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韓中投資關係發展

第四章 台韓兩國與中國經貿關係之發展

第四節 台韓中投資關係發展

2006 年 11 月,中國公佈的「利用外資十一五規劃」,為其今後幾 年外資政策重要指導文件,宣示將推動利用外資注重「量」向重視「質」

轉變。

未來吸外商直接投資政策重點包括:建立更公平、完善的外商投 資環境;加強對外商投資產業和區域投向的政策引導;強化落實節約 資源和保護環境;引導多種形式的內、外資技術合作與聯合創新;維 護國家經濟安全和公共利益。51

2007 年 10 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未來 5 到 10 年的經濟發展策略,將影響其政治經濟社會之發展,以及中國投資 環境。重點包括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以「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 動的經濟發展策略;加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發展現代農業、服務業 與高新技術產業,以及限制高耗能、高汙染與資源產品出口;創設新 型國家,提供自主創新能力,鼓勵內外資技術合作;推動區域協調發 展,鼓勵生產基地往中西部轉移,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加強能源資 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發展各類金融市場,以及建立完善宏觀調控 等體制。

中國在 2013 年新一代領導人上台後,積極推動外人投資政策之改 革。例如中國對外洽簽的雙邊投資協議(bilateral investment treat, BIT),

過去均限於外人投資「進入境內後」(post-establishment)方給予BIT待 遇,但其已於 2013 年第五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中,同意以「市場進 入前」(pre-establishment)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為基礎,與美方進行BIT

51張瑤貞(2007),《中國外資政策轉變對中國台商營運之影響》。

談判;未來與歐盟之BIT談判,亦將採相同模式 52

再者,中國在 2015 年 1 月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投資法(草 案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外國投資法》),其目的在取代目前適用 外資的《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外資企業法》和《中外合作經營企 業法》(以下合稱外資三法),以「三法合一」為方向,擬將《外國投 資法》作為規範外資投資的單一特別法,統一管理外資、與簡化外資 進入的相關行政審批等程序。於此同時,中韓 FTA 已於 2015 年 6 月 1 日正式簽署,中韓 FTA 服務貿易與投資市場開放承諾現階段雖仍以「正 面表列」呈現,惟待協議生效後,雙方將以「負面表列」方式進行後 續市場開放的談判,此係中國洽簽 FTA 首次同意採用「負面表列」方 式進行談判。綜合這些談判立場的重大改變,均顯示中國對現有外資 管理體制之政策轉變與擴大開放的決心。

。接著中國於 2013 年 9 月公布設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乃至於其在今(2015)年 4 月 公布在廣東、天津和福建新增三個自由貿易試驗區,作為投資自由化 及採行市場進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模式之管理試點,具體而言,

對於目前屬於「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正面表列限制外資投資的管 理條件,已改為負面表列的特別管理措施目錄。

貳、韓國對中國投資關係

韓國從 1968 年開始向海外直接投資,1997 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前,

韓國的對外直接投資快速增加,之後增長勢頭放緩,韓國大企業海外 投資出現低潮,中小企業成為韓國海外投資的主體。韓國企業海外投 資金額數最多的國家是美國,項目數最多的國家為中國。投資方式偏 好獨資或控股,投資行業集中於製造業和批發零售業,投資目的則以 對外轉移生產設備、佔領海外市場或降低生產成本為主。韓國對中國

52顏慧欣(2015),〈中國近期外人投資體制改革之簡評〉,《中華經濟研究院 WTO 及 RTA 中心》。

投資在 2000 年以後持續增加,2001 年,對中國的投資額首次超過美 國(459 項,7.9 億美元),達 8.3 億美元(981 項),中國成為當年韓 國最大的海外直接投資對象國。53而在 2008 年以來增長趨勢放緩。在 2000~2007 年韓國對中國投資金額(以當地法人為准)為韓國對外投 資總額的 25~40%、所占的比率最高。但是從 2008 年以後美國成為韓 國最大投資對象國、中國則成為第二大投資對象國(參見圖 4-4)。54

韓國對中國投資主要基於「區位接近韓國」、「低廉勞動成本」與

「潛在市場」因素。為了緩解國內日益增加的勞動成本壓力,因此,

將中國視為生產基地。投資主要集中在製造業,2005 年製造業投資占 總投資額比例高達 81.6%,相對於對美國投資,投資美國高達 63.2%的 比例流向高科技行業,而向技術水準較低的行業投資僅占 8.58%;對中 國的投資僅 45.01%屬於高科技行業,向技術水準較低的行業投資則高 達到 22.27%。從韓國對中國的投資來看,基本符合日本經濟學家小島 清(Kiyoshi Kojima)的邊際產業轉移理論,即將韓國已經處於或即將 處於比較劣勢的產業(稱為“邊際產業”)依次向外轉移。55

53〈智庫雜誌:中國經濟發展對韓國的影響,一帶一路與東亞安全趨勢〉《中國評論新聞網》【線 上資料】, http://hk.crntt.com/crn-webapp/touch/detail.jsp?coluid=136&kindid=0&docid=103903131,

