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從教育的角度看教育

第一節 省思過去:正反之辯證

為了簡化版面的名稱論述,使雙方立場更容易辨識,自本章開始,筆者將「支 持保留中華文化基本教材」之論述,以「正方」代稱;而「反對保留中華文化基 本教材」之意見,則以「反方」為名。

壹、正反說法之詮釋 一、關於正方的說法

(一)從「文化」出發的觀點

以「文化」為論述依據,是正方最主要的重點核心。從他們的說法看來,唯 有四書能代表整個國家文化,所以將之定為「中華文化基本教材」選材來源,是 一件理所當然的事。而且該課程應列為必修六學分,不能是選修、也不能被降低 學分數,更別說是被廢除,否則國家將會失根。筆者相信,如果單就四書本身的 歷史價值而言,大家都同意確有其思想特色,所以謝大寧才會覺得沒有人敢真正 挑戰文化基本教材的價值。但問題在於,從四書到「中華文化基本教材」之間,

其實還牽涉到很多不同的層次與概念。

第一,四書不等於整個儒家,而儒家也不能代表全部中華文化。儒家思想在 經過幾千年的演變後,面貌已和最初的孔孟學說不同;更別說中華文化的豐富多

元內涵,根本無法用區區四本書就說盡一切。第二,中華文化只是台灣這塊土地 上的一部份文化,不是全部。余光中跟董金裕都提到,中華文化的基因早已與台 灣血脈相融合,要將教材做到完全「去中國化」是不可能的;那麼反過來說,「去 台灣化」應該也就於理無據。雖然謝大寧解釋,台灣文學作品之所以不能被選入

「中華文化基本教材」,是由於「選材來源必須是聖人之言」;但「聖人之言」一 詞,不只缺乏客觀的判斷依據,且綜觀與高中教材相關之法規,更沒有這項規定。

因此,中華文化不必是文化基本教材的唯一選材來源。第三,無論是哪一種文化,

即使再怎麼珍貴,不代表就一定要列為必修。文化價值的高低,和教育判斷是兩 件事。例如關於中華文化價值之探討,是從學術的角度出發,屬於文史學者的專 業;而制定合宜的課程政策與教材內容,是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屬於教育領域的 責任。為了避免師生在教學現場中兩敗俱傷,任何文化在放入教材、甚至被列為 必修前,應該都要先進行教育性的評估或處理,才能下最終政策的決定。

總之,減少或刪除「中華文化基本教材」的課程份量,並不會就此讓國家陷 入淪亡危機中。所謂的文化精神,應該是深埋在該社會人民心中的情感,而非繫 於「中華文化基本教材」開課時數之多寡。曾經在籃球世界掀起一陣「林來瘋」

熱潮(Linsanity)的林書豪,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林書豪出身的背景多元,兼具 美國、中國、及台灣民族的特色,但他從來不會拘泥或否定其中任何一個文化血 統,而是用開放的態度去看待這件事,並持續在自己的專業上努力,才有後來的 驚世成就。75由此可知,真正會讓國家斷根的事情,不是「中華文化基本教材」被 廢除,而是一個民族的思維邏輯漸趨僵化與封閉,再也無法成長茁壯所致。

(二)從「道德」出發的觀點

關於「道德」之培養,一向都是教育改革極為重視的主張,也是正方立場中 第二常見的論述力量。綜觀四書的內容,和道德有關的字句並不在少數,故正方 會認為「單靠」讀四書就「足以」培養學生道德,也是無可厚非的事。例如段心 儀認為,會選擇儒家思想當「中華文化基本教材」,是因為其具有關懷社會、積極

75 關於林書豪的出身背景介紹,可參考《亞洲週刊》第 26 卷第 9 期的封面專題「爭奪林 書豪 台灣人 vs 中國人 vs 美國人」(2012 年 3 月 4 日),網址:http://www.yzzk.com/cf

向上的特質。這種說法應辨明之處在於,四書只是一種文化思想的成果,並非以 作為「培養道德的教材」而設計。我們相信,讀四書有助於更加認識傳統儒家文 化,但未必能提升學生的道德水準。何況連正方的謝大寧自己也說,不贊成將四 書與道德做直接聯繫,因為兩者之間的關係是複雜、曲折的。

正向人格的養成之所以不容易,是因為其需要長期間的累積,跟整個大環境 的配合。像是家庭教育態度、文化氛圍洗禮、經濟發展好壞、及社會制度走向等 面向,都有一定程度的影響,不是單就教師一人或特定教材便可以承擔的。這也 是為何,無論在哪個歷史朝代或國家,都有道德低落的社會案件發生。如果我們 在判斷事情時,總是習慣不經思考就以偏概全,例如將台大情殺或翹腿姊等事件 主角,直接上綱到「年輕人道德水準日漸低落」的層次,或將普悠瑪車頭不合規 格的新聞,隨意遷怒到教育改革政策,就等於是直接抹殺了所有基層教師跟公務 人員的努力,那未來又要怎麼說服學生「讀過文化基本教材的人,會比較有智慧」

呢?筆者想問的是,難道品德低落的現象,就完全不會發生在讀過文化基本教材 的中老年人身上嗎?因此,正方在進行意見陳述時,最好要先釐清「四書」、「儒 家思想」、「中華文化」、「道德培養」、「國家發展」及「中華文化基本教材」等獨 立的概念間,是否確實存在高度的關聯性。

