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國政策對台韓經貿關係的影響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中國政策對台韓經貿關係的影響"

Copied!
14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中國政策對台韓經貿關係的影響. 指導教授:范世平 博士. 研究生:禹美英. 中華民國 104 年 12 月 22 日.

(2)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The Effect of Chinese Policy Against Taiwan-Korea Trade Relation. Advisor: Fan, Shi-Ping Ph.D.. Student: Woo, Mi-Young,. December 22, 2015 Taipei, Taiwan, Republic of China.

(3)

(4) H. 謝. 誌. 本論文順利完成,首先要感謝范世平教授諄諄教導與在台灣留學 的生活鼓勵,細心指導整體論文架構的建立、論文寫作及初稿的修訂 等,使我了解台韓之間關係的重要性,並指引多角度思考方向,帶領 進入這個知識領域。另外,感謝口試委員顏建發教授與林昌平教授, 在研究主題的分析及專業領域給予精闢的建議,受益良多。 接下來要感謝我的好朋友 Karen,當台灣外籍生的我踫到困難的事 時,每每都好像自己的事情一樣協助,特別是寫論文時語言方面困難, 研究中面臨難題與挑戰,與之相互交換意見,讓我一一突破瓶頸解決。 真心感謝如此幫助。 其次感謝學校同學們及學妹學弟們,這三年學習期間,熱心幫助 我、照顧我及鼓勵我,因為有這樣的支持使我堅持不放棄,順利地完 成學業。在課堂上一起討論,一起學習的日子,我永遠無法忘懷。 又感謝在韓國的父母,一直以來尊重及支持我的決定,離開韓國 來台灣留學求知識對他們來說是件不捨的事,但他們給我的信任是我 在台灣學習的動力。沒有父母的關心和付出,就沒有今日的我。 最後要感謝學校助教與所有的朋友,在研究過程中每當有問題或 疑問時都認真幫忙我,親切地説明讓我明白了解。另也感謝身邊好朋 友們,他們提醒論文的問題及建議意見並分享各種論文相關資料。真 心感謝一路陪我走來的人,僅將此本論文文獻給所有關心的我的人, 以表達我無限的感激。. 禹美英. 謹誌.

(5) H. 校所名稱: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論文題目:中國政策對台韓經貿關係的影響 畢業時間:2016 年(104 學年度第 1 學期碩士學位論文摘要) 研究生姓名:禹美英. 指導教授:范世平教授. 論文摘要: 經濟成長以出口爲主的台灣與韓國,因過於依賴出口導致台灣與 韓國出口率之增減變動對經濟影響甚大,爲了穩定海外出口市場,台 灣及韓國致力提高出口競爭力。 近來,中國隨著改革開放後,已從「世界工廠」逐漸轉變為「世 界市場」,加之 2008 年國際金融海嘯以來,過去以歐美為主的市場萎 縮,使得中國市場變得更形重要,各國資本紛紛積極布局中國市場, 各國政府接二連三地與中國政府洽商自由貿易(Free Trade Agreement) 或雙邊貿易協定(Bilateral Trade Agreement)等協定,企圖先行搶佔中 國市場。 台灣自馬英九主政之後,兩岸在承認「九二共識」的前提下,以 「兩岸兩會高層會)談」形式談判,並於 2010 年 6 月簽署了「海峽兩 岸經濟合作框架協定」 (ECFA) ,排除與中國的貿易障礙,擴展中國市 場,助產業發展,讓台灣經濟可順利成長及穩定發展。同時,韓國於 2005 年李明博政府時期提出且展開與中國洽簽「中韓自由貿易協定」 (中韓 FTA)之可行性,並於 2007 年更改了 1992 年與中國簽訂「中 韓修正後雙邊貿易協定」 ,也持續與中國政府洽簽「中韓自由貿易協定」 , 亦已於 2013 年 9 月完成第一階段之簽定。至 2015 年 12 月 20 日「中 韓自由貿易協定」生效。 台韓兩國,對中國市場的競爭愈來愈激烈,而且中國政府調整經 濟成長模式,進一步發展內需市場,加上現在產業技術持續發展趨勢,.

(6) H. 中國的自有生産能力已威脅台韓產業,種種負面的影響需要更多 戰略思維來面對。 本文在「區域主義」之基礎,論述台韓「競爭關係」轉型成「合 作關係」 。近來東亞地區相互貿易積極發展,未來制度面的整合將使各 國更進一步發展。台韓與中國的經貿關係,雖然出口產業重複,但在 產品的差異化上均有良好表現,亦帶來合作發展之可能及空間。因此, 未來台韓兩國通過互助與合作,共同參與區域經濟整合,增加利益創 造雙贏。. 關鍵字:自由貿易、雙邊貿易協定、九二共識、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 架協定、中韓自由貿易協定、區域主義.

(7) H.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Title of Thesis: The effect of Chinese policy against Taiwan-Korea trade relation Student:Mi-Young, Woo Advisor: Shi-Ping, Fan Abstract: The economic growth of Taiwan and Korea come mainly from export, as being too much depending on export, the rates of fluctuation to Taiwanese and Korean economy have a great influence in their economy. To stabilize overseas export market, Taiwan and Korean should strengthen competitiveness in exports. Recently, after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 China has already transformed gradually from “world factory” to “world market”. Besides, since 2008 global economic crisis, previous European and American-oriented market has been weakened and rapid growth in Chinese market has become more important. The capital of each countries are positioned aggressively to the Chinese market, each country governments constantly discuss FTA (Free Trade Agreement) or BTA (Bilateral Trade Agreement) with China attempting to firstly to take China market. Since the 92 Consensus (short for 1991 Consensus-One China Principle), during the presidency of Ma Ying-jeou, president of Taiwan, two countries, Taiwan and China signed a traded agreement known as the 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 (ECFA) as a “Cross Strait” agreement in June 2010. Through this agreement, it appeared to be a foundation of economic growth by solving the trade barrier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and developing the industry. Lee Myung-pak’s government in 2005 suggested and negotiated China- South Korea FTA with China, and the ‘1992 of China-Korea bilateral Trade Agreement’ was amended in 2007..

(8) H. Also continuously discussed the ‘China-South Korea FTA’. And completed signing the first stage of China-South Korea FTA in September, 2013. The China-South Korea FTA came into effect as of December, 20th, 20150 Two countries, Taiwan and Korea are getting more competitive in the Chinese market. In addition, the Chinese government controls economic policy for economic growth. Furthermore, the domestic market and the trend of current industry technics in China are continuously developing. China’s own productivity has already threatened Taiwanese and Korean industries, various negative influences, and more strategic thinking to face is needed. Based on the Regionalism in this thesis, stating the relation of Taiwan and Korea from the competitiveness relation is changed to the cooperation relation. These days, East Asian region brought positive bilateral development, and the consolidation of system will have one step further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Even though the trade relations among Taiwan, Korea and China in the export industry are repeated, but the product differentiations are pretty equally shown, it may bring some possibility of cooperation. Therefore, in the future, Taiwan and Korea, they should pass mutual assistance and cooperation, have bilateral region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will increase benefit and generate mutual win-win in the future.. Keywords: Free Trade Agreement, Bilateral Trade Agreement, 1992 Consensus, 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 (ECFA), China-South Korea Free Trade Agreement-FTA, Regionalism.

(9) H.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2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 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7 第四節 資料與文獻檢閲 ............................................................. 8 第二章 中韓台經貿政策之發展 ................................................. 18 第一節 區域主義理論 ............................................................... 18 第二節 中國的對外經貿戰略 ................................................... 23 第三節 韓國與其他國家簽訂FTA之目的................................ 32 第四節 台灣積極與中國簽訂ECFA之原因 ............................. 36 第三章 台韓經貿關係之互動 ..................................................... 40 第一節 台韓經濟及產業結構之差異 ....................................... 41 第二節 台韓經濟政策之差異 ................................................... 46 第四章 台韓兩國與中國經貿關係之發展 ................................. 79 第一節 韓國與中國經貿關係之發展 ....................................... 79 第二節 台灣與中國經貿關係之發展 ....................................... 86 第三節 台韓中投資關係發展雙方貿易 ................................... 90 第四節 台韓中投資關係發展 ................................................... 99 第五章 台韓經貿合作之可行性 ............................................... 112 第一節 台灣與韓國合作必要性 ............................................. 112 第二節 台韓在中國市場經貿合作可能性 ............................. 115 第六章 結論 ............................................................................... 125 參考文獻 ....................................................................................... 126.

(10) H. 表. 次. 表 3-1 台灣與韓國經濟成長比較............................................. 45 表 3-2 台、韓貿易金額與成長率............................................. 68 表 3-3 台灣出口 ......................................................................... 69 表 3-4 韓國出口 ......................................................................... 70 表 3 -5 台灣進口產品................................................................ 71 表 3 -6 韓國進口產品................................................................ 71 表 3-7 台韓雙邊出進口情況..................................................... 73 表 3 -8 台灣對韓國主要出口產品............................................ 75 表 3 -9 韓國對台灣出口產品.................................................... 77 表 4 -1 2001~2014 年台灣進口來源國變化 ............................ 90 表 4 -2 2014 年台灣自中國進口增加 1 億美元以上之產業(按 增加金額排序) .................................................................... 94 表 4 -3 中國自台灣進口貿易結構............................................ 96 表 4-4 營業收入金額前 20...................................................... 103 表 5-1 中國之進口市場占有率............................................... 113 表 5-2 台灣與韓國對中國投資............................................... 114.

