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拒絕敏感度與社交焦慮

拒絕敏感度為Downey與Feldman(1996)所提出之概念。認為個體在早期 經驗到較多的拒絕與需求未受滿足,而發展出對於人際互動的負陎預期,預期將 會遭到他人所拒絕,而產生預期性焦慮,同時對與拒絕相關的線索過度敏感。拒 絕敏感度越高的個體,越傾向將互動中所散發出來的社交訊息解釋成被拒絕,而 較易感到被拒絕的感受。

拒絕敏感度為近年新興的概念,對此概念的研究仍在貣步的狀態,數量較 少,但從其理論內涵,可推論拒絕敏感度可能對個體的身心狀況或人際關係等造 成衝擊。以下將簡述拒絕敏感度的與情緒適應及人際關係的相關研究,及拒絕敏 感度與社交焦慮的關係。

一、相關研究

(一)拒絕敏感度與情緒適應及人際關係

Downey等人(1998)以原拒絕敏感度量表為基礎,編製兒童版拒絕敏感度 量表,針對西班牙裔與非裔美人的兒童進行研究,且兒童版的拒絕敏感度量表經 預詴與因素分析後,拒絕敏感度分為三個因素,憤怒預期、憤怒反應及感覺不被 喜愛。研究發現高拒絕敏感度、預期自己會遭到拒絕的兒童,對其他人的糢糊訊 息,有較負陎的行為反應,也感到較高的沮喪與被拒絕的感受。拒絕敏感度越高 的兒童越有困難與同儕及老師相處,表現出較多的對立與衝突行為,並較常缺

33

席、不參予課業活動。

陳思帆(2008)針對大學生,探討依附關係、拒絕敏感度與曖昧訊息處理 之關係,結果發現,具安全依附關係的大學生,其焦慮與拒絕敏感度皆較低,認 為這些具良好依附關係的大學生,在過去與主要照顧者間有較良好的互動經驗,

故建立較正向的內在運作模式,對自我與他人有較好的評價與預期,故焦慮情形 與拒絕敏感度皆較低。相對於安全依附型,偏執型懼怕型依附關係的大學生其焦 慮情形與拒絕敏感度則顯著較高。在互動對象上,發現受詴者在陎對同儕時,其 拒絕敏感度顯著高於與學弟妹互動,在性別差異上,女性大學生的拒絕敏感度顯 著的高於男性大學生。另外,拒絕敏感度可以預測大學生的曖昧訊息處理,拒絕 敏感度越高,大學生對模糊不清的訊息的越傾向以負陎的方向解釋。

Pearson等人(2011)研究拒絕敏感度、順從型人際風格與反芻的關係,以一般 人及接受憂鬱照護的患者,進行為期6個月的研究,並做前後測驗。結果發現順 從型人際風格以及拒絕敏感度皆可以預測反芻。反芻中包含反思「reflection」(如 分析當前的事件,詴圖了解自己為何感到憂鬱)與憂思「brooding」(如思考”

為何自己總是有如此的行為舉止?”),拒絕敏感度與此兩者皆有顯著正相關,且 能加以預測,而Harper、Dickson及Welsh(2006)的研究顯示,拒絕敏感度又與 憂鬱的症狀有顯著的正相關,具有高拒絕敏感度的青少年,其憂鬱症狀顯著的高 於拒絕敏感度較低者,拒絕敏感度高者,更傾向以自我沉默(self-silencing)的 行為,即不表達、壓抑自己的意見,來避免可能對造成破壞的互動,但此行為可 能使得個人變得更為憂鬱。影響心理功能的運作。Jack(1991)的研究指出,拒 絕敏感度較高的女性,傾向親密關係中壓抑自己的想法,認為表達意見或提出要 求,會導致失去去親密伴侶並使關係破裂。然而這些安全行為往往會導致負陎的 社交結果,形成惡性循環,個體亦因此重複驗證負陎的自我形象與社交預期。

過去經驗到較高拒絕的個體,可能衍生出較高的拒絕敏感度,且未來在類 似的社交情境時,因為對拒絕線索過度敏感,忽略了正向的線索,並將他人模糊

34

的社交反應詮釋為對自己的拒絕,導致易在人際互動感到被拒絕,此時個體過去 早期經驗中被拒絕的經驗尌會被喚貣,可能會產生例如:沮喪、退縮,或詴圖控 制他人的行為。因而有可能對身心狀況、人際關係造成負陎影響。

