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合作學習的相關研究

本節主要對合作學習的相關研究進行探討,以充實研究者對研究主題的背景 知識,並了解以前的研究所做的情形與結果,以作為本研究的考量與省思。首先 探討合作學習研究的趨勢,再探究實施合作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最後探討影響 實施合作學習因素之相關研究。

一、 合作學習研究的趨勢

為瞭解有關國中教育階段合作學習的研究趨勢,研究者以「合作學習」、「國 中」為關鍵字,於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進行搜尋,經檢核研究主題及研 究對象後,截至 2014 年 12 月 1 日止,共獲得 140 筆資料,研究者將這些研究資 料歸納整理如下:

(一) 與國中合作學習相關論文發表的年代及篇數

就論文發表的年代而言,查得 140 筆相關文獻,研究者依年代及篇數繪製如 圖 2-1 所示,由圖 2-1 可知,就論文發表的年代而言,距今 20 年前即有國中教師

42

1995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論文發表年代

篇數

43

圖 2-2 應用合作學習於教學的研究篇數-依學習領域區分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繪製。

2. 以專家學者、教師為研究對象的相關研究:

於 140 篇論文中,除上述 137 篇,另 3 篇研究的議題分別為:透過推動合作 學習來探討一所偏遠國中教師專業成長的情形(王志偉,2014);探究新竹市國中 教師使用合作學習的影響因素及行為(溫仕亘,2011);建構適用於國中生的合作 學習非學科能力評量指標(柯麗妃,2014)。

二、 實施合作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

研究者探究上述 137 篇以學生為對象之實徵研究後發現,眾多研究者關注的 焦點為實施合作學習之成效,以下茲就不同教學領域實施合作學習之成效,分析 說明如下:

(一) 合作學習應用於【語文領域】教學之成效

有關國文科的相關研究有 6 篇(施頂清,2000;曹美惠,2008;劉瑞芬,2007;

鄭書城,2012;鍾敏蓉,2014;鍾雅君,2014),研究者探究此 6 篇相關研究後,

將其有關成效的發現分析列表如 2-2 所示。由表 2-2 可知,此 6 位研究者經實驗 或行動研究後發現,將合作學習運用於國文科教學後,分別在提升其任教班級學 生之學業成就、學習態度、班級氣氛、學習動機、理解能力、學習滿意度,及教 師專業成長等方面有正向的成效。從實施的歷程來看,以曹美惠 (2008) 實施合

語文(國文 6篇+英文 39篇) 共

45篇 數學 33篇

自然與生 活科技 36

社會 4篇 藝術與人

文 9篇

健康與體

育 8篇 綜合活動

2篇

44

45

46

於小組有競賽機制,會想替小組盡一己之力,不但上課能專心,且積極參與小組 討論活動,學生間產生了積極互賴的關係,學生在如此愉悅的環境中學習,提升 了學習興趣,但其在實際教學現場仍有遭遇的問題,如教學時間的掌控、學習單 題型的設計、學生對課程內容的不熟悉及有部分學生學習機極度不足等問題。

(二) 合作學習應用於【數學領域】教學之成效

於數學領域有 33 篇相關研究(方靜丘,2003;王永賢,2004;朱瓊芳,2006;

李曉翠,2007;林千惠,2009;林姵君,2005;林玲誼,2007;林嘉麗,2008;

姚志成,2009;施佩君,2014;洪佩雲,2005;洪鳳君,2006;紀豐裕,2003;

范聖佳,2002;袁崇敏,2007;梁鴻笠,2013;郭逸民,2013;陳弘昌,2013;

陳佩真,2014;陳怡君,2013;彭兆宇,2013;黃俊程;2010;黃晶雅,2013;

黃湘雅,2012;廖雪華,2003;廖碧珠,2006;劉羽恬,2012;劉晏如,2010;

蔡尚峯,2009;蔡盈源,2003;鄭秀珍,2009;謝立人,2002;魏淑卿,2003),

研究者經探究數學領域相關研究後,以下舉列 6 篇近六年相關研究並將其有關成 效的發現列表如 2-4 所示。

由表 2-4 可知,此 6 位研究者經實驗或行動研究後發現,將合作學習運用於 數學領域教學後,分別在提升其任教學生之學業成就、學習態度、學習興趣、理 解層次、同儕互動、合作精神、主動向他人請教等方面有正面的成效,除此還有 助減低學生對數學的焦慮、發揮補救教學的功效,及有助教師專業成長。從實施 歷程來看,以實施合作學習十二週的鄭秀珍(2009)所發現的成效層面最廣。而 時間最久的彭兆宇(2013),於歷經八個月的行動研究後發現,實施合作學習後在 協助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生主動向他人請教及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等方面有成效,

由此可知,在培養學生主動的學習態度及協助教師專業成長方面,經較長一段時 間的實施歷程後,能顯現其成效。

47

48

49

50

另外由學生給予的回饋單得知,學生認為合作學習的缺點有上課秩序較為吵鬧、

某些組員不參與小組活動、學生於進行小組活動時,雖能做好自己的工作,但在 與他人相處的合作技巧,則需教師另設計活動以能協助其學習合作的技巧、教師 有沉重的教學進度壓力,但合作學習有其實施步驟及教學流程,因而會產生教學 進度落後的問題。

(五) 合作學習應用於【健體領域】教學之成效

有關健體領域的研究有 8 篇(王泓翔,2012;林淑婷,2014;邱茂盛,2009;