(11) H. 圖. 次. 圖 2 -1 2007-11 台灣GDP構成與成長 ..................................... 36 圖 4-1 2001~2014 台灣自中國進口變化 ................................. 92 圖 4-2 2001~2014 年中國出口表現 ......................................... 93 圖 4-3 中國對全球及對台灣之出口成長率變化 .................... 93 圖 4-4 韓國對各國家及地區投資投資比率 .......................... 102 圖 4-5 韓國對中國出口的各類型產品比重 .......................... 104 圖 4-6 在美國市場韓-中,韓-日出口競爭指數 .................... 105 圖 4-7 台灣核准對中國投資................................................... 109.

(12) H. 第一章. 緒論. 1992 年中國改革開放深化後,每年經濟成長高達 9.8%。中國於 2001 年加入 WTO 後,在 4 年内達成世界第 4 位的經濟大國,世界第 3 位貿易大國,中國經濟快速成長。終於在 2013 年中國對外貿易突破, 進出口總額為 4.16 萬億美元,成為世界最大貿易國。中國加入世界貿 易組織(世貿)對其它地區帶來重大的影響。中國擁有龐大的市場規 模和增長潛力。特別是對台灣和韓國,兩個國家天然資源不足, 内需 市場不大。因此對台,韓兩國(台、韓)中國市場重要性逐漸增加。 台灣和韓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殖民地統治與 内戰的同樣歷 史背景之下,開始經濟開發。兩國實施了土地改革措施,向產業資本 扭轉。由於推動經貿自由化,在海外出口勞動集中的輕工業,因此開 始經濟發展。 台灣 1953 年實施第一期經濟建設計劃 主要經濟發展目標為發展 工業,創造就業機會。再以農業培養工業,以工業發展農業的策略下, 第二階段農、工生產量大幅提高,1960 年年平均 9.2%,1970 年 10.3% 成長。 韓國從 1962 年開始實施「經濟開發計畫」 ,積極主導《出口導向 工業化》1960 年年平均達到 7.7%,1970 年 8.3%成長 1。 台、韓兩國 1990 年代新興高科技產業起飛期,資訊電子、光電、 通訊產業蓬勃發展。2000 年以後為新興高科技產業調整期,以知 識經 濟為發展目標,研發及高附加價值製造業為推動重點。 在台、韓的產業發展過程方面,兩國的產業發展相當相似,都經 歷了以紡織品為代表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以鋼鐵為代表的資本密集型. 1. 박범순(2012),〈한국과대만 중국투자〉,삼성경제연구소. 1.

(13) H. 產業及以電子/新材料工業為代表的技術密集型產業三個發展過程,每 一次產業結構調整或升級都面臨不同的經濟發展背景。 兩國(台、韓)貿易代表國家,由於中國快速經濟發展,經濟依 賴中國的局面正在日益深化。台灣對中國出口比重由 1988 年的 3.70% 上升至 2010 年 31.02%,韓國 1998 年的 7.7%上升至 2013 年的 58.8%。 進而兩岸的ECFA已經生效與 2014 年 11 月 10 日開啟了中韓自由 ,而且中 貿易協定(FTA)的實質性談判。2競爭關係的兩國(台、韓) 國的產業正迅速發展,因此要想保持在中國市場上的競爭力,兩國必 須更加積極地推動自由貿易協定。 從長期角度看,中韓FTA將在穩定 南北韓局面,並走向統一的過程中,為韓國提供機遇之窗。通過中國 合作尋找兩國利益發展方法,謀求雙方互惠方向。這是本文主要探討 的議題和預測未來中國、台灣和韓國的發展方向。.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壹、研究動機 根據 2013 年數據,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僅次於美國)、世 界第一大工業國、世界第一大農業國和世界第二大服務業國,同時也 是世界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在 2002 年出版的書「China's Economic Transformation」預測了在 2020 年中國的 GDP 將會超過美國, 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鄧小平開放改革開始,1980 年初龐大的勞動力基礎,爲了引進外 資放置於輕工業和加工製造業。那時期台、韓對中國出口激劇增加。 跟中國的經濟交流侷逐漸活躍,兩國(台、韓)經濟發展的動因。 2. 蔡宏明(2012), 〈中韓 FTA 的展望對台灣產業的影響〉,中華民國全國商業總會。. 2.

(14) H. 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面對世界經濟的新變化、新挑戰、新形勢, 中國國際貿易面臨的國際競 争格局將發生巨大的變化,對今後的經濟 競爭有著重大的影響。 從 2010 年第一季度開始,中國經濟增速下滑 17 個季度,這是改 革開放以來時間最長的周期。在此過程中,一些舊的模式和舊的理念 正在被打破,呈現出許多「新常態」的特徵。結合國際和國內多種指 標,中國已進入了由高速增長到中高速增長的“新常態”階段。 根據韓國「中央日報」2013 年 3 月 26 日文章,中國政府發表了一 份令世人矚目的工作報告書,內容說中國的高技術製造業已成為國民 經濟的支柱產業。該報告書預估,中國高技術製造業的年平均增長率 將會達到 13.4%。中國的技術發展迅猛,甚至對韓國乃至美國和日本等 主要發達國家構成了威脅。在電視機和手機等主要領域內,中國續趕 上韓國,近來趕超韓國技術的事例越來越多,特別是中國在 3D打印機 等幾個未來產業中與韓國拉開了很大距離,遙遙領先。中國以巨大的 外匯持有額為基礎來收購跨國企業,預計在尖端產業中的“中國風暴” 會更加劇 3。 由此中國從加工產業開始繼續提高高技術領域的轉換,兩國(台、 韓)受到不少的影響。台韓都是高度貿易依存的國家,出口表現成為 影響經濟成長的主要因素。中國對外貿易量快速增加,對中國的出口 明顯以生產高附加價值的高技術產業(High-Tech Industries)為主的兩 國受到了中國的威脅。因此需要政府的支持與推動及痰謀求對於中國 貿易政策變化的對應方案。 加上爲了世界貿易市場提升競爭力,中台「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 定」 (ECFA) ,和中韓 FTA 是重要的課題。兩岸 ECFA 經濟上的共同利 3. 《한국중앙일보》 ,2003.3.26.. 3.

(15) H. 益,促進兩岸之間了解與互動改善兩岸的政治關係。中韓 FTA 尋找共 同經濟利益,同時在政治上,要獲取跟北韓關係安全與穩定。 本文主要是對於中國貿易政策變化對台韓兩國經濟方面的影響, 兩國發展方向,進行將深入探討。. 貳、研究目的 中國對外貿易發展現況具有成長快速,中國已經成為世第二大經 濟體,中國巨大的經濟市場使得全世界大部份國家都和中國做生意。 中國經濟以及中國社會的穩定,中國的投資環境牽動著世界經濟的穩 定,以及世界各大財團的利益。中國一直是兩國的最大貿易夥伴,及 最大出口市場。 中國開放政策以後,由於中國引進對外外資、貿易、產業政策變 化,兩國對中國依存度愈來愈高,中國影響力深化。 一、本文研究目的是探討中國已發展成 爲世界貿易大國,但貿易環境 日益改變,因此中國政府貿易保護主義之下,貿易政策變化。今 後台韓面對中國貿易的發展方向,謀求對應戰略方案。透 二、本文以分析和研究,台韓兩國對中國投資與貿易關係的今昔、背 景與過程,以及未來的發展。兩國有特殊的歷史背景,因此兩國 政治上來說跟中國關係的重要性,發展程度,以及延續至今的模 式和發展情況,預測未來兩國與中國關係。 三、本論文探求台韓對中國的經濟關係,整理及比較兩國的產業特性。 因爲兩國出口皆以製造業產品占絕大多數,近年在科技產業上出 現許多正面衝突。 四、透過兩國主要產業構成調查結果之對照分析兩國之間影響,及面 臨問題尋找對共同問題的協作部分。 4.

(16) H. 五、最後中台 ECFA 和中韓 FTA 自由貿易,台韓因而獲得利益之產業, 及台韓因應中國產業快速發展造成之經貿衝擊,進一步探討兩國 共同謀求雙贏之方式謀求有利的方案。.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壹、研究途徑 本論文的研究途徑以區域主義(regionalism)作爲主要研究途徑, 從區域化、區域主義及新區域主義進程導出透過區域合作創造利益概 念。區域主義是指專門研究同一區域內的各個行為體(包括政府、政 府間組織、非政府組織、民間團體或個人等)基於共同利益而開展區 域性合作的全部思想和實踐行動的理論,它特別注重一區域社會、文 化、政治,經濟與制 度的連結,透過發展過程來追求共同的價值、認 同與制度。 經濟全球化及國際權力結構改變,各大經濟區域內國家經貿互賴 升高,紛紛推動區域整合,建立制度化合作機制。國家間透過經貿互 動,達到自國的利益。台韓對於大中國經濟市場的依賴高,面對中國 的紅色供應鏈衝擊,兩國可透過產業策略合作,提高競爭力以面對中 國崛起的威脅。 本文探求如何利用台、韓產業優勢透過區域理論,分析優勢產業, 發展經濟利益為主要要點。. 5.