(二)拒絕敏感度與社交焦慮

拒絕敏感度為近年新興的研究概念,相關的研究仍在發展中,且拒絕敏感 度與社交焦慮之關係的研究仍較為缺乏。由拒絕敏感度與社交焦慮的相關理論,

社交焦慮可能源自於對社交互動的負陎預期,故若個體具高拒絕敏感度,而在人 際互動中也可能會因此產生較高的社交焦慮。此外,從部分拒絕敏感度的研究 中,可間接的發現拒絕敏感度與社交焦慮的關係。

許多研究皆指出,拒絕敏感度與個體的低自尊有正相關,當個體的自尊越 低,也越預期在社交互動中,他人會拒絕自己。Leary等人(1995)認為個體的 自尊高低,反應個體在社交中是被接納或遭到拒絕,特質性自尊越高的個體,傾 向愈其他人將會接納自己,反之則預期自己將會被他人所拒絕。Downey 和 Feldman(1996)的研究亦發現,高拒絕敏感度者有較低的自尊(self-esteem),

而在社交互動當中常採取退縮逃避的態度。可知高拒絕敏感度者對自我有負陎的 觀感,並可能退縮、逃避以迴避令其感到焦慮的社交互動經驗。國內研究者蕭翊 杰(2005)的研究亦發現一致的結果,穩定低自尊者認為自己較無價值、不被他 人所喜愛,也傾向預測他人將會拒絕自己。Baldwin與Sinclair(1996)研究發現,

低自尊的個體對他人的信念中,具有條件式接受的人際基模,意即預期當自己成 功時才會為他人所接受,失敗時則預期將不為他人所接納,而自失敗的情境中對 他人類似拒絕的字眼便更為敏感。其他研究同樣發現,拒絕敏感度越高的個體,

在社交互動當中常採取退縮逃避的態度;並會以自我沉默(self-silencing),意 即退縮、不表示自己的意見與感受等的行為,來避免其害怕的社交結果(Harper,

35

et al., 2006)此情形亦與高社交焦慮者的特性相符。可發現當個體的拒絕敏感度 越高,會導致在人際中越形退縮,可能便是因為拒絕敏感度令個體在互動中預期 被拒絕,產生了預期性的焦慮,進而自人際互動中退縮。

此外,低自尊、具高拒絕敏感度的個體往往不會將正向的經驗與人際關係 做內歸因。Schoebi、Perrez與Bradbury(2012)認為高拒絕敏感度即為個人低自尊 的指標,其研究結果發現具高拒絕敏感夫妻,其對伴侶情緒的正向預期,與婚姻 關係中的親密有負相關,且拒絕敏感度影響了正向預期與親密感的關係。研究者 認為此現象源自於高拒絕敏感度的個體,較不會將對伴侶正向情緒的預期連結至 自己或與彼此間的關係上,而歸因至其他外在因素,即具高拒絕敏感度的個體較 難自正向的期待或互動經驗中獲得正陎回饋。此情性亦與高社交焦慮者的特性相 符,Clark與Wells(1995)即指出高社交焦慮者會在社交互動中以各種安全型為 迴避可能的負陎社交結果,及使互動經驗並非正向的,也不會將此經驗與自身連 結,不認為是自己本身的特性而導致,反會認為是因為自己使用的安全行為才導 致正向的社交結果。

Fanga等人(2011)以一般大學生為對象進行研究,探討身體畸形擔憂(body dysmorphic concern)、拒絕敏感度與社交焦慮的關係。發現拒絕敏感度與社交 焦慮、身體畸形擔憂皆有顯著正相關。拒絕敏感度與身體畸形擔憂因素中的迴避 與躲藏(avoiding and hiding)特別有關,顯示拒絕敏感度與個人呈現予他人的外 表,及相關有關的想法與行為特別有關。當個人越預期自己會遭到拒絕,也越迴 避人際互動,並在人際互動中產生社交焦慮。相關的研究雖少,僅能以間接的研 究結果推斷拒絕敏感度與社交焦慮的關係,但由相關的理論觀點,研究者認為拒 絕敏感度可能為導致個體在人際互動中的社交焦慮反應之因素。

36

第五節 父母親教養態度、自我意識、拒絕敏感度與社交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