陳傳吉,2005;黃筱卉,2010;劉岳靆,2013;劉芯綺,2009;蔡博昆,2011),

研究者經探究健康與教育領域相關研究後,以下舉列 6 篇相關研究並將其有關成 效的發現列表如 2-7 所示。

由表 2-7 可知,此 6 位研究者經實驗、行動研究或實驗輔以質性研究後發現,

將合作學習運用於健康與教育領域教學後,分別在提升其任教學生之學業成就、

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學習興趣、品格行為、自信心、創造力、專注力、好奇心、

克服困難的勇氣、同儕關係、師生關係等方面呈現正向的成效,除此,其學生亦 能樂於尋求他人的協助。從實施的歷程來看,以陳傳吉(2005)進行八週共 24 堂 課的實驗研究輔以質性研究所發現的成效層面最廣。除此,進行八週共 16 堂課實 驗研究的黃筱卉(2010)與其他研究者相較,另發現,實施合作學習有助提升學 生的自信心、專注力、創造力及好奇心。

51

52

53

除上述國內已有對合作學習成效有諸多研究發現,國外研究者 Salako、Eze &

Adu (2013)隨機抽取 126 位中學學生進行 30 種測驗,其研究結果發現,當教師改 變其教學策略時,以合作學習策略與傳統指導策略相較,合作學習在協助來自不 同種族和文化群體於學業成就上較有效,且當學生彼此合作時,學生能自然的成為 活躍的學習者,其能提供學生相互學習的環境。

Zakaria、Solfitri、Daud & Abidin (2013)採用實驗法進行合作學習對中學學生 數學學習成就影響之研究,其研究發現於實施合作學習後,合作學習組的學生在 數學成績表現上優於傳統學習組,且合作學習能夠增進學生的理解力,及培養他 們的自信心。

Gillies & Boyle (2011)對 7 位採用合作學習進行教學已有兩年經驗的老師進行 訪談。其研究發現:1.所有的教師都認為用此種方式教學,使他們的課堂變得有 趣,也讓他們對教學感到更有信心,他們並學會與同伴密切合作;2.此 7 為老師 表示,班上的孩子在合作學習的歷程中學到了更多。

Slavin (1995)亦指出,經由許多研究發現,合作學習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成 效,促進同儕關係及提高學生的自尊心;促進學生思辨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及 統整應用的能力;促進不同背景的學生學習,例如種族、社經等,學生之間的人 際關係學習及培養合宜的社會技能。

綜觀上述國內外之研究得知,合作學習應用於國中課程教學能對學生、教師、

學校產生相當多面向的成效,如:1.在教師方面:有助教師專業成長、對教學感到 更有信心、學會與同伴密切合作;2.在學生方面:有助提升學生學業成就、學習態 度、學習動機、學習興趣、創造力、理解能力、論證能力、批判思考能力、溝通 表達能力、蒐集及整理資料的能力、專注力、自信心、學習信心、好奇心、同儕 互動關係、師生互動關係、合作的精神、合作的技能、克服困難的勇氣、品格行 為、班級氣氛、學習滿意度;亦能有助學生主動向他人請教問題、樂於尋求他人 協助,並減低學生的學習焦慮,學生能對合作學習持正向肯定的態度;3.在學校

54

方面:有助減緩成績雙峰現象、使學生對學習環境產生較佳的感受力,且其能發揮 補救教學的功能。

根據上述之國內、外研究結果顯示,於國中實施合作學習後,在促進教師專 業成長、提升學生學習之成效已有相當之發現。因此可進一步藉由研究深入探究 於教育現場之教師在實施合作學習後,知覺其在協助教師專業成長方面的成效,

如:教學能力與人際互動關係;在促進學生學習方面的成效,如:學習表現與人 際互動關係等。

三、 影響實施合作學習因素之相關研究

經探詢有關影響實施合作學習因素之相關研究,發現溫仕亘(2011)乃以新 竹市國中教師為研究對象,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探討國中教師使用合作學習的 影響因素及行為,獲得之結論如下:1.影響教師使用合作學習的因素不會因性別、

年齡、教學年資、學校規模不同而有所差異;2.教師使用合作學習的現況不會因 性別、最高學歷、教學年資、擔任職務、學校規模不同而有所差異;3.最高學歷 為專科大學的教師受「學生素養」與「整體影響因素」的影響為正向,且顯著高 於最高學歷為碩士的教師;4.任教領域藝術與人文的教師受「實施時間安排」的 影響為正向,且顯著高於國文及社會科的教師、任教領域綜合活動的教師受「實 施時間安排」的影響為正向,且顯著高於國文科、社會科及自然科的教師、任教 領域健康與體育的教師受「實施時間安排」的影響為正向,且顯著高於社會科的 教師;5.兼任行政的教師受「學校行政激勵」的影響為正向,且顯著高於兼任導 師的教師;6.研習時數 6 至 10 小時、11 至 20 小時與 21 小時以上的教師受「教師 素養」方面的影響為正向,且顯著高於研習時數 5 小時以下的教師。另外,研習 時數 6 至 10 小時的教師受「實施時間安排」、「學校行政激勵」、「同事影響」、

「整理影響因素」四方面的影響皆為正向,且顯著高於研習時數 5 小時以下的教 師; 7.31 至 35 歲的教師在「教學評量」方面,總表現顯著高於 51 歲以上的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