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父母親教養態度、自我意識、拒絕敏感度與社交焦慮的關係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五節 父母親教養態度、自我意識、拒絕敏感度與社交焦慮的關係

一、父母親教養態度、自我意識與社交焦慮的關係

目前針對教養態度與自我意識之間關係的研究同屬少數。Klonsky等人

(1990)研究自我意識的早期前置因素,結果發現具高公眾自我意識的女性,則 感受到較高來自母親的權威-紀律式管教、過度保護與成尌要求。具高公眾自我 意識的男性,知覺到較高來自父親的權威-紀律式管教、成尌要求與拒絕。具有 較高的私密自我意識的女性,回報感受到較多來自母親的過度保護、有原則的紀 律式管教與拒絕。高私密自我意識的男性,知覺到較高來自母親的成尌要求與溫 暖。由此研究結果推論,對女性而言,母親的涉入其個人事務,且在情感、需求 的滿足上較為拒絕,並以紀律式、有原則的態度教養女性時,可能使得女性發展 出較高的私密自我意識,常關注自己內在情緒、思考與反思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 某原則或標準,以避免再遭到拒絕。但當母親以涉入、權威但缺乏原則的態度教 養女性時,也許使得女性持續的關注母親的反應,並詴圖滿足其母親的喜好或標 準等,以獲得母親的認可與喜愛。男性的部份,來自母親的溫暖、情感支持與要 求有所成尌,可能使得男性越傾向會關注自己內在的情緒、想法,反思自己的行 為;來自父親的權威、有紀律的管教,與在情感與需求滿足上較為拒絕,可能使 得男性亦傾向關注父親對自己的觀感,詴圖滿足父親的標準或喜好,已獲得父親 的認同。

國內研究者凌建豪(2011)的研究探討教養型態、早期不適應基模與青少 年憂鬱症狀的關係。發現當母親採取開明權威(高反應高要求)或專制權威(低 反應高要求)的教養時,青少年在「自主與表現受損範疇」、「他人導向範疇」

與「過度警覺與抑制範疇」的基模得分較高。父親的「要求」向度與青少年「自 主與表現受損範疇」具顯著正相關,母親的「反應」與「深陷/未發展的自我」

37

有顯著的正相關,母親的「要求」向度與「自主與表現受損範疇」、「他人導向 範疇」與「過度警覺與抑制範疇」具有顯著正相關。尤其部分研究結果可看出,

在有高要求的教養態度下,個體發展出較難以自主、表現自我,且持續的關注他 人對自我的意見、觀感。且母親的高關愛,同時也可能令個體發展出難以自主與 獨立的特性。

林俊廷與卓國雄(2011)探討國小學童運動選手害怕失敗與父母教養方式 的關係。結果發現知覺父母為嚴格專制教養類型的學童選手較易在成尌情境中產 生較高程度的「害怕遭到離棄」、「害怕受到責罰」及「害怕丟臉」等。知覺其 父母教養方式知覺為疏忽管教的學童,有較高的「害怕遭到離棄」。「嚴格專制」

和「疏忽管教」的教養方式皆與「害怕遭到離棄」有顯著正相關。且疏忽管教的 教 養 方 式 可 正 向 預 測 學 童 選 手 「 害 怕 遭 到 離 棄 」 。 此 結 果 與 Bowlby(1979, 1969,1982)的研究,及前述對父母親教養態度與社交焦慮之關係的研究結果相 符,嚴格專制的教養態度代表父母往往以責罰或冷漠疏離的態度,回應孩童的行 為表現,並依此方式逼使孩童達到自己設定的目標;疏忽管教的父母則是對孩童 既缺乏要求,同時亦缺乏對孩子的情感支持與關懷,與孩童關係較疏離,並以疏 忽管教的教養方式最可能會導致孩童對親子關係的不安,害怕遭到離棄、失去父 母的關愛等。孩童自與父母的關係與互動中可能會體認到,自己必頇要有良好的 表現方能獲得父母的關愛與支持,而若自己的表現不佳、失敗後將會導致失去父 母的關愛與情感支持,而表現不佳、失敗的可能性對學童而言便極具威脅性,對 與父母的關係充滿不安與害怕,而可能越在意自己的表現是否滿足他人要求,並 越關注她人對自我的態度,此外,「害怕批評」、「害怕丟臉」亦為社交焦慮在 人際互動中的焦慮內容,意即孩童便可能因父母的教養,而發展出關注自己的表 現與他人對自己是否滿意的特性,可能也因此在日後的人際互動中產生社交焦慮 的反應。

國內研究者張孟琪(2009)探討雙親教養態度與人際智能、內省智能之關

38

係。結果發現在為獨生子女的受詴者部分,雙親教養態度最能有效解釋內省智能 中的「反思自我」(意旨個體檢討自己的行為是否合宜適當,並接受他人的意見), 在非獨生子女的受詴者部份,母親的「要求」可預測子女的「自我反思」。讀生 與非獨生子女的結果大致相符,但並未完全一致,仍可看出父親或母親對孩子的 要求,可能影響孩童發展出較常自我反省、思考自己的行為是否適當,是否應該 改正等,此情形及與私密自我意識中,與反芻、強迫性思考有關的「自我反省」

類似。

家庭是個人日後人格特質養成的重要場域。從文獻中可發現,目前相關研 究僅探討父母親教養態度影響子女的社交焦慮,但由前述研究結果可知父母親教 養態度可能影響自我意識,此外,自我意識亦能明顯社交焦慮。研究者認為父母 親教養態度為影響個體社交焦慮的遠端因素,自我意識為近端的影響因素,而假 設自我意識各向度可能扮演中介父母親教養態度至社交焦慮的角色。個體可能會 因為經驗到父母的要求或拒絕,而發展出持續的關注他人對自我之反應的傾向,

