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能願動詞教學活動設計

第六章 漢語能願動詞「會」、「能」、「可以」的教學語法與建議

第三節 能願動詞教學活動設計

本節擬根據前述的理論及分析研究所得,試著進行能願動詞「會」、

「能」、「可以」的教學活動設計。漢語能願動詞是一類「結構困難度」

低,而「語義困難度」高的詞類。這三個能願動詞都各自有多個詞義,這 類語詞的近義性與多義性,無異增加了學習者學習的困難,而且這三個能 願動詞都可以表達「能力義」與「可能義」,但其中又也些微的差異,更 增加了學習上的困難,若同時又與英語或泰語進行直譯,對泰籍學生來 說,肯定是難上加難。再加上學生課堂數的關係,練習時間間不夠,或教 材解釋及編排上的問題,造成學習者在能願動詞的觀念、語義認知上模糊 不清,若只靠單純的記憶背誦,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理解下,恐無法鞏 固學習者對能願動詞的掌握,更別提語用的交際功能了。

110

針對外語的教學法有語法翻譯法、直接法、聽說法、暗示法、溝通交 際法、任務教學法、合作學習法、沉浸式教學法等,事實上,在語言教學 的過程,對聽、說、讀、寫的語言訓練時,都可能使用不同的教學法針對 不同的學習階段及語言要素來進行教學。對於能願動詞的近義性、多義性 的語義區辨的難點,除了學生需要記憶背誦、充分的練習外,若能將不同 的語義套入不同的情境中,加上動畫、圖片的輔助,帶領學習者進入漢語 能願動詞的語義情境中,讓學習者能清楚了解「會」、「能」、「可以」

三個語詞的語義特徵,有意識的掌握其中的異同。以下為筆者對能願 動詞的幾個教學策略。

一、詞彙教學

詞彙教學是語言教學的基礎之一,也是漢語教學在課堂上的重要組成 部分,且多數的課堂教學也是從詞彙教學開始的,所以對詞彙的認知與記 憶,對於學習者語言能力的培養是很重要的。

詞彙教學是要將所欲教授的詞彙意義及用法加以解釋,讓學習者了 解。詞的用法包括詞的語法功能及特點、詞在句中的位置、詞的語境義、

詞的搭配及詞的適用範圍等。解釋詞義有很多方法,較常使用的是:以舊 詞釋新詞、根據語素推測語義、表演、利用語境釋義、例句釋義、利用上 下文釋義、近義詞比較、與母語的對比等等。在講解近義詞的異同時,應 釐清語詞間的語義及用法的主要相異點,可能的話,可透過同義詞的對比 分析,利用二語與母語間的相似性,進行正遷移教學,強調近義詞間的主 要差異,視情況進行合宜的教學策略,設計適當的教學活動,有效的利用 與克服母語帶來的遷移現象,掌握近義詞的學習難點,以達事倍功半之效。

由於能願動詞的詞義複雜特性,除了詞彙教學之外,筆者將利用語境 釋義的方式,輔以圖片、表演,進行能願動詞的教學。

二、語境教學

語境是語言環境的簡稱,何兆熊(1987:5)將語境分為兩類:

1.言內語境:指上下文語境,即上下文之間的關係,彼此互相聯繫、影響,

才能彰顯出它的意義。一般稱為「語言的語境」或「狹義的語境」。

2.言外語境:分成情景語境和社會文化語境。情景語境包括交際活動的時 間、地點、交際話題、參與者等相互關係;社會文化語境則是指一個民族 共有的社會規範、會話規則及文化傳統等。

鄧守信(2009:8)也提出,對外漢語的語法教學重心不在於語法知識,

而在於語言規則的掌握及其在適切語境的使用。語境教學的目的是為了能 更理解語義,因為語義的確定是在語境中完成的,而語言的意義則要在語 境中表現出來,所以語義的正確表達是離不開語境的。「有效的語法教學 活動,應為學習者創造出真實的語言情境,誘引學習者不得不使用目的語 的語法與句式,而非單純的操練與模仿。」(鄧守信,2009:p.26)這樣 臻於理想層次的引導式教學,筆者認為並非只適用於語法教學,其他各層 面的語音、語義、句法結構上,相信都能藉由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呈現出 來。

上一節,筆者對於「會」、「能」、「可以」三個語詞的教學建議上 做了排序,再混合三個語詞的複習教學之前,筆者先針對這三個語詞的個 別教學應用(先教不同的語義),訂出一套詞彙教學方法:

1.解釋字義及用法:先講解能願語詞本身單純的用法與字義,同時練習否 定式用法,待理解與熟練語詞的用法及意義時,再進行延伸教學,練習疑 問式用法。

2.利用擴展的詞組(溫故知新)加以分析解釋,在擴展詞組訓練時,透過 反覆不斷的替換與模仿練習,穩固學生在學習能願語詞個別義項時的語義 基礎。

3.接著利用句子釋義,有了擴展詞組的訓練基礎,將詞組延長為句子,讓 學生了解三個語詞在句子中的應用,以及在句中呈現的不同含意及用法。

4.熟悉了基礎的詞彙、詞組訓練、延長句子後,再利用情境設計與上下文 釋義,設計一個具體的情景,再試著從情境的理解與推論,了解三個語詞 的語義及語用,透過反覆的練習,學習刺激,讓學生在不同的的語境中學