2015/9/24。

54董麗麗,〈中韓對外直接投資比較研究〉,《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商學院》

55張文忠、龐效民、楊 荫凱(2000),〈跨國企業投資的區位行為與企業空間組織聯繫特徵〉《地理科 學》,第 20 卷第 1 期,頁 9。

圖 4-4 韓國對各國家及地區投資投資比率 資料來源:韓國進出口銀行、LG 經濟研究院

從韓國企業進軍中國市場的特點來看、投資地區從初期的東部沿 海地區擴大到中西部地區;而投資產業上並未出現明顯的變化、一直 以製造業為主。2005 年製造業投資占總投資額比例高達 81.6%,在 2014 年,製造業投資占比為 81%。

對於韓國主要企業來說,中國是極為重要的市場。韓國 200 強企 業中 38 家企業公告了 2011 年會計年度全球及中國地區業務情況。以 營業收入為准,其中三星 SDI 的中國業務比重最大(67%)。除了三星 SDI 以外、比重為 40%以上的共有 5 家、分別為 LG 顯示(LG Display)

56.3%、好麗友(Orion Confectionery)44.8%,LG 化學(LG Chem)

44%、星宇車科技(Sungwoo Hitech)41.4%。(參見 4-4)

表 4-4 營業收入金額前 20

成為「世界工廠」。日本向韓國、中國提供核心零部件和原材料;韓國 向中國提供原材料、資本貨物等中間產品;中國組裝、加工後向發達 國家出口成品。這樣的「東亞國際分工體系」形成後、直到上世紀 1990 年代一直運行的十分順暢。(參見圖 4-5)

圖 4-5 韓國對中國出口的各類型產品比重 資料來源:韓國貿易協會、LG 經濟研究院

但是,隨著中國產業競爭力逐漸提高,中韓之間原互補關係進入 到競爭關係,且日益突出。

由於中國經濟的快速追趕、在韓國的支柱產業中、與中國進行競 爭甚至劣於中國的產業正在增加。根據韓國產業研究院的分析,目前 在纖維、日用品、互聯網、軟體等方面,韓國落後於中國。在造船、

通訊設備、家電、一般機械、石油化學、鋼鐵、電腦、製藥等方面,

中國與韓國正處於競爭關係 56

56張遺益(2013),《關於韓國對中國自接投資決定因素研究》,檀國大學貿易碩士論文,頁 7。

目前韓國產品不僅在中國還在第三國市場與中國製造產品進行著 激烈的競爭。2000 年以來,中國經濟試圖實現擴大內需、遏制加工貿 易等發展方式的轉型,從而韓國對中國出口增長勢頭減弱。在中國以 外的出口市場上中韓競爭日益激化。比如,在美國市場上中韓出口競 爭度指數從 2010 年的 0.290 快速上升到 2014 年的 0.346。值得注意的 是,與日韓競爭度指數相比,中韓競爭度指數上升得更快。(參見圖 4-6)

圖 4 -6 在美國市場韓-中,韓-日出口競爭指數 資料來源:韓國貿易協會、LG 經濟研究院

中國目前的投資環境存在著一定程度的不利因素,首先,在政府 層面上來說,中國政府的行政干預比較多,例如僱傭與解僱、工資水 平、人力管理、企業經營成果,以及各種不透明的稅收制度等。政府 的干預政策的不透明、不法制化,以致於很多對中國投資的韓國中小 企業對大筆的“關係”費用支出感到壓力。其次,在市場政策方面,

雖然中國已經加入了世貿組織,但是在很多的經濟政策尚未完善,對 國內企業的保護及補貼還是有一定程度的存在,尤其是強制外來投資 企業的出口率,事實上,大多數企業之所以在中國投資就是因為看好

中國龐大的內需市場,而政府將內需市場過分的有意留給國內企業,

將會損失掉一部分外來的投資預期。

第三,在法制體系方面,由於中國的法制體系還有不健全之處加 上外來投資企業對中國法制體系的不了解及不熟悉,使得當與中國合 作客戶、夥伴發生糾紛時,不能順利的解決,導致利益上的損失。第 四,在中國對外資政策的變化上,近年來中國的外匯儲備,以及自身 的經濟發展情況大幅成長,總體而言,中國已經不像過去需要外來的 資金投入,資金問題已不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瓶頸,因此,中國對 外來企業投資的政策重點已由吸引資金轉向吸引高新技術發展。加上 過去對外資企業的優惠政策引發了很多的中國國內企業的不滿情緒,

加上部分外企的腐敗、逃稅現象的屢屢出現,更多的監管政策、技術 要求會隨之而出現。

第五,表現在中國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環保意識的增強等方面。

中國被冠之以「世界工廠」的名號,但中國是期望站在產業鏈的高端,

所以對於過多的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的需求並非過去那般強烈。另外,

中國政府與公民越來越重視對環境的保護,對於有可能危害到環境的 企業,比如說化工、橡膠、冶煉等產業的監管與引進審查會越來越嚴 格,對於這樣的企業自身所具備處理污染物的能力也會有著更高的要 求,無疑給相關企業的資金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站在生產鏈

中國政府與公民越來越重視對環境的保護,對於有可能危害到環境的 企業,比如說化工、橡膠、冶煉等產業的監管與引進審查會越來越嚴 格,對於這樣的企業自身所具備處理污染物的能力也會有著更高的要 求,無疑給相關企業的資金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站在生產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