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限制與後續研究

在文檔中 國立宜蘭大學應用經濟學系 (頁 139-149)

一、Seller et al.(1985)曾指出,在估計遊憩效益需考慮替代地點,若不考量 旅遊替代地點將會高估遊憩效益。本研究對此部分並未加以探討,未來 可以加以探討並進行比較其結果是否高估其遊憩效益。

二、由於不論使用哪一種函數推估,皆可求出遊憩效益值以表達心中的滿足 程度,因此建議可同時估計出消費者剩餘(CS)、補償變量(CV)及對等變 量(EV),相互做比較。

三、假設資源特色吸引力、體驗活動吸引力及遊客整體滿意度三者彼此之間 為獨立不相關,探究其分別對旅遊次數的影響為何。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1. 王小璘(1991),「休閒農業的規劃」,造園季刊革新 6: 102-109。

2. 王小璘、張舒雅(1993),「休閒農業資源分類系統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 6(1): 1-29。

3. 王愛惠(2004),休閒農場生態活動與遊憩體驗關係之研究,銘傳大學觀光 系碩士論文。

4. 卞六安(1990),休閒農業之規劃,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5. 方威尊(1997),休閒農業經營關鍵成功因素之研究—核心資源觀點,國立 台灣大學農業推廣研究所碩士論文。

6. 台灣休閒農業學會(2004),休閒農業場家全面性調查計畫報告。

7. 台灣休閒農業學會(2007),休閒農業場家全面性調查計畫報告。

8.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1995),農業政策白皮書淺說。

9. 交通部統計處(2007) ,「自用小客車使用狀況調查報告」,台北市:交通 部統計處編。

10. 江慧卿(2005),綠島發展生態旅遊之遊憩資源價值評估,國立東華大學公 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11. 吳同權(2008),「台灣優勢農業的發展」,國政研究報告,國家政策研究基 金會,科經(研)097-014 號。

12. 吳明峰(2003),休閒農漁園區類型與行銷策略之研究—體驗活動觀點,屏 東科技大學農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13. 李明宗(1989),「觀光遊憩對實質環境的影響」,冶園:37-40。

14. 李明儒(2000),「農業旅遊之資源調查與遊程規劃」,臺灣農業旅遊學術研

15. 李俊鴻、陳吉仲(2007),「節慶活動遊客旅遊需求及遊憩效益評估—以綠 色博覽會為例」,農業與經濟 39: 137-166。

16. 沈珍珍(2003),臺灣賞鯨豚活動之遊憩效益評估,國立海洋大學應用經濟 研究所碩士論文。

17. 吳珮瑛、廖珮吟(2008),「台灣主要國家公園之效益評估-納入時間成本之 需求體系旅行成本法」,農業經濟叢刊 13: 21-48。

18. 李崇尚(2003),休閒活動規劃概論,宜蘭:台灣休閒農業發展協會。

19. 沈勤銘(2005),台灣北部海岸旅遊線遊憩效益之評估,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應用經濟所碩士論文。

20. 李銘輝、郭建興(2001),觀光遊憩資源規劃,台北:揚智文化。

21. 林幸怡(1995),農村景觀資源評估模式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園藝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

22. 林晏州(1992),恆春地區觀光發展之研究:休閒渡假基地之可行性研究,

台北:交通部觀光局。

23. 林梓聯(2001),「體驗經濟時代農企業的發展機會」,農業經營管理會訊 28: 3-9。

24. 林錫波、陳堅錐、王榮錫(2007),台灣地區休閒農場發展現況與發展策略 之探討,北體學報15:152-163。

25. 段兆麟(2007) 台灣休閒農業發展的回顧與未來發展策略,行政院農業委 員會。

26. 段兆麟(2004),「休閒農場資源與體驗活動設計」,臺灣休閒農業會訊 2:

3-8。

27. 段兆麟(2005),「離島地區休閒農漁業的發展策略」,農業世界 263:

96-104。

28. 段兆麟(2006),「休閒農場如何運用農業與農村資源營造特色」,農業世界

271: 92-97。

29. 洪忠修(2003),「淺談農村規劃策進休閒農業發展之構想」,農業經營管理 會訊36:26-28。

30. 浦忠義(2005)體驗設計與遊客滿意度之研究—以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 為例,屏東科技大學農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31. 財團法人蘭陽農業發展基金會(2005),蘭陽農業旅遊手冊,宜蘭。

