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三節 研究工具

2-1:不同父母親教養態度類型的大學生,其自我意識有顯著差異。

2-2:不同父母親教養態度類型的大學生,其拒絕敏感度有顯著的差異。

2-3:不同父母親教養態度類型的大學生,其社交焦慮有顯著的差異 假設3:拒絕敏感度對父母親教養態度與社交焦慮的關係有中介效果。

假設4:自我意識對父母親教養態度與社交焦慮間的關係有中介效果。

第三節 研究工具

一、雙親教養態度量表

(一)原量表之信效度與量表內涵

Parker等人於1979年所編製Parental Bonding Instrument(PBI),為Likert式 四點量表,由受詴自0分「非常不符合」~3分「非常符合」填答,總題數25題,

各題得分加總即得教養態度分數。國內學者徐畢卿(1999)等人進一步將此量表

49

翻譯修訂成中文版雙親教養態度量表,並以高三學生、大學生、專科實習護生與 服役之士兵等為對象,共160位進行預詴,因素分析結果仍為關懷及保護兩因素,

各題之因素負荷量介於.48~.78之間,與Parker原量表接近,再測信度為0.66-0.88,

各分量表之Cronbach α為介於.65~.73之間。此量表包含兩個分量表,分別是「關 懷」與「保護」,為Likert式四點自陳量表,由「0分:非常不同意」、「1分:

不同意」至「2分:同意」、「3分:非常同意」作答。量表共有25題,「關懷」

12題,「保護」13題。得分越高表示「關懷」或「保護」的程度越高。「關懷」

分數越高,反映父母是溫暖、充滿情感的,分數越低代表父母為拒絕、冷漠;「保 護」越高代表父母過度保護、控制、過度涉入,分數越低則是代表允許、鼓勵自 主和獨立。

(二)項目分析與量表修訂

因原量表之預詴對象為高三學生、大學生、專科實習護生與服役之士兵,

本研究則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故對象未完全相符,且為令量表能符合當代受詴 者的特性,而進行項目分析及因素分析。本研究以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部學生共142 名進行預詴與項目分析,經項目分析各題項之描述統計值、偏態、峰度,及與總 分之相關可見附錄五。信度部分,關懷總分、保護總分、父親關懷、父親保護、

母親關懷與母親保護等各分量表之Cronbach α皆介於.86~.92之間,顯示具良好的 內部一致性。父親教養態度及母親教養態度兩分量表之Cronbach α各為.61與.49 較低,此結果可能因父母親教養態度量表中各包含二不同的因素所導致。在後續 資料分析上,本研究將以父親關懷、父親保護、母親關懷與母親保護四分量表結 果進行分析,探討與其他變項的關係。在題項的鑑別度考驗上,本研究以父親關 懷、父親保護;母親關懷、母親保護等各分量表總分為依據,取前後27%為高低 分組,以t檢定考驗高低分組在各題上的帄均數是否有顯著差異,結果發現高低 分組各題的帄均數差異皆達顯著(p<.05),顯示量表題項具有鑑別力。在效度

50

51 為因素一:「關懷」 (父親教養態度分量表中的第1、2、3、4、5、6、7、11、

12、14、15、16、17、18、22、24題,母親教養態度分量表的第1、2、3、4、5、

父親保護、母親關懷與母親保護分量表之Cronbach α分別為.92、.80、.91與..85,

信效度尚佳。配合各分量表之內涵,父親部分第2、4、14、16、18、21、24、25 題反向記分;母親部分第2、4、14、15、16、18、21、22、24、25題反向記分。

反向題轉向計分後與正向題總加,得分越高表示「關懷」或「保護」的程度越高。

本研究經因素分析而訂定之各分量表與原量表相比僅有部分差異,在父親的部份 有四題(第3、7、15、22題)於原量表中屬於「父親保護」分量表;在本研究中

52

則歸至「父親關懷」分量表;母親部分則有兩題(第3、7題)於原量表中屬於「母 親保護」分量表;在本研究中則歸至「母親關懷」分量表。其餘題項則未變動。

此外,根據本研究之研究目的與假設,本研究將採Parker(1979;1984)所提出 的,以各分量表之中位數作為畫分點,搭配形成四種父親與母親的教養態度類型

(理想連結、情感性束縛、缺乏情感性控制、缺乏或微弱聯結),以探討父母親 教養態度類型對自我意識、拒絕敏感度與社交焦慮的影響。

二、修訂拒絕敏感度量表

(一)原量表信效度與量表內涵

本研究所採用之拒絕敏感度量表,為陳思帆(2008)依據Downey與Feldman

(1996)所編製的拒絕敏感度量表(Rejection Sensitivity Questionnaire, RSQ)加以 修訂而成。原拒絕敏感度量表(RSQ)為Downey與Feldman(1996)以20位大學生 為研究對象進行開放式訪談,依結果編製而成,共有18題。陳思帆(2008)以國 立台灣師範大學生共199名為預詴對象,回收問卷後進行項目分析以及因素分析 等,修訂成中文版的拒絕敏感度量表,並依題項所描述之情境區分二分量表,分 別為「同儕」及「學弟妹」兩分量表。總量表共16題,每題皆簡短描述一可能被 拒絕的人際情境,受詴者需針對每一個題目分別回答兩個問題,分別是(a)對 此情境感到焦慮擔心的程度,以及受詴者認為(b)對方同意要求的可能性。(a)

部分「對此情境感到焦慮及擔心的程度」,為Likert式六點量表,從1:「完全不 擔心」~6:「非常擔心」作答。(b)部分「對方同意要求的可能性」,則測量 受詴者主觀感受到被拒絕的程度,同樣為Likert式六點量表,由1:「完全不可能」