(17) H. 貳、研究方法 因本文探討對中國貿易政策之下台灣,韓國經濟發展之主要因素, 台韓兩國互相影響,如以先了解局部,未來再深入探求及分析兩國經 濟情況,比較方法如下: 一、文獻分析法 文獻分析法是研究目的或課題,透過文獻的蒐集,分析,研究來 提取所需要資料的方法。本文將會對中國開放政策台韓經貿議題專書, 論文,新聞及網路資料,報章雜誌,以文獻整理與探討的方式。而且 中台韓貿易發展過程,出進口情況與困境,台韓的經貿影響,透過客 觀相關的論點與看法,並中台 ECFA 與中韓 FTA 出口產業分析,最近 進展,進一步未來可能的發展趨勢。 二、比較研究法 比較研究法,必須為二者或二者以上之間的相互比對,以找出相 似性與差異性的一種研究方法,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台韓 在對於中國貿易依存的情況之下,同時比較台、韓產業模式發展環境, 成長率數值,出進口比較,進而台韓產業在中國市場呈現之競合關係。 透過比較方法兩國的優點與弱點理解,加以比較分析。 三、歸納與演繹法 歸納法與演繹法都是在思考(推論)上所運用的方法之一,歸納 法是採用「由部分累積到整全」的研究途徑,而演繹法則是「由已知 部分透過邏輯推知未知部分」的研究途徑。它們同樣是運用所得到的 證據(前提) ,並用以支持所意圖下達的結論。本研究利用將中國與台 韓經貿政策與互動進行歸納整理,進而用演繹法推論中國與台韓經貿 關係之下,兩國互動關係與影響,對中國政策變化台韓對應方案以及 爲了兩國互相經濟發展可能合作的方法謀求。 6.

(18) H.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壹、研究範圍 本論文首先研究時間範圍是鄧小平執政時期以後 爲主,從1990 年 至 2013 年為主要時間,1990 年以前鄧小平改革開放時期,以中國政策 發展背景為主要討論,並在 1990 年以後改革開放政策,中國積極加入 世界市場後每年約 10%左右 GDP(國內生產總值)成長率,這段時期中 國經濟發展過程討論。 其次檢視「中台韓貿易關係」的經濟關係的特徵、影響與中國對 台韓經濟政策改變,而台韓經貿比較性的探討。2014 年 11 月 10 日宣 布完成自由貿易協定(FTA)實質談判,由此中台(ECFA)對中韓(FTA) 有何不同?進而台韓經濟影響探求。也 2014 年以後,經濟變化過程進 行觀察,並而加以討論。. 貳、研究限制 本論文主要限制,可分 爲兩個部份來説,理論上的限制與貿易商 品比較的限制: 先理論上限制於國際關係理論中,本論文使用區域主義 (regionalism)理論來分析。台韓對於中國經濟的依賴之下,探討依照中 國政策之下台韓合作方法。區域主義觀點看台中政治上敏感的問題, 本論文使用比重不大,而且經濟整合具有動態性。在許多的國際理論 中本論文無法全面應用,選擇此 區域主義 理論爲主要深入探討。 貿易商品比較限制:對於中國經貿政策台韓貿易範圍相當廣泛,因 此研究範圍台韓兩國出進口的部分主軸,對中國的投資與服務方面的 部分添加補充。另外,本論文研究的時間範圍為「兩岸經濟協議」 (ECFA) 之分析與探討,2010 年兩岸簽署了《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定》為 7.

(19) H. 研究時間的起點,而對於《中韓貿易協定》(FTA)2014 年 11 月 10 日實 質締結,但還沒施行,因而本論文因時間的關係無法追蹤後續中國和 韓國簽訂的結果,這是本論文台韓貿易比較部分的一部份限制,以後 可能發生變數。文獻的部分,以期刊文章論文研究報告、書籍、政府 出版品及報章雜誌相關報導 爲主,可能發生數值上的差異。. 第四節. 資料與文獻檢閲. 壹、中國貿易政策 文獻檢閲一 文獻名稱. 中國政策與兩岸經貿. 出版處所. 五南圖書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8 年 10 月. 作者. 高長. 重點部分. 貿易體制的自由化同時表現在外貿經營主體日 趨多元化的方向。隨著外貿行業進入壁壘的逐步取 消,大批外資企業進入,逐漸佔據了中國對外貿易 的半壁江山;另一方面,中國政府加快賦予生 産企 業,研究自營進出口權,授予商業流通企業,物資 企業及私營企業進出口經營權,並在深圳等經濟特 區實行對外貿易經營權自動登記制度,這些措施促 進了外貿經營主體多元化發展。. 文獻檢閲二 8.

(20) H. 文獻名稱. 中國改革開放之政策評析. 出版處所. 政治大學外交學系碩士班論文. 出版日期. 2004 年 11 月 26 日. 作者. 譚偉恩 在經濟改革推動下,中國開始與世界接軌, 爲 了獲得更多的利益與合作可能,改革開放後的中國 抛棄了對國際《規範》的仇視,積極參與和融入各 項國際制度組織,尤其是《國際經濟建制》 。透過貿 易的往來和外國企業在中國的設廠與投資,中國與. 重點部分. 其他國家的相互依賴度日增。依照《貿易和平論》 的觀點,國家間會因 爲貿易而產生一種《聯合》作 用,在彼此間形成共同的利益。 一方面,使得每一 方同等程度地熱衷於尋求給對方帶來繁榮:另一方 面,讓具有依賴性的國家因 爲擔心這種《聯合》作 用的消失而使經濟利益減損,以致不願發動戰爭。. 貳、台灣與中國貿易政策 文獻檢閲一 文獻名稱. 後 ECFA 時代兩岸產業合作前景. 出版處所. 政治大學經濟系特聘教授論文. 出版日期. 2012 年 11 月. 作者. 林祖嘉. 9.

(21) H. 台商進入中國市場的利基很多,包括:第一,服 務業是内需市場,因此與一個國家的經濟規模及人民 的購買力有密切的關係。 而中國有十三億的人口, 市場潛力很大:在加上其人均 GDP 快速成長,購買 力自然是愈來愈可觀。因此很多人說,中國已經由《世 界製造工廠》轉變成《世界消費市場》 ,所以未來台 商在中國的服務業會有很多的機會。第二,服務業是 重點部分. 需要人與人的接觸,因此需要很多的語言與交易習慣 的配合,由於兩岸沒有語言上的障礙,再加上兩岸交 易習慣相似,因此台商在中國發展服務業的機會,要 比其他國家企業的機會來得高。第三,台商在台灣發 展服務業已經有相當長的時間,我國目前服務業占 GDP 比重已經達到 68%,與美日等國的水準相同。 也就是說,台灣目前服務業的技術與水準已經相當不 錯,領先中國相同服務業有一段距離,因此台商服務 業在中國應該有很高的成功機會。. 文獻檢閲二 文獻名稱. 兩岸貿易順差對台灣經濟成長的影響分析. 出版處所. 法制輪叢 第 43 期. 出版日期. 2009 年 2 月. 作者. 葉紋琪 在推動台灣經濟成長的消費、投資、政府支出、. 重點部分. 貿易淨額四大因素中,兩岸貿易順差被檢驗得知是 2001 年之後台灣經濟成長的顯著因素。隨著兩岸貿 10.

(22) H. 易順差廣大將會逐漸推動了國民所得的成長,反 之,若制約兩岸貿易的出口淨額,將逐漸減少台灣 經濟產值。由於兩岸貿易順差表達出多種傳導經濟 政策和擴散產業的涵義,藉著對產業及個人投資的 影響,拉動經濟的成長,對於以出口道向又欠缺原 物料的台灣海島型經濟, 不僅直接促進各行各業生 産的增加,也對原物料市場和消費市場的繁榮有間 接推動的力量。. 參、韓國貿易政策 文獻檢閲一 文獻名稱. 韓中經濟關係與兩國自由貿易協定(FTA)研究. 出版處所. 韓國仁荷大學經營系研究論文. 出版日期. 2009 年 2 月. 作者. 金東湖 韓國與中國簽定促進經濟發展的機會,但是在 巨大的中國市場只有差別性戰略得到成功,按照現 狀在中國跨國企業要打入中國市場除非具有競爭力 的對象,否則容易退出市場結構的弱勢,因此營造. 重點部分. 提昇韓國有利的競爭環境,韓國希望向中國爭取努 力建立政策透過化的協商並且有利的關稅條件,還 是韓國在自身國家的境內,國內通過 R&D 技術增 進,培養優秀人才發展韓國立足世界經濟的貿易接 軌,需要促進產業投資及知識產權的高水準所發展. 11.

