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台灣的多元文化

台灣的人口組成結構大致分為:閩南、客家、外省與原住民四大族群;自明 朝末年歷經中國大陸東南海漁民來台、荷蘭人佔據台南平原及西班牙人佔據淡 水、至清初鄭成功進駐台灣及清朝的殖民統治,再到日本統治、國民政府撤退來 台,從歷史上可知,台灣曾經歷不同文化的洗禮。而原住民長久處在外來文化強 而有力的同化壓力之下,漸漸失去認同自己的文化(施宜煌,2007)。

在政府遷台初年,曾實施「山地平地化」政策,試圖將原住民與漢族同化;

但近年來,受到民主化與本土化趨勢的影響,原住民知識分子的族群意識逐漸抬 頭,遂提出維護原住民傳統文化,以及增加參與政治、經濟機會的訴求,因此,

原住民教育的政策就成了決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陳枝烈,1997)。

政府自遷台建設之後,即陸續頒布了許多有關鼓勵原住民籍學生就學的獎勵 措施,但仍無法有效達成目標;政府為建立原住民教育體制,展開原住民教育特 色,提升原住民的教育品質,使國家邁向多元文化的新紀元,於民國八十六年訂 憲法增修條文中明定「國家肯定多元文化,並積極維護發展原住民族語言及文 化」,自此,強調多元文化課程必須納入學校教育的課程(譚光鼎,2002)。

受到多元文化思潮的影響,政府與國人都開始意識到「多元文化主義」的重 要性與必然,近年來,政府更將台灣的多元文化重點放在閩南文化、原住民文化 及客家文化的維護及保存。在政府大力推動下,無論是語言、著作、歌曲、戲劇、

舞蹈、民俗技藝等,都有相當完善的管道予以規劃、推動並執行;而恢復原住民 的傳統姓名、道路更名以原住民之姓名命名、設立原住民電視台、客家語電台等,

都是接納多元與尊重差異的作法(洪泉湖等,2005)。

陳蓉(2008)指出:近幾年來,人口已呈大幅成長的大陸籍配偶與東南亞各國 配偶,範圍已涵蓋印尼、越南、泰國、菲律賓、緬甸、高棉及柬埔寨等,使得台 灣的人口族群更顯多元化。此外,大量的外籍勞工也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例 如:社區、公園、假日的休憩場所、大眾運輸工具、餐廳、速食店、大賣場、百 貨公司、甚至醫院與學校等,都可看見他們的身影與聽到他們的聲音。雖然有著 不完全相同的膚色、說著截然不同的語言,但他們已在不知不覺中融入我們的城

市,成了我們現今生活中不可輕忽的一環。

多元文化教育的重點在於我們必須正視不同文化團體之間所存在的差異現 象,當今多元文化的社會已嚴然成為一股無法抗拒的潮流,我們應該具備更寬廣 的包容力來看待不同族群的文化(涂信忠,2003)。與不同團體的人同處在一起,

應該像社會上一般成員間和平共存,每一個團體認同他們自己的文化特色,隨著 時間的交流,思想、語言、食物的分享等,縮短彼此間的文化距離。

譚光鼎(2002)亦說明:文化差異與學習之間存在著十分複雜的關係,每一族 群會使用自己文化的眼界去學習並看待世界上的事,教養方式的不同,也使不同 族群的學生產生出不同的學習式態,例如:社會化、語言、生態適應、順從的壓 力及生物性等。我們現階段對於新移民的教育與協助多以「文化同化」的角度進 行,而少有對「原生國之文化」的關注(顏佩如、沈珮綺,2007),若只強調文化 差異,而無法做到「社會平等」的多元文化主義,隱藏的族群偏見仍將造成外來 族群子女在學習上的困難。

多元文化教育的宗旨是希望培養學生對不同文化的相互理解和欣賞,並尊重 彼此的差異,以消除對弱勢族群的偏見或刻板印象(許倪瑋,2006)。現今政府已 將多元文化加入學校教育課程,從此東南亞各國及大陸嫁入台灣的這些外籍配 偶,她們的文化、語言、習俗、文字等,也從原來的被同化漸漸至被接納、被尊 重、被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