112

習,訓練其語感的掌握。

在進行以上的詞彙練習時,教師必須掌握現場狀況,務必讓每個學生 都能開口練習,教學過程中,可利用遊戲進行語詞替換,讓每個學生都能 真正練習所學的重點詞彙;在延伸句或語境部分的練習,可針對某一語詞 的語義,做角色扮演,讓學生從他們扮演的角色與情境中,使用正確的能 願動詞。

此外,針對三個能願動詞的混合複習,設計一套統整教學活動,在此,

僅提出其中幾個語義教學方式示意,也期望對外漢語教師發揮更大的創 意,發想更具啟發、引導的教學方式。

三、教學活動設計

(一)教學時間:兩堂課 100 分鐘

(二)教學對象:漢語水平初級學生(學習漢語約一年)

(三)教學人數:40-50 人

(四)教具:每人各三種不同顏色(黃色、淺藍色、粉紅色)小立牌、語 境圖卡

(五)教學目標:藉由能願動詞「會」、「能」、「可以」的歸納、整理 與複習,除了語法結構的習得,希望能鞏固其語義區辨的能力,以達到交 際應用。

(六)教學流程:

步驟一:暖身活動

教師先發給每個學生三種不同的顏色的小立牌,請學生在粉紅色立牌 寫上「會」,在淺藍色立牌寫上「能」,在黃色立牌寫上「可以」之後,

老師先複習能願動詞的基本句法結構,同時將三個能願動詞的相異語義講 解、複習一遍。

步驟二:教學活動

1.首先從三者語義的不同處開始,例如「會1→後天習得的技能」。請學 生從圖卡中提取訊息,回答教師問題。

2.提問 1:老師教你們快一年了,除了會教書外,老師還會很多事情,你 們來猜猜看,老師還會做什麼?(以圖卡提示,引導學生回答)

學生答:老師會開車、老師會說英語、老師會畫畫、*老師會吃飯……

提問 2:你們有沒有發現,老師會的這幾件事情,是不是都要經過學習 之後才會的?(引導學生察覺剛剛回答的句子,是不是有不對 的地方。)教師歸納:經過學習後才具有的能力或技能,要用 「會」。

提問 3:你會說日語嗎?

學生答:我不會說日語。

提問 4:你會說哪國話?

學生答:我會說英語。

做菜 開車 唱歌

彈鋼琴 畫畫 踢足球

喝三瓶酒

看電視

睡覺 吃飯

主詞+會

1

動詞+……

1→後天習得的技能 例 1:老師會說英語。

老師會開車。

例 2:你會說日語嗎?

我不會說日語。

你會說哪國話?

我會說中文、英文。

例 3:你會_______________?

我會______________。

114

我會說漢語、泰語等。

提問 5:你會不會踢足球?

學生答:我會/不會踢足球

教師隨機請同學一問一答,練習說出這兩個句式。每個句子的「會」

都要特別強調加重語氣,以加深學習者的印象。最後再安排一個開放性的 問題,教師可先示範一次,接著詢問學生:

提問 6:你會_____開車_________嗎?

學生答:我會/不會___開車______。

3.學生回答完畢之後,請他當下一位提問者,並使用另一個動詞造句,隨 機點選下一位同學回答,讓全班輪流問答練習,教師也在學生的問答練習 中確認是否正確。

4.以同樣的方式,教師列出「會」、「能」、「可以」三個語詞的個別語 義、句式結構上的差異,並讓班上所有同學都能輪流練習造句、問答,以 加深其印象。

步驟三:綜合複習→舉牌搶答

教師事先準備好題目,寫在字卡上,請學生拿出之前發的三色小立 牌,說明遊戲規則:

1.看到題目,請判斷要舉哪一個小立牌,舉錯的扣一分。

2.教師會數 1-2-3,所有人要同時舉牌,太慢的話也扣一分。

步驟四:安排作業。

綜合統整活動是為了要確認學生是否已能了解這三個能願動詞義的 個別語義部分,是否能夠跟根據在哪種情境下,使用哪一個能願動詞。(對 於人數較少的班級,教師也可在黑板上貼出三個字的字的字卡,活動時請 學生站出來,回答問題時,請學生站到他選擇的那一個字卡的那一排。因 為大學生上課時間為兩節課 100 分鐘,藉由活動參與拉回學生的注意力。)

教師能在舉牌的過程中,藉由顏色來快速找出舉錯牌的的人。舉錯牌的 人,教師可再利用圖卡展示說明,讓學生再複習一次能願動詞的語義。藉 由這樣重複練習及活動的方式,加強學習者的印象。

本教學活動的設計是在泰籍學生學過將近一年的漢語時所作的複習

(每星期只有兩節課連在一起),根據筆者使用的教材,在第二學期就是 第二冊時,就已經學過三個能願動詞,且也做過比較,比較的語義上並不 多,加上課文中的語法解釋是以泰文解釋的,但學生在課後作業的短文複 習時,幾乎完全搞不清,一片混亂。所以,此活動的安排是特意將三個能 願動詞放在一起做一個語義上完整的複習,讓學習者更清楚瞭解在哪種情

(每星期只有兩節課連在一起),根據筆者使用的教材,在第二學期就是 第二冊時,就已經學過三個能願動詞,且也做過比較,比較的語義上並不 多,加上課文中的語法解釋是以泰文解釋的,但學生在課後作業的短文複 習時,幾乎完全搞不清,一片混亂。所以,此活動的安排是特意將三個能 願動詞放在一起做一個語義上完整的複習,讓學習者更清楚瞭解在哪種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