(23) H. 的自由貿易協定。. 文獻檢閲二 文獻名稱. 台韓商競合 韓中 FTA 與大陸市場機會與挑戰. 出版處所. INK 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2 年 11 月. 作者. 鄭煥禹 最為重要的效果莫過於動態效果和 FTA 樞紐效 果。首先,韓國的出口將得到增長,但並不局限於 出口增長所帶來的對華貿易順差,而是隨著中韓兩 國貿易量的增加,將出現 啓動經濟的效果。另一個 重要效果是:東亞分工秩序的重組。如果前簽署中. 重點部分. 韓 FTA,韓國將搖身一變成爲高附加值產品的研發 基地和公司總部(Head Quarter)的中心地。尤其是 透過將位於中韓兩國之間的朝鮮,作 爲國外加工生 産基地的條款來引導朝鮮實行開放政策,並將朝鮮 加入到國際分工結構中,這對於東北亞地區的和平 與安全具有深遠的意義。. 文獻檢閲三 文獻名稱. 變遷中的韓國中國政策. 出版處所. 台灣國際研究季刊. 出版日期. 2009 年 夏季號. 作者. 劉德海. 12.

(24) H. 在自由派執政的 10 年裡,韓國的中國政策因雙方利 益重疊者多,尤其是對被韓政策的高度同調,雖仍 重點部分. 矛盾存在,但是雙方皆以大局為重而維持著緊密的 關係。無論在政治,安全或貿易,韓國與中國都幾 乎是聯手對付美日的局面。. 文獻檢閲四 文獻名稱. 韓國的中國政策. 出版處所. 台灣國際研究季刊. 出版日期. 2013 年冬季號. 作者. 李明峻 目前雖然美韓關係處於歷史高點,但這個同盟 正隨著地綠戰略和經濟轉變而改變。隨著中韓兩國 的崛起及由此導致的地綠政治轉變,使得中國日益. 重點部分. 將韓國視爲一個可爭取的國家。由於日韓一直受到 歷史和領土糾紛的影響,使得中國堅信首爾比東京 更接近北京。因此,中國將韓國視 爲華盛頓-東京首爾的美日韓同盟中《最弱的環節》 ,從而積極加強 對韓國的魅力攻勢。. 肆、台灣和韓國合作 文獻檢閲一 文獻名稱. 兩岸 ECFA 協定與韓中台經濟關係. 出版處所. 高雄大學東亞語文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13.

(25) H. 出版日期. 2010 年 10 月. 作者. 河凡植 台灣和中國大陸簽訂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定 (ECFA) ,由於台灣銷往中國大陸大部份工業產品之 關稅為零,使得台灣較日韓競爭對手國進入中國大陸 市場的優勢,在 2014 年中國和韓國雙方領導人簽定 自由貿易協定 FTA,釐清所有的雙邊貿易問題,中國 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國,南韓則是排名第七大出口 國,南韓表示貿易協定將會大砍中國的進口稅,幫助 南韓的服飾業、休閒產品、高級電子產品等中小型製 造商在中國市場更具競爭力,但是中國和南韓的自由 貿易協定並不包括稻米和汔車,根據南韓的統計 1992 年時貿易額還只是 63.8 億美金(折台幣 1,951. 重點部分. 億),到了 2013 年已經飆升至 2,289 億美金(折台幣 7 兆元),整整成長了 36 倍,韓中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對 雙方經濟貿易成長帶來的直接刺激有限,不過協定將 會有助於 M 促進中國和南韓之間的關係,南韓和北 韓向來關係不佳,目前處於停戰的狀態,而中國是北 韓唯一一個比較重要的同盟國。台灣和中國簽定 ECFC 後韓國已經韓中無關稅的品目及轉換生產基 地的關係,尤其 IT 與汔車產業比較沒有受到影響, 但大部份的產業對中國市場內競爭力減弱,因此韓國 需要加速簽定韓中 FTA 協定,以減緩價格競爭力的 影響,要求長遠的生產基地當地化及開拓消費市場。 台灣和日本的企業品牌已成功的打入中國市場,維持 14.

(26) H. 自國的價格競爭力,因此韓國也尋求運用台灣成功的 合作案例,提昇韓國的國際競爭力的新契機。. 文獻檢閲二 文獻名稱. 兩岸 ECFA 協定與韓國經濟的影響. 出版處所. 漢陽大學國際學研究所. 出版日期. 2011 年. 作者. 金徑彬 外 2 個人 兩岸簽訂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定(ECFA)對於 韓國的影響在短期來觀望在中國大陸市場占有率雖 然減少,但是市場機制降低價格競爭力是有助市場的 發拓,在長期來觀望由於台灣與中國在技術上和資本 結合的基礎上並且結合現代化高科技的產業串聯,韓 國企業因此減少進出中國市場的機會,特別是化工業 與 LCD 方面受到影響頗大,台灣雖然有生產能力但. 重點部分. 沒有內需的市場,必須仰賴貿易國際化的方式提高出 口競爭力,在中國大陸尚未成熟的生產能力,企業方 面的深耕與中國大陸技術生產合作有可能無法促使 別的競爭國有機會參與,此外,在未來的遠景中國市 場內成功推動力的趨勢,服務貿易方面通過台韓合作 的契機尋求韓國經濟發展的願景,因此參考兩岸經濟 合作架構協定(ECFA)的經驗,韓國政府推動促使 與中國簽定 FTA 以發展韓國的國際競爭力是具有野 15.

(27) H. 心的立場。. 文獻檢閲三 文獻名稱. 關於韓台中間經濟協力推進研究. 出版處所. 韓國朝鮮大學貿易學系博士論文. 出版日期. 2007 年 8 月. 作者. 顏國瑞 韓國與中國建交後在亞洲的東北亞經濟圈環境 變化,以中國中心的東北亞地區主義之下互相經濟 協力發展是正成長的貿易發展,中國已經通過開放 從勞工密集產業逐漸發展高科技產業且占居世界的. 重點部分. 經濟大國,以韓國立場來拉攏運用此優勢,積極利 用中國市場進行經濟的統籌發展,且借助台中兩岸 ECFA 的成功,因此建議台、中、韓三國共同合作以 形成東北亞經濟樞紐的核心架構展翅世界,放眼東 北亞,再創世界經濟的高峰。. 文獻檢閲四 文獻名稱. 台韓在中國市場經貿合作可能性分析. 出版處所. INK 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2 年 11 月. 作者. 郭福墠. 重點部分. 韓國和台灣針對中國龐大的市場機會,透過合 作,共同開發市場並享勝利果實並非易事,也有很 16.

(28) H. 多人對此持懷疑態度。事實證明,這種想法和懷疑 也理所當然。加上,韓國企業未能給中國企業營造 良好的信譽,也是導致韓國企業在中國失敗的原因 之一。同樣,台灣也在中國經歷過很多失敗,因 爲 與中國當地人存在某種微炒得複雜關係而備受煎 熬,這也是不爭的事實。即,韓國一台灣企業之間 構建合作夥伴關係的主要障礙,是超越經濟利害關 係的情感阻礙因素。這種情感阻礙因素需要雙方透 過長時間的努力,或者通過構建務實合作夥伴關係 的成功案例的累積,才能被消除。 台灣和韓國在世界經濟上,處於競爭關係。以兩國出口主導型 國家結構發展,中國開放後,競爭變得更激烈。本論文研究的部分, 兩國跟中國的關係愈來愈依賴情況之下,兩國經濟合作進入中國市 場,容易獲得了成功。兩國主要產業,電子和電機部分合作以外, 除了經貿合作以外,在其他方面仍然有合作的可能性,例如:文化、 旅遊、服務、觀光及餐飲方面,可以有多元化的合作,分析這方面 的領域是本論文研究主要的目的。. 17.

(29) H. 第二章 第一節. 中韓台經貿政策之發展. 區域主義理論. 在國際政治中,區域(region)是以一定的地理界線為基礎,在政 治、經濟、文化上具有認同感國家組成的國際體系,具有鄰近性、相 互依存性、相似性、包容性、重疊性等特點。4社會建構學者赫瑞爾 (Andrew Hurrell)認為區域為想像的共同體,世界上並沒有所謂的自 然區域,區域是在全球轉化過程中創造出來。5區域也可能超越地理鄰 近性,國家間進行政治、經濟、社會等功能互動,建立認同感,即可 視為區域。從政治經濟學角度,區域是動態的發展概念,是反映區域 內政治經濟權力的動態節結構,是介於民族國家與全球體系的中間層 次,逐漸發展成國際政治領域的行為者(actors)。 壹、區域化與區域主義 國家間互動產生認同而形成的區域,可以是「由下至上」的運作, 也就是地理上鄰近國家經由民間自然的政治、經濟互動,稱之為區域 化(regionalization) ;若是由政府主導「由上至下」的運作模式,則是 區域主義(regionalism),即同一區域內的各個行為體(包括政府、政 府間組織、非政府組織、民間團體或個人等)基於共同利益而開展區 域性合作的全部思想和實踐行動的總稱, 6也就是透過政府間協商所訂 協定或成立機構,建立制度性合作機制。區域主義不僅強調地理上的. 4. Richard E. Baldwin(1997),”The Causes of regionalism”,The World Economy, Vol.20 Issue7,P.865 及馬孆 (2002), 《區域主義與發展中國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頁 1-3。 5 Louis J. Cantori and Steven L Spiegal, “The International Polititcs of Regions: A Comprehensive Approach”, op.cit: pp6-7. 6 耿協峰(2003), 《新地區主義與亞太地區結構變動》 ,北京:北京大學,頁 37。. 18.

