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文化基本教材必須保留之觀點

第一節 「搶救國文教育聯盟」介紹

壹、成立緣起

根據 95 暫綱的內容,高中課程需銜接九年一貫課程、強調學校本位精神並下 放選修課程;就國文科而言,影響最大的非刪除「中國文化基本教材」莫屬。當 這個消息在 95 暫綱的草案階段傳出後,社會輿論四起,對一直以「中華文化守護 者」自居的傳統派學者來說,無疑是一大打擊。為了避免「中國文化基本教材」

被教育部刪除一事成為定局,余光中(台師大英語系教授)、張曉風(陽明醫學院 專任教授)、李家同(暨大資工及資管系教授)等學者便開始動員。他們趕在教育 部正式發布 95 暫綱的前十二天,也就是民國 94 年 1 月 8 日,宣布成立「搶救國 文教育聯盟」,並由余光中擔任聯盟永久的總發起人與總召集人。聯盟成立後六天,

便在立法院舉行第一次記者會,宣布展開「搶救我們的國文教育」行動,以「不 成不止」的決心發起全國連署。記者會後,聯盟也推派代表至教育部,向當時的 杜正勝部長呈遞第一階段的連署書(邵冰如,2005),陳述希望維持「中國文化基 本教材」在國文教育中必修地位的心聲。該連署書以「為往聖繼絕學 為萬世開太 平」為題,說明主張如下:

在西元 1988 年,七十五位諾貝爾得獎主在巴黎發表了聯合宣言,提到二十一世 紀的人類要生存下去,必須回歸兩千多年前,汲取孔老夫子的智慧。

這幾年全球興起一股學習中華文化的熱潮,中國大陸現在廣設孔子學院,印尼 今年 5 月要在回教大學裡設立漢學院,馬來西亞馬六甲也正在建漢學院,並得到現 任首相納吉先生的支持,日本、韓國也積極推廣儒家教育。令人遺憾的是,保留中 華傳統文化的台灣,卻反其道而行,逐漸減少中小學每週國語上課時數、降低學習 古文比例、並將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從必修改為選修。我們非常擔憂這種錯誤的政策 將使下一代不僅失去幾千年文化的傳承,更無法有智慧面對未來人生的挑戰。

英國歷史學家湯恩比教授也說解決二十一世紀整個世界社會的問題,要靠中國 孔孟學說。為了下一代的幸福,也為了承傳中華文化的使命,讓我們一起響應由「搶 救國文教育聯盟」發起「儘速搶救國語文教育」的連署陳情。

從那天開始,前前後後加入的名單多達上萬人,各界人士及團體都熱烈響應,

顯見當時社會大眾對刪除「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的憂慮。茲列舉部分名單如下:

表 13 「搶救國文教育聯盟」共同發起人暨團體名稱(部分名單)

個人

余光中(教授、文學家)

余秋雨(教授、文學家)

張曉風(教授、作家)

劉源俊(前台北市立大學及東吳大學校長)

龔鵬程(佛光大學創校校長)

李家同(前暨南大學校長)

曾志朗(前教育部部長)

王仲孚(前台灣師範大學文學院院長)

王開府(前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系主任)

林安梧(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

王財貴(台中師範學院副教授、兒童讀經教育發起人)

團體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 台北市立圖書館 中華民國孔孟學會 鵝湖雜誌社

台灣商務印書館

台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 台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 台北市立中山女子高級中學

資料來源:筆者根據「搶救國文教育聯盟」網站資料,自行修改而成。

貳、行動宣言:在外語與方言之間(余光中)

該聯盟認為,目前(指 95 暫綱時)台灣的教育文化正面臨兩股力量強大的威 脅:英語和台語。英語挾帶世界通用的全球優勢,台灣甚至有大學科系規定要用 全英語授課;而台語則挾帶本土化的政治正確支持,某些民意代表還堅持要用台 語問政。這二種力量不斷在中華傳統文化中拔河,使得國語的地位節節下降,進 而產生價值危機。英語之所以能夠成為全球化的趨勢,政治並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它是一種拼音文字,每個發音都有文字相配,世界各地都有作家以之進行文學創 作。台語就不同了,台語只是一種方言,並沒有發展成擁有文字系統的「台文」。 因此台語是否能夠成為一種文學,仍是有待努力且需要深入探討的問題。但不管 如何,身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的人民們,可以共用的語言就是「國文」。國文兼具平

仄協調的音調與對仗勻稱的美學,在文學創作上更具有悠久而豐富的歷史傳統,

所以台灣很多傑出作家的詩文,都被選入大陸及星馬等地的課本之中。當今台灣 學校對於推行英語教育不遺餘力,惟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口不過四億,遠不及以中 文為母語的人口數量,而我們政府卻荒廢經營國文這塊如此珍貴的文化財產。如 此捨本逐末的最後結果,就是二種語言都沒學好。

