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究臺中市國民中學教師知覺實施合作學習之成效及影響教師實 施合作學習意願之因素。首先,敘述本研究的動機、目的與問題;其次,針對本 研究所使用的名詞進行界定;最後,就本研究的範圍提出說明。

第一節研究動機

如 何 挽 救 學 生 的 學 習 動 機 , 找 回 孩 子 渴 望 學 習 的 眼 神 呢 ? 佐 藤 學 教 授 (2006/2012)提出學生「從學習中逃走」的現象,係指學生對學習失去興趣或動機,

雖然其坐在教室卻沒能積極參與學習。而 2014 年《親子天下雜誌》在(翻轉教育)

中指出,升學制度的修正無法改變學生從「學習中逃走」的危機,最重要的是進 行教學技術的革命才能挽救學生的學習動機、找回孩子學習的熱情。翻轉教學是 目前相當受關注之教學策略議題之一。近兩年的台灣已有許多現場的教師正積極 的翻轉教學,從自己的教室啟動改革,期能翻轉教育,「翻轉」的核心價值在於 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以學生為中心之學習(郭靜姿、何榮桂,2014)。

「突破傳統以教師為主的教學,轉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為教育改革目的之 一(陳金定,2007)。亦即期望透過教育能使學生為自我的學習負責、主動探索瞭 解自己,並能學習獨立及可具備合作的能力。教育是一種軟體的建設工程,吳清 山、林天祐(2009)認為,學校若徒有硬體建設而缺乏軟體的經營,則無法展現培 育人才的效能,因此,發展教育軟實力為重要課題,然而為能蓄積教育軟實力,

則須重視教師專業發展、營造校園卓越的文化、形象和特色,同時須鼓勵教師多 研究、多進修及形塑溫馨和諧的校園氛圍。

對於發展學校效能的關鍵,吳清山(2013)認為,在於提升學生學習成就,而 提升學生學習成就,帶好每一位孩子,乃為當前教育政策的施政重點,須讓每位 學生對學習有信心、能享受學習樂趣,而欲提升學生學習成就,一方面要有學理 支持,一方面要有政策支持,因政策有導引作用,亦有資源的投入。教育部為提

2

昇國民教育品質,發展學生天賦與興趣,於 2012 年起即推動「活化教學~分組合 作學習的理念與實踐方案計畫」,期望在常態編班架構下,引導教師採用適宜的 教學方法,讓所有學生能適性發展,而為能落實合作學習的理念,教育部於此計 畫辦理了「教室教學的春天—分組合作學習專業培訓工作坊」,以培訓國民中學 教師具備合作學習的專業知能,另編製「分組合作學習手冊」、錄製「分組合作 學習示範影帶」以能讓教師可充分理解合作學習的理念,亦期能藉以提昇學生學 習成效(張新仁、黃永和、汪履維、王金國、林美惠,2013)。

丘昌泰、李允傑(2003)指出,政策的執行是概念與藍圖不斷實現與改變的過 程。於國中推動「活化教學」是期望活化教師的教學方式,教師能運用豐富、趣 味的教學策略進行教學,並設計可吸引學生學習興趣的活動,進而提升國中教學 品質,「活化教學~分組合作學習的理念與實踐方案計畫」即為教育部為能推動 教師活化教學而推展的計畫之一。於 101 學年度有 131 所國民中學參與由教育部 倡導的「分組合作學習試辦計畫」,於 102 學年度全國已達 809 校參與「活化教 學~分組合作學習的理念與實踐方案計畫」(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2013a,

2013b)。於 103 學年度,已有學校主動公開授課,如新北市坪林國中於 103 學年 度即辦理了 9 場公開課,供全國各縣市之教師、校長及國教輔導團甚至國外參訪 團進行觀課及議課活動(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2014)。由上述可知,參與教 育部所倡導的「活化教學~分組合作學習的理念與實踐方案計畫」,乃是國中教 師可藉以活化教學進而改變教室生態的契機。而黃永和(2013a)認為重視社會互動 取向的教學將形成一股風潮,但其是否真能落實實踐於教室,為教室生態帶來真 正的改變,則有賴教育學者與教師們共同努力才得以達成。除此,黃永和(2013b) 提出,合作學習不僅止於學生間的學習,還包括教師、行政人員間的合作,學校 應成為合作的地方,而「教學」非僅是提供學生外在刺激、協助建構知識,而是

