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韓經濟及產業結構之差異

第三章 台韓經貿關係之互動

第一節 台韓經濟及產業結構之差異

兩國因歷史因素與戰後背景關係,經濟發展上產業型態也以不同 方向發展,台灣以中小企業為基礎,韓國是以財閥為主,在經過二次 大戰後兩國皆重視國家經濟發展,並以日本為主的策略各自發展著。

由於韓國在戰後的百廢待興,民生凋敝,加上與日本歷史發展產生的 恩怨情仇,韓國政府為使國家經濟建設快速重建與發展,政府著重於 將經濟資源掌控於少數財閥策略下,秉持以大企業大財團為核心發展 推動經濟,才有機會和日本在經濟上並駕齊驅,產業及產品發展上採 取資本導向為主的策略,由政府扶植重點產業或選擇產品,由政府著 重栽培,扶植產業及產品成為國家產業的發展重心。

相反之,台灣的產業型態卻以小而美發展著,因當時政府屬於少 數執政的專制集權體制的臨時政府心態,為避免集會結社與民間力量 過於集中,因此對於產業的經濟發展較為被動且避免於集中。30

壹、台灣經濟發展變化

產業組 成結構以中小企業為導向發展,由於資本額規模小投入設限不多,並 以開發技術為著重,使得台灣在產業發展上直接與世界接軌,而在製 造技術上隨美、日採取代工模式為軸心發展,使得台灣產業發展類型 以追隨市場,透過生產彈性調整速度以應付市場需求,但產業的發展 型態卻因為生產市場的高度競爭,呈現產業生產成員切割與分散,逐 漸中小企業群聚形成產業聚落。

1950 年代以農業為主的經濟發展階段,主要實施進口替代策略,

因為那時政府開始土地改革,提高傳統農業的生產力供應內需,以農 業為培植對象造成工業外匯短缺,因此政府採取進口替代政策。

30연국서(2007) ,《한국,대만, 중국간경제협력 추진전략》,조선대학박사논문.

到 1960 年代進口替代工業已面臨全球化現象,政府也採取鼓勵出 口的政策,以輕工業產品代替農業產品為外銷主力。於是不僅創造大 量的外匯,也推動工業化的發展,在此時設置了加工出口區,訂定相 關產業政策,發展勞力密集產業,獎勵大量出口爭取外匯,成為台灣 經濟發展的重要階段,政府透過國有企業來提供工業發展的基礎。

1970 年代初期政府原來的輕工業轉而發展成鋼鐵石化、機械等重 工業為主,但 1978 年石油危機發生後,促使政府產業政策再轉變,經 濟發展結構再度轉型。

1980 年代的台灣經濟發展持續以產業轉型為重心,選擇市場潛力 大、關聯效果大、附加價值高、技術密度高、能源係數低及污染程度 低的工業,作為策略性發展對象,給予資金的補助,並且在技術、管 理及市場等方面予以輔導,發揮促進產業升級,改善產業結構的功能,

產業的發展已經到短識經濟的時代而在此時成立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 究院(ITRI),協助產業開發新的應用技術,營造高科技產業的發展環 境。

1990 年代提高國民所得,均衡區域建設,提高生活品質的目標之 下政府建立全球發展中心,更強調新興高科技產業的發展。

2000 年以後,面對知識經濟的競爭,進一步希望藉由知識的力量 使達到國產業重要的環節。

貳、韓國經濟發展變化

1950 年代韓戰之後,政府努力由落後的農業國家轉為工業化國家。

韓國工業化的起步以外資設立之工廠加工海外原料開始的。1960 年代 初政府扶植培養企業導向韓國工業化。大力發展資本密集型產業,像 是以輕紡工業爲主的勞力密集型產業,雖然工資水準低,但勞動力資

源豐富,勞動力素質高等優勢,成爲勞力密集型產業。使韓國經濟在 短期間内迅速成長原動力。

1970 年代是產業向重化工業轉變和深化的過程,重化工業發展之 初是爲了實現資本設備的進口替代,但勞力密集型出口導致勞動力短 缺和工資上漲,因此先進國經濟保護加強,開發國家的價格競爭,使 得勞力密集型產業出口受限,於是開始將勞力密集型產業向資本密集 型產業升級,韓國政府主導重化工業政策,到 1980 年代重化工業占製 造業比重達到 50%以上。

因此對傳統重化產業進行技術升級,形成出口主力產業,同時對 精細化工、精密儀品、電子機械及航空航大等產業重點扶持並將資訊、

新材料、生物工程等新興產業作 爲未來積極發展的產業,1990 年代後 資訊產業作爲新的發展重點,2000 年代IT產業占GDP的比重 1997 年的 8.6%成長到 2000 年的 12.3%。31

