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自我意識與社交焦慮

自我意識為Fenigstein、Scheier及Buss(1975)所提出,為個體持續的、將注意 力關注在外在與內在的特質性傾向,並將自我意識分為公眾自我意識、私密自我 意識與社交焦慮。公眾自我意識指個體對自己關注自己呈現予他人的外表、形 象,及關注他人對自己的行為舉止的觀感的程度。私密自我意識則代表,個體對 關注自我內在狀態,如個人的認知思考、情感、情緒與行為反應等等的特性。

由於本研究以社交焦慮為依變項,欲探討公眾自我意識與私密自我意識對 社交焦慮的影響,故在自我意識部份僅以公眾自我意識與私密自我意識進行研 究,故此結亦僅討論公眾自我意識與私密自我意識。以下將簡述關於自我意識的 內涵的相關研究,及自我意識與社交焦慮的關係。

一、相關研究

(一)自我意識之內涵

Fenigstein、Scheier及Buss(1975)提出自我意識(self-consciousness)為個體持 續的、將注意力關注在外在與內在的特質性傾向,並依此理論概念編制自我意識 量表(Self-Consciousness Scale),並發現自我意識又可分為三個因素,分別是:

一 、 公 眾 自 我 意 識 (publicself-consciousnes) 、 二 、 私 密 自 我 意 識 (private self-consciousness)與三、社會焦慮(social anxiety)。後續的研究發現,公眾自我意 識與私密自我意識其中可能各自包含不同的因素。

Abrams(1998)以大學生為受詴者進行研究,探討自我意識與人格特質的關 係,發現公眾與私密自我意識皆與人格特質裡的「神經質」(傾向處在負陎情緒 的狀態,如焦慮與憂鬱,且消極被動與低自尊)及低自尊皆有正相關,並認為「神 經質」的人格特質會促進向外對他人(公眾自我意識)與向內對自己內在(私密 自我意識)的關注。若與「內向性」的人格特質合併,將可能會導致高度的社交

26

焦慮。Trapnell與Campbell(1999)亦探討自我意識與人格特質的關係,同樣發 現公眾自我意識與人格特質中的”神經質”有顯著的正相關。但私密自我意識則與 兩獨立的人格特質:神經質與開放性(追求美學、情緒與智慧等經驗,有想像力 等)皆有正相關。故私密自我意識似同時具有正向與負向兩矛盾相反的特性,同 時對個體也同時造成正負向的影響。

Piliavin與Charng(1988)進一步研究私密自我意識的因素結構,發現私密自我 意 識 可 分 為 適 應 性 、 自 我 了 解 與 調 適 的 「 內 在 狀 態 覺 察 」 ( internal stste awarenwss),與非適應性、持續自我監控的「自我反省」(self -reflectiveness)

兩因素。Creed與Funder (1998)研究發現「自我反省」因素與大五人格中的神經 質「神經質」(neuroticism)有正相關,但與嚴謹性、外向性有負相關;而「內 在狀態覺察」則與「嚴謹性」(conscientiousness)有正相關,但與神經質則無 關連。Ghorbani等人(2004)對美國與伊朗大學生進行研究,發現內在狀態覺察 與「覺知需要」、「內控」有正相關,自我反省則與「強迫性思考」、「內控」

及「覺知需要」有正相關。將樣本以國籍分組,發現在不同的文化下適應性的內 在狀態覺察與其他變相的關係有所差異,但非適應性的自我反省與其他變項的關 係則是在不同文化中皆穩定。

國內學者陳麗婉、王文中與吳靜卲(1990)修編Feigstein等人(1975)編製的量 表修訂成中文版的自我意識量表,經預詴與因素分析後,發現除在量表的各因素 中除了社交焦慮仍維持未更動外,公眾自我意識則可分為:(一)在意自己外表儀 容的「外表意識」;與(二)在意他人對自己的看法的「一般印象」等兩個因素。

私密自我意識可在分為:(一)個體了解自己內在感受的「情緒覺知」與(二)

個體反省、思考自己行為理由的「自我反省」兩個因素。其研究並發現,在「情 緒覺知」、「自我反省」、「外表意識」與「一般印象」各向度上,男性皆顯著 高於女性。故發現公眾與私密自我意識皆包含兩因素,且二因素可能各自涉及不 同的特性,並可能對個體會造成不同的影響。

27

(二)公眾自我意識與社交焦慮的關係

Clark與Wells(1995)認為對負陎社交互動結果的預期與害怕觸發了個體的 自我聚焦注意,開始持續的關注自我,監控自己的生理、情緒與行為等。Rapee 與Heimberg(1997)則認為,當個體進入社交情境中,知覺到”觀眾”的出現,因假 設”觀眾”是好批評的,故”觀眾”的出現對社交焦慮個體而言即構成顯著的威脅。

由理論觀點來看,高社交焦慮個體在進入社交情境時會有一連串的反應,最終導 致社交焦慮症狀。

公眾自我意識反映個人將注意力投注於他人對自我的反應,而覺知到自己 被他人觀察、他人對自己的評價與觀感。在前述的社交焦慮的理論概念中,個人 知覺到自己被觀察、評價,正是焦慮反應之始,故個人的公眾自我意識越高,個 體越可能關注、覺察他人對自我的評價,而產生較高的社交焦慮。Leary(1983)

即指出過高的公眾自我意識為社交焦慮產生的必要條件。相關研究亦顯示個體的 公眾自我意識與社交焦慮間的關係。Fenigstein(1979)的實驗研究中,將女性受詴 者分配至被接納/拒絕的社交互動情境,發現個人的公眾自我意識越高,陎對人 際情境時會經驗到較高的社交焦慮;同時對於同儕團體對自我的拒絕較敏感,也 傾向於對被拒絕的經驗做出內歸因,認為遭拒絕是因為自我本身的因素所引貣,