(30) H. 連結,更著重社會、文化、政治,經濟與制度的連結,透過發 展過程來追求共同的價值、認同與制度。7 區域化與區域主義都是在全球化衝擊下加速發展,歐盟整合過程 可以視為區域化與區域主義同時進 行,就亞太地區而言,由於缺乏歷 史與文化的共同性,自然融合 力不足,惟區域內各國領導人均有推動 區域合作的共識,展開東南亞、東亞及亞太不同層次的區域整合行動, 可稱為區域主義的模式。 區域主義,遠在五十多年前,學者維納(Jacob Viner)就曾指出: 「經濟學家宣稱已發現『經濟區域』(economic region)這個概念非常 有用,但這並不是說他們已成功地發現一個定義,有助於決定是否兩 個或甚多的領域均在相同的經濟區域內」 。8自此之後,不論經濟學家或 政治學者,對此問題的解決都沒有任何進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後再次興起,冷戰結束及全球化運動受到世界政治的重視並蓬勃發展。 區域主義為當今國際關係發展的重要趨勢,但是定義並 不一致,如吉 爾平(Robert Gilpin)認為區域主義乃是「在一定地理範圍內的若干國 家,試圖經過經濟合作或 聯盟,改善他們與已開發國家地位,或增加 其在區域中份量---其主要一種合作方式,就是建 立自由貿易區」 。社會 建構論學者庫普坎(Charles Kupchan)認為區域主義是「一群對區域 有共同認同感的國家結合」 。學者波契拉(Donald Puchala)認為是「一 致態度在特定的環境中建立體制,使得相關的政府與民族國家可以在 互動中發揮最大效用」 。另外阿拉格帕(Muthiah Alagappa)認為是「為 了創造雙贏,地理位置相近的國家、非政府組織或私人機構進行的正 式或非正式的持續性合作,從而形成一排他性的社群」 。綜合以上學者. 7. Andrew Hurrell(1997),”Regionalism in Theortical Perspective in Louis Fawcett and Andrew Hurrell”,Regionalism in World Politics,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p.39-45. 8 宋興洲(2005), 〈區域主義與東亞經濟合作〉 ,《政治科學論叢》,第二十四期,頁 1~48。. 19.

(31) H. 定義,概可歸納區域主義是透過建 立地區性國際組織或非政治性安排, 形成彼此利益相關的合作機制,經由制度面的安排,深化相互依存度, 培養彼此認同關係。因此,以政府為主要推動 行為者,以互利為合作 動因,以制度與規則為合作基礎,從合作中發展認同感,是區域主義 共同的要素,只是各 領域學者強調不同面向,如國際經濟學者著眼於 經濟整合,國際政治學者著重於區域政治安全的合作, 理論上區域主 義包括經濟、政治、安全、環境、文化、社會多元層面的合作,惟實 務上通常以最具互利性的經貿合作開始,再擴大到其他領域的合作。 區域化通常是社會經濟互動的自然結果,也包括人員、多重 聯繫、 社會網路的建立,透過交流與互動,創造新型態的跨國公民社會。區 域合作也有可能建立在相近的地理位置及文化、歷史、社會、經濟的 相關性,隨者國家進 行制度性合作的推動,使原本有合作阻礙的國家 產生對區域的認同。全球各地區區域主義多少 都具區域化的基礎,如 自由貿易與資本的流動,產生相互依賴,進行制度化的區域整合,由 政府推動「 由上至下」的整合,目的在制度規範下,擴大與深化區域合 作,因應全球化的競爭情勢。 貳、新區域主義 新區域主義(new regionalism)一詞最早由帕馬(Norman Palmer) 所提出,他指出新區域主義是一種「世界性現象」的區域合作新發展。9 瑞典學者賀特涅(Bjorn Hettne)提出新區域主義途徑(new regionalism approach),認為新區域主義本質上是產生於新國際架構下的理論與實 踐,他從世界理論(world society)與社會建構主義(social constructivism). 9. Norman D Palmer(1991),”The New Regionalism in Asia and Pacific”,Mass: Lexington Books,pp.1-8.. 20.

(32) H. 作為出發點,主張新區域主義與全球結構性變化密切相關,及強調區 域認同與規範制度的重要性。 10 伊希爾(Wilfred J. Ethier)指出,新區域主義主要特徵有三:一是 多邊貿易自由化進程已經取得相當進展,工業化國家製成品的關稅水 準已經較低;二是外國直接投資(FDI)對於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顯得 日益重要;三是資訊處理、通信等國際交易成本的下降,使得直接投 資相對於國際貿易成本下降。 11 費爾南德茲(Raquel Fernandez)和波茲(Jonathan Portes)亦指出, 以新區域主義為標註的新一波區域合作浪潮已經超越單純的經濟領域 合作,走向區域政治、安全領域。相較於區域主義,新區域主義理論 研究則更為重視政治經濟學、直接投資、基本的經濟改革等所謂的非 傳統收益,傳統因貿易所產生的經濟收益也漸漸變成次要地位。 新區域主義受到經濟全球化影響是不爭的事實,經濟活動產生全 球經濟互賴現象,全球化市場與產業分工對各國經濟造成衝擊,區域 合作將是最有利的選擇。12經濟學者巴格瓦蒂(Jagish Bhagwati)認為 區域主義是國家為因應全球化,求生存所作理性自主的結果。131990 年初東亞區域主義的興起就是認識到全球化的時代,單靠自身力量難 以抗拒經濟風暴,必須借助區域的整體實力,才能保持經濟的穩定。 可見新區域主義的發展,一方面是區域內經濟活動造成高度互賴,須 作政策性的協調與規範,另一方面是全球經濟所產生的外在壓力,面. 10. Bjorn Hettne and Fredrik Soderbaum(1999),”Toward Global Society Theory”,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pp.33-47. 11 Wilfred J. Ethier(1998),”The New Regionalism”,Ecomomic Journal, 108,pp.1149-1161. 12 Stephen A. Schirm(2002),”Globalism and New Regionalism”,USA:Blackwell Publishers,pp.12-24. 13 Jagdish Bhagwati(1991),”The world Trading System at Risk”,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p.58.. 21.

(33) H. 對多邊機制安排的挫折與區域集團的相繼成立,若不進行區域整合, 將無法在未來世界經濟格局中取得經濟地位。14 賀特涅(Bjorn Hettne)從區域主義形成國際權力結構及動能、性 質的角度,說明新區域主義與傳統區域主義的差別性,他認為傳統區 域主義形成於兩極冷戰的國際環境中,而新區域主義發生在一個多極 國際體系中;傳統區域主義是內向的和保護主義的,而新區域主義是 開放的並納入世界經濟體;傳統主義目標有侷限性,多著重安全與經 濟,新區域主義則包括經貿統合、社會、安全與民主多方面議題;區 域主義僅關心主權國家之間的關係,新區域主義則全球體系變革後所 有行為主體的新互動模式。15 1980 年代起,美國及加拿大有感歐洲經濟整合的進程快速,簽定 美加自由貿易協定,並於 1990 年代初期簽署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建立北 美自由貿易區;歐洲等國自冷戰時期成立的歐洲經濟共同體也在 1990 年代初期轉變為歐洲共同體並成立歐洲聯盟將貿易實體轉變成經濟和 政治聯盟,大型區域體紛紛整合,新區域主義開始發展。新區域主義 在東南亞地區之發展,中國學者張蘊嶺指出,真正啟動東亞合作是在 亞洲金融危機發生之後,10+3 機制(東協 10 國加中日韓 3 國)成了東 亞地區各國開展對話與合作的主渠道,經濟合作是東亞區域主義形成 及發展的基礎,儘管東亞合作受限於歷史與現實因素,還存有許多困 難,但從認識上來說,一個重大的進步是各國對「東亞共同體」概念 與定位的認同。張蘊嶺說明,發展中的東亞區域具有新的特徵,因而 稱之為「新東亞區域主義」其特徵為:一、以保證各國的主權和利益 為基礎,不做主權讓渡」進而平等參與協商;二、以局部區域合作為 14. 韋麗紅、王漢君(2004), 〈東盟、北美自由貿易區的發展及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啟示〉, 《東南 亞縱橫》(北京),第 135 期,頁 16-17。 15 Bjorn Hettne and Fredrisk Soderbaum,袁正清譯(2000), 《地區主義崛起的理論論闡釋》 ,(Theorizing the Rise of Regionalism),世界經濟與政治,第一期,頁 66-71。. 22.

