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文化基本教材應該廢除之觀點

第一節 「台灣守護民主平台」介紹

如果說文化基本教材的擁護者,在 95 暫綱時的聲量為最大,那麼文化基本教 材的反對意見數量,則在 101 課綱時達到最高峰。這些反對者,與教材擁護者不 同,他們並沒有因此成立與「反對國文課程」相關的專門組織。因為反對「中華 文化基本教材」的這一方,通常是與國文教育較無直接相關的獨立團體,例如守 護台灣民主平台及台灣哲學學會等,各自透過召開記者會或舉辦論壇的方式來表 達想法,所以資料呈現形態較為零散。本章先介紹由守護台灣民主平台針對「中 華文化基本教材」被列為必選政策之聲明,接著再一一說明每位反對保留教材者 的觀點,以利與贊成保留者之論點做對照。

第一節 「台灣守護民主平台」介紹

壹、記者會說明

自從 101 課綱草案公布後,社會對「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在高中國文教育的 定位問題總是論戰不休。民國 100 年 7 月 1 日,一個以監督台灣民主發展為重任 的組織──「台灣守護民主平台」59,召開了「拒絕文化霸凌、支持公民培力」記 者會,由顏厥安(台大法律系教授)擔任主持人,其他與會者有祝平次(清大中 文系副教授)、陳瑞麟(中正哲學系講座教授)、潘光哲(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員)、 及張谷銘(中研院史語所副研究員)。本次記者會所訴求的主要內容,是針對「中 華文化基本教材」必選政策的批判與檢討。

貳、發言內容

記者會一開始,主持人顏厥安就先拿出一條泰雅族的頭巾,並將之戴在頭上。

顏厥安做這個動作的理由,是因他認為現在所謂的台灣人,在與原住民通婚後,

多少都具有原住民的血統。像這樣與各個在地民族進行文化交流和血統融合的「多 元文化」精神,才是台灣最珍貴的獨特資產,而不是「中華文化」。顏厥安以自己 出身法學的背景去分析「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必選爭議,說明該政策已經違法的

59 該組織的官網網址為:https://www.twdem.org/

事實。就《憲法》本文來說,所有字句都未曾提到「中華文化」這幾個字,只有 對「平等」精神之強調;而另觀《憲法增修條文》內容,更直接將「多元文化」

四個字點出。不但「中華文化」仍沒有在那些條文中出現,更亦無「儒家文化」

的蹤跡。60我們由此可以知道,多元文化才是《憲法》最基礎、也最重要的精神之 一。有趣的是,雖然教育部想要推崇儒家文化,希望學生能多加閱讀,但教育部 推廣儒家文化的方式,卻是帶有法家精神的必選政策。

接著祝平次發言,他認為高中時期的學生,正處於一個很特別的人生階段;

這些學生所面臨的外在規範,和自己的身體變化有很大之衝突。如果「中華文化 基本教材」屬於語文教育,我們會希望能透過語文教育,去幫助高中生思索如何 處理這個衝突,而不是急著用固定的框架去限制他們進行思考。這種教育過程需 要在生活中進行,才會讓學生確實有感。如果「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屬於文化教 育,則應是要培養學生成為具備全球視野的公民,並在不脫離該文化歷史脈絡的 情況下進行;如此看來,「中華文化基本教材」比較適合放在歷史課。如果「中華 文化基本教材」屬於品格教育,是學生不斷進行自我認知與探索的過程,那麼這 個過程應該是慢慢形成的,無法透過快速灌輸的方式去塑造;實施品格教育時,

教材來源可以選擇和現實生活比較接近的作品,效果將會更好。這三種教育目標 與性質均不盡相同,使得「中華文化基本教材」的定位難以明確;更別說該課程 背後,還有某種特定政治目的在操作。為了學生的將來,祝平次再次呼籲,請政 府將屬於凱薩的還給凱薩,教育的還給教育,救救孩子吧!

第三位發言人是陳瑞麟,他提出四項觀點來說明自己的立場。第一,「中華文 化基本教材」的四書,是一種偏向某個特定政治觀點的教育。陳瑞麟在還是學生 的時候,讀了六年的四書;故他以過來人經驗指出,很多學生根本讀不懂四書,

充其量只是死背,長大後就忘光了。更何況政府要學生讀四書的背後動機,不是 為了教育理想,是為了培養政治順民,讓威權能夠復辟──這也是讓陳瑞麟最擔 心的一點。在他看來,高中階段只要讀一點點文言文就夠了。第二,「中華文化基 本教材」必選的出現,是在霸凌 101 課綱的課程目標。因為在真正文化意義跟台

