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七章 結 語

第二節 建議與省思

5.透過對比、偏誤研究、語法排序的研究過程中,對能願動詞「會」、「能」、

「可以」提出一套教學策略。除了個別語詞的釋義教學外,也利用語境教 學對容易混淆的近義詞,做一個完整的複習與練習。

在第二語言的習得過程中,進行兩種語言的對比,確實有利於預知和 解釋由於母語或第一語言的干擾而造成的偏誤。但是,語言的對比並無法 預知和解釋所有偏誤的發生原因,因此,我們還得多方面的對偏誤進行分 析,才不致以偏概全,斷章取義。所以在進行語言對比和偏誤分析時,一 方面要多層面的蒐集學生偏誤的語料,一方面要多角度的總結產生偏誤的 原因。在此基礎上,對偏誤做進一步的分析歸納,進而找出預防偏誤及糾 正偏誤的有效方法和改進教學的途徑。

第二節 建議與省思

漢語是一種意合的語言,除了語法的使用結構複雜外,還有一字多 音、一詞多義、進義詞的區辨困難,再加上詞義、句義所可能衍生出的指 稱、外延意義或內涵意義等所謂語境的真實意義,及語感的掌握。對學習 漢語的泰籍學生而言,這都可能構成學習上的難點,加上學習者自身母語 的干擾、中介語及環境的交叉影響,都可能是造成偏誤的原因。再加上詞 義、句義所可能衍生出的指稱、外延意義或內涵意義等所謂語境的真實意 義,及語感的掌握。

本研究是泰語為母語的學習者,在學習漢語能願動詞「會」、「能」、

「可以」時的學習策略與偏誤為基礎來研究,並設計教學活動,礙於現實 環境,確有幾點不足之處:

1.對於泰籍學生使用「會」、「能」、「可以」的偏誤及混淆情形,除了檢索 北語的 Hsk 語料庫,收集語料,進行偏誤原因探討,預測泰籍學生的偏誤 之外,若能再配合問卷調查,收集更多學生的語料,兩方對照、統整,想 必能歸納出更符合泰籍學生學習能願動詞的真實情況,但因為泰國從去年 開始,政局一直處於不穩定的情況,有些學校的學生並沒有到校上課,而 是使用網路視訊的方式上課,對於問卷的發放實有困難,因此只採用 Hsk 動態作文語料庫進行偏誤分析。

2.對於「會」、「能」、「可以」的教學排序,本文並沒有按照一般語法及難 點的排序進行教學活動設計,大膽決定先教授三個語詞的個別不同語義

(見圖六-2),企盼因為這樣改變順序的方式,能對泰籍學生在學習這三 個多義詞的複雜語義時,能有效的釐清語詞間的模糊語義。這個教學架構 的建議與實行,也許可以先解決泰籍學生在學習「會」、「能」、「可以」這 三個能願動詞間的誤代問題,至於能不能收效,必須經過驗檢證,進行課 堂觀察、紀錄的行動研究,調整教學順序或方法策略,若有機會能進行實 際的教學觀察及驗證,將能對泰及學生在學習能願動詞時提供更大的幫 助。

120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按照作者姓氏筆畫多寡排列之)

丁聲樹等(1980)。現代漢語語法講話。北京:商務印書館。

王力(1959)。中國現代語法。香港:中華書局。

王建勤(1997)。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習得研究。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 社。

王振來(2002)。談能願動詞在句子表達中的作用。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第 25 卷第 3 期,62-64。

王振來(2002)。論能願動詞的語義類別。遼寧工學院學報,第 4 卷第 1 期,16-18 王振來(2007)。能願動詞的偏誤分析及對策。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4,94。

王艷(2009)。泰國初級學生漢語能願動詞偏誤分析。廈門:廈門大學碩士學位 論文(未出版)。

王鵬、馬貝加(2011)。助動詞”會”的情態發展。語言應用研究,63-65。

江新(2000)。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策略初探。語言教學與研究,2000(1),61-68。

朱其智(2007)。留學生漢語雜揉偏誤分析。漢語學習,3,70-76。

朱其智(2009)。偏誤生成學的範圍和方法。學成研究,8,147-160。

朱其智(2007)。留學生造詞語的偏誤類型及偏誤成因分析。第二語研習得與測 試,514-520。

朱德熙(2000)。語法講義。北京:商務印書館。

朱華、曾昭聰(2010)。泰國學生漢語語序學習的偏誤分析及教學對策。雲南師 範大學學報,第 8 卷第 6 期,78-84。

伍謙光(1988)。語義學導論。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

呂叔湘(1980)。現代漢語八百詞。北京:商務印書館。

呂文華(2002)。對外漢語教材語法項目排序的原則及策略。世界漢語教學,4,

86-95。

呂文華(1994)。對外漢語教學語法探索。語文出版社。

呂兆格(2003)。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能願動詞偏誤分析。天津師範大學研究生學 位論文。