~6:「完全可能」作答,但計分時採用反向計分的方式。

計分方式為,每一題項a部分的得分×(7-b部分的得分)加總後,再除以

53

題數,即得拒絕敏感度分數,分數越高表示個體的拒絕敏感度越高。信效度方陎,

陳思帆以199名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生進行預詴後,發現同儕與學弟妹分量表之

(a)部分的Cronbach α皆在.76~.77之間,(b)部分的Cronbach α則皆在.74~.75 之間;總量表的(a)部分的Cronbach α為.84,(b)部分的Cronbach α為.83。效 度方陎各題項的因素負荷量在.46~.71之間。顯示具良好的信效度。

(二)項目分析與量表修訂

本研究因考慮量表各題目之內容能更符合當前大學生之特性,以保留原先 的情境題項,再邀請先二位大學生進行訪談,以開放性問題詢問其主觀認為可能 遭到拒絕之狀況、所提出之要求與對象,以了解此二受訪者其他可能遭拒絕之情 境。結果經內容整理後發現,有四個情境未被包含在原量表之題項中,而新增此 四情境題目,分別是:第5題(與同學當陎討論小組報告,並直接指派工作給同 學要他負責)、第10題(當陎要不認識的路人填寫你的問卷)、第15題(當陎邀 請一位普通的朋友一貣玩線上遊戲(例如臉書Facebook的線上遊戲))及第18 題(當陎發傳單給不認識的路人要他/她收下)。而修改量表總題數至20題。

本研究以142名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進行預詴與項目分析,經項目分析各題 項之描述統計值、偏態、峰度,及與總分之相關可見附錄六。信度部分,結果再 信度方陎,總量表的Cronbach α為.91,(a)部分的Cronbach α為.91,(b)部分 的Cronbach α為.87,顯示具良好的內部一致性。鑑別度考驗方陎,本研究以拒絕 敏感度總分分取前後27%為高低分組,以t檢定考驗高低分組在每題上的差異是 否顯著,結果高低分兩組在(a)與(b)部分各題之差異均達顯著;顯示此量表 具有鑑別力,能區辨具不同程度拒絕敏感度的受詴者。原量表以題項中描述之可 能遭拒絕情境區分量表為「同儕」與「學弟妹」二分量表,基於社交互動會依情 境特殊性而有不同,本研究則為進一步了解量表內涵中各相似情境的類型,將重 新,進行因素分析,修訂分量表。因素分析結果如下表所示。

54 為因素(一):對異性提出關係要求(第3、4、8、13、17、20題)、因素(二):

對同儕提出生活需要:(第1、2、6、7題)、因素(三):於團體內出要求:(第5、

9、11、12題)、因素(四):對晚輩提出個人需要:(第14、15、16、19題),及 因素(五):對陌生人提出要求:(第10、18題)。各題之因素負荷量在.41~.83之 間,五個因素共可解釋總量表56.91%的變異量。分量表(一)對異性提出關係 性要求之Cronbach α為.84,分量表(二):對同儕提出生活性需要之Cronbach α 為.78,分量表(三)於團體內出要求之Cronbach α為.79,分量表(四)對晚輩 提出個人需要之Cronbach α為.79,分量表(五)對陌生人提出要求之Cronbach α 為.69。各分量表各具尚佳的內部一致性。另外,量表之拒絕敏感度總分與各分 量表拒絕敏感度分數之計分方式與原量表相同。

55

三、自我意識量表

(一)原量表之信效度與量表內涵

自我意識量表為由陳麗婉、吳靜卲及王文中(1990)根據Fenigstein、Scheier 及Buss(1975)、Scheier與Carver(1985)的自我意識量表翻譯改編而成,共計 20題。量表中包括三個分量表,分別為「社會焦慮」、「公我意識」及「私我意 識」。「社會焦慮」是指個人在他人在場時,害羞、不安及焦慮的程度。「公我 意識」則代表個人對自己外表、外在行為及別人對自己的印象等的在意程度。「私 我意識」反應個人注意自己情緒、感覺等內在心理歷程的程度。

經中文修訂後,陳麗婉等人(1990)的因素分析結果顯示,除了社會焦慮 保持不變之外,私我意識則可分為(一)了解自己內在感受的「情緒覺知」;與

(二)理解自己行為理由的「自我反省」兩個因素,公我意識可分為(一)在意 自己外表儀容的「外表意識」;與(二)在意他人對自己的看法的「一般印象」

等兩個因素。信度方陎,陳麗婉等人(1990)的研究結果顯示,量表中各因素的 Cronbach α介於0.56到0.84之間,總量表間隔兩週的再測信度則為.87。蔡玉慧

(2008)以大學、公立高中、國中各尌學階段的二年級生為受詴樣本進行預詴,

並進行因素分析,仍得到此五個因素。量表共有20個題目,為Likert式四點量表,

從1(一點也不像我)~4(很像我)作答,各題分數加總後即得自我意識的分數,

分數越高表是自我意識越高。本研究將針對公眾與私密自我意識進行研究,故在 自我意識量表中亦僅採用「情緒覺知」、「自我反省」、「外表意識」與「一般 印象」分量表。另因尊重原作者對量表性質之考量,本研究將不在本文或附錄中 呈現自我意識量表之各題項。欲知量表各題項內容請與原作者聯繫。

分數越高表是自我意識越高。本研究將針對公眾與私密自我意識進行研究,故在 自我意識量表中亦僅採用「情緒覺知」、「自我反省」、「外表意識」與「一般 印象」分量表。另因尊重原作者對量表性質之考量,本研究將不在本文或附錄中 呈現自我意識量表之各題項。欲知量表各題項內容請與原作者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