60 相關條文舉例,會在本章第二節中介紹李啟榮的碩士論文時,有較為詳細的介紹。因 為李啟榮該篇論文的指導教授,即為顏厥安。

灣意識的前面,強壓「中華文化」這幾個字,就是對教育以及台灣的一種霸凌。

第三,關於「中華文化基本教材」是否被列為大考範圍的問題,教育部解釋,因 為該課程原本就是屬於國文科的範圍,所以「中華文化基本教材」當然會被列在 大考範圍之內。陳瑞麟指出,本來 95 暫綱時代只有《論語》跟《孟子》,現在 101 課綱還加了《大學》、《中庸》,而且又是必選性質,這樣哪個學生敢略過不選?何 來彈性空間可言?根本是大幅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與考試負擔。第四,所謂的文化 教育,應該具有真實性與在地性,更是一種活生生的當代創造成果。現今處在講 求國際化、全球化、及科技化浪潮中的學生們,其實都非常有創意,值得社會予 以肯定。

再來是潘光哲,他以為「中華文化基本教材」之出現,已經逾越了思想自由 的原則。我們現在很多文化習俗其實都非儒家所出,故不能將中華文化直接窄化 成儒家文化。以台灣學校來說,幾乎每一間的校訓都是「禮義廉恥」,可是這四個 字並不是出自儒家,而是管子。其他還有像是梅貽琦,61曾為了要達成「藉復興中 華文化以消滅共匪」的目標,發起如孔孟學會等組織。這些都是和現代思潮發展 走向,完全相違背的政策;光靠四書五經,無法培養出具有現代化科學頭腦和民 主精神之人才。傅斯年62在談到中小學教育時也有類似的看法:

六經中的社會不同於近代,因而六經中若干立意不適用於現在之國家,整個用它訓 練青年不定出什麼怪樣子,更是不消說的了。以世界之大,近代文明之富,偏覺得 人文精華萃於中國之先秦,真正陋極了……政府或書店還應編些嘉言集、故事集、

模範人格的傳記以作教訓,以為啟發。國文、公民、及歷史的教材中,也當充分以 此等有用的材料。這些材料不必以中國為限,其中國的自不妨一部分取資於六經中 之可懂的、有啟發性的、不違時代的材料。這就很夠了。63

61 梅貽琦,中華民國第二、六任教育部長,在他擔任第六任教育部長時期(民國 47-50 年),

便開始著手規劃修訂中學課程標準相關事宜(即 51 課標草案);後來黃季陸於民國 50 年接任中華民國第七任教育部長後,再正式公布 51 課標的內容。因此筆者推測,將「中 國文化基本教材」放到高中國文課程一事,可能自梅貽琦時就有此規劃了。

62 傅斯年,曾任中研院院士及台大第四任校長,同時也是五四運動的學生領袖之一。

63 該文的標題為<論學校讀經,全文載於民國 24 年 4 月 7 日的《大公報》。

對於教育部一直強調「台灣必須保持居於中華文化領導者地位」之說法,潘 光哲倒覺得,和大陸比起來,台灣最珍貴的資產應是自由文化,不是中華文化。

最後一位發言者張谷銘則說,如果要為他今天的發言意見訂個主題,那主題 名稱就是「權威與奶嘴──論四書的復辟」。張谷銘請在場所有人先回想自己所讀 過的《論語》,是否有發現一件事──這本孔子與其弟子的對話錄,每次都在孔子 開口說話後,對話即結束,無論哪個篇章。像這種僅視一人之言為真理的對談狀 況,若將地點換成與孔子年代相近的古希臘,幾乎不曾發生過。以古希臘三大哲 人之一的蘇格拉底(Socrates)來說,在與人進行思想討論時,彼此都有進行真正 的對話,很多事不是蘇格拉底一個人說了算。如果是以前中國的封閉時代,會有 如此現象還可以理解,但時至訴求理性批判的今日,竟然還有人想要獨尊儒家,

把孔子當聖王、把四書當聖書,永遠不能接受被挑戰。他再舉一個常聽到的說法 為例:很多支持「中華文化基本教材」的人,都說近年大陸積極想要回復孔孟精 神,還四處廣設孔子學院,代表儒家文化真的很重要。但如果有詳細去研究孔子 學院的相關資料,就會發現他們教的內容其實是現代中文,不是四書;那些搶救 國文教育聯盟的人,恐怕要失望了。

另外,還有其他教材支持者的主張是,因為四書中有很多正向的思想,所以 要讓學生必讀「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張谷銘認為有這種想法的人,如果能用更寬 廣的視野去認識世界,就會發現其他經典也有很多值得學習之處。況且社會上許 多堪稱典範的善心人士,例如陳樹菊,64是很小就失學了,故不能證明讀四書和品 格培養有絕對的關係。深入探討問題核心,可以說「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列為必 選的背後原因有二個:政治動機(威權)與對傳統文化之懷念(奶嘴)。就政治動 機而言,是執政者對權力的慾望太強,希望藉由灌輸儒家思想之手段馴化人民,

達到威權復辟的效果;就情感因素而言,是「中華文化基本教材」支持者心中都 有一種難以割捨、對傳統文化的依賴。即使台灣精神已趨於成熟獨立,孔孟思想

達到威權復辟的效果;就情感因素而言,是「中華文化基本教材」支持者心中都 有一種難以割捨、對傳統文化的依賴。即使台灣精神已趨於成熟獨立,孔孟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