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發展二:「中華文化基本教材」時期

第二章 文化基本教材之緣起與發展

第四節 發展二:「中華文化基本教材」時期

民國 95 年後,文化基本教材開始有了和以前完全迥異的演變。在過去,即使 教育界各方立場對教材內容有些批判,卻還是從未質疑過文化基本教材在國文科 課程中的地位。然隨著科技發展一日千里,連帶影響社會風氣越來越多元開放,

在後設認知與獨立思考能力不斷被強調的浪潮下,傳統舊習無可避免地亦將面對 新思維的挑戰,這也是為何教材編輯會從統編本走向審定本的重要原因之一;唯 有透過公開公平的競爭,教材才能趨近於教育最真實的樣子。因此,隨著文化基 本教材依政策更迭而修改名稱,社會探討的重點不再只聚焦於選材或注疏來源,

而是課程本身之存在,是否具有正當性和合理性;若答案是肯定的,又該如何進 行適當的課程規劃,才能對學生有實質上的學習幫助。

由於文化基本教材是跟著課綱修訂在演變,而本時期的課綱變動較為複雜,

進黨在民國 89 年取得執政權後,便直接將必修的「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從課程中 刪除,改以選修課「論孟選讀」代替,引起社會譁然。

教育部(時為杜正勝部長)在 95 暫綱的「修訂過程」中指出,由於近幾年實 施週休二日,壓縮了課程的教學時間,造成國文科課程時數從五節降到四節;而 少掉的那一節,就是「中國文化基本教材」。但 95 暫綱的專案小組仍然肯定其在 語文、文學、及文化各層次的意義,所以 95 暫綱除了規定高中六冊國文均應選入 一課「文化經典教材」外,更另外開設「論孟選讀」選修課程,用意為彌補國文 科課程之不足,讓學生有機會認識四書。

表 7 95 暫綱 國文科及「論孟選讀」課程重點整理

本次 95 暫綱的修訂重點,很大一部分是要求教材應與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 程接軌,故選文時儘量不要出現疊床架屋的情形,讓高中課程可以呈現更完善的 整體規劃。既然九年一貫課程的主要特色是連續與統合,那麼當然也不能再像以 前那樣,每個科目都各自做安排,界線僵化且疏離。因此「論孟選讀」雖然只是 選修科目,卻也有在實施方法中提到,該課程不只能和國文科相輔相成,還能與 歷史、公民等社會科做橫向聯繫,跨越舊式的分科教學思維,具有加乘學習的效 果。科目間之界線是人訂的,但彼此有很多觀念卻是相通的,所以才會有「文史 哲本一家」的說法存在。

從國文課程的實施方法和時間分配看來,95 暫綱確實因刪除了「中國文化基 本教材」,導致國文科三年的教學總時數大幅下降了六個學分;即使是新增了「論 孟選讀」這堂課,最多也只佔四個學分,一個學年就能夠完成修習。單從 95 暫綱 表面規定去分析,民進黨政府對研讀古籍經典之重視程度,確實不如國民黨。但 就六冊國文教材內容觀之,實際狀況並沒有那麼嚴重;因為每冊國文課本都有文 化經典教材,選文範圍也比過去更加寬廣,涵蓋了儒、道、墨、法等家。若從這 個改變而言,筆者倒是抱持樂見其成的態度;畢竟中華文化的經典義蘊,源遠流 長也海納百川,九流十家各有其貢獻。如果學生能多方接觸不同立場的看法與刺 激,對培養獨立思考與欣賞異己的氣度將會非常有幫助,而這也是教育最重要的 目標之一。

另外,95 暫綱在安排「論孟選讀」教材時,有二個地方值得被提出來討論:

一是提醒教材份量應適度,二是要符合現代思潮。很明顯的,95 暫綱有留意到課 標時期的失敗經驗,並且引以為戒。教學時數減少是近年各科目都無法避免的難 題,因此教材編輯也必須有所因應,特別是在份量的拿捏上要格外審慎。再來關 於古典精神與現代思潮間的鴻溝,一直都是國文課程被人詬病之處。為了降低這 個距離,使學生充分體會到傳統核心價值之可貴,95 暫綱內容亦不斷出現「落實 在日常生活上」、「選文應顧及當代思潮」、或「力求與現代精神契合」等語,甚至 建議與趣味故事相結合,並增加課中討論時間,足見教育部極為重視這個概念;

因為學生能否對教材產生親切或認同感,才是衡量教材成敗的唯一關鍵。

貳、101 課綱(民國 101~104 年)

民國 97 年 1 月 24 日,當時仍為民進黨執政的教育部(時為杜正勝部長),修 正了 95 暫綱之名稱與內容;更改後的新名稱為「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又稱

「98 課綱」,預訂自 98 學年起實施。37但就在同年的 5 月 20 日,國民黨又再次重 回執政,故政策亦隨之生變。半年後,由國民黨政府執政的教育部(時為鄭瑞城 部長),即宣布 98 課綱延後一年上路,變成「99 課綱」。這份發布令中還特別指出,

國文科與歷史科為 99 課綱之特例──即 99 課綱實施時,這二科不會有新的內容,

而是另外擇期公布新的課程內容與實施時間;所以在公布之前,國文科與歷史科 就先沿用 95 暫綱之規定。38民國 99 年 5 月 4 日,教育部(時為吳清基部長)修正 了 99 課綱總綱的部分內容,但國文科及歷史科仍未有變動,還是遵行 95 暫綱,

