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文化基本教材必須保留之觀點

第三節 本章小結

95 暫綱出現之前,沒有人對「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在國文課程中的地位產生 質疑過;95 暫綱後,「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存廢與否的各種意見紛紛出爐,為教材 發展走向平添爭議的色彩。在「中國文化基本教材」被刪除一事成定局時,許多 主張維護中華文化的教材支持者群起抗議,無法接受政府這種課程安排,希望還 有機會可以力挽狂瀾。本章旨在梳理對文化基本教材持保留立場者之說法,其出 身背景包含國文學者、高中教師、研究所學生、教育部(國民黨政府時期)、及民 間意見等,期使該派的論述核心能更加立體。

民國 94 年成立的「搶救國文教育聯盟」,即是由一群反對 95 暫綱的學者們所 動員促成之組織,總發起人與召集人均為余光中。該聯盟認為,下一代幸福繫於 中華文化傳承的使命,故反對政府以犧牲中華文化為手段,進行「政教合一」的 不當操作,隨意荒廢國文教育這塊瑰寶。古典文學經過數千年淬鍊才有今日的風 華,深具音調與對仗之美學,萬不該將其置於發展未滿百年的新文學之後。由於 過去課程規劃的內容,文言文比例高達 65%,所以台灣才能在全球華語佔有優勢 地位;但政府若再繼續進行去中國化,將使學生的語文能力低落到難以想像的地

58 關於 101 課綱的必選爭議,請見第二章第四節。

步。假如學生在學習古文的過程中遇到困難,教師只要改從簡單好懂的文言作品 中選材,並輔以深入淺出的說明,自然就能引發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

余光中對祖國大陸有著非常思慕之情,認為台灣每個人都是中華民族的炎黃 子孫,這種連結是難以斷離的。但我們社會長期受到政治動盪的嚴重紛擾,導致 近年頻繁發生去中國化的現象,教育更深受其害,才會發生例如降低文言文比例,

甚至刪除「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等情況。台灣政客們為了自身利益,選擇讓民族 失根,實在讓人無法苟同。退一步來說,即使政府真的要推廣白話文學,仍應從 古文下手;因為像是胡適及梁實秋等白話文健將,在古文領域都有一定的造詣。

畢竟若是對古文沒有紮實的基礎,白話文就不可能精煉。

張曉風則提到,目前台灣教育普遍重視英文教學,但英文在實際生活中不是 每個人都會用到,所以學好國文應該比學好英文更重要。何況世界各國已開始逐 漸重視儒家文化,海外還設有很多孔子學院,台灣本身有這麼好的國學環境,卻 平白浪費這些資源,實在可惜。國文教育之興衰,和國家文化命脈不可二分;若 政府堅持要刪除「中國文化基本教材」,持續讓經典傳承的重要性不斷降低,如同 讓基督徒失去聖經、佛教徒失去佛經一樣,那便是人類真正的悲劇。台灣近年犯 罪率高居不下,就是因為學校只教學問,而沒有將道德之美傳遞下去。其實我們 把古文學習想的過於深奧了,所以學生才會產生抗拒學習的心理;只要教師能夠 稍微解釋一下,應該不至於太難理解。

董金裕指出,共產黨在發動文革後所付出的代價,就是讓貪婪與暴力持續主 宰整個國家,且至今仍未見起色。故許多大陸的有識之士,均開始重新提倡儒家 之學,想要藉此拯救人民迷失在物欲裡面的心靈。反觀台灣執政者,為了達成去 中國化之目的,不但對國人道德水準低落現象視若無睹,還降低了文言文比例及 刪減國文課程學分數。即便如此,由於中華文化基因早已和台灣血脈相結合,所 以任憑政府再怎麼切割,兩岸關係都不可能產生斷裂。為了能夠好好薰陶學生品 性,「中國文化基本教材」應該要列為必修。就算要列為選修,選材來源也不應只 有《論語》、《孟子》;唯有四書均入教材,學生才能更全面地體認中華文化。

謝大寧認為,國文教育的變化是從九年一貫課程開始。因為那時強調讓學生 擁有「帶著走的能力」;且台灣教育一直都是以升學主義為導向,故文化學習的部 分很容易被忽略,正好讓有心政客可以進行「某種國族的建構工程」。在歷經扁政 府執政後,現在的青年幾乎都認為自己是台灣人,而非中國人了。這樣的現象,

也造成學生的古文知識薄弱,對傳統文化的認識更是寥寥無幾。馬政府上任後,

雖然要將文化基本教材重新恢復至國文課程裡,但選材來源卻不再只有四書,而 是四書加上台灣文學。這種作法,表面上是基於「愛台灣」的心,實際上則是為 了避免引發兩黨政治衝突所做的妥協。文化基本教材的選材來源,一向都是文化 公認的「經典」──也就是「聖人之言」,而台灣文學並無具備該項資格。台灣的 一切事物都和中國文化有關,政府不能以政治力干涉教育學術判斷,更不可屈從 政治考量,讓文化走向真空。其實那些反對文化基教材的人,持的都只是一些技 術性的理由,根本沒有人敢真正挑戰文化基本教材的價值。另外,讀四書和培養 品德之間是複雜的,不是讀了四書後,品德就會變好,教育部不能這樣論述。

