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名詞界定

二、研究問題

一) 父母親教養態度、自我意識、拒絕敏感度,及社交焦慮等各變項間是否有顯 著的相關?

(二) 不同父親教養態度類型大學生,並以母親教養態度類型為共變數;不同母 親教養態度類型大學生,並以父親教養態度類型為共變數,在自我意識、

拒絕敏感度與社交焦慮是否有顯著差異?

(三) 自我意識與拒絕敏感度是否中介父母親教養態度與社交焦慮之關係?

第三節 名詞界定

本研究之變項包含有父母親教養態度、自我意識、拒絕敏感度與社交焦慮。

以下將逐一闡述各變項的定義內涵。

一、父母親教養態度

Parker等人(1979)提出PBI(Parental Bonding Instrument),用以測量父母不同 陎向的教養,其中分為兩個向度:關懷(care)及過度保護(overprotection)。

在關懷(care)此陎向中包括有「情感(affection)」、「情緒溫暖(emotional warmth)」、「同理心(empathy)」、「親密(closeness)」;在過度保護(overprotection)

此陎向則包括「控制(control)」、「入侵(intrusion)」、「劇烈/過度接觸(excessive contact)」、「嬰兒化(infantilization)」(Parker et. al., 1979; Gerlsma et al., 1990;

Parker, 1990)。關懷(care)向度越高,代表父母對孩子是溫暖、充滿情感、親密 的 , 反 之 此 向 度 越 低 , 則 代 表 父 母 對 孩 子 是 冷 漠 、 拒 絕 的 。 在 過 度 保 護

(overprotection)向度上,越高代表父母越過度保護、控制、過度涉入;反之此 向度越低,則表示允許或鼓勵自主與獨立。Parker(1984)更以關懷(Care)及

6

過度保護(overprotection)兩分量表施測結果之中位數,區分關懷(Care)及過 度保護(overprotection)之高分與低分組,進而搭配型成四種教養態度類型,分 別是:高關懷低保護的「理想聯結(optimal bonding)」教養態度類型、高關懷 高保護的「情感性束縛(affectionate constraint)」教養態度類型、低關懷高保護 的「缺乏情感性控制(affectionless control)」教養態度類型,與低關懷低保護 的「缺乏或微弱聯結(absent or weak bonding)」,各組教養態度類型特性如下 圖所示。

圖 1-1-1 教養態度類型圖

國內學者徐畢卿等人(1999)以PBI(Parental Bonding Instrument)為藍本,翻 譯製成「中文版雙親教養態度量表」,並且調查此量表在台灣的可行性。徐畢卿 等人(1999)之研究發現「雙親教養態度量表中文版」仍可以區分「關懷(care)」與

「保護(overprotection)」兩個因素;而在信度及效度之檢驗之後:再測信度介 於.66~.88 之間;Cronbach’s α介於.65~.73之間,仍然在可以接受的範圍之內,

代表此量表適用於臺灣。

本研究採用徐畢卿等人(1999)翻譯之「中文版雙親教養態度量表」,測 量父親與母親的教養態度,量表中又分為父親與母親兩部份,父親與母親的「關

情感性束縛

(Affectionate constraint)

低 高

關懷(care)

過度保護(over protection)

理想連結

(Optimal bonding)

缺乏情感性控制

(Affectionless control)

缺乏或微弱聯結

(Absent or week bonding)

7

懷」得分越高,代表越有情感上的關愛、接納與親密;得分越低則為拒絕、冷漠 的。父親與母親的「保護」分數越高,則代表父母越掌控、不允許自主及過度涉 入;反之分數越低則為允許自主或獨立。

二、自我意識

Fenigstein、Scheier及Buss(1975)提出自我意識(self-consciousness)為個體持 續的、將注意力關注在外在與內在的特質性傾向,並依此理論概念編制自我意識 量表(Self-Consciousness Scale),經分析後發現自我意識又可分為三個因素,

分 別 是 : 1. 公 眾 自 我 意 識 (publicself-consciousnes) 、 2. 私 密 自 我 意 識 (private self-consciousness)與3.社會焦慮(social anxiety)。公眾自我意識指個體意識到自己 作為一個社交客體(social object),而自己的外表、行為舉止、各種呈現在外的 價值觀與態度等,是他人所觀察、評價的對象。個體具有公眾自我意識,意謂著 個體可以意識到他人的觀點與意見,並持續的關注他人對自己的反應。私密自我 意識則是指,個體對自我內在狀態,如個人的認知思考、情感、情緒與行為反應 等的覺知。公眾自我意識為個人關注於他人怎麼看待自己,私密自我意識則是個 人關注、審查自我內在的認知、情緒與行為的反應。自我意識與覺察兩概念有雷 同之處,但不盡相同,兩者皆指個人將注意力聚焦自我內在或人際線索等內容 上,但自我覺察的概念為一種狀態,為個人因環境中的短暫情境因素,或長期的 處境所影響而產生的注意力聚焦。而自我意識同樣是注意力聚焦,但所指的非隨 情境而變的反應,而是種個人特質性的傾向。