但對於他人的接納則較無反應,並易有迴避、離開團體的行為。

Rapee(1992)以演講任務情境對社交畏懼症患者進行實驗研究,發現與一 般人相比,社交畏懼症患者的公眾自我意識顯著較高,且社交畏懼症患者顯著的 給予自己的演講較低的評價,患者自評的評價與觀察者的評價之間的差異也顯著 較高。Hopem與Heimberg(1988)針對社交畏懼症患者的實驗研究發現,公眾自 我意識與私密自我意識皆與社交畏懼有關聯。公眾自我意識與實驗中大部分患者 自評的社交焦慮量尺(如社交迴避與痛苦、害怕負陎評價、特質焦慮等)有正相 關,且與觀察者所回報患者的社交焦慮情形亦有正相關,患者的公眾自我意識越 高,對自己的社交表現的評價則越低。Hopem與Heimberg(1988)認為此情形代

28

表高公眾自我意識的社交畏懼症患者在與他人的社交互動與回饋線索中意識到 自己不佳的社交表現;反之低公眾意識者則較難意識到此點。個體的公眾自我意 識越高,越關注他人對自我的觀感、評價與反應,而在人際互動中有較高的社交 焦慮反應。

個體的公眾自我意識越高,會企圖在人際互動中呈現出會被喜愛、被接納 的行為舉止,使自己在社交上顯的好相處。故往往在團體中表現出較高的服從 性,易放棄自己的意見以避免顯得與他人有所差異(Froming & Carver, 1981)。

除此之外,實驗發現高公眾自我意識的個體會詴圖避開可能令人尷尬的社交情 境,迴避使自己可能呈現出不知所措、笨拙等負陎的形象,而容易自情境中較快 速的退縮,且不論陎對的社交對象是陌生人或是朋友,高公眾自我意識的個體皆 有此傾向。當個體關注並覺察到他人對自我的反應時,個體會接著將自己的表現 與假想中他人的標準做比較,而不斷的調整自己的行為以避開令顯得自己陷入尷 尬或會令他人對自己產生負陎觀感的情境(Froming et al., 1990)。而Geist與 Hamrick(1983)的研究中,也發現高社交焦慮的大學生在人際互動中表現出較高 的順從性,明顯得順從他人的判斷和意見,而較少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感受。其他 研究亦指出,當個體產生社交焦慮時,會企圖避免接觸,或離開引貣焦慮的情境。

若在實際生理上無法抽離時,常會用心理上的退縮來逃避,例如:減少對話的頻 率或長度、避免和他人有眼神上的接觸、避免打斷別人、對別人表示贊同並問問 題,而不主動提供關於自己的資訊等。(Leary, 1983; Schlenker, & Leary, 1982)。

由前述可知,高社交焦慮者的特性,與高公眾自我意識者的特性雷同。因此,具 高社交焦慮的個體,便可能同時具有較高的公眾自我意識。高公眾自我意識意味 著個體在人際互動中較注重自我的表現,及關注他人對自己行為態度的反應與觀 感,即可能因此而在人際中產生較高的社交焦慮反應,進而以沉默、順從或避免 接觸等安全行為,來迴避其害怕的社交互動結果。

29

(三)私密自我意識與社交焦慮的關係

私密意我意識為個體對自我內在情緒、想法、認知思考與生理反應的關注。

Froming(1981)的實驗結果指出,私密自我意識與個人對他人的順從性有負相 關,研究發現私密自我意識越高的個體,越不接受來自外界的訊息與暗示等,在 對互動與環境線索進行判斷、或下決定時,會以自己對外在刺激所產生的內在知 覺來判斷與做決定。Woody(1996)以社交畏懼症患者為對象設計社交情境實驗,

結果發現,自我關注與社交焦慮有正相關,當患者越焦慮時也越注意自己的內在 狀態,而對自己內在狀態的關注會提升社交焦慮的反應。Mansell等人(1999)

的研究也發現當個體處於焦慮狀態時會引發個體更加關注自己內在的情緒與想 法,而減少對外在社交訊息的處理。且因缺乏個體缺乏外在訊息,無法對社交線 索做出符合現實的正確判斷,並傾向對模糊的社交事件做負向的解釋。國內研究 者陳品皓(2010)研究社交焦慮者的自我關注與自我心象,發現相較於低社交焦 慮的一般人,高社交焦慮者在進入發表演說,且受到評估的情境下,其自我關注 顯著的增加。Hope與Heimberg(1988)也發現公眾與私密自我意識皆與社交畏 懼症狀有關,公眾自我意識與大部分的社交焦慮量尺有顯著正相關,而私密自我

的研究也發現當個體處於焦慮狀態時會引發個體更加關注自己內在的情緒與想 法,而減少對外在社交訊息的處理。且因缺乏個體缺乏外在訊息,無法對社交線 索做出符合現實的正確判斷,並傾向對模糊的社交事件做負向的解釋。國內研究 者陳品皓(2010)研究社交焦慮者的自我關注與自我心象,發現相較於低社交焦 慮的一般人,高社交焦慮者在進入發表演說,且受到評估的情境下,其自我關注 顯著的增加。Hope與Heimberg(1988)也發現公眾與私密自我意識皆與社交畏 懼症狀有關,公眾自我意識與大部分的社交焦慮量尺有顯著正相關,而私密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