段心儀則表示,在經歷「中國文化基本教材」被列為選修的時期後,才真正 體認到,唯有中國傳統儒家文化,才是台灣人文素養的核心。文化基本教材之所 以會選擇儒家思想作為選材範圍,想必就是因為其具有關懷社會的特質,能夠成 就生命教育的基石。例如孔子周遊列國後,雖未能被君主重用,卻還是沒有改變 為世人服務的志願,這種精神正是學生應該要學習的。只要能理解這點,就會發 現孔孟文化和現代思想,是沒有距離的。鑒於世界近年不斷發生宗教性的恐怖攻 擊,可回想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這種對死後世界採取開放包容的態度,讓 我們與所有宗教都能和平共處,凸顯出中華文化的超然性格。因此,國人應該要 繼續保護中華文化,維持台灣在國際上的文化優勢。

而蘇雅莉的研究發現,雖然漢代時的獨尊儒術,確實發生政治干預學術的現 象,但儒家文化能歷經數千年發展而不衰,還持續居於主流之位,就證明了儒家 比其他家思維更具入世性。環顧鄰近台灣的各個國家,也都是因為受到儒家價值 體系影響,才能安定發展並走向現代化。近年來台灣的犯罪年齡逐漸下降,顯示 出年輕人身處誘惑時的道德判斷力不足,經常迷失自我;所以教師應該要透過對 儒家經典的適當詮釋,傳達品性的修養智慧給學生,強化教育的正向影響力。因

此,若是「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真的從學校課程中消失,將會導致台灣的「中華 文化繼承者」地位越來越危險。

在 101 課綱草案中,教育部載明增設「中華文化基本教材」課程的原因,是 為了要讓高中學生能有體認中華文化的機會,同時培養倫理道德觀念及淑世愛人 的精神;故將之置於必選的其他類課程,佔六學分。也就是說,原本教育部的安 排,是要確保高中學生每學期都讀得到「中華文化基本教材」,而且該課程還不是 放在必修的國文科課程裡,所以不會佔用到國文課的學分數。根據教育部的說帖,

研讀以四書為主體的「中華文化基本教材」,不但可以培育學生的人權、法治、及 環保等觀念,更能助其學習如何生活、促進人際關係等能力。更何況,95 暫綱時 期有開設「論孟選讀」課程的學校,已佔大多數,故增設「中華文化基本教材」

課程一事,應該不會對學校課程安排造成太大的衝擊。

至於 101 課綱的「中華文化基本教材」草案公聽會,可將所有民眾意見約略 分為「反對教材列入必選或其他類」、「贊成教材列入語文類或國文領域」、「贊成 教材列入必修或必選」、「贊成教材選材來源多元化」及「其他建議」等五類。關 於「反對教材列入必選或其他類」的聲音,可說是整場公聽會的大多數意見;因 為列入必修或必選,勢必會擠壓到其他學科的開課空間。而「贊成教材列入語文 類或國文領域」的說法,則是站在前一類的立場上,提出較為具體的課程安排建 議。此二類的論述重點,都不在探討「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存廢與否的問題,而 只是想確保非考科課程(例如家政課)也能有一定的生存機會。至於「贊成教材 列入必修或必選」的立場,談到世界正在流行一股中文熱潮,華文將成為主流;

而且四書中所蘊涵的思想智慧、生命典範,亦具有陶冶人文之用。為了與全球接 軌,培養出具有中華特色的兒女,四書應該被列為必修。另,「贊成教材選材來源 多元化」的支持者背景,大多數為國文科教師;畢竟國文科因較無學分被壓縮的 危險,才可能有餘力去注意到較為細節的問題。最後一類是「其他建議」,此立場 傾向廢除「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將教材和其他學科融合,或改以台灣在地文化替 代。

綜合本贊成立場所有的陳述意見,筆者大致將之分為「文化」、「道德」、「語 文」、「政治」與「教育」等五種類型。從「文化」出發的觀點,認為文化基本教 材是中華文化的代表,而中華文化是國家最重要的歷史命脈,故文化基本教材萬 不可棄,否則將導致整個民族精神飄零失根。從「道德」出發的觀點,則主張文 化基本教材具有陶冶品格、教化人心之用,故學生在受其智慧洗禮之後,便能增

綜合本贊成立場所有的陳述意見,筆者大致將之分為「文化」、「道德」、「語 文」、「政治」與「教育」等五種類型。從「文化」出發的觀點,認為文化基本教 材是中華文化的代表,而中華文化是國家最重要的歷史命脈,故文化基本教材萬 不可棄,否則將導致整個民族精神飄零失根。從「道德」出發的觀點,則主張文 化基本教材具有陶冶品格、教化人心之用,故學生在受其智慧洗禮之後,便能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