至於其他科目則於 99 學年起逐年上路。39簡而言之,無論是民進黨或國民黨主政,

自民國 95 學年開始,到 99 學年的新課綱上路後,國文課程的相關規定都是按照 95 暫綱在進行,沒有任何新的修正,就這樣持續使用了六年。真正的大變革,要 等到 101 課綱公布後才開始。

民國 100 年 7 月 4 日,教育部(時為吳清基部長)終於發布修正完成的國文 課程新課綱,並預訂自 101 學年起逐年實施。40然而,這個經過多番延宕的新課綱,

卻再次為國文教育界投下一枚震撼彈。原因是,101 課綱除了將 95 暫綱的「論孟 選讀」刪除外,還將課標時期的「中國文化基本教材」予以回復,並正名為「中 華文化基本教材」。林安梧(2011)認為,將「中國」改成「中華」的作法,很明 顯是為了要避免被貼上政治標籤。但光是在名稱上有一字之差,就代表教材真的 不會受到政治影響嗎?如此發展,使得文化基本教材存在的合理性,又再度成為 101 課綱的爭議焦點之一。

37 請見教育部於民國 97 年 1 月 24 日所發布之《台中(一)字第 0970011604B 號令》。

38 請見教育部於民國 97 年 11 月 25 日所發布之《台中(一)字第 0970231692B 號令》。

39 請見教育部於民國 99 年 5 月 4 日所發布之《台中(三)字第 0990070888B 號令》。

40 請見教育部於民國 100 年 7 月 14 日所發布之《台中(三)字第 1000114161B 號令》。

表 8 101 課綱 國文科及「中華文化基本教材」課程重點整理

觀察 101 課綱的國文科綱要,就時間分配上來說,仍然和 95 暫綱所訂的時數 一致,維持三個學年共二十四學分。筆者認為,新課綱沒有增加國文時數的原因,

可能是實施週休二日和多開選修課後,確實大幅減少了學生上必修課的時間,使 得各科目在時間安排上都非常緊繃,已到了無法再增加的地步。至於課文部分,

文化經典教材的選材來源,較 95 暫綱多了《詩經》、《左傳》、《禮記》,範圍可說 是越來越寬廣,值得予以肯定。

然而,101 課綱最受到大眾關注的部分,還是在「中華文化基本教材」之回歸。

101 課綱的「中華文化基本教材」,雖與課標時期的「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僅有一 字之差,但引起的爭議波瀾卻大大不同,完全超乎過去所能想像的境界。「中華文 化基本教材」的選文範圍和「中國文化基本教材」一樣,為《論語》、《孟子》、《大 學》和《中庸》等四書,但在 101 課綱中卻是一門四學分的「選修」課,而非「必 修」課。根據李啟榮(2012)的研究,原本教育部是要將「中華文化基本教材」

列為六學分的「必選」課程,但此舉在公聽會時遭到輿論強烈撻伐,41被認為古典 文章所佔比例太多太重,且有偷渡黨國思想之嫌,所以教育部只好將其學分減少 至四學分,並將「必選」二字刪除。

或許是因為經歷了公聽會猛烈的反對意見襲擊以及排山倒海似的批判浪潮,教育部 不得不將原有的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總綱:貳、「科目與學分數」裡中華文化基本 教材所占的學分數縮短,也將原本企圖已列為「其他類」必選來強制推行該教材的 方式改為以列為「語文類」為原則。(李啟榮,2012:181)

但在教育部將「必選」二字刪除後,「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就是一門真正的選 修課了嗎?這個問題就是 101 課綱最矛盾、最讓人難以理解的地方。因為和國文 科課程相關的選修科目總共有五門,除了「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另外還有「區域 文學選讀」、「小說選讀」、「國學常識」、及「語文表達及應用」等四門選修課程。

而那四門課的課程綱要,時數分配均清楚載明「各校可依實際教學需要,設計成 一學期一~二學分或一學年二~四學分之課程,每週授課一~二節」等字句,沒 有任何一門課例外,用詞符合對一般大眾對選修課的定義。

41 關於 101 課綱草案公聽會的詳細內容,請見第三章第二節。

唯有「中華文化基本教材」不同,其時數分配是「二學年四學期,每學期一 學分,共四學分」,並以粗體字標示,字句間顯得較為簡潔且強硬,甚至還製表說 明教材的使用時間與專書內容,明顯和其他四門選修規定有出入。

表 9 101 課綱 「中華文化基本教材」課程配置

一年級 二年級

第一學期 第二學期 第一學期 第二學期

論語選讀 論語選讀 孟子選讀 孟子選讀 學庸選讀 資料來源:教育部(2011)。

因此,即便「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在 101 課綱中並無出現「必修」或「必選」

之規定,可是採取這般特殊的文字敘述方式,會讓人覺得教育部似乎是在變相告 知「中華文化基本教材」不是一般選修課程,學生沒有自由選擇的權利,必須、

之規定,可是採取這般特殊的文字敘述方式,會讓人覺得教育部似乎是在變相告 知「中華文化基本教材」不是一般選修課程,學生沒有自由選擇的權利,必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