(三)從「語文」出發的觀點

正方指出,就是因為過去課標時期對「語文」能力的強調,才使得台灣能夠 穩居華語的領導者地位;如果學生文言文程度不好,白話文也不會發展健全。對 此,畢業於台大醫科的朱真一醫師(2015)表示,過去國文教育都是以文言文為 主,不重視生活應用文,加上沉重的考試壓力扼殺了學生對閱讀的興趣,導致現 代人閱讀能力普遍低落。其他如日本、韓國、及新加坡等有漢字教學的國家,古 文部份雖然沒有台灣多,但閱讀能力都比台灣好。也就是說,學習太多跟目前生 活無關的虛幻之文,不但對生活沒有幫助,反而還會降低白話文的閱讀能力:

美國的研究發現,閱讀能力是健康及醫療好壞最重要的指標,比平常所謂社會經濟 或收入,影響人的健康更大。閱讀能力差者,不瞭解資訊,連電視上的宣導就難瞭 解。預防疾病的常識少,不知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會去做疾病篩檢,生病住院的機

會增加,病情也較嚴重。(朱真一,2015)

由此觀之,教導學生認識切身所在的這個世界,其重要性並不亞於知識學習 層面。可惜在升學主義當道的台灣社會中,能夠接受此論調的保守人士並不多。

張曉風曾言,不贊成政府過度提倡英文教育,因為很多人大半輩子都不會用到英 文,所以懂國文比懂英文更加重要。同理可證,文言文也不是一般人在生活中常 會碰到的語言,所以懂白話文應該比懂文言文更加重要。有位北一女校友在 101 課綱的「中華文化基本教材」草案公聽會中提及,「中華文化基本教材」應該被列 為必選的理由,是因為其關係到台灣在國際上的競爭力;以目前世界都在流行中 文熱的趨勢看來,會不會有天當外國人都在談孔孟之學時,我們卻只能鴨子聽雷、

無法應對?針對這個疑慮,筆者認為也是一樣的道理。不是每位學生都能夠擁有 和外國人討論孔孟之學的機會,因為那是屬於政治或經濟的精英階層,甚至是專 業領域人士才會面臨到的情況。以那些階層人士的學識素養來說,相信也不至於 無法和外國人討論孔孟之學;至於其他人,其實只要具備基本的語文能力及國文 常識即可。回顧國民教育的課程設計理念,應該是要幫助學生的身心能健全發展,

找出自己的興趣並好好培養,而不是強迫每個學生都要成為國語文的專家。

(四)從「政治」出發的觀點

針對國文課程的文言文比例,及「中華文化基本教材」修課時數逐年下降一 事,正方極力呼籲政府,政教必須要分離,萬不可因選票壓力,而向想要去中國 化的有心人士妥協。筆者認為,這個論述的邏輯完全是自相矛盾。眾所皆知,儒 家思想能夠居於中國歷史文化的主流之位,是因為其從漢代開始,便受到政治保 護的關係。除了在五四運動時期遭受到嚴重打擊外,幾乎沒有人敢真正挑戰儒家 的價值,或對儒家正統地位產生質疑。但世界上所有事情,其實都是一體兩面的;

既然儒家擁有了政治保護,相對的,就需要付出一定的代價──承受眾人對其「政 治特權」之批判。隨著時間演進,社會風氣漸漸走向自由與民主,傳統威權的崩 盤與反古行動越演越烈,五四運動的發生,就是一個最好的證明。五四運動代表 過去的鉅型論述方式,已經很難再說服帶有批判精神的新思潮擁護者。因此,那 些獨尊儒家的政策,自然也就被一一挑出來檢視。

筆者在分析正方的說法後,發現他們完全不覺得將「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列 為必修,是一種政治與文化上的特權。因為儒家思想極為重要,所以必修這個選 項是天經地義,和政治沒有任何關係;過去如此,未來也理當如此。既然正方並 不認為,將教材放在必修是一種特權,那他們自然也就無法理解,為什麼社會總 要抨擊「中華文化基本教材」被列為必選,是因為拜政治所賜。所以謝大寧之前 才會說,那些反對「中華文化基本教材」的人,根本不敢直接挑戰儒家的傳統價 值,只敢用一些技術性的理由來維護他們的立場。所以當正方聽到政府要將「中 國文化基本教材」改成「論孟選讀」時,便直覺地認為政治已經嚴重干預了教育。

筆者在分析正方的說法後,發現他們完全不覺得將「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列 為必修,是一種政治與文化上的特權。因為儒家思想極為重要,所以必修這個選 項是天經地義,和政治沒有任何關係;過去如此,未來也理當如此。既然正方並 不認為,將教材放在必修是一種特權,那他們自然也就無法理解,為什麼社會總 要抨擊「中華文化基本教材」被列為必選,是因為拜政治所賜。所以謝大寧之前 才會說,那些反對「中華文化基本教材」的人,根本不敢直接挑戰儒家的傳統價 值,只敢用一些技術性的理由來維護他們的立場。所以當正方聽到政府要將「中 國文化基本教材」改成「論孟選讀」時,便直覺地認為政治已經嚴重干預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