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合作學習教學法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合作學習教學法

壹、 合作學習教學法的涵義

Slavin(1990)指出合作學習是一起共同學習,且為自己與組員的學習負責。

在合作學習中強調團體目標與團體成功,且只有團隊中的每個人都學習到被教導 的知識才能達到成功。Olsen and Kagan(1992)指出合作學習是以小組組織起來 的學習活動,學習有賴於小組中的學習者在結構化的小組中,經由社會互動來交 換訊息,而且在小組中每個學習者為自己的學習負責,並且被激勵要促進其他組 員的學習(引自 Richards and Rodgers,2001)。黃政傑、林佩璇(1996)指出合作學 習採異質分組,每組 3~6 人,在分組學習中互相指導、協助。一方面學生互助 促進學習,另一方面增進學生社會技巧的學習。Jonhson & Jonhson(1999)指出 合作學習是一種利用小團體的教學方法,班級成員採異質分組學習,使學生盡自 己與組員最大的努力來一起合作學習。學生藉由組內合作與組間合作來互動學 習。合作學習可以是班級或學校層級的合作學習。簡妙娟(2003)指出,合作學 習是一種有結構、有系統的教學策略,教師依照學生的能力、性別、家庭背景等 因素,將學生分配成異質性的小組,透過小組獎勵及個人獎勵的方式,使學生在 合作學習的情境下互相幫助共同學習,以提升個人的學習成效,並達成團體的共 同目標。Yuan Jing(2010)指出,合作學習是一有系統的學習方法,可使學生在異 質小組中,團隊合作以達成小組學習目標和依據整組的成就表現獲得獎賞。教育 部國中小教學資源研發中心(2012)指出「合作學習」是一種教學型態,是指 2 位以上的學習者,透過彼此的互動互助及責任分擔,完成共同的學習任務,或達 成共同的學習目標。這種教學方式著重學習者的參與,及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 設計,提供學生主動思考、共同討論分享或進行小組練習的機會,使教學不再侷 限於老師的直接教導。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研究者綜合歸納上述國內外學者與教育主管機關的看法,整理出合作學習是 種有系統的教與學的策略與活動,在教室中安排異質學生組成小組,面對面互相 支持、討論、溝通,以同儕合作的方式積極促進學習,教師並利用酬賞制度,增 強學習行為的結果與學習活動的參與度,以達成個人與小組的學習目標,增進學 生社會互動技巧。

合作學習已發展出許多的教學策略,這些策略都包含六項基本要素,包括:

(Jonhson & Jonhson, 1999;Richards and Rodgers, 2001;簡妙娟,2003;黃政傑、

林佩璇,1996)。

一、 異質分組(mixed-ability/traits teams)是指合作學習以二至四人為最佳的 小組規模,組員可以過去學習成績、種族、性別、同儕關係等不同特質加以異質 分組,使不同特質的學生可以截長補短、互相學習與尊重。

二、 積極的目標與任務相互依賴(positive goal and task interdependence),是指 合作學習的各組組員間有共同須完成的目標與須合作的任務,所以重視團體間榮 辱與共、脣齒相依的情感,組員間互相扶持與學習,且每位組員各自擔任不同的 角色,例如小組長、資料長ˋ觀察長等,各自分工承擔責任。

三、 面對面的積極互動(face-to-face positive interaction),是指學生藉由合作 學習小組有機會積極與同儕切磋學業,可以共同討論、解答問題、完成指定作業。

四、 個人的績效責任(individual accountability),是指合作學習兼重學習過程 協作與學習結果各自負責的主張,方式可以為分開進行小考、隨機抽選組員口試 或小組報告上註明每位組員的貢獻等。

五、 社會技巧(social skill),是指合作學習成功的先決條件是,學生要有合作 技巧以確保成功的互動與有效的參與小組學習,教師可教導學生的合作技巧有專 注、傾聽、輪流發言、主動分享、對事不對人、互相鼓勵、如何領導他人與接受 領導等。

六、 團體歷程(group processing),是指學生藉由反省自己在團體中的表現,

與從觀察結果中回饋,以增進團體效能。

相對的,傳統教學法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張靜嚳(1996)指出傳統 教學有四大優點:簡單方便、經濟快速、省時省事、可以應付考試;但是傳統教 學也有效率低、效期短、適用於範圍小與低層次的學習等缺點,教師須多次講解,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學生多次練習才有點效果,但辛苦教會、學會的東西很快又消逝無蹤。傳統教學 在對象上,較適合前段學生或程度高且意願強的學生;在內容上,較適合低層次 內容的學習,例如國小認字和數數等一些比較具體或僅靠記憶和練習就可以學習 的教材。此外,傳統教學忽視學生具有獨立的人格和持有個人獨特的經驗和知 識,容易造成前段學生學會善於做正確的考試反應,後段學生學會善於反抗或放 棄學習。高廣孚(1989)傳統教學法忽視學生的興趣、需要和能力,忽視學生品 德、人格和理想的陶冶,忽視知識與技能的應用指導。