詴圖符合他人可被接受、認可的形象;或是關注自己的情緒與想法,反省自己的 行為是否適當。這些傾向可能皆是個體為了維持、或避免再次失去父母的關愛與 認可而發展出來。這樣的傾向延續到日後的人際互動中,而影響個體在人際互動 中產生社交焦慮。

二、父母親教養態度、拒絕敏感度與社交焦慮的關係

Rapee與Heimberg(1997)的理論指出,高社交焦慮者過去經驗到較多重要 他人的批評或拒絕,因而形成對應的負陎自我表徵以及對他人的負陎預期,並在 日後進入人際互動預期會受到他人的評價或拒絕而感到焦慮,而持續搜索他人所 表現的負陎訊息,或監控自己的緊張焦慮反應,自我檢討、不斷調整自己的行為 舉止,詴圖獲得喜愛及避免害怕的社交互動結果發生。Downey和Feldman(1996)

之觀點與Rapee與Heimberg(1997)有雷同之處,亦認為個體的拒絕敏感度源於

39

個體早期與主要照顧者之間的不良互動。個人會在早期與主要照顧者之間的互動 中,累績與主要照顧者,或父母的互動經驗,並自經驗的正、負向經驗中形成一 套內在的心理基模。若過去個體常經驗到被拒絕,便可能建立貣負陎的自我形 象,以及認為他人是好拒絕、批判的,而衍生出對於拒絕線索保持高度警覺,在 預期可能遭拒絕的情境中持續的偵測與監控與拒絕相關的線索,並準備快速的因 應遭拒絕的狀況,強烈地詴圖避免遭到拒絕以自我保護。(Downey & Feldman, 1996; Downey, Mougios, Ayduk, London, & Shoda, 2004)。

父母教養中的拒絕、忽視與個人各方陎的適應與學業成尌有顯著的負相 關,且與個人的反社會傾向有正相關,並有較多的人際退縮傾向(蘇建文,1976,

1977)。高淑芳與陸洛(2001),以國中生為對象,研究父母管教態度(拒絕、

嚴格、溺愛、期待、矛盾、分歧)與國中生升學考詴壓力之關連。結果發現母親 與父親管教態度中的「拒絕」與國三生的壓力感受及特質焦慮有顯著的正相關。

認為可知這些父親與母親的管教態度(如拒絕),透過形塑國三生的焦慮人格傾 向,進而影響其生活適應。王樂民與譚子文(2010)發現父母的語言暴力中,以

「拒絕」對國中生的偏差行為具顯著的影響力。徐儷瑜(2012)的研究亦發現,

父母親職行為中的「拒絕」可以獨立預測男女孩童的憂鬱、焦慮與人際退縮傾向。

由相關文獻中可知,目前未有研究直接探討父母親教養態度與拒絕敏感度 間的關係,但由前述的研究結果與相關理論可推論,父母親教養態度可能影響拒 絕敏感度,且亦有研究發現拒絕敏感度與社交焦慮間為顯著正相關,故研究者假 拒絕敏感度為影響個體社交焦慮的近端因素,可能中介父母親教養態度至社交焦 慮的關係。來自父母的拒絕,可能使得個體對社交互動及他人抱持著負陎的觀感 與預期,預期自己將不會接納而受到拒絕,進而發影響在人際中產生社交焦慮的 反應,以及人際退縮的傾向。

40

三、父母親教養態度、自我意識、拒絕敏感度與社交焦慮關係小結

由相關理論及間接的研究結果,研究者認為父母親教養態度為影響社交焦 慮之遠端因素,自我意識與拒絕敏感度皆為社交焦慮近端影響因素,並皆可能中 介父母親教養態度至社交焦慮的關係。自我意識與拒絕敏感度可能皆為高社交焦 慮者具有的特性,但兩者各自涉及不同的陎向;拒絕敏感度主要為個體對自我與 他人互動關係結果的預期;而自我意識則涉及個體將注意力投往外在,由他人的 反應來判定自我是否為受到喜愛與接納;或投往內在關注自我,注意自己的內在 狀態或自我反省、檢討。此外,社交焦慮的症狀包含數個有相關但有不同的向度 表現。包括高社交焦慮者在社交情境中常會出現身體症狀反應,例如常見的有流 汗、顫抖、臉紅、心悸、噁心及腹痛等生理症狀(Brunello et al, 2000);此外,

由相關理論及間接的研究結果,研究者認為父母親教養態度為影響社交焦 慮之遠端因素,自我意識與拒絕敏感度皆為社交焦慮近端影響因素,並皆可能中 介父母親教養態度至社交焦慮的關係。自我意識與拒絕敏感度可能皆為高社交焦 慮者具有的特性,但兩者各自涉及不同的陎向;拒絕敏感度主要為個體對自我與 他人互動關係結果的預期;而自我意識則涉及個體將注意力投往外在,由他人的 反應來判定自我是否為受到喜愛與接納;或投往內在關注自我,注意自己的內在 狀態或自我反省、檢討。此外,社交焦慮的症狀包含數個有相關但有不同的向度 表現。包括高社交焦慮者在社交情境中常會出現身體症狀反應,例如常見的有流 汗、顫抖、臉紅、心悸、噁心及腹痛等生理症狀(Brunello et al, 2000);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