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文化基本教材必須保留之觀點

第二節 相關人物主張陳述

雖然本節都是「贊成保留文化基本教材」的立場,但每個人的論述重點其實 還是略有不同。為了讓整體脈絡更加清晰,筆者先將所有贊成保留教材的文章分 為二類(「將教材列入必修」及「將教材列入選修」),再個別陳述各篇文章的相關

內容。本節除了彙集國文領域的專家學者說法(余光中、張曉風、董金裕、謝大 寧),還有來自高中教師的觀點(段心儀)、論文研究(蘇雅莉)、教育部(國民黨 政府時期)、及課程公聽會的民間意見(101 課綱草案)。期望透過多方論述資料的 呈現,可以讓贊成意見的立場更加立體。

壹、將文化基本教材列入必修

一、余光中(台師大英語系教授):每一位台灣人都是中華民族的炎黃子孫 余光中分析,台灣政治與歷史情勢一向非常糾葛,社會氛圍長期以來都在二 大黨的爭奪戰下動盪,文化與教育當然也無法倖免。就國文科課程來說,舊有的 設計(指課標時期)其實很不錯;文言文在教科書的選文比例中約莫佔了 65%,

而且還另外配置「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必修課,讓中國傳統文化得以被妥善傳承。

但是近年(指 95 暫綱)台灣卻不斷發生去中國化現象,不但降低文言文的選材比 例,還將「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給刪除,讓民族精神飄零失根。余光中對祖國大 陸有著非常濃厚的情感與鄉愁,認為每一個台灣人都是中華民族的炎黃子孫,並 形容自己就像是孩子,對母親有著無盡思念之情。這種悠遠的文化之美,是連結 現在與歷史最重要的依據,怎麼可以說斷就斷?然而,台灣的政客卻只因短短幾 十年的政治鬥爭與利益,就選擇拋棄了幾千年的文化,如此作法實在讓人無法苟 同(劉巧雄,2006)。

「政治正確是短暫的,但文化發展是長期的」,余光中對於沉浸在權力傲慢中 的扁政府提出建言,希望古文歷史不只要好好保存,更要學生加強學習。他以美 國為例,說明美國雖然早已經脫離英國獨立,但國內語言使用仍是以英語為主。

或許美國的用法和正統英文略有出入,但大體上還是以英國優美傳統為基礎,再 去發展自己的美式英語,最後便成為世界大國。再者,現代中國白話文學的大將 如胡適、梁實秋、51林語堂52等,共通點都是在古文方面有一定的造詣;若是對古 文研究沒有一定的基礎,那麼白話文應用不可能精煉。因此,余光中主張高中國 文每週教學時數及文言文比例應該再提高,也希望文化基本教材要被列入必修(孟 祥傑,2005)。

51 梁實秋為師大英語系教授,並建立台灣第一個國文研究所及英語研究所。

52 林語堂學貫中西,曾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任職,並二度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

二、張曉風(陽明醫學院專任教授):憂心「經溶」危機

關於國文教育的傳統價值在現今社會遭受巨大挑戰一事,張曉風認為,問題 就出在大家都把古文想得太難了,所以學生當然會拒絕學習。其實中華文化底蘊 非常豐厚,只要稍微解釋一下,應該不是那麼難以理解。何況現在世界各國都開 始重視儒家文化,海外也有很多孔子學院,但我們自己卻都不願意重視,平白浪 費了可以接觸國學的大好環境,真的非常可惜。她看到現在國家社會普遍提倡英 文的重要性,可是有人大半輩子都不會用到英文,所以懂國文比懂英文更加重要。

畢竟國文教育的興衰,和整個國家的文化命脈息息相關,因此國學教育理當被好 好重視(聶燦、魏沛娜,2014)。每一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文化命脈,也都要正視傳 統的教化力量,若政府讓教育持續出現這種只重視科技與金融、卻不重視經典教 育傳承的「經溶」危機,才是人類真正的悲劇。一旦中國文化將這些經書從核心 剔除掉,就好像基督徒頓失聖經、佛教徒缺乏佛經一般,是多麼讓人感到空泛與 恐懼的事。一思及此,張曉風表示自己實在覺得愧對祖宗,更對不起未來的孩子

(湯雅雯,2009)。

張曉風認為教育改革的本意,應該是要讓教育變得更好;但藍綠二黨先後執 政的成果,卻都只是教出一堆壞老師跟奇怪的公務人員。例如台鐵的普悠瑪列車 通車時,竟然發生因軌道和火車頭規格不符,而造成火車卡住的慘況。53這都是由 於公務人員只知道要替火車取一個引人注目的名字,卻不知要去丈量軌道跟火車 頭尺寸的後果。這些做事本末倒置的公務人員,就是在教改浪潮長大下的孩子(政 治中心,2013)。台灣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殺人案的兇嫌手法更是一件比一件殘 忍,像之前在台大發生震驚社會的情殺案,54就是用物理、化學等知識去殺人。這 些現象顯示出學校不能只教學問,課程設計應該要再反省改進,多多重視對於「美」

