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兩國憲法法院判決的比較

第四節 台灣與南韓憲法法院判決之比較

觀察台灣釋字第 509 號解釋與南韓 97Hun-Ma 265 號判決,台灣與南韓的憲法 法院,在相近的時間點63,碰到具有高度相似性的案件,背景事實皆為政治人物控 告媒體的報導毀損其名譽,涉及新聞自由與政治人物名譽權間的糾葛。然而審視 兩個法院的決定,台灣與南韓的憲法法院,面對相似的素材,卻在論理過程以及 審理結果上有些許的不同。

第一項 針對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的論述

於兩號判決中,憲法法院皆從憲法條文出發,確認本案所涉及之基本權及其 於社會上之價值。於釋字第 509 號解釋,大法官由中華民國憲法第 11 條言論自由 的功能談起,「有實現自我、溝通意見、追求真理、滿足人民知的權利,形成公意,

促進各種合理的政治及社會活動之功能」,於肯認言論自由之價值後,大法官話鋒 一轉,言論自由仍有其界限,「為保護個人名譽、隱私等法益及維護公共利益,國

62同前註,頁 19。

63台灣釋字第 509 號解釋魚 2000 年 7 月 7 日作成,南韓 97Hun-Ma 265 號判決於 1999 年 6 月 24 日 作成。

34

家對言論自由尚非不得依其傳播方式為適當限制」,大法官解釋文及理由書中的論 述並未提及新聞自由,另外於兩份不同意見書,僅出現「媒體」64,於本號解釋中,

大法官將議題定調為言論自由與名譽權間的衝突調和。

反觀南韓 97Hun-Ma 265 號判決,南韓憲法法院於論述時先援引南韓憲法第 21 條:「全部公民具有新聞、出版自由…(第 1 項)。新聞、出版不得侵犯別人名譽和 權利或者公共道德和社會倫理(第 4 項)。」而後直接對新聞自由於民主社會的功能 作出定位,憲法法院認為,新聞自由讓人民通過這些平台監督政治,對權力階層 進行批評。並在其結論點出新聞貴在迅速,時間為報導的生命線,用以作為降低 真實性要求的論據。65南韓憲法法院於處理政治人物與新聞媒體間衝突時,則明 確的將之定位為新聞自由與名譽權間的爭議。

第二項 針對政治人物名譽權的論述

台灣釋字第 509 號解釋中,對於被誹謗對象為一般私人或是具有公共性質的 政治人物並未作出區分,縱使依釋憲申請書及其背景,所涉之被誹謗者,時任政 府官員,解釋中無特別論及此點,而就人民的名譽權為概括的論述。

南韓 97Hun-Ma 265 號判決,憲法法院則提出類型化的判準,分別為公眾人物 和私人、公眾所關心的問題和屬於私人領域的問題,認為必須依此兩判準的作類 型化區分,並採取不同的審查標準。而且在這個案例中公眾人物從事公眾活動和 與其相關的名譽毀損事實上,其限制事項應進一步得到緩解,根據個別事例利益 衡量不同而將有截然不同的結果。66另外於判決中亦強調了新聞自由於監督政府的

64蘇俊雄大法官於其協同意見書中主張,要求行為人(尤其是新聞媒體)必須確認所發表資訊的真實 性,其可能必須付出過高的成本,或因為這項要求而畏於發表言論,產生所謂的「寒蟬效果」

65同前註 60,頁 18。

66同前註 60,頁 16。

35

功能,依據過往的歷史,對於名譽權的保護,往往淪為當權者箝制新聞自由的手 段。於判決中,憲法法院依被誹謗者之性質作出區分,考量到新聞自由所承載的 政治監督責任與功能,認為政治人物受誹謗時,誹謗成立與否的認定應較偏向對 於新聞從業人員的保護。

第三項 判決結果

台灣釋字第 509 號解釋,針對刑法第 310 條第 3 項真實性的要件放寬,

大法官於解釋文中論及「惟行為人雖不能證明言論內容為真實,但依其所提證據 資料,認為行為人有相當理由確信其為真實者,即不能以誹謗罪之刑責相繩」,系 採合憲性解釋,67不要求被告舉證百分之百的真實性,若有相當理由確信真實,即 足以構成免罰事由。至於刑法第 311 條所列其他阻卻事由,大法官則輕描淡寫一 筆畫過,認為「不生牴觸憲法問題」。

南韓 97Hun-Ma 265 號判決,同樣的亦就南韓刑法條文作出合憲性的解釋,限 縮刑法的適用範圍。其一,為真實性的放寬,若行為人誤認真實性,若其誤認有 正當理由則不為反真實性的要件;其二,涉及公共利益的要件,必須在保障新聞 自由的前提下考量其適用範圍;其三,毀損名譽行為「誹謗的目的」須限縮解釋,

法官須有明確的證據以證明之。

第四項 小結

面對相近的背景事實,台韓法院於判決上卻同中有異,自論理過程以觀,台

67前揭註,51;法治斌,〈保障言論自由遲來的正義〉,《月旦法學雜誌》,第 65 期,頁 148。

36

灣憲法法院將之定位為言論自由與個人名譽權間之衝突,而南韓憲法法院則扣緊 案例事實,判決聚焦於新聞自由與名譽權的權衡,並且針對被誹謗人物的性質而 異其審查基準,若為政治人物受誹謗,則考量新聞自由監督政府的社會功能,以 及人民知的權利的確保,在誹謗罪成立之要件認定上,必須採取較利於新聞媒體 的判準。

由於台灣與南韓對於所涉及之基本權及涉案人士身分認定皆不同,故兩國法 院的判決有些許差距。台灣與南韓憲法法院雖皆對刑法條文作出合憲性的限縮解 釋,然而憲法法院所作決定的適用範圍有別,台灣釋字第 509 號解釋,並不限於 媒體對公眾人物(政治人物)的情形,而可適用於任何言論類型以及任何人,其 適用範圍較廣,然而亦因此欠缺對於新聞自由於民主社會功能的論述,雖然釋憲 聲請人於聲請書中強調新聞自由於釋憲案中應扮演的特殊角色,68然而大法官所作 成之解釋文並未有所回應。

而南韓之判決,其內容則明確的聚焦在新聞媒體與政治人物名譽權的爭議,

判決的影響範圍不若台灣釋字第 509 號解釋,不及於一般的言論類型以及非公眾 人物所生之誹謗罪爭議。台灣憲法法院作出了廣而淺69的判決,而南韓憲法法院的 決定卻為窄而深的判決。

68前揭註 47,頁 15。

69這邊的「淺」所指的是在新聞自由和其他基本權衝突的面向上,釋字第 509 號解釋並未觸及,而 僅泛論憲法第 11 條的言論自由,並未帶有價值性的評價。

37

第三章 兩國憲法法院判決制度面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