32. 陳文和(2007),休閒農場資源、體驗活動與遊客滿意度之研究—以新光兆 豐休閒農場為例,屏東科技大學農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33. 張文宜(2005),休閒農場體驗與行銷策略規劃的研究,屏東科技大學熱帶 農業暨國際合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34. 陳水源(1988),「遊客遊憩需求與遊憩體驗之探討」,戶外遊憩研究 1(3):

25-51。

35. 張文龍(2005),淡水漁人碼頭遊憩行為與效益之分析,國立海洋大學環境 生物與漁業科學系碩士論文。

36. 陳永坤、謝翠芳(2005),「溫泉區遊憩資源經濟價值評估之研究—以中部 溫泉遊憩區為例」,臺灣觀光學報 3: 1-24。

37. 陳昭郎(1999),「台灣休閒農業發展策略」,興大農業 31: 8-12。

38. 陳昭郎(2000),「農業旅遊之緣起與現況」,台灣農業旅遊學術研討會論文 集:1-10。

39. 陳美芬(2002),休閒農業遊憩發展的地方資源要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 農業推廣研究所碩士論文。

40. 陳昭郎(2005),「休閒農業概論」,台北:全華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41. 張原皓(2005),休閒農場體驗行銷策略、體驗滿意度與品牌形象關係之研

究,屏東科技大學農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18(1): 93-129。

43. 陳凱俐(2008),宜蘭地區休閒農業經濟效益評估結案報告,宜蘭:宜蘭縣 政府。

44. 陳凱俐、林雲雀(2004),「宜蘭縣遊憩區之遊憩效益評估」,中華林學季刊 37(3): 293-302。

45. 陳凱俐、林雲雀(2005),「不同旅遊需求函數設定下之遊憩效益比較—以 宜蘭縣為例」,農業與經濟 34: 91-120。

46. 張舒雅(1993),由農民及遊客觀點探討本省休閒農業資源之分類,逢甲大 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47. 陳墀吉、李奇樺(2005),休閒農業經營管理,台北:威士曼文化。

48. 黃宗煌(1988),遊憩資源之經濟效益的評估方法與實證分析,國科會委託 計畫報告。

49. 項退結(1989),西洋哲學辭典,台北:華香園。

50. 游文宏(2008),台灣休閒農業現況與未來,宜蘭:台灣休閒農業發展協會。

51. 游惠如(2004),台灣本島國家公園遊憩效益評估—綜合隨機效用模型之應 用,國立中興大學應用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52. 黃逶騰(2007),有機觀光果園之遊憩需求與經濟效益評估—以大湖地區觀 光草莓園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區域人文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53. 黃錦煌、蕭柏勳、葉純菊(2006),「台灣咖啡節遊憩效益評估之研究」,戶 外遊憩研究19(3): 1-21。

54. 葉美秀(1998),農業資源在休閒活動規劃上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 廣研究所博士論文。

55. 鄭文婷(2004),休閒農漁園區遊憩型態與發展策略之研究—資源基礎理論 觀點,屏東科技大學,農企業管理所碩士論文。

56. 蔡龍銘(2003),「休閒農業與城邦交流」,三生農業研討會,國立屏東科技

大學生物科技研究所與國立台灣大學生命科學院生化科技學系主辦。

57. 鄭智鴻(2001),北台灣休閒農場市場區隔與市場定位分析,世新大學觀光 學系碩士論文。

58. 鄭蕙燕、張偉祐、林政德(2000),「四草野生動物保護區遊客之遊憩效益 與時間成本:截斷式波爾生模型之應用」,農業經濟半年刊67: 161-179。

59. 顏淑玲(1992),「休閒農業之文化與教育性體驗活動規劃經營」,台灣農業 28(2): 60-68。

60. 顏淑玲(1992),四健會組織學習與績效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研 究所碩士論文。

61. 羅昌隆(2007),「淺談休閒農業經營七要事」,農業世界 281: 84-87。

62. 羅紹麟(1988),「觀光遊憩之經濟影響評估」,戶外遊憩研究 1(3): 5-14。

63. 蘇季萍(2005),「休閒農場農業體驗活動與行銷策略之調查」,桃園區農業 改良場研究彙報58: 56-68。

英文部份

1. Bockstael, N. E. and I. E. Strand (1987), “The Effect of Common Sources of Regression Error on Benefit Estimation,” Land Economics, 63(1):11-20.