(34) H. 基礎,東協地區的合作是東亞地區合作的基礎和動器;三、不採取「東 南至上」的內向方略,而是實行「開放的合作主義」 ,即在東亞地區各 國進行合作努力的同時,允許和鼓勵各國同時與區外國家進行合作; 四、合作目的在於求本地區之發展,穩定與和平,重在功能性發展, 因此區域組織建設相對碰撞。16張蘊嶺對新東亞區域主義之特徵作了精 準之描繪,也指出了東協作為東亞合作的基礎與核心地位。. 第二節. 中國的對外經貿戰略. 東亞地區有世界經濟強國日本,還有第一代新興工業化國家以出 口為導向發展模式帶來高度經濟成長的亞洲四小龍台灣、韓國、香港、 新加坡,接著第二代新興工業化國家中國、東盟成員國等經濟體,經 濟發展上多層次的次區域合作機制把東亞各國家的關係拉近。日本對 區域內貿易的依存度僅為 32.1%,因此不願意建立關稅同盟以上的區域 整合組織,日本的消極態度構成了東亞主義發展的障礙。當然,由於 東亞地區政治、經濟、文化背景差異甚大,各國難以接受對主權的多 讓渡,難以展開高層次的合作,共享增長旋即成為東亞合作的主要推 動力。17這實際上給中國提供一個循序漸進,逐步主導區域整合的機 遇。 中國的現代化始於 1950 年代,在 1978 年的改革開放後經濟實現 爆炸式的增長。在 1950 年代,中國從蘇聯引進諸多新技術,此舉曾被 認為加速了現代化進程。從蘇聯引進的都是大型項目,主要集中於鐵 路和港口的建設。然而,同期相較於日本、台灣和韓國等經濟體,中 16. 張蘊嶺(2005), 〈探求東亞的區域主義〉 ,《國際政治》北京,頁 124-126。 陳虹(2003), 〈共享增長:東亞區域經濟合作的現實與思考〉 ,《國際經濟評論》 ,2003 年第 9-10 期,頁 51-55。 17. 23.

(35) H. 國現代化發展著實稱不上快速。1978 年後中國新現代化進程重要的特 徵是參與地區和全球生產的網路,使得中國迅速融入區域和全球成為 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亞洲國家保持著不同的政治制度,在維護市場開 放、保持有利於現代化進程的穩定和安全環境方面有著共同訴求。 18 由於中國經貿實力不斷增強及軍備擴充,中國的崛起讓「中國威 脅論」聲浪四起,除了鄰近國家日本、韓國、印尼、東南亞等國感到 憂慮與質疑,西方國家也頗有壓力,尤以美國的疑慮最深。因此,如 何降低東亞周邊國家和美國對中國崛起的擔心,創造戰略機遇,成為 中國外交政策必須解決的重要問題。美國學者哥德斯坦(Avery Goldstein)認為,為了緩解崛起帶來的國際壓力,中國對東亞國家採取「確 保」 (reassure)政策,安撫周邊國家對中國的擔憂;對於美國,中國力 圖維持合作夥伴關係,以減少美國的敵視和威脅感。 在這一國際環境下,中國以 1997 年亞洲金融危機為契機開始構建 負責任大國形象的歷程。在戰略理念上,中國先後提出了「新安全觀」、 「睦鄰」、 「安鄰」、 「富鄰」、 「和平崛起」、 「和諧世界」等體現國際社 會發展趨勢的先進觀念,展現出中國負責任姿態和維護國際秩序的良 好意願。此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中國以更加積極姿態參與國 際制度。從參與政府間國際組織看,1994 年中國參與的數量是 50 個, 與 1982 年相比增加了 26 個,但是到 2002 年,中國參與數量達到 163 個,幾乎涵蓋了所有重要的政府間組織,成為少數幾個參與國際組織 數量最多的國家之一。其次,中國積極參與朝鮮半島、伊拉克和伊朗 等地區危機的解決,並努力發揮應有的作用,尤其是在朝核問題上, 中國的積極斡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包括美國在內的國際社會 的高度讚譽。再次,在反對恐怖主義問題上,積極與美國合作,對美 18. 張蘊岭﹝美﹞傅高義(2005), 〈理解變化中的亞洲與中國〉 , 《國際經濟評論》 ,2015 年第 1 期,頁 2-3。. 24.

(36) H. 國在物質和道義上給予大力支持配合。在周邊關係上,中國積極實踐 新安全觀,宣導上海合作組織、亞洲博鼇論壇,發展與東盟的安全與 經濟合作機制。在發展中國家關係上,中國積極減免發展中國家的債 務,同時積極發展對外經濟與技術援助,帶動發展中國家共同發展。19 主動推動東協加一的合作,擴大東協國家的經貿整合腳步,加速一體 化的合作進程。 中國在東亞區域合作政策取得進展,其主要原因在於政策本身的 自我克制和漸進主義色彩,有效地實現了維護自身利益和控制外在壓 力的平衡,即在謀求中國自身利益的過程中,中國的政策注意滿足東 協國家的核心利益,逐步推進合作,同時避免觸及美國在這一地區的 核心利益,防止美國施加強大的安全壓力,阻擾地區經濟和安全合作。20 具體而言,其戰略包括以下幾方面: 一、積極參與地區合作 2005 年中國駐日大使王毅在東京早稻田大學演講亞洲區域合作與 中日關係中表示,在地區合作戰略上,中國的立場十分明確,就是積 極參與地區合作。在政策層面上,中方將推進區域合作置於加強各國 雙邊關係等重要的位置上。這一政策取向的主要思考,主要是中國外 交日趨重視將追求本國利益與維護本地區乃至全世界的共同利益相結 合,使中國的發展與世界的潮流及時代前進的方向一致。21就亞洲而言, 中國的發展日益與亞洲振興聯繫在一起。目前中國與東亞國家和地區 的貿易已占中國貿易總額的近 60%,東亞國家和地區對中投資佔中國 引資額的 60%以上,自 2004 年起中國已成為亞洲第一大進口市場,從 亞洲國家的進口額年增長率約 40%,對亞洲國家的直接投資和併購額 19. 金燦榮(2012),〈如何應對“中國威脅論”〉, 《環球時報》,【線上資料】,環球網, http://opinion.huanqiu.com/column/mjzl/2012-04/2647487.html ,2012/4/22。 20 孫學峰、陳寒溪(2006), 〈中國地區主義政策的戰略效益〉 ,《中國外交》 ,頁 8-10。 21 王毅(2005), 〈亞洲區域合作與中日關係〉, 《外交學院學報》 ,頁 60。. 25.

(37) H. 也在大幅成長, 「中國特需」已經成為許多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 也就是說,中國的利益與亞洲的利益是一致的,因此,中國在東亞地 區的戰略自然也就包括積極參與地區的合作,此戰略是中國奉行「為 鄰為善,以鄰為伴」周邊政策的充實與發展,目的是建設一個和平穩 定、和睦相處,共同發展的周邊環境。 二、接受「開放的地區主義」 在亞洲地區主義發展進程中,以地理相鄰姓為基礎形成了各種地 區概念,如東亞、亞太、東北亞、東南亞。其中,東亞地區主義與亞 太地區主義是兩個最有競爭性的地區主義,其主分歧在於地區合作涵 蓋的國家和地區主義邊界的確定。 作為體系霸權國家,美國十分警惕各種地區合作的發展動向,擔 心排他性地區主義的氾濫,使美國在一些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地區喪 失主導地位和影響力。冷戰後,東亞和亞太地區逐漸成為美國的戰略 重點,東亞地區主義的發展威脅到美國在該地區的戰略利益。因此, 美國支持亞太地區主義,並試圖主導和控制亞太經繼合作(APEC), 對於排他性的東亞地區主義,美國的態度十分謹慎。為此,美國在亞 太地區鼓勵的是「開放的地區主義」(open regionalism)。 因此,為避免美國因在地區合作遭到排擠而擔心,中國接受了「開 放的地區主義」 。2005 年 12 月,溫家寶在首屆東亞峰會上講話指出: 「中 國將永遠做本地區人民可信、可靠的合作夥伴,絕不會在本地區謀求 支配性地位,強調中國主張在區域合作進程中堅持開放的思維,倡導 開放的地區主義,在開放中推動各國共同進步,促進本地區共同發 展。」222015 年 3 月習近平在博鼇亞洲論壇開幕演說再次的聲明「我. 22. 溫家寶(2006), 〈溫家寶總理在首屆東亞峰會上的講話(全文)〉 , 《中國評論新聞網》 , 【線上資料】 ,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00/7/2/2/100072273.html?coluid=0&kindid=0&docid=1000722 73,2005/12/24。. 26.

(38) H. 們要堅持開放的區域主義,協調推進包括亞太經合組織在內的跨區域 合作。」23 2007 年 10 月,中國在中國共產黨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即將建設 自由貿易區提升為國家戰略層次,而後 2012 年 11 月在中國共產黨第 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更進一步提出要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的重要 工作方向。至 2013 年 11 月,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 次全體會議中,中國為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即於經濟體制改革項目之 下,確立了建構「開放型經濟體制」的重要方向。為此,中國中央不 僅於該次會議中決定要放寬投資准入,進一步開放外資准入限制,同 時也表示未來將要加快自由貿易區建設,一方面藉此形成面向全球的 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另方面,還要擴大中國內陸沿邊開放,形成 全方位開放的新格局。此主張即是避免與美國的核心利益發生衝突, 對各種並存的地區主義採取溫和的態度,鼓勵多樣性和多樣化,謹慎 對待封閉性的地區合作。這些政策的重要政治結果就是減少美國的憂 慮和抵制,防止觸及美國在這一地區的戰略利益,贏得中美政治合作 的基礎。 三、支持東協主導東亞整合 在參與地區合作的進程中,中國的自我定位是積極的參與國,積 極支持參與相關地區合作,避免成為合作的主導力量,始終強調東協 在地區合作中的主導地位,支持「東協方式」的地區主義和多邊主義。 冷戰後,東協一直是亞太和東亞地區主義的主要倡導者、發起者 和組織者,創造了小國推動大國走向多邊合作的政治奇蹟。1994 年東 協發起了「東協地區論壇」(ARF),建立了亞太地區第一個、也是唯 一的政府間多邊安全對話機制;1999 年,東協又發起了 10+3 合作機制 23. 習近平(2015), 〈邁向命運共同體 開創亞洲新未來〉,習近平出席博鼇亞洲論壇 2015 年年會開幕 式並發表主旨演講,《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線上資料】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網站, http://www.scio.gov.cn/zxbd/wz/Document/1397582/1397582.htm,2015/3/28。. 27.

