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旅遊需求理論模型

一、理論基礎

旅遊成本法(Travel Cost Method, TCM)是以使用遊憩資源所花的遊憩成 本來取代使用價格,藉以估計遊憩資源的需求及價格。「遊憩資源」指的是 環境中能產生遊憩效益的資源,如釣魚、打獵、划船及森林遊樂等;另外,

「遊憩成本」指的是進行遊憩活動的過程中所產生的消費支出,包括食宿、

交通、入場費及購買或使用遊樂設施的支出等。旅遊成本法最大優點是其 實證資料是由直接觀察樣本而得,不同於特徵價格法與條件評估法係透過 資料的轉換或市場假設的處理程序間接而得,主要是應用於新的遊憩區計 算其利益和成本、預測增加或減少成本下的使用量及預測在新的收費率下 可能會有的收入金額數值。其理論基礎為個人效用極大化之行為:目的則 為評估特定遊憩資源所提供的遊憩效益。

旅遊成本法(TCM)的構想於源自於 Hotelling (1947),他從不同的居住區 中觀察旅遊距離與參與率,並據此推導出遊憩需求函數,進而推估遊憩效

源價值之推估,隨後開始被學者廣泛運用與討論,其中亦經歷多次的修正 過程。旅行成本法最初為Clawson 的「區域模型」(Zonal Modal),又稱為「加 總模型」(Aggregate Model),即以某一遊憩區為核心,依距離遠近,將外圍 區域畫成若干個同心圓,分成若干個環狀地區,面對不同地區將有不同的 旅遊成本,遊客因而呈現不同的旅遊次數。

其後,Brown et al. (1973)以及 Gum et al. (1975)認為使用區域模型會失 去個人資訊且降低估計值的有效性,因此建議修改為個人模型(Individual Model),如此一來,樣本為個人資料,而非區域的區分資料,此後,個人 旅遊成本法之應用便逐漸大眾化(Freeman, 1993)。而旅遊成本法有兩個假設 條件:

( ㄧ ) 假 設 環 境 財 與 旅 遊 須 費 支 出 間 具 有 弱 互 補 性 (weak complementarity,WC)才可進行評估,所謂弱互補性即是指當旅遊消 費支出為零時,環境財之變動對消費者邊際效用亦為零,例如:如 果消費者至某森林遊樂區的旅遊成本增加,使其不再去該森林遊樂 區,則WC 隱含此時森林遊樂區的品質變化不會帶給其任何邊際效 用。因此,WC 假設使得 TCM 所衡量之效益只是該環境財的使用價 值,而無法衡量非使用價值。

(二)假設遊客的效用函數是可分割性(separibility),係指個人需求函數中 除有遊憩財貨外,尚還包括其他財或組合時,可將遊憩活動從個人 需求函數中獨立出來(Fletcher et al., 1990),例如:到陽明山旅遊可自 個人需求函數中獨立出來並推算出遊憩次數、替代之休閒活動或市 場上非休閒財貨的需求函數。

二、建立旅遊需求函數

旅遊成本法基本概念是認為消費者至各旅遊地的總旅遊成本反映此消 費者到此地從事遊憩活動的價格,不同遊客群的旅行成本不同,因此其旅

遊需求量不同。一般而言,旅行成本(即遊憩價格)較高者,其需求量較低,

符合需求法則(Law of demand)。因此本研究建立的個人旅遊消費需求模式 之基本理論先假設遊客選擇旅遊與其他財貨效用會追求效用極大,其個人 消費行為模式如下:

( , , ) . .

M ax U z q SE TB

s t Y = +z pq (1)

其中 q:消費者一年內的旅遊次數 p:每次的旅遊成本

z:合成商品,其價格假設為 1 Y:受訪者個人月收入

求解(1)的效用極大化問題,可得到消費者對宜蘭縣休閒農業場所的旅 遊需求函數(trip demand function, TDF)為:

(2)

其中 q:消費者一年內到宜蘭縣休閒農業場所的旅遊次數 p:遊客到宜蘭縣休閒農業場所的旅遊成本

Y:受訪者個人月收入

SE:遊客個人社經背景資料,如性別、年齡、所得。

TB:遊客旅遊行為變數,如遊客到訪休閒農業場所的主要吸引理由是 否為休閒農業資源、體驗活動、整體滿意度、停留時間之旅遊行 為。

一 旦 (2)式推估出來後,即可估算代表性的消費者剩餘 (consumer surplus, CS),如圖 1 斜線部分的面積。

* * ( , , , )

q = q p Y S E T B

4-1 旅遊需求的消費者剩餘

找出遊客個人的遊憩效益需求函數後,依據此函數即可以積分法計算 出消費者剩餘,以作為遊憩地點的遊憩經濟效益。其計算如下:

H ( , , , )

L

p

CS =p f p Y SE TB dp (3)

式中 f p Y SE TB( , , , )為旅遊需求函數,PH為所有樣本中最高的旅遊支出,

PL為所有樣本中最低的旅遊支出。

估計消費者剩餘時,需將旅遊成本變數以外之自變數視為常數,以各 自變數的樣本平均值代入旅遊需求函數中,並假設不在變動,如此一來便 可將旅遊支出的變動視為消費者剩餘變化量的唯一原因,即可順利推估出 每位遊客的消費者剩餘。

三、旅遊成本法之假設條件

關於旅遊成本法之假設條件,Walsh(1986)分為以下兩方面討論:

