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普通高中「文化基本教材」定位之辯證

第四節 研究架構與方法

由於本論文研究重點為文化基本教材之定位爭議,因此必須先對文化基本教 材有所理解,才能深入掌握問題核心。是以,筆者將全篇分為前後兩個架構──第 二章的「文化基本教材之緣起與發展」,與第三至五章的「文化基本教材之定位爭 議」。前半部為客觀的歷史描述與分析,說明爭議產生的時間與背景;後半部則依 立場之不同進行論述,分別介紹正反主張與其優缺點,最後再統整雙方的思想脈 絡,提出一個超越存廢立場的研究發現與建議。

在研究方法的採用上,因為第二章旨在介紹文化基本教材的歷史起源與發展 過程,並概述每一階段所受到的政治影響,故採用的是「文獻內容分析法」。筆者 一開始先儘量收集與文化基本教材演變有關的史料,包含五四運動時期的思想變 革,及民國 51 年以後之歷屆課標、課綱等原始資料──自課標與課綱的修訂背景 開始,至相互依存的國文課程發展,再到文化基本教材本身的變化。而呈現教材 演變史的同時,再融入當時政治情勢的說明,做一個完整的釐清。要從認識課標 及課綱背景開始的原因,是由於文化基本教材的演變幾乎都是跟著這些修訂在進 行,11故只有透過原始資料的分析,才能得知教材在各階段的起伏狀況。之所以將 政治影響力納入分析,則是因台灣的國際處境與文化定位向來相當敏感,而教育 處在這種複雜的政治情勢下,當然就會隨著兩黨的不同理念而更迭。

進入後半部的第三至五章,則是關於文化基本教材定位爭議之探討。這個部 分最困難的地方在於──不論是哪一個立場的主張,其實都有一定程度的優點與缺 失,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加上即便是同立場的支持者,也因每個人的出身背景與 專業視野不同,所以彼此論點間亦存在矛盾交織的情形。正因為問題是如此錯綜

11 有一個時期例外,即課標時期《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的第二階段,請見第二章第三節。

複雜,文化基本教材的存廢才總是面臨各方僵持不下、爭議難以解決的困境。為 了有效處理這個具有高度衝突性的問題,在文獻內容分析法外,筆者亦將運用「辯 證法」來進行後半部的分析。所謂的辯證法,就是對某一個社會問題進行釐清的 動態過程──先找出該問題的「正」、「反」觀點,再以各種角度不斷地進行批判,

審視過去對事物的偏見與假設,最後得出一個超越原先正反立場的「合」之觀點

(蕭瑞麟,2007:71-77)。由於辯證法善於穿梭正反之間,並非以預設立場進行問 題討論,所以比較能夠超脫舊有的思維框架與格局,使得事物的本質更加彰顯。

因此在遇到教育的兩難困境時,採取辯證法將更能展現觀照的智慧(王俊斌,2014:

482)。關於這一種研究方式的特點,畢生致力於克服「二元對立」的美國哲學家 杜威(J. Dewey),曾有簡單扼要、但極為精闢的說明:

與其從各執己見的兩方中選邊而站,一個明智的教育理論不如找出造成現有衝突的 各項原因,從比較深入而整體的角度指出一個可行的方案。(李玉馨,2014:543)

也就是說,有時候我們必須先跳脫出舊有的生活習性和狹隘的思考方式,才 能發覺問題究竟糾結在何處,進而融合各方論點去開展出新的解決辦法。

至於研究過程之安排,筆者也將根據杜威所擅長的辯證法,將正反兩方的立 場和觀點加以整理,並提出最後的建議。進行的步驟大致有三:第一是「爭議的 呈現」,陳述兩方矛盾的立場與意見;第二是「逐一的審查」,深入檢視每個立場 的核心價值與合理性;第三是「建議的提出」,解構並超越觀點的歧異,找出兩邊 不可分割的本質關係,開拓出一個更全面的教育視野(李玉馨,2014:550-552)。

因此筆者在第三至四章中,會以支持與反對的立場,將所有對教材存廢的爭議分 為正反方,再個別梳理雙方的主張與意見,使其論述能有更清楚的脈絡。接下來 的第五章,則把所有正反方的資料加以統整連貫,讓定位爭議背後的問題核心能 夠凸顯出來──只用「自我」的角度去看教育,就是教育爭議無法解決的真正原因。

最後,筆者再回歸到教育層次的哲學討論──即從「教育」的角度看教育,才能發 現教材自身擁有的真正價值。立基於此,筆者亦針對教師在未來的教育改革浪潮 中,該如何面對各種新政策提出幾點建議。

總歸來說,我們應該要明白許多爭議之所以會發生,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於對 核心問題認識的層次不夠清晰,加上面臨和自己主張迥異的思維挑戰時,所採取 的態度過於保守與僵化所致。而這一點,也是筆者常常警惕自己之處。挫折、矛 盾、與衝突,是任何領域或體制都無法避免的存在,但不應將之視為進步的阻礙,

而是要真誠地面對並處理它,未來才能持續往更好的方向發展。筆者相信,這也 是採用辯證法進行文化基本教材研究後,所能夠得到的最佳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