(39) H. (東協 10 國加中日韓 3 國),推動東亞區域經濟整合。由於東協的主 導地位,東協內部的合作方式為以「東協方式」逐漸擴展到東亞和亞 太地區主義發展的過程中。中國支持在東協地區論壇和 10+3 進程中注 意維護東協的主導地位,支持「東協方式」所體現的非正式和協商一 致等合作的原則和規範。2004 年 11 月,溫家寶出席 10+3 合作機制的 第八次領導人會議時,明確地說明中國的立場和態度,強調並支持東 協在 10+3 合作機制與東亞合作進程中繼續發揮主導作用。在東亞峰會 (EAF)於 2005 年 12 月成立後,中國繼續支持東協在東亞峰會發揮主導 作用;東協則重申「一個中國」政策。 24 其次,2002 年東協與中國簽署「全面經濟合作架構協定」 ,引起日 本的高度關注。東協與日本早於 1973 年開始發展非正式關係,但 2002 年東協與中國簽署「全面經濟合作架構協定」後,2003 年日本也與東 協簽署「全面經濟夥伴關係架構」,並於 2003 年中國加入「東南亞友 好合作條約」後跟進,顯示東協的地緣關係,令中國與日本在與東協 合作的議題上相互制衡令。而東協也善用該優勢,於 2003 年第九屆東 協高峰會上正式宣示於 2020 年建立東協共同體,進一步擴大區域合作 的影響力。 中國為了提高東協合作的意願,採取懷柔政策,一方面減緩東協 對中國崛起的壓力,消除「中國威脅」疑慮;另一方 面與東協合作時 也給予多項禮遇與提供農業、交通計劃等項目的補助,在合作的過程 中作了一定程度的讓步。爭取東協的政治心理戰上也發表了「關於非 傳統安全領域合作聯合宣言」,希望在多方面加 強與東協在非傳統安 全領域的全面合作。針對中國與部分東協成員之間的南海問題,雙方 制定「南海各方行為宣言」,其積極意 義在於中國認為其與東協成員. 24. 《中國外交》,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2005 年 5 月,頁 306。. 28.

(40) H. 之間的主權爭端,完全可以透過 對話處理相互存在的分歧,並藉此共 同維護南海地區的和平與穩定。總之,中國試圖減緩東協國家在中國 崛起後感受到的經貿與政治壓力,並釋出經貿優惠待遇及援助,這些 行動在一定的程度上有助於推動東協與中國合作的發展。 中國支持東協在東亞區域整合進程中的主導地位,不僅滿足了東 協的戰略利益,贏得東協的信任,也有利於避免損害美國的利益,減 少美國的疑慮。 四、推進非傳統安全合作 推動非傳統安全領域的合作成為中國參與地區主義的一個重要切 入點。中國支持地區安全對話,但中國的安全合作政策有一限度,就 是不希望通過低區多邊制度來處理涉及核心利益的傳統安全問題,而 主要推動非傳統安全領域的對話,同東亞國家在地區反恐、打擊跨國 犯罪、海上安全、武器擴散等安全領域進行對話和合作。迴避敏感的 傳統安全問題,推動非傳統安全合作,既可維護中國的核心利益(如台 灣問題、南中國海問題),也不容易觸及其他國家的核心利益,因此有 利於地區合作的推進,增強中國和周邊國家的相互信任。 中國支持 10+3 和 APEC 把非傳統安全合作列入議事日程,希望非 傳統安全問題成為 ARF 開展對話與合作的重點。2002 年 5 月,中國向 ARF 提交了「關於加強非傳統安全領域合作的中方立場文件」 ,決定加 強合作,重點打擊販毒、非法移民、海盜、恐怖主義、武器走私、洗 錢、國際經濟,網路等領域的跨國犯罪。同時,中日韓與東協同意打 擊跨國犯罪的合作機制。2005 年 3 月,中國在海南省三亞市主辦了 2004/2005 年度 ARF 建立信任措施項目─「ARF 加強非傳統安全領域 合作研討會」 。藉由推動非傳統安全領域的合作,中國與東協及周邊國 家加強互信,並擴大對第二軌道(非官方)對話與合作的參與。 29.

(41) H. 非傳統安全合作也不易觸及美國在東亞的戰略利益,反而有利於 加強中美合作的戰略基礎。九一一事件為中美關係的穩定與合作提供 了轉機。 九一一事件成為中國政府對待非傳統安全問題的政策轉捩點。九 一一事件之後,中國政府開始不斷強調以恐怖主義為首的非傳統安全 威脅,提出了一系列官方文件,加強了這個領域的合作。對非傳統安 全問題的政策調整尤其是對反恐的強調普遍被認為是中美關係實現轉 折、走向穩定的關鍵。 25 重視非傳統安全合作有助於推動中國與東盟關係的合作,同時消除 了美國擔心亞太同盟體系瓦解的憂慮。 五、以 10+3 作為亞洲區域合作的主要方式 在 10+3 框架內,一系列機制得以進一步鞏固和加強。東亞峰會 (EAS)始於 2005 年 12 月,中國認為東亞峰會應是 10+3 進程的一個提 升,因此應繼續最為一個亞洲機構而存在,而日本為了牽制中國,希 望把印度和澳大利亞牽扯進來,使之成為更大的組織,因而在很大程 度上脫離了峰會的目標。美國也很關注這個新組織,對其是否會對美 國利益產生負面影響和削弱美國在亞洲的影響力十分關注,當中國發 覺東亞峰會不可能根據初衷來建立的時候,中國的想法有所變化,接 受了東協為東亞峰會吸收成員所確定的原則,還試圖減輕美國隊這一 新地區組織的憂慮,在整個過程中,中國進一步認識到美國和日本因 素起到關鍵作用,因而強調東亞峰會將有一個透明的程序, 「開放的地 區主義」原則應得到遵守。對中國來說,東亞峰會是讓地區內國家在 重要事務上開展對話的新平台,它不會也不應該取代 10+3 合作,相反 地,兩者應共存和平地推進。. 25. 孫學峰、陳寒溪(2006), 〈孫學峰 陳寒溪:中國地區主義政策的戰略效應〉。. 30.

(42) H. 中國推動東亞區域整合,大綠學者門洪華認為可獲得如下的戰略 利益:第一,全面提升與東亞國家,尤其是東協國家的關係,消除「中 國威脅論」,並將之轉化為「中國機遇論」、 「中國貢獻論」 ,從而為中 國建立戰略依托帶創造輿論基礎;第二,牽制日本和美國,從而在東 亞構築大國合作的均衡框架;第三,阻止台灣擴展東南亞空間的圖謀, 為兩岸經濟融合創造條件;第四,為中國國內市場的整合提供條件, 進一步促進西部大開發的建設,為中國國內統一市場的建立創造條件; 第五,為創設和主導地區國際制度創造基礎,從而奠定中國崛起的地 區性根基。 26 堅持東盟在地區主義進程中的主導地位,既滿足了東盟國家的核 心利益,同時避免了大幅度削弱美國的地區影響力。 目前來看,中國在東亞「和平崛起」的因素之一是其透過區域化 發展的國際趨勢,逐漸 累積了其在東亞經濟與政治的實力。1997 年的 東亞金融危機給中國實現「負責任的大國」之形象;區域化的壓力, 提供中國 在區域活動的舞台;而美國在國際上實力的透支,則給予中 國 在東亞區域崛起的空間。 此後,中國開始於各種重要場合全面發展有關「和諧世界」的相 關論述。從消極面來看,中國由「和平崛起」、 「和平發展」、 「與鄰為 善、與鄰為伴」 、 「和諧世界」到目前習近平主政時期強調「親誠惠容」 搭配「一帶一路」(即「絲綢之路經濟帶」與「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向外輸出「亞太夢」等對外論述之發展,其主要目標之一即係在尋求 更高之戰略制高點的過程中,淡化自 1990 年代以來外界因 「中國崛起」 對中國戰略敵視與疑慮的升高。. 26. 門洪華(2005), 〈國家主義、地區主義與全球主義一兼論中國大戰略謀劃〉 , 《中國外交》 ,頁 9。. 31.