2. Cameron, A. C. and P. K. Trivedi (1986), “Econometric Models Based on Count Data: Comparisons and Applications of Some Estimators and Tests,”

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etrics, 1:29-53.

3. Cesario, F. J. (1976), “Value of Time and Recreation Benefit Studies,” Land Economics, 52(1):32-41.

4. Clawson, M. and J.L. Knetsch (1966), Economics of Outdoor Recreation, Washington, D.C.: Resources for the Future.

5. Chevas, J. P. Stoll, and C. Sellar (1989), “On-the Commodity Value of Travel Time in Recreational Activies, ”Applied Economics, 21(6):711-722.

6. Ghani, J.A. and Deshpande S.P. (1994), “Task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experience of optimal flow in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 128(4): 381-391.

7. Greel, M. D. and J. B. Loomis (1990),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dventages of Truncated Count Estimators for Analysis of Deer Hunting in California,”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72:330-334.

8. Greene, W. H.(1997), Econometric Analysis.(3rd ed.),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9. Grogger, J. T. Carson(1991), “Models for Truncated Counts,” 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etrics, 6:225-238.

10. Habb, T. C. and K. E. McConnell (2002), Valuing Environmental and Natural Resources-The Econometrics of Non-Market Valuation, Cheltenham, UK:

Edward Elgar Press.

11. Hausman, J. A., Hall, B. H., and Griliches, Z. (1984), “Econometric models for count data with application to the patents-R & D relationship,”

Econometrica, 52(4): 909-938.

12. Hellerstein, D .M. (1991), “Using Count Data Models in Travel Cost Analysis with Aggregate Data,”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73:860-866.

13. Holbrook, M. B. and E.C. Hirschman, (1982), “The experiential aspects of consumption: Consumer fantasies, and fun,”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9(9): 132-140.

14. Hotelling, H. (1947), “Letter to the National Parks Service, June 18, 1947,”

Studies of Outdoor Recreation, Outdoor Recreation Review Commission, Washington, D.C.

15. Joy, Annamma and John F. Sherry (2003), ”Speaking of art as embodied imagination: A multisensory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aesthetic experience,”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30(2): 259.

16. Kealy, M. J. and R. C. Bishop (1986),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Specifications Issue in Travel Cost Demand Studies,”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68(3):660-667.

17. Larson, D. M. (1993), “Joint Recreation Choice and Implied Values of Time,”

Land Economics, 39(3):270-286.

18. Loomis, j. B. and R. G. Walsh (1997), Recreation Economic Decisions:

Comparing Benefits and Costs, Pennsylvania:Venture Press.

19. McConnell, K. E. and I. Strand (1981), “Measuring the Cost of Time in Recreational Demand Analysis: An Application to Sportfishing,”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63(1):153-156.

20. Pine, B.J. and J.H. Gilmore (1998), “Welcome to the experience econom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76(4): 97-105.

21. Pine, B.J. and J.H. Gilmore(1999), The Experience Economy:Work is Theatre and Every Business a stage. HBS Press. Boston, MA.

Feel, Think, Act, and Relate to your Company and Brands. New York :Free Press.

23. Seller, C., J. R. Stoll, and J. P. Chavas (1985), “Validation of Empirical Measures of Welfare Change: A Comparison of Non-Market Techniques,”

Land Economics, 61(2):156-175.

24. Shaw, D. (1988), “On-site Samples, Regression: Problem of Non-Negative Integer, Truncation and Endogenous Stratification,”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37:211-223.

25. Shrestha, R. K., A. F. Seidl, and A. S. Moraes (2002), “Value of Recreational Fishing in the Brazilian Pantanal :A Travel Cost Analysis Using Count Data Models,” Ecological Economics, 42:289-299.

26. Winkelmann,R. (2000), Econometric Analysis of Count Data, Heidelberg:

Sporinger Press.

網路資訊

1. 「行政院全球資訊網」,精緻農業健康卓越方案: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09 年5 月 7 日行政院第 3143 次會議。

http://www.ey.gov.tw/public/Attachment/9571852471.pdf 2. 「農業易遊網」,http:ezfun.coa.gov.tw

在文檔中 國立宜蘭大學應用經濟學系 (頁 139-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