我國在 103 學年度實施「十二年國民教育」,重視的是國教品質的升級,讓 每位學生都可適性發展(教育部,2014)。各級學校在常態編班的架構下,各班 級學生存在明顯的個別差異,教師應採用合宜的教學方法,提供所有學生相同的 成功機會,以消彌學生在學習成就上的「雙峰現象」,特別是國語、英語和數學 等學科。由於「分組合作學習」加入學生同儕互動,因此,教學流程的複雜度較 高,教師更需展現教學專業,事前妥善規劃與備課,同時也要引導學生合作的技 巧。Nauert(2011)研究指出具備人際溝通技巧的學生,出社會之後適應較佳,

較能獲得成功。

研究者參考 Johnson & Johnson(1999)對合作學習團體與傳統學習團體的比 較,整理後如下表 2-1:

表 2-1 合作學習團體與傳統學習團體比較之整理

合作學習團體 傳統學習團體

高度互賴 低度互賴

成員負責自己和他人的學習 只為自己學習負責

聚焦在個人與小組聯合表現 聚焦只在個人表現

團體和個人績效均重,注重高品質工作 只重個人績效

組員互相促進成功。一起工作、互助、支持彼此努力

學習 個人學習與他人很少有關

成員分享領導地位 領導者指揮成員

重視小組工作技巧;強調小組成員的社會技巧 忽視小組工作技巧

重視團體高品質的工作歷程 無團體歷程

重視小組工作效能,強調持續進步 獎勵個人成就

資料來源:Johnson & Johnson(1999). 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 Cooperative, Competitive, and Individualistic learning.

©

Johnson & Johnson 比較了合作、競爭、個別學習三種目標結構(黃政傑、林 佩璇,1996)如下表 2-2: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己的作業空間來安排;在評鑑方面,合作學習與個別學習的評鑑是標準參照的評 鑑,競爭學習的評鑑是以常模參照來評鑑。

合作學習教學法是把不同特質的學生分配於同一小組學習的一種教學方 式,學生彼此間的關係是積極互賴的,學習目標和工作要彼此合作來達成,資源 必須分享,成員在小組中也要分擔各種角色,為小組做出貢獻(黃政傑,1996)。

合作學習的教學原理三個結構因素包括:任務結構是指教師運用作業單、操作等 學習活動,讓學習者完成學習目標;酬賞結構是指教師以獎賞等增強物,強化人 際間的互助來達到所有人都學習成功的目的;權威結構是指運用班級的學生、同 儕、教師等社會體系,達到教學目標。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小組成員常要面對面 互動,互相討論、觀察、援助,因此能從中磨練人際互動技巧,小組不定期檢討 互動過程的會議更是一種學習效果改進與小組凝聚方式。合作學習教學法與傳統 教學法最大的不同在於,合作學習教學法中,教師是引導與協助學生主動去學習 參與的角色;學生除了主動學習外,經由與同儕間的相互輔導,一起在團隊中學 習成長(林進財,2000)。

合作學習教學法是一種經過精心設計的教學策略。教學策略是指教師在課堂 上為達到課程目標而採取的一套特定的方式或方法(施良方,1997)。美國學者 喬伊斯與韋爾(B. Joyce and & M. Weil)將各種教學模式歸入四大類:信息加工 類教學模式、個性發展類教學模式、社會交往類教學模式和行為系統類教學模 式。合作學習教學法就是屬於其中的第三類社會交往類教學模式,強調將學習和 社會結合在一起,有助於促進學生社交發展與理智發展。合作學習法是一種群性 化教學模式,著重於師生間發展出合作關係的結構體,進行教學合作,以提升教 與學的效果(林進財,2000)。近年來許多研究顯示,通過合作學習程序這種讓 學生分擔責任和採取互動的方式,有助於學生對學習產生比較積極的感情,形成 良好的人際關係,使後段生形成良好的形象(施良方,1997)。

合作學習是種有系統的教與學的策略與活動,在教室中安排異質學生組成小 組,面對面互相支持、討論、溝通,以同儕合作的方式積極促進學習,教師並利 用酬賞制度,增強學習行為的結果與學習活動的參與度,以達成個人與小組的學 習目標,增進學生社會互動技巧。黃政傑(2000)指出「合作學習法」是一種有 系統有結構的教學法,有別於「分組學習」與「小老師制」,教師依學生能力或

©

Teams-Achievement Divisions,STAD)、「小組遊戲比賽法」

(team-games-tournaments,TGT)、「拼圖法第二代」(JigsawⅡ)、「團體探究法」

(group investigation,G-I)、「小組輔助個別化學習法」(Team Assisted

Individualization,TAI)、「合作整合閱讀與寫作法」(Cooperative Integrated Reading and Composition,CIRC)、「共同合作法」(Co-op Co-op)、「共同學習法」(Learning Together)。研究者比較這幾種合作教學類型的規劃與設計、合作學習模式、合作 技巧,以及如何評估實施成效如表 2-3(黃政傑、林佩璇,1996;簡妙娟,2003;

Individualization,TAI)、「合作整合閱讀與寫作法」(Cooperative Integrated Reading and Composition,CIRC)、「共同合作法」(Co-op Co-op)、「共同學習法」(Learning Together)。研究者比較這幾種合作教學類型的規劃與設計、合作學習模式、合作 技巧,以及如何評估實施成效如表 2-3(黃政傑、林佩璇,1996;簡妙娟,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