(43) H. 從積極面來看,亦可發現目前的中國已不再滿足於國際體系「參 與者」的角色。隨其「綜合國力」的大幅提昇,中國已進一步以國際 體系「建設者」的姿態,嘗試從其傳統價值出發,積極提升中國在「軟 實力」(softpower)方面的論述能力與話語權,藉此推展所謂中國版的「普 世價值」 ,以為中國客觀物質力量的提升,找尋來自國際與國內可長可 久之主觀思想價值上的支持基礎。27. 第三節. 韓國與其他國家簽訂FTA之目的. 1990 年代上半期韓國透過擴大內需,出口依賴度有所降低,但外 匯危機以後,出口比重反而呈現遞增趨勢,使以出口為主導型產業結 構為基礎的經濟對外依賴度的增加,無疑衍生韓國經濟易受外部變化 影響的隱憂。 九零年代初期對外經貿政策雖以多邊協商(WTO)為主,對於區 域主義的發展一向持保留態度。自 1997 年東亞金融危機後,東亞區 域主義盛行,金大中總統認為區域自由貿易協定的締結有助於多邊貿 易自由化的發展,由過去的保守、被動轉換為積極,開始嘗試推動區 域及雙邊的 FTA 協議。這種態度的轉變除了韓國主要的貿易夥伴持續 投入自由貿易協定的締結風潮以外,而其後繼之韓國總統, 不論是同 為進步派理念的盧武鉉政府,亦或是保守政黨的李明博或是現任的朴 槿惠總統, 都持續地將「推動 FTA 政策」 ,視為帶動韓國產業轉型的 重要經濟布局。. 27. 葉長城(2015), 〈中國加速推動參與亞太區域經濟整合的談判目標及對其總體經濟可能影響之研 析〉 , 《中華經濟研究院》 , 【線上資料】 ,http://web.wtocenter.org.tw/Page.aspx?pid=262754&nid=250, 2015/4/23。. 32.

(44) H. 主要的原因,在於韓國長期的發展型國家體制建立了龐大的尋租 體制,政府與企業之間存在千絲萬縷的政商關係,金大中政府由多邊 主義轉向衝擊更為為明顯的區域主義,主要動機即在利用國民對於經 濟改革的支持,開放韓國國內市場。在此一原則下,韓國政府除了修 正原來的貿易政策以外,在政府組織上,仿效美國貿易代表署(Office of the United State Trade Representative, USTR)的設置,在外交通商部 之下建立了部長級的「通商交涉本部」 (Office of the Minister for Trade, OMT) ,專責政府多邊官僚事務協調與對外貿易談判。通商交涉本部主 司自由貿易協定業務,除了設立「FTA 交涉代表」以外,尚有 FTA 政 策局及 FTA 交涉局,專責多軌式 FTA 政策的推動。另外,為了強化國 民對於 FTA 的認識,後來增設了「FTA 國內對策委員會」 ,以利政府 推動符合民意之 FTA,以研究有利國民福利之 FTA,並化解國內對於 FTA 的反對勢力。 除了組織改革以外,韓國政府也積極強化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的推 動,以 1998 年韓國第一次洽簽自由貿易協定的智利為例,為了強化自 由貿易協定簽署的順利,韓國政府特別成立了跨部會貿易政策協調委 員會,並且成立特別工作團隊,內含市場進入、貿易規則、服務業、 智慧財產權與法律程序等 5 個小組,並且同時與美國、日本、紐西蘭 及泰國研議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的可行性,以求韓國–智利自由貿易協定 的洽簽模式可以應用到其他雙邊自由貿易協定(Park and Koo, 2007b: 263)。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韓國在此一階段的自由貿易推動策略仍 屬謹慎,在積極與東亞區域國家進行貿易協定締結之前,為了避免國 內的反對者以及顯然而見的政治成本,金大中政府選擇雙邊貿易總額 佔韓國貿易總額僅 0.63%的智利作為第一個簽約國家,仍然希望在降低. 33.

(45) H. 國內衝擊的情形下逐步開放國內市場,以化解可以預期的政治衝擊 (Robertson, 2012: 473)。 韓國政府希望能「以韓國為核心,連結美國、EU、ASEAN、中國、 日本等占韓國貿易額的九十%的五 大經濟」 。FTA 戰略的設定,將幫 助國內中長期產業政策的設定,因為 FTA 的協商與談 判將影響到國 內產業結構,因此為了能有效擬定提高產業附加價值的中長期產業政 策, 有必要設定明確的 FTA 締結戰略(外交通商部,2004) 。在「FTA 推動路線圖」中羅列出韓國選定 FTA 締結國的四個基準,包括了:1. 經濟上的適切性、2.政治外交上的意含、3.對方締結的意願,以及 4. 能幫助韓國與主要大型經濟體進行 FTA 簽訂的國家。依此判準,韓國 政府希望締結FTA的國家主要分成兩類,一類是諸如:智利、墨西哥、 新加坡等國家,這些國家與韓國同樣對世界開放與朝向經濟自由化發 展,而韓國必須防禦其輸出市場之國家,與這類國家簽 FTA 可向世界 宣示韓國自由化的意志;第二類則是與推動韓國經濟結構調整以及東 北亞產業分工相關之國家,主要就是日本與中國。若按照時程的規劃, 短期優先推動韓日 FTA,還有新加坡、ASEAN、加拿大、EFTA 與墨 西哥的 FTA。被列為中長期締結目標的,則包括了中國、印度、美國、 歐盟、韓中日、EAFTA、MERCOSUR 等大型經濟體。28 中韓 FTA 是中國第十三個國際間 FTA 協定,也是迄今中國和外國 達成的最大規模 FTA,就人口和 GDP 總量而言,中韓 FTA 的規模在 全球範圍內也是屈指可數的。兩國間將逐步實現貨物、人員、資本自 由來往,從而避免同質惡性競爭,促進兩國產業調整和經濟發展。 最初,中韓兩國更感興趣的,是和日本共同構建中日韓三國自貿 區,但因為中日、韓日關係的一波三折,和日方對加入這一自貿區態. 28. 董思齊(2014),<韓國 FTA 政策轉變的政治分析>,《台灣國際研究季刊》,2014 年 4 月,頁 7-8。. 34.

(46) H. 度反复,自 2004 年 9 月“東盟+3”經濟首腦會議起,中韓兩國就開始嘗 試單獨討論雙邊 FTA 問題,2006 年 11 月 17 日 APEC 長官會談期間, 中韓兩國經貿部門達成協議,決定自 2007 年起,召開中韓 FTA 產官學 聯合研究活動。2012 年 5 月 2 日,中韓開啟 FTA 協商宣言在北京正式 發表,至 2014 年 11 月 10 達成協議前共進行了圍繞 22 個核心領域的 14 輪談判,協商密度之大,談判效率之高,都是罕見的。這表明了兩 國政府、商界推進 FTA 落實的意願和熱情。 自朴槿惠總統上台後,中韓雙邊關係明顯升溫,早日達成 FTA 協 議並落實實施,對中國而言,可以就近和一個有實力的強大經濟體達 成密切聯繫,拓展中國產業、市場的空間和緩衝餘地,對韓國而言, 一方面可在中日韓地緣三角中獲得更有利的地位,另一方面,同時和 中國進行 FTA 談判的亞太國家、地區不在少數,誰率先落實,誰就在 龐大的中國市場門口領到了一張可提前入場的“VIP 優惠券”。 中韓同為世界經濟體系內的貿易大國,在不少出口領域內互為上 下游,中韓 FTA 的達成,有助於這兩個出口大國間避免同質惡性競爭, 並實現優勢互補,對中國“一帶一路”戰略在全球市場的展開,可起到 如虎添翼的作用。. 35.

(47) H. 第四節. 台灣積極與中國簽訂ECFA之原因. 1980 年代以來出口貿易即是台灣經濟成長的主要動力,1987 年台 灣出口總額為 53,753.7 百萬美元(佔 GDP52%),1995 年激增至 113,342.0(佔 GDP41.3%) ,2000、2005、2010、2011 年台灣出口依存 度分別為:46.6%、54.4%、63.8%、66.1%。面對國際需求的大幅萎縮, 民間消費與企業投資都隨之下降,2009 年台灣的經濟成長為-1.8%, 2010 年金融海嘯稍緩,經濟成長力道返漲至 10.7%,但受歐債危機波 及,2011 年又下降至 4.04%(見圖表 1)。. 圖 2 -1. 2007-11 台灣 GDP 構成與成長.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2012b) 註:2011 年經濟成長為預估值. 因此,面對金融危機衝擊,顯現台灣經濟的結構性問題有:一、 出口產品組成過度集中於 ICT 產品;二、出口地區由歐美移至東亞, 而亞洲區域內生產鏈仰賴出口,與全球景氣連結;三、以製造業為主 的產業結構附加價值逐年下降。根據經建會的計量分析,外需變動影 響出口變動下,全球金融危機對台灣實質 GDP 變動的衝擊在 2009 年 3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Taiwan..

Feng-Jui Hsieh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Hak-Ping Tam (Graduate Institute of Science Education,. National Taiwan

2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Counseling / Institute for Research Excellence in Learning Science,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Research on embodied cognition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03/2011 receiving certificate of Honorary Chair Professor from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mp; Technology... 05/2013 receiving certificate of Honorary Chair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Taiwan..

2 Department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ational Chung Hsing University, Taichung, Taiwan.. 3 Department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ational Tsing Hua

Department of Physics and Taiwan SPIN Research Center, National Changhua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Changhua, Taiwan. The mixed state is a special phenomenon that the magnetic fie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