教育是百年大計,實在不應被政治所操弄;政治的演變往往趨於急功近利,

但文化發展卻是細水長流。自古以來,會出現文化受到政治主導的現象,都是野 蠻史的陋規。現在的課程綱要內容,和過去課程標準有頗大的差別,例如文言文 比例從 65%降到 45%。古典文學是經過千年淬鍊才有今日的風貌,但新文學興起 還未滿百年,佔比就超越古典文學,這樣豈不是本末倒置?何況很多語體文的佳 作,創作基礎其實都是來自古典文學的啟發。所以在國文課堂中,只要能夠避免 學生接觸太過深奧艱難的文章,多多從簡明易懂、自然流暢的文言作品裡選材,

並加上教師深入淺出的講解,就可以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日後語文能力之發 展奠定穩固的基礎。過度全球化會喪失民族自我,過度本土化會減損民族傳統,

政府必須適切拿捏其中尺度,萬不可以犧牲中華傳統文化為手段,否則將使國家 的基本核心精神陷於淪亡危機之中。因此,搶救國文教育聯盟堅決反對政府進行

「政教合一」的不當操作:

一、反對減少國文授課時數從每週五節變成四節。

二、反對文言文比例從 65%降到 45%。

三、反對「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從必修降為任其自生自滅的選修。

參、組織宗旨

既然搶救國文教育聯盟是因為 95 暫綱的出現而成立,其宗旨也是為了 95 暫 綱的內容而設定──呼籲教育部「停止 95 暫綱,審慎規劃未來的新課綱」、「提升 國文程度,以振興國家的競爭力」、「推動經典書籍閱讀與詩詞吟唱」,保存傳統文 化。為求目標可以早日達成,該聯盟更提出三階段行動綱領,說明拯救國文教育 的步驟與方法:

第一階段:

1.要求教育部全面暫停實施 95 學年度高中國文課程暫行綱要。

2.爭取 98 學年度中、小學國文課程綱要的主導權,應回歸各級教學專業體系。

3.爭取中、小學國語文授課時數,增加至每週六小時以上。

第二階段:

1.籌備成立全國性國語文教育研究社團,組織學術研究力量

2.尋求企業贊助、委託學術單位、結合基層教師,檢視近十年國語文教育環境及低 落原因,提出解決方案,要求主管機關具體實施。

第三階段:

1.推動國語文能力分級檢測機制。

2.建立國際中文能力分級檢測標準。

除此之外,聯盟也在網站中特別說明,搶救國文的行動絕不是為了爭取自身 權益或授課時數,更不是一場意氣抗爭,而是在為挽救文化命脈而努力。兒童讀 經教育的發起人王財貴提到,以前學生的語文能力可用「一代不如一代」來形容,

現在學生的語文能力卻變成「一年不如一年」。他舉胡適為例,胡適雖然是推動白 話文運動的大將,但那也是因為胡適有熟讀古書之故(孟祥傑,2005)。若教育改 革再繼續去中國化,學生的語文能力將會低落到難以想像的地步。除此之外,余 光中還表示,聯盟第一次召開記者會當天,馬英九(時任台北市市長)有致電表 達支持之意,50後來更於教師節時簽名加入連署。眼看風波越演越烈,為了平息爭 議,當時的教育部長杜正勝,還與連署代表討論了三個多小時,但最後還是決定 不再更改課綱。對此,連署代表認為課發會已被少數人操控,整個決策機制顯得 非常僵化。因為這些意見是由大學教授加上高中老師的群體心聲,教育部應該要 好好重視。台灣之所以能在全球華語文獨佔領先的地位,就是因為課程中的文言 文比例很高,不能隨意將其刪除。

50 余光中表示:「下午馬英九打電話給我,他說看了這消息很感動,談了十分鐘。他很想 加入,但如果有他,怕被打成藍營……他會增加教育經費……你們辛苦了……」(李素 貞,2005:87)。

肆、後續影響

即使搶救國文教育聯盟不斷奔走疾呼,最後 95 暫綱仍然維持原案上路,正式 宣告「中國文化基本教材」時代已結束。該聯盟在失望之餘,卻沒有放棄當初的 理想:他們不但積極地舉辦各種座談會、教師研習、詩詞吟唱、及古文背誦比賽,

更固定在每年 5 月 4 日前後召開記者會,發表對時下國文教育政策的看法,不斷 重申古籍經典對國家民族與教育文化的重要性。例如民國 100 年 5 月 4 日,即 101 課綱上路前一年(仍是 95 暫綱時期),該聯盟召開「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記者會,

對即將上路的新課綱提出幾點修正訴求:

一、由於國語文節數嚴重不足,所以才會失去「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的課程,故 希望「中國文化基本教材」能恢復成必修,國文每週要有六節課,古文比例要達 65%。

二、審慎修訂高中總綱,尤其是國文與歷史課綱,勿歪曲史實、簡化國文教材,

應讓國文課「與經典同行、與聖賢為友」。

三、對於現行 95 暫綱,應有積極的配套補救措施。

三、對於現行 95 暫綱,應有積極的配套補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