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普通高中「文化基本教材」定位之辯證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範圍

所謂的「文化基本教材」,能夠討論的主題範圍非常廣泛。就學習階段來看,

可分為高中和國中;就高中階段的學生類型來看,可分為普通、技術、綜合跟單 科;就發展時期來看,可分為「中國文化基本教材」與「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就 影響因素來看,則與政治變動、課綱修訂、及國文教育息息相關。故需先對本論 文研究範圍進行定義釐清,才不會對問題核心和層次有所混淆。

筆者的成長歷程是走普通高中升大學的路線,對於那段大學入學考試的學習 壓力記憶猶深,故決定以普通高中為主要的研究場域。雖然筆者在學時對文化基 本教材甚為熟悉,但由於教改變動頻繁,所以文化基本教材的名稱與存在已不再 呈現連貫性。文化基本教材最初出現的樣貌,為課標時期的「中國文化基本教材」。 根據陳怡樺(2011)的研究,「中國文化基本教材」自民國 51 年被列入 51 課標開 始,至 84 課標在民國 95 年被廢除為止,共可分為三大階段:「草創期」、「過渡期」、 及「成熟期」。在這三個階段中,第一及第三階段表現平穩,教材都能被廣為接受;

唯有第二階段,因被質疑有政治力過度介入的現象,在社會上引起軒然大波。簡 單來說,在「中國文化基本教材」時期,只有短暫發生過教育界對政治力介入的 反彈現象,而沒有對該教材存在價值提出質疑的聲音。4

整體而言,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的教學,雖然尚不能盡如人意,爭議固然難免,也存 在若干困難,不過並沒有人倡言廢除,可見大家對此還是持肯定的態度。(董金裕,

4 關於「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的詳細內容,請見第二章第三節。

1992:321)

民國 89 年,台灣經歷了第一次政黨輪替,由民進黨得到執政權力共八年。民 國 95 年,過去國民黨時期被列為必修課的「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在 95 暫綱中完 全消失,改以「論孟選讀」的選修課代替。這種史無前例的作法,雖然在教育學 界引起不小的批判波瀾,但也微妙地開啟了對傳統舊思維的反省。民國 97 年,國 民黨再次取得政權,並宣布自民國 101 年開始實施 101 課綱;惟該課綱內容已不 見「論孟選讀」,而另外新增了「中華文化基本教材」。雖然「中華文化基本教材」

名義上是選修,但實際上卻是必選;如此矛盾的課程規劃,自然又引起教育學界 一陣譁然,存廢爭議的漣漪更勝以往。民國 105 年,民進黨重新執政後,隨即宣 布廢止 104 課綱微調案,並延後一年實施十二年國教。而目前 108 課綱對「中華 文化基本教材」的安排,除了將之列為一門二學分的必修課外,其實尚無太多論 述。5

由以上發展可知,關於文化基本教材的定位爭議,最具討論性的時期有二:

第一,從 84 課標的「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必修,到 95 暫綱的「論孟選讀」選修;

第二,從 95 暫綱的「論孟選讀」選修,到 101 課綱「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必選。

也就是說,文化基本教材從必修到選修,再到必選的這段過程,就是本論文要探 討的範圍。除了文化基本教材存廢的議題之外,擬一併將「教材應列入為必修或 選修」及「選材來源之抉擇」等面向納入討論。在此將問題層次示意如下:

5

圖 1. 本論文問題探討層次

表 1 課標/課綱與文化基本教材名稱演變總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