(一)個體經濟學的假設條件

1.消費者對產品、價格及滿意度已有完全的認知。

2.消費者有能力來評比多種財貨或勞務的特性。

q(p,y) 旅遊成本

平均旅遊成本

0 旅遊次數

平均旅遊次數

(二)旅遊成本法特定的假設條件

1 遊客預測模型完全的說明,包含應考慮的變數在內 2.遊憩機會或遊憩資源沒有容納承載量的限制

3.消費者對入場費的反應與旅遊成本增加的反應相同

這些藉由旅遊需求評估遊憩效益的研究,基本上都是以消費者剩餘的 觀念為依據,其原理分述整理如下:

1.依據各地帶到該遊憩區之每單位人口訪問率(rate of visits per unit of population),來計算現有門票下的遊憩需求。

2.旅遊成本應包括到遊憩區的所有支出如食、衣、住、行及門票費用等。

3.以遊憩區為中心,將其外為劃分為若干個環狀地帶,原則上使來自同 一地帶遊客所需花費的旅遊成本差異儘可能越小越好,而各環帶間 旅遊成本的差異則力其求所差別。

4.衡量遊憩效益時,常用總需求曲線與現有門票所圍成的面積,是以個 體經濟學中的消費者剩餘之概念為基礎。為誘導出該遊憩區的總需 求曲線,乃假設旅遊者對增加門票價格的反應,與增加旅遊成本反 應相同。

5.依同理可推出門票價格與需求量及需求曲線,然後再利用需求曲線計 算在現有價格下的整體遊憩效益,此及相當於計算該曲線與兩軸間 所圍成的面積。

6.發展迴歸模式,畫出平均每人旅遊次數與成本關係圖及需求量表。

7.以某定量漸增每地帶的旅遊成本,計算每個新成本下的旅遊次數,直 到訪問到的旅遊次數為0 時即停止。

8.計算需求曲線下方的區域,此區域面積即為消費者剩餘。

9.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去各遊憩地點的旅遊次數將隨直接出自口

四、旅遊成本法面臨的問題

一般在旅遊成本法的實證應用上,Hanley and Spash (1993)認為使用旅 遊成本法必須考慮下列問題:

(一) 如何選擇因變數

有關因變數的設定,一般常見的有旅遊次數(trip)、天數(user-days)或是 在遊憩點的停留時數(user-hours)。而旅遊次數的設定也因區域模型與個人模 型而區分為「區域旅次」與「個人旅次」兩種方式,區域旅次是以全區每 人的旅遊平均次數V/POP(visits per capital)來估算;個別旅次則是以受訪者 的年旅遊次數VPA(visit per annum)來估算。McConnell(1975)認為旅遊成本 與次數的關係會比旅遊成本與天數的關係較不具相關性,原因是距離遊憩 區較遠的地區,可能會因而減少其旅遊次數,並增加旅遊天數,因此旅遊 次數是較佳的估算設定方式。本研究將以一年內到訪宜蘭縣內休閒農業場 所的旅遊次數為因變數,進而推估消費者剩餘(遊憩效益)。

(二) 如何區分多目的旅遊

遊 憩 區 之 旅 客 可 分 為 專 程 旅 遊 (purposeful visitors) 與 兼 程 旅 遊 (meanderers)兩者。在處理旅遊成本時,對於兼程旅遊者的旅遊成本計算,

通常有兩種解決方法:

1.加權法:詢問受訪者在遊程過程中,對此遊憩區訂定一個介於 0-1 的 權數,來表示該遊憩區的重要性,並依據此權數區分到本次的旅遊成 本,以估算遊憩價值。

2.刪除法:直接刪除兼程旅遊者之資料,因為在計算平均消費者剩餘 時,理論上應將全部旅遊者的資料加總平均,但通常兼程旅遊者的旅 遊成本會比專程旅遊者的旅遊成本低,故Hanley and Spash (1993)建 議應將兼程旅遊者的資料刪除。

由於受訪遊客至宜蘭縣內休閒農業場所旅遊,為屬於在同一地區內旅

遊,因此不易區分出專程或是兼程旅遊;其中又因團體旅遊是以酌收團費 的方式收費,無法細分得知本次旅遊支出的情況,因此本研究將採用自由 行者之受訪遊客資料作為樣本分析的基礎。

(三) 如何區分遊客與當地居民的旅遊成本

若受訪者為遊客時,可直接以消費者在此地的消費來估算旅遊成本,

但若為當地居民時,以其旅遊成本為計算樣本時將產生偏誤,目前有三種 處理方法:

1.以上述區分的目的旅遊之加權法來估計,但在實證上可能會有所困 難,較不易處理。

2.將當地居民的資料刪除。

3.不考慮是否為當地居民與否,將全部旅遊者之資料加總平均來估計。

本研究採用方法 3,不考慮是否為當地居民與否,將全部旅遊者之資料 加總平均來評估。

(四) 如何估計單位距離成本

單位距離成本之交通成本的計算是以每公里所需的成本為單位,其計 算方式有兩種:

1.根據使用的汽油成本(petrol cost)估算。

2.根據所使用的汽車成本(full cost)包含折舊費用和保險費用等。

Hanley(1989)認為經濟效益評估的前提是追求個人效用極大,因此為 了比較消費者的邊際效益與邊際成本的部份,使用汽油成本為估算 的方式會比使用整個汽車成本的方式來好,因為整個成本是平均成 本的概念,而汽油成本可視為邊際成本的變數。

本研究亦採用方法 1,估算由居住地到宜蘭縣休閒農業場所的汽油成 本,以作為估算交通成本之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