共同營造學習的環境。

陳金定(2007)指出,青少年遭遇問題時,通常不願意求助師長,怕被師長責

3

備或譏笑,因而轉向尋求同儕的支援,當青少年與學校格格不入時,經由同儕的 相互支持能緩和青少年的壓力與情緒、開拓青少年的思維,並可緩和青少年與學 校間的衝突。而林生傳(2005)認為,教師在教學上可運用國中學生對團體的從眾 行為,當「在團體中求表現」是青少年所尊崇的次文化;「自私自利不合群」為 學生所厭惡時,教育則可因勢利導,將學業活動設計如同運動一樣是為團體爭取 榮譽,而非私利競爭的事如「合作學習」,那麼青少年將較不會怠忽學業。針對 合作學習的優點,Slavin (1980)指出,合作學習此學習模式有助提升學生成就感、

自尊,並促使學生能關心彼此。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2013c)亦提出在眾多 教學策略中,合作學習除能有助提升學生學習成就,亦能增進學生學習動機、協 助學生學習合作及溝通的技巧,並有助於學生適性發展,是一項具備多項功效的 教學策略。

基於上述可知,「合作學習」是學校可藉以協助國中學生提升學習興趣及動 力的「紅蘿蔔」,亦是教師可藉以「善誘」學生看到知識魅力的利器;而當學校 教師與行政人員為實施合作學習而進行合作時,亦有助於營造優質的學習環境。

然而,相當引人好奇的是,參與「活化教學~分組合作學習的理念與實踐方案計 畫」之臺中市公立國民中學教師在實施合作學習後,對教師自身及學生造成了哪 些影響並產生了哪些變化?成效如何?因此,本研究擬藉以調查參與此計畫之臺 中市公立國民中學教師,希冀以明瞭教師於實施合作學習後,知覺其在協助教師 專業成長及促進學生學習等方面的成效,此乃研究動機之一。除此,不同個人背 景變項之教師於實施合作學習後,知覺其在協助教師專業成長及促進學生學習等 方面的成效,是否具有差異,值得加以探究,此為研究動機之二。

邁入新世紀後,教育改革已成為全球的運動,教育成為各國提升人力素質與 競爭力的重要指標之一,而教師於教育過程中扮演相當重要且多元複雜的角色,

教師的教學效能關係著學生的成長與學習,有效能的教學是能因材適性,讓學生 在教師的教導啟發下,充分發揮最大的潛能(吳宗立,2007)。吳清山(2014)指出,

4

活化教學是一種教學典範的轉移,也是一種觀念的轉變,要推動活化教學須先改 變教師的觀念,當教師承認需改變的事實,並願意接受改變時,才能減少推動活 化教學的阻力。而如何能翻轉教育呢?於《親子天下雜誌》中提出有三步:第一步 是「開放觀課」:打開每一間教室的大門,讓教師們親眼看到改革不是口號;第二 步是「教師調整角色」:教師把舞台讓給學生,教師由講台上的表演者,轉變為 教學的製作人;第三步是「找到夥伴」:有更多教師的加入,才是翻轉教育的關 鍵,且要培養下一代擁有怎樣的能力,得先培養教師,給教師更多嘗試的機會(張 義勤、陳雅慧,2014)。

合作學習雖是一項多功能的教學法,教師們可在教學中適時使用合作學習來 發展個別化學習或競爭式學習所無法達成的教學目標,但要教師改變或嘗試新的 教學方式可能會出現困難及受到一些因素所影響。從結構功能分析模式來看,林 生傳(2005)認為,當教育制度因應其他制度的需求而須改變,會讓教育人員感受 到角色緊張,並產生角色衝突,若欲恢復結構的和諧均衡,勢須經歷結構分化、

調整與重新檢討變遷的歷程,於演變的過程,能有助發現更多的知識。而 Siegel (2005)認為,教師以合作學習方式進行教學時,會受到學校及學生結構、舊有知 識、現有知識技能及課程特點所影響。但合作學習也可能出現實施的困難,如王 金國(2009)提出,相較於講述教學法,合作學習存在一些潛藏的問題,如班級秩 序管控不易、教學進度掌控不易及小組成員參與不平均等問題(王金國,2009)。

根據 Esmond (2009)研究發現,許多教師採用合作學習方法進行教學時,只是把學 生放入一個團體裡,這無法確保學生能成功的合作學習,成功的合作學習需教師 能給予學生適當的協助。

由上述可知,教師在實施合作學習前,需對如何實施合作學習具有相當的知 能,身處教育現場的國中教師在抉擇是否實施合作學習時,可能會受不同層面因 素所影響。而於國內以國中教師為對象,探討影響教師實施合作學習因素之實徵 研究甚少,研究者僅發現溫仕亘(2011)以新竹市國中教師為對象進行之研究

5

此,本研究冀望藉由調查以了解影響臺中市公立國民中學教師實施合作學習意願 之因素,此乃研究動機之三。除此,不同個人背景變項之教師於知覺影響其實施 合作學習意願之因素是否具有差異,值得加以探究,此為研究動機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