的追求;若學校能在孩子小的時候,就將「道德之美」傳遞下去,而非都以升學 主義為導向,才能解決層出不窮的社會問題,達到全人格的教化。因此國文科課 程的傳統精神實在要好好重視,絕對不能讓其在教育中缺席(江禹嬋,2018)。

53 詳細事件情形,可參考蘋果日報於 2012 年 10 月 26 日的相關報導「普悠瑪號亮相 糗 卡月台」,網址:https://tw.appledaily.com/headline/daily/20121026/34599781/

54 詳細事件情形,可參考蘋果日報於 2017 年 10 月 21 日的相關報導「台大校園情殺 一 死三傷」,網址:https://tw.appledaily.com/headline/daily/20171021/37820851/

三、董金裕(政大中文系名譽教授):政府忽視國人道德水準有日漸低落之傾向 董金裕指出,自從共產黨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對四書五經等傳統文物破壞殆 盡後,便開始體會到文化衰敗的苦果。即使文革結束,加上改革開放與經濟起飛 等影響,人民生活雖然漸漸富裕、免於窮困,但整體的道德水準卻沒有隨之提升。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都是以自我為中心,不講秩序、不懂禮義,使得貪婪與暴力主 宰了整個國家;彷彿中國千年來最講究的人本思維,都隨著文革而徹底消失了。

因此大陸的有識之士再度回頭,提倡研讀《論語》、《孟子》等儒家經典的重要性,

希望可以藉此力挽狂瀾,拯救中國早已迷失在物慾中的人性與人心(張錦弘,2013)。

就在對岸已經開始努力、想要恢復優秀的傳統中國文化時,台灣政府卻頻頻忽視 國人道德水準有日漸低落之傾向。例如捷運上發生不願讓座給老人家的翹腿姐事 件,55就是人文素養低落的證明。因此,必須將文化基本教材列入國文課程之中,

以薰陶現代年輕學子的品性(林志成,2011)。

董金裕發現,其實政府無法在高中教材裡做非常明顯的去中國化;所以文化 基本教材還是存在於課程之中,只是呈現的形式和過去不一樣。雖然政府靠著減 少文言文比例及國文上課時數等手段,默默執行去中國化的目標,但無論用什麼 方式來切割台灣與中國之關係,兩岸的連結都不可能斷裂,畢竟中華文化的基因,

早就深深與台灣血脈相結合(張國威,2017)。惟,即使中國傳統文化徹底融入我 們生活之中,「文化中國」還是應該要與「政治中國」分開。另外就文化基本教材 政策而言,董金裕認為不應列為選讀;就算要列為選讀,選材來源也不該只有《論 語》、《孟子》,因為學習四書有助於體認中國文化。或許《大學》、《中庸》確實比 較複雜難懂,但仍是很好的學習材料(林怡婷、孫蓉華,2004)。56

四、謝大寧(佛光中文與應用系教授):經典必須只能是「聖人之言」

曾實際參與國文課綱修訂過程的謝大寧,則以其親身經驗,述說整個國文課

55 詳細事件情形,可參考華視於 2011 年 6 月 15 日的相關報導「佔博愛座飆罵 翹腿姊:

誰來都不怕!」,網址:https://news.cts.com.tw/cts/society/201106/201106150757622.html

56 其實董金裕過去曾認為《大學》、《中庸》有著難以割裂或理解的狀況存在,故應被剔 除於選材範圍之外。詳細內容請見董金裕於民國 81 年(1992)時發表的《中國文化基 本教材相關問題之討論》,該文收錄於《「第一屆台灣地區國語文教學」學術研討會論 文集》,第 313-323 頁。

程政策運作時的另一個面向。謝大寧談到,國文教育的變化始於九年一貫課程。

那個時候為了呼應李遠哲所主張的「讓學生擁有帶著走的能力」,故每一個學科規 劃都開始以「能力」為導向,並設定能力指標。以國文教育來說,語文能力培養 和文化學習,應該是同等重要;但在當時訴求能力取向的氛圍下,加上台灣學校 教育一直是考試領導教學,所以文化學習的部分就漸漸被淡化掉了。這樣的狀況,

正好給了政治有心人一個機會,可以逐步強化去中國化的政策,也就是執行「某 種國族的建構工程」。從那時開始,到歷經扁政府執政時期後,今日青年學子大都 已經覺得自己是台灣人而非中國人,台灣跟中國是二個對立面。此外,謝大寧還 提到另一個現象,就是當國文課綱拿掉「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後,年輕人對於傳 統文化及國學常識的認知實在少得可憐。像《論語》及《孟子》裡面有很多淺顯 易懂的章句,現在的學生幾乎都無法理解;就算要讀古文,學生也要讀和台灣有 關的古文。面對這樣的狀況,謝大寧憂心歸憂心,卻也無能為力。直到扁政府時 代結束,換成馬政府上台後,他才又重拾一絲能夠「撥亂反正」的希望(謝大寧,

2009)。

但馬政府上任後的前一、二年,都沒有處理國文教育的去中國化現象,使謝 大寧漸漸地對政府感到失望。直到有天,教育部突然來電,詢問他是否願意加入

但馬政府上任後的前一、二年,都沒有處理國文教育的去中國化現象,使謝 大寧漸漸地對政府感到失望。直到有天,教育部突然來電,詢問他是否願意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