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化基本教材之緣起與發展

第一節 緣起一:五四運動的「反儒」

文化基本教材是以儒家的四書為主要內容,所以在認識文化基本教材之前,

要先對現今儒家思想的發展狀況有所了解。回顧近代歷史,儒家文化所面臨的最 大變革與挑戰,非五四運動莫屬。而該事件的起因,是由於日本在民國 4 年時對 中國提出了不合理的二十一條要求,以及民國 8 年 1 月 18 日列強舉行巴黎和會時,

對中國權益的忽略。這些沉重國恥逐漸激起社會大眾的愛國情緒,加上新知識份 子不斷高呼要向西方文明學習的口號,最後就促成了這場影響深遠的革命行動。

民國 8 年 5 月 4 日,北京的學生們群起遊行,抗議政府沒有能力捍衛國家利益,

民間響應的聲浪也一發不可收拾;但這不只是一場單純的學生運動而已,整個五 四運動的參與對象及革命訴求非常廣泛,除了涵蓋新思潮、文學革命、及工商界 的罷市罷工外,還包含了由新知識份子所提倡的各項政治與社會改革。

根據歷史學家周策縱的說法,中國在跳脫陳舊思維、走向現代文明的過程中,

共可分為三個發展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發生在 1840 年到 1842 年的鴉片戰爭,中 國知識份子看見西方的強勢與力量,首次認知到中國有徹底改革的必要。第二個 階段是 1894 年至 1895 年的甲午戰爭,中國知識份子受到日本明治維新成果之震

12 高明為台師大國文系研究所博士班的創立人。

13 當時的中學類型,除了普通高中外,還包括師範學校及職業學校。

撼,認為不只西方科學值得學習,西方的法律和制度也應該被重視。但從當時張 之洞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說法來看,不難發現此時期的知識份子,心 裡還是認為中國哲學跟倫理等傳統是不能被改變的。到了第三階段,也就是五四 運動的時代,中國知識份子全面推崇各種和西方有關的科技、政治、及法律制度,

高喊著「民主」與「科學」理念,強烈撻伐中國的傳統文化、社會制度、及倫理 觀念,完全不同於前二個階段的改革,僅是呼呼口號或局部革新而已。以往儒家 思想在中國歷史上的崇高地位,開始受到新勢力的不斷打擊,神聖形象已幾近破 滅(楊默夫譯,1984:15-17)。

五四運動的產生,使中國一向引以為傲的傳統文化受到前所未有之挑戰,所 以該事件在近代中國史的獨特性與重要性也就更加凸顯。在面對一個嶄新且不斷 進步的西方世界時,中國知識份子能對人權平等與民族意識等觀念進行反省並批 判過去的陳規陋習,這一點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故五四運動可說是中國文 化最富關鍵決定性的一個階段,對後續幾十年的思潮走向和論戰發展,影響難以 估計。由於和五四運動相關之資料數量眾多,故筆者僅選出和本論文有關的四個 議題進行介紹,作為後續討論之基礎,它們分別是:「問題與主義」、「打倒孔家店」、

「東西文化論戰」、及「玄學與科學論戰」(楊默夫譯,1984:356-480)。

壹、「問題與主義」:胡適(自由主義者)與藍公武、李大釗(左派份子)

從五四運動發生前夕,到結束後的那幾個月內,中國新知識份子們都為了促 進國家未來發展而團結一致,共同掀起革命浪潮;但其實這只是個短暫的現象,

因為從西方傳入的各種觀念不盡相同,所以時間一久,彼此思想間就容易產生裂 痕,結盟狀況自然也就跟著瓦解。而在各種新知識份子的思維派別中,比較重要 的有「自由主義者」與「左派份子」,同時雙方也是五四運動時的領導者。左派份 子熱衷於宣傳社會主義,他們堅信能夠靠著某種西方的主義或理論,將中國所有 的問題一次解決掉;而自由主義者則比較關心如何運用個別擊破的方式,去處理 實際的社會問題。這兩大派別間的風暴,始於胡適14在民國 8 年 7 月 20 日發表的

14

「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一文。15胡適認為,中國的問題無法一下子就全部 解決掉,那些宣稱能夠治療所有病痛的萬靈丹,是絕對不存在的。因為任何一個 主義或理論,都只是研究問題的工具;而且抽象又虛幻的主義,還可能被有心政 客操弄,作為滿足自己政治野心的手段。

該文章被刊登出來後,立即引起藍公武和李大釗 16的回擊,他們認為研究主 義與研究問題之間,並不會相互矛盾。因為每一個問題背後,基礎的思維脈絡都 有相互關係;而「主義」之概念,就是同類思維性質的整體匯集。就算主義會被 政治利用,那也不是主義本身的問題,反而更加凸顯出仔細研究主義的重要性。

雖然此兩派別的論述各有支持者,可是就當下社會對西方思想崇拜的程度來說,

大多數年輕人還是比較容易沉浸在討論主義的氛圍裡。因此,雖然這場論戰無法 改變大時代思潮趨勢,卻還是成功讓一些觀念比較開明的知識份子,漸漸有了「不 要過度重視口號」的意識,並開始著手進行有關政治、社會、教育、勞工、甚至 是孔教等問題之研究。