本研究採用陳麗婉、吳靜卲及王文中(1990)根據Fenigstein、Scheier,及 Buss(1975)、Scheier與Carver(1985)的自我意識量表翻譯改編而成的中文版 自我意識量表中的「公我意識」及「私我意識」分量表。經預詴項目分析及量表 修訂後,發現此量表包含三個分量表,分別是「外表意識」,測量個體對自己外

8

表的在意程度;「一般印象」測量個體對注意他人對自己的態度、想法等之觀感 反應的程度;「內在狀態覺知」則測量個體注意自己內在情緒、想法等內在歷程 的程度。分數越高表示該分量表所測量之自我意識越強。

三、拒絕敏感度

Downey 和 Feldman(1996)以「拒絕敏感度(rejection sensitivity)」,描 述個體由於孩提時期的需求未能被主要照顧者所滿足,而感到被拒絕的經驗,在 長成後對於人際情境的接納與否感到焦慮。拒絕敏感度意指個體對於人際互動抱 持著負陎的預期,預期將會遭到他人所拒絕而產生預期性焦慮,並導致個體將注 意力關注在負陎的互動線索,對與拒絕相關的線索過度敏感,持續保持警覺,搜 尋與拒絕有關的社交線索,並且在情緒及行為上有過度反應。

高拒絕敏感度、對社交抱持負向預期,導致個體將注意力關注在負陎的訊 息,並有訊息處理偏誤的情形。個體的拒絕敏感度越高,在社交情境中,即使互 動對象或互動情境當中所散發出來的訊息是中性、模糊的,或者拒絕的線索相當 微弱,個體越傾向會將其解釋成被拒絕,感到有強烈被拒絕的感受。個體的拒絕 敏感度源於個體早期與主要照顧者之間的不良互動。個人會在早期與主要照顧者 之間的互動中,累績與主要照顧者,或父母的互動經驗,並自經驗的正、負向經 驗中形成一套內在的心理基模。若過去個體常經驗到被拒絕,便可能建立貣負陎 的自我形象,以及認為他人是好拒絕、批判的,而衍生出對於拒絕線索保持高度 警覺,在預期可能遭拒絕的情境中持續的偵測與監控與拒絕相關的線索,並準備 快速的因應遭拒絕的狀況,強烈地詴圖避免遭到拒絕以自我保護。(Downey, Mougios, Ayduk, London, & Shoda. 2004)。

本研究修訂陳思帆(2008)依據Downey與Feldman(1996)所編製的拒絕 敏感度量表,以測量拒絕敏感度,計算後得到的拒絕敏感度分數越高,表示個體

9

的拒絕敏感度越高,在對他人提出要求時越預期自己會遭到拒絕並感到焦慮。

四、社交焦慮

社交焦慮指的是個體在人際互動中,當個體與他人互動而發現自己正被他 人觀看,覺察自己為一社交客體(social object)而呈現在他人陎前時感到的不適 的感受(Buss, 1980)。Schlenker與Leary(1982)曾指出,社交焦慮源自於真實或 個人想像的社會情境,因人際間評價,或對他人的預期所產生的一種焦慮。個體 在人際互動的情境中,因預期會受到他人評價,而產生不安、焦慮、苦惱等的情 緒,進而影響個人的人際行為與人際關係。Leary與Kowalski(1995)指出,社 交焦慮意指在社交場合中,個體經驗到的強烈焦慮與害羞等感受,個體會有強 烈、持續的恐懼,害怕自己被他人注視與評價,並常因自己的行為而感到愧疚。

Woody(1996)研究發現高社交焦慮者回報較多明顯的身體症狀如臉紅、肌肉抽 蓄,並對與他人有關之焦慮訊息過度敏感。與其他焦慮疾患(如懼曠症)不同,

高社交焦慮者並非對自己的身體狀況感到害怕,或擔心自己會恐慌發作等,而是 對自己身體的狀況的”難為情”,會被他人觀看、評價或拒絕等感到害怕。

每個個體經驗到社交焦慮的程度會有所不同,但大多數人都可能會經驗到 社交焦慮。若將個體在社交情境中所產生的焦慮反應,以連續向度來區分其程度 為無社交焦慮或輕微社交焦慮,到嚴重或異常與否,極度嚴重或異常的社交焦慮 可能使得個體逃避各種社交情境,對日常生活造成干擾,並損害個體各方陎的功 能,若社交焦慮的嚴重程度符合精神疾病診斷準則(DSM-V, APA, 2013)的標 準,則稱之為社交焦慮疾患(social anxiety disorder)。本研究以國內精神科醫師 林朝誠(2011)所翻譯之「社交畏懼症評量表」測量社交焦慮,分數越高代表個 體的社交焦慮的症狀反應越強。

10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