次會議紀錄(2009)。

一、 台灣休閒農業發展現況

(一) 台灣休閒農業場所設置及同意籌設與取得許可證之概況

依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以下簡稱農委會)委託台灣休閒農業發展協會進 行的休閒農場全面普查,2007 年台灣地區的休閒農業場家總計有 1,244 家,

大多集中於北區,約佔有 43.97%(共計 547 家),其中以宜蘭縣 134 家(佔總 家數的10.77%)最多,其次為桃園縣 104 家(佔 8.36%),苗栗縣 86 家(佔 6.91%) 居於第三。休閒農業場家發達數量其次為中區,約佔29.34%(共計 365 家),

其中以南投縣136 家(佔 10.93%)最多,居次為台中縣 90 場家(佔 7.23%)。發 展數量第三為南區,約佔15.43%。第四者為東區,僅佔 9.89%。最少的為離 島地區,約佔 1.37%。其詳述情況整裡如表 2-3。由上述資料可見休閒農業 發展多分佈於具有典型農村生活與純樸鄉村景色的地區,如宜蘭縣與南投 縣,藉由相關政策的輔導與資源的投入,並將資源作最完善的經營規劃,將 可促進台灣休閒農業之發展。然而,台灣休閒農業場所的家數眾多,對於場 家之合法性仍需努力且有待改善的地方。依據農委會資料顯示,截止至 2008 年 8 月底,獲得農委會核准籌設曁取得許可證之休閒農業場所總計有 385 家,其中同意籌設的有 228 家,取得許可登記證的有 157 家。其中以北部地 區153 家最多,約佔 40%,其次為中部地區 140 家,約佔 36%,南部地區為 70 家,約佔 18%及東部地區 22 家,約佔 6%。其情況整裡如表 2-4。

表 2-3 2007 年台灣休閒農場所家數及所佔百分比 2007 年 區域別 縣市別

場家 所佔百分比

宜蘭縣 134 10.77

基隆市 11 0.88

台北縣 82 6.59

台北市 84 6.75

桃園縣 104 8.36

新竹縣 46 3.70

北區

苗栗縣 86 6.91

小計 547 43.97

台中市 23 1.85

台中縣 90 7.23

南投縣 136 10.93

彰化縣 58 4.66

中區

中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