參、台韓產業技術發展

台灣和韓國經濟發展歷程,有許多相似之處,尤其是 1970 年代之 前都是先發展農業,再到勞力密集的工業,再發展進口代替輕工業。

1980 年代之後的產業發展才出現較大的差異。到 1990 年代台灣和韓國 致力於扶植高科技產業,到現在高科技產業成為兩國經濟成長原動力。

開發中國家追求技術進步的主要途徑有三種:一是透過與具有技術優 勢的已開發國家的企業進行合資投資來獲取先進的技術,二是經由出 資向其他企業購買自身所需要的技術(主要引進專利權,商標權,技 術資訊,技術指導或培訓,技術人員等),三是企業通過自身擁有的研 發隊伍來研究開發所需要的技術。32

31 Kao Jen Shan(2008),《한국과대만중국투자》,삼성경제연구소(한국).

32 連文榮、蔡依恬(2003),〈台韓影響出口之內在條件比較〉,《國際經濟情勢週報》,頁 13。

韓國 1997 年IMF以後政府產業技術政策全面調整,制定了「科學 技術五年計劃」,韓國政府產業技術政策主要目標是在關鍵技術領域超 先進國家水平,全面提高國際競爭力。33

台灣和韓國 1980 年代兩國積極發展高科技產業的時間是相同的,

但自 2000 年以來韓國投入研發經費均高於台灣,且政府幫企業開發高 技術,占 GDP 比重亦超過台灣,投入科技創新貢獻經濟成長,使得韓 國研發技術漸拉開與台灣距離。

肆、台韓經濟成長率變化

依照韓國實質經濟成長率變動情況觀察可以發現在韓國金融風暴 後經濟成長急快衰退。1997 年 5.9%,1998 年變成-5.5%。其後韓國政 府採行激勵景氣措施及推動經濟之下,經濟快速復甦。

台灣的情況來看 2001 年受全球 IT 產業泡沫化,美國 911 恐怖攻 擊事件的影響經濟轉 爲-1.26%其他年度皆呈穩定成長。韓國 1999 年經 濟成長率 11.3%到 2000 年經濟成長率為 8.9%大幅增加。接下來至 2001 年及 2003 年受國内外景氣下滑影響經濟成長率又急降為 4.5%及 7.4%

而信用卡卡債風暴後的 2005 年亦僅成長 3.9%,2008~2009 年亦受全球 金融海嘯衝擊,經濟成長又下降。由此可見韓國經濟比台灣經濟不穩 定的因素多經濟波動較大。台灣也是 2008 年~2009 年代全球金融海嘯 關係,2008 年 0.76%,2009 年-1.57%,但 2010 年 10.63%成長率大幅 上升。主要原因是台灣和中國在 2010 年 6 月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架構 協定」(ECFA)。按照經濟成長率變化可見台灣和韓國由於外部因素很 敏感反應。

33 權常喜(2008),〈到信息通訊強國成長〉,《DAUM》韓國,【線上資料】,

http://media.daum.net/digital/others/newsview?newsid=20080814104109761,208/8/14。

2004 年隨國内液晶,顯示品,石化等產品的投資活動再起,國内 固定資本投資毛額成長率開始穩步復甦,但 2005 年國内投資又開始收 手,顯示台灣面臨投資不振的問題。

特別注意是中國投資卻特續廣大與中國躍升成長為台灣和韓國最 主要出口貿易夥伴的區域經濟超勢轉變,顯見中國此一經濟巨龍的崛 起,對台灣和韓國的產業發展產生了直接的衝擊。

表 3-1 台灣與韓國經濟成長比較

單位:美元

年別 台灣 GDP 韓國 GDP 台灣經濟成長率 韓國經濟成長率 1996 年 13,650 12,518 6.18 7.6 1997 年 14,040 11,505 6.11 5.9 1998 年 12,840 7,607 4.21 -5.5 1999 年 13,819 9,779 6.72 11.3 2000 年 14,941 11,292 6.42 8.9 2001 年 13,448 10,631 -1.26 4.5 2002 年 13,750 12,100 5.57 7.4 2003 年 14,120 13,460 4.12 2.9 2004 年 15,388 15,082 6.51 4.9 2005 年 16,532 17,531 5.42 3.9 2006 年 17,026 19,691 5.62 5.2 2007 年 17,814 21,632 6.52 5.5 2008 年 18,131 19,161 0.76 2.8 2009 年 16,988 17,041 -1.57 0.7 2010 年 19,278 20,562 10.63 6.5

年別 台灣 GDP 韓國 GDP 台灣經濟成長率 韓國經濟成長率 2011 年 20,939 22,451 3.80 3.7 2012 年 21,308 22,708 2.06 2.3 2013 年 21,902 24,000 2.23 2.9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