貳、「打倒孔家店」:吳虞、魯迅(二人批判儒家文化)

在五四運動中,破除二千多年來的傳統儒家威權,是中國新知識份子最主要 的訴求之一,其中尤以吳虞 17及魯迅 18的攻擊最具代表性。吳虞先批判了孔子的 教義及經典,認為孔子所倡導的階級制度,是造成社會不平等現象之原因;且儒 家想要維護的家庭制度,也是統治者專制的基礎。他不但重新定義了孔子的教義,

更揭發了傳統社會中不公不義的腐敗陋習;胡適非常讚揚這樣的反儒論點,認為 吳虞可以「隻手打倒孔家店」──此即五四運動時「孔家店」稱號的由來。而延續

15 黃季陸(中華民國第七任教育部長)曾在自己的書中提到一件往事:在民國 13 年時,

廣州民國日報刊登了孫中山的民權主義講稿,但該報社卻在孫中山講稿的中間,用一 個小方塊標示「多談問題,少講主義」幾個字,引起孫中山震怒,覺得報社是故意破 壞他的精神理念,便提筆寫了幾百字批罵該篇記者。同時孫中山也認為,胡適把陳炯 明叛變講成是革命,對國民黨很不利,社會無法接受這種事。後來,報社總編輯更因 為這場風波,最後不得已引咎辭職(黃季陸,1986:575-576)。

16 藍公武和李大釗均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17 吳虞原本深受儒家文化薰陶,後來受到百日維新運動(戊戌變法)影響,開始學習西 方文化。

18 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者,徐懋庸稱其為「中國的伏爾泰(Voltaire)」,日本人更 譽其是「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

吳虞攻擊儒家行動的人,是手段更加激烈的魯迅。他基於寫實、人道之立場,用 既諷刺又幽默的筆觸,寫下一篇篇挖苦儒家倫理的文章,以民國 10 年的「阿Q正 傳」最廣為人知。魯迅對儒家倫理的批判,已擴大到整個中國傳統社會與生活;

對那些墨守成規、慣用禮教吃人的極端保守主義者,魯迅的攻擊力道可說是毫不 留情。

參、「東西文化論戰」:梁啟超、梁漱溟(二人維護儒家文化)

與中國在五四運動時對西方科學文明的推崇程度相較,西方那時候其實已經 對科學與物質文明感到失望。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民國 3 年至民國 8 年)後,

飽受戰亂之苦的歐洲知識份子對科學文明產生質疑,許多人開始將東方溫和且講 禮的文化,看作是解決各國彼此無情廝殺的方法。當梁啟超 19發現到歐洲對中國 文化的看法轉變後,便在民國 8 年 3 月時撰文,宣稱物質文明的快速發展,使得 西方淪為機械的附庸;科學萬能的夢已經徹底破碎,中國人應該要愛護自己的文 明。雖然這番言論是對科學的首度抨擊,但並未引起大眾注意;因為當時的焦點,

都聚集在巴黎和會及五四事件。直到民國 9 年時,梁漱溟 20的出現,才又強化了 捍衛東方文明的力道。早期的保守主義和反對西方文明者,論述過於薄弱,原因 是除了對西方文化不夠了解外,對儒家思想的認識也不夠深刻,而梁漱溟是第一 位有系統地捍衛中國儒家思想的人。他將世界文化分為「西方文化」、「中國文化」、 及「印度文化」三類,其中西方文化的物質文明發展已到盡頭,所以開始將關注 的重點轉向東方。中國哲學的核心是「易」,本質是相對主義,所以具有「讚美人 生」、「柔順與中庸」、及「仁義」等人生原則(陳永明、張靜,2016:315-316)。

梁漱溟同時具有新儒家和西方文化的相關知識,能活用邏輯思考,將世界文化進 行條理分類並自成理論,因此深深影響了中國未來思潮走向,也使得這場東西文 化論戰,持續形成在「全盤西化」、「中國本位文化」及「民族形式」21間的巨大角 力。

19 梁啟超是百日維新運動的發起者之一,支持五四運動。1902 年首創「中華民族」一詞,

承認「中華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實由多民族混合而成」。

20 梁漱溟為當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21 「中國本位文化」主張,雖然要吸收西方文化的優點,但更要保存傳統,有點類似張 之洞「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之概念,傾向支持國民黨。而「民族形式」則為中國共 產黨所提出,意指在中國運用馬克思社會主義,使其適應中國形式,但保留精髓(陳 永明、張靜,2016:318)。

肆、「玄學與科學論戰」:張君勱(玄學)與丁文江(科學)

東西文化論戰中,對科學的攻擊方式,到了民國 12 年還有其他發展。當時,

張君勱 22在北京清華大學進行「人生觀」的演講,提到大多數中國人都有一個錯

張君勱 22在北京清華大學進行「人生觀」的演講,提到大多數中國人都有一個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