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合作學習的基本概念

本節旨在探討合作學習的基本概念,先析論合作學習的定義與內涵,再探討 提倡在國中適合推行合作學習的原因。

一、 合作學習的定義與內涵

為釐清合作學習的基本概念,以下茲就合作學習的定義及合作學習的內涵兩 部分加以探討。

(一) 合作學習的定義

國內外皆有學者對合作學習提出定義,Slavin (1995)提出合作學習是一種有系 統、有結構的教學策略,在合作學習中,教師將不同能力、性別、種族的學生,

分配於小組中一起學習,鼓勵小組成員互相協助,以提高個人的學習效果並共同 達成團體的目標。其並認為合作學習被視為是可提升學生高層次思考能力及培養 學生合作精神的一種教學方法,其可讓學生於學習中分享自己的想法,以團隊合 作方式達到成功的目標,藉此可提供學生討論和實踐技能的機會,亦可補充老師 教導的內容。

Slavin(1991)指出合作學習有三個核心概念:小組目標、個人績效及公平的成 功機會,小組目標能鼓勵學生互助合作,當別人成功時自己也有好處;個人績效 讓每位學生知道要為自己的學習負責;公平的成功機能讓所有的學生,無論過去 成績如何,都有一樣的機會為自己爭取獎勵,而合作學習的方法很多種,但皆是

12

要讓學生在小組或團隊裡能分享自己的想法、一起合作、互相幫助及負責彼此的 學習。另外,Johnson 和 Johnson (1999)認為,合作學習是指學生於小組相互鼓勵 努力學習,成員為達成共同的目標而需攜手共進,其乃強調所有的學生都能對小 組有貢獻,且集體的成果能大於個體,亦即,團體工作的成效會比單獨一個人工 作時高。

黃政傑、林佩璇(1996)提出合作學習是一種合作型態的教學,學生透過小組 能相互溝通並進行討論,且能一同接受肯定與獎賞,彼此形成命運共同體,此可 養成學生積極互助的學習態度。張新仁(2014)指出合作學習是強調「以學習者為 中心」,提供學生主動思考、相互討論和小組練習的機會,讓教學不再侷限於教 師直接教導,而是強調讓學生形成學習小組,透過組內合作的方式學習,以能精 熟學習內容及建構知識,目前合作式學習已發展出許多適用於不同年級、不同學 科、不同學習目標的教學策略。王金國(2011)認為合作學習是一項多功能的教 學法,教師們可在教學中適時使用,藉此可發展個別化、競爭式學習所無法達成 的教學目標,而為能培養學生合作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已有愈來愈多 的教師在教室中設計合作學習的活動,期望學生能在合作中學習。王金國(2011)

進一步指出,合作學習只是一項統稱,目前已發展數十種型態的合作學習法,且 合作學習與一般分組學習最大的不同在於,合作學習中的小組成員彼此間具有積 極互賴的關係,此乃合作學習的核心精神。

綜合以上國內外學者對合作學習的見解,研究者歸納合作學習的定義為:第 一點,合作學習是一種有結構、有系統的教學方式,實施的方法有很多種,但皆 強調要讓學生能透過組內合作的方式互相協助並共同建構知識。第二點,教師將 學生進行異質性分組,讓學生能在結構化的環境中,形成相互依賴的關係,以能 進行合作式的學習。第三點,合作學習不等同於一般的分組學習,於合作學習中,

小組成員是彼此能進行溝通、討論及分享活動,且擁有積極互賴的關係。第四點,

合作學習可適用於不同年級及學科,目前已發展數十種不同型態的合作學習法,

13

此是可作為培養學生合作能力及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教學策略。

(二) 合作學習的內涵

針對合作學習的內涵,以下茲就其基本要素、特色、合作學習中教師的角色 及任務分述如下:

1. 合作學習的基本要素

Johnson 和 Johnson (1999)認為並非所有的分組學習皆是合作學習,其具有五 大基本要素:(1)積極的互賴關係:小組成員為使工作能互益並達到共同的學習目 標,需建立積極的相互依存關係。而在增強積極的互賴關係方面,教師可以使用 共同的獎勵機制(如,當組內的所有成員在測驗中都達 90%的正確率時,每個人 都可加 5 分);(2)個人責任:合作學習的目的是為使每個成員成為一個更強的個 體。透過與同伴的學習,可使他們表現的比單獨一人時更好。而為確保強化每個 成員的學習,學生則需單獨負責做自己分內的工作;(3)面對面的助長式互動:組 內的學生可以透過解説、協助、支援、鼓勵及讚美彼此的努力來助長並實現彼此 達到成功學習的目標。而為使面對面的互動產生效用,小組的大小需要是小的;

(4)小組合作技巧:要使合作達到成效,學生需有人際和團體運作的技能。將不熟 練社交技巧的個人置於小組內,僅告訴他們要合作,這並不能確保他們能夠有效 地這樣做,因此,教師必須教導學生有關領導、決策、建立信任、溝通和衝突管 理的技能;(5)團體歷程:團體歷程即是小組成員們討論如何更恰當達到團體目標 及維護有效工作關係的歷程。小組需要陳述那些成員的行動是有用或無用的,並 做出繼續或改變哪些行為的決定。當彼此相關的事出現困難時,學生們必須參與 小組討論,共同辨認、界定並解決問題。

