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導論

第五節 名詞解釋

第四節 論文架構

本論文架構共分為七章,第一章為導論,主要在說明本論文的研究動 機與目的、研究中所欲探討的範圍及實施研究的方法,並簡介本論文大致 上的架構。第二章則是對能願動詞的文獻探討,整理各學者專家的文獻,

以「能願動詞」一詞行之,定義「會」、「能」、「可以」的語義、用法 及語用功能,並以此作為後續進行漢泰能願動詞對比分析的基礎。

第三章是對泰語能願動詞進行基本的研究,釐清泰語能願動詞的基本 結構與用法,比較漢泰能願動詞在語法結構上的異同,同時對漢泰能願動 詞進行語義對應與比較分析。第四章將分析對應語義最大範圍的泰語能願 動詞「ได้」(dai)與「會」、「能」、「可以」的個別語義對比,並根據 對比分析的結果,對泰籍學生在學習漢語能願動詞「會」、「能」、「可 以」時可能發生的偏誤預測。

第五章則利用內容研究法與偏誤分析,檢索HSK 動態作文語料庫中,

泰籍留學生在使用漢語能願動詞時的偏誤類型、比例,進行統計與歸納整 理,以偏誤理論為基礎,試圖從心理語言學角度推測泰籍學生偏誤的主要 來源及原因之探究。在第六章中,探討漢語能願動詞在教學語法上的應 用,根據困難層次的延伸,兼具語法與結構的排序原則,企圖對能願動詞 的語法排序及教學順序提出教學建議及適合泰籍學生的學習對策,並針對

「會」、「能」、「可以」設計教學活動。最後,在第七章提出本研究之 結論,並說明研究中的限制與未盡之事宜。

第五節 名詞解釋

1.能願動詞(modal verb):是動詞中的一個次類,動詞中表示「可能」、

「意願」之類的詞。

2.多義詞(polysemy):是一詞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意義,這幾個意義之 間有明顯、必然的聯繫,從一個基本意義或由共同中心概念派生出來。一

詞多義現象中,多義詞的形成不是任意的,是有其內在認知基礎和規律,

是由基本語義或中心概念通過認知的規律思維方式引伸出該詞在不同語 境的各項義項。

3.偏誤分析(error analysis):是指對學習者在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中所 出現的偏誤進行觀察、分析和分類,從而瞭解學習者本身的語言習得障 礙,揭示第二語言習得的過程和規律。

4.教學語法(pedagogical grammar):就是教學法加上語法分析,不是傳 統以經驗為主的語法教學,乃是一定義清楚的理論體系,在語法教學的實 踐與執行背後的一般性的指導架構,相對於理論語法,理論語法是教學語 法的基礎。教學語法的目標:在幫助學習者有效學習,讓學習者習得目的 語,並達到溝通的目的。教學語法不是理論語法的簡化分析,而是融入第 二語語言教學理論,重視語言學習者的個別差異。即兩個不同背景的母語 者,所需要學習的語法列表也不同。

5.零教學(zero instruction):是指教師的教學是不必存在、不需要的。

比如某個漢語語法點是不用教,也不需要指導,因為在跨語言的差距上,

這種特定情形表示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幾乎沒有距離。這一類的語法點都 可以標記為「零教學」。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