2. 合作學習的特色

針對合作學習的特色,張新仁等人(2013)指出其具有以下幾點:(1)常採異質 性分組:教師考量學生學習成績或表現、性別、族群、身心特質、多元智能及同儕

14

關係等因素進行異質性組合;(2)重視正向的相互依賴:重視組內同儕間能互動與 互助,並形成榮辱與共、唇齒相依的學習氛圍;(3)強調個別負責:在學習過程中 組員要彼此協作,但學習的結果則強調學生要為各自的學習結果負責;(4)均等的 成功機會:個人是與自己競爭,而非與他人比高下,只要努力就有相同的、公平的 成功機會;(5)加強合作技巧:合作技巧是許多合作學習成功或失敗的關鍵,學生 並非天生知道如何與人合作,因此,須著重教導學生的合作技巧,讓學生更有效 參與小組學習、發揮集體智慧,以能提升學習成效。

3. 合作學習中教師的角色及任務

針對新舊教學典範的差異,Johnson 和 Johnson (1994)於其《Cooperative learning in the classroom》著作提出了其看法,如表 2-1 所示:

表 2-1

新舊教學典範的比較

舊的教學典範 新的教學典範

知識的生成 知識由老師傳授給學生 知識乃由學生與教師共同建構而來 學生的角色 學生猶如容器,由老師填滿 學生主動參與、發現、建構及吸收知識 教學的目的 將學生分類 培養學生的能力及才華

彼此的關係 以自我為中心,學生個人與 同儕、教師間無依存關係

重視建構學生與教師間、學生與學生間 積極的依存關係

學習的情境 競爭的/個別的 教師須建構及經營合作的學習環境,使 學生能以小組的形式共同為團隊努力 學習

教學的假定 所有專家都能教 教學是複雜的,教師需受相當的訓練 知識的獲得 應用科學的方法獲得知識 與別人互動,經磋商的方式獲得知識 認識論-知

識的觀點

著重邏輯科學 知識並非被動的接受或吸收,而是建構

學習的模式 記憶 相關聯

風氣 相似/無變化的文化 變化且尊重個體/多樣化

註:新舊教學典範的比較。取自: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the classroom(p.102), by Johnson D.W., Johnson R.T., & Holubec E. J, 1994, Boston: Allyn & Bacon.

合作學習與傳統教學相較,黃政傑、林佩璇(1996)認為,傳統的教學是以教 師為中心,教師為知識的傳遞者、班級秩序的維護者、思想的啟迪者,而在合作

15

學習中,教師非唯一的知識來源,教師的工作主要在於提供不同的方法讓學生能 從不同的學習資源中進行學習工作。

而 Slavin (1991)指出,從前,安靜的教室被認為就是學習的教室,教室被期 待安靜到連一根針掉在地上皆能被聽到,而於今日,許多學校鼓勵使用的是能促 使教室出現嗡嗡聲的方案,這就是「合作學習」,它鼓勵學生能討論爭辯、能有 不同的意見,且彼此可合作學習。

Esmonde (2009)研究發現,已有許多教師使用合作學習來改善他們學生的學 業成就、學習動機及對種族的態度,成功的合作學習仰賴老師能協助學生在適當 的團體結構中(如團體大小、獎賞制度、問題類型、學習資源)交互作用。在合 作學習的課程中,如果老師可以在特定的時機,配合學生的需要予以介入及協助,

學生則能在合作中產生學習效果,並獲得更大的效益。

Johnson 和 Johnson (1999)進一步提出教師可能用的只是傳統的分組學習,而 不是合作學習。教師必須瞭解合作學習的基本要素,而在進行合作學習時,教師 需進行以下任務:(1)作核心的決定:界定明確的課程目標、決定小組的大小、有 條理的將學生分配到小組、分配學生的角色、選擇適合該課程的材料及安排活動 空間;(2)說明任務和積極的相互依存關係:清楚地界定任務、教導學生所需的概 念和策略、具體說明積極的相互依賴關係和個人責任、給成功的標準和闡釋可使 用的社交技巧;(3)檢視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供執行任務的援助、協助增進學生 人際互動和合作的能力:老師需有系統地觀察,並收集每個小組的資料。當需要 時,老師須介入以協助學生能準確進行任務並能有效率地一起工作;(4)評估學生 的學習,協助學生的小組能運作得更好:仔細評估學生的學習及表現,並討論學

Johnson 和 Johnson (1999)進一步提出教師可能用的只是傳統的分組學習,而 不是合作學習。教師必須瞭解合作學習的基本要素,而在進行合作學習時,教師 需進行以下任務:(1)作核心的決定:界定明確的課程目標、決定小組的大小、有 條理的將學生分配到小組、分配學生的角色、選擇適合該課程的材料及安排活動 空間;(2)說明任務和積極的相互依存關係:清楚地界定任務、教導學生所需的概 念和策略、具體說明積極的相互依賴關係和個人責任、給成功的標準和闡釋可使 用的社交技巧;(3)檢視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供執行任務的援助、協助增進學生 人際互動和合作的能力:老師需有系統地觀察,並收集每個小組的資料。當需要 時,老師須介入以協助學生能準確進行任務並能有效率地一起工作;(4)評估學生 的學習,協助學生的小組能運作得更好:仔細評估學生的學習及表現,並討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