李大忠(1996)。外國人學漢語語法偏誤分析。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李德津、程美珍(1988)。外國人實用漢語語法。華語教學出版社。

李琳、張娜(2006)。母語為英語的習漢語者動詞”能””會”使用情況分析。

雲夢學刊,第 27 卷第 4 期,152-153。

李洋(2012)。對外漢語語法教學方法淺談。安徽文學,150。

何自然(1988)。語用學概論。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

何兆熊(2000)。新編語用學概要。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佟慧君(1986)。外國人學漢語病句分析。北京:北京語言學院。

宋永圭(2004)。現代漢語情態動詞”能”的否定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博士論 文。

邵敬敏(2001)。現代漢語通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周有斌(2007)。助動詞研究概述。淮北煤炭師範學院學報,第 28 卷第 2 期,

130-133。

周小兵、朱其智(2006)。對外漢語教學習得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周小兵、朱其智、鄧小寧(2007)。外國人學漢語語法偏誤研究。北京:北京語 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周小兵(1996)。利用對比方法進行病句分析課的教學。中國對外漢語教學學會 第五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選。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周小兵、朱其智(2007)。語法偏誤類別的考查。語言文字應用,1,111-118.

周小兵、李海鷗(2004)。對外漢語教學入門。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

周嘉莅(2011)。現代漢語「不」和「沒」之漢泰對比分析與教學活動設計。台 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邱述德(1995)。情態動詞的語用分析。外國語,第四期,(1983)。50-55。

林彩雲(1983)。漢語情態詞。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 出版)。

紀漪馨(1986)。英語情態助動詞與漢語能願動詞的比較。語言教學與研究,第 三期,66-67。

胡裕樹等(1983)。現代漢語(增訂本)。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胡樹鮮(1990)。(1996)。現代漢語語法理論初探。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 社。

馬建忠(1983)。馬氏文通(新一版)。北京:商務印書館。

122

馬慶株(1988)。能願動詞的連用。語言研究,第一期,18-28。

馬慶株(1992)。漢語動詞和動詞性結構。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高永德(1981)。四個中文助動詞的語意研究。台北:輔大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遠(2002)。對比分析與錯誤分析。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

孫德金(1996)。漢語助動詞的範圍。載於胡明揚(主編。詞類問題考察 (p.286-307)。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孫德金(2006)。對外漢語語法及語法教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孫韶徽(2000)。能願動詞「會、能、可以」之美國初級漢語學習者習得研究與 教學應用----以複習課補救教學為例。中壢:中原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碩 士學位論文。

孫德坤(1993)。中介語理論與漢語習得研究。語言教學與研究,1993(3),

82。

徐美玲(2010)。漢泰情態動詞”能、會、可以”與 DAI 的對比研究。浙江大學 碩士學位論文。

徐子亮(1999)。外國留學生漢語學習策略的認知心理分析。世界漢語教學,1999 (4)。

袁方(2002)。社會研究方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1994)。漢語水平等級標準與語法等級大綱。

北京: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

郭志良(1997)。試論能願動詞的句法結構形式及其語用功能。新視角漢語語法 研究。478-491。

陶煉(1993)。現代漢語助動詞對比研究[J]。中國對外漢語教學學會第四次 學術討論會論文選。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陶煉(1997)。表示”必然性”的助動詞”可能”、”會”、”可以”之差異研 究[J]。漢語論叢(一)。上海:復旦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漢學研究 室。

許余龍(2001)。對比語言學綱要。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張宋蘭(2010)。現代漢語助動詞的內涵。宿州教育學院院報,第 13 卷第 4 期,

20-22。

陳俊光(2007)。對比分析語教學應用。台北市:文鶴。

陳玉華(2000)。漢語能願動詞「可以」之教學語法。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若凡(2002)。留學生使用「能」、「會」的偏誤及教學對策。語言教學與研 究,1:50-53。

陳盈新(2009)。泰國學生漢語能願動詞偏誤分析。語言學刊。132-134,167。

陸慶和(2008)。基礎漢語教學(二)詞類教學。台北: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 司。

陸慶和(2006)。實用對外漢語教學語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陸儉明(2000)。面對新世紀挑戰的現代漢語語法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曹逢甫(1994)。對比分析與華語語法教學。華文世界。74:120-133。

張曼倩(1998)。漢泰助動詞比較研究。北京:北京語言大學文化學院碩士論文。

崔希亮(2003)。試論教學語法的基礎及與理論語法的關係。對外漢語教學語法 探索,20-31。

崔永華、楊寄洲(2002)。漢語課堂教學技巧。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黃宣範(譯)。(1983)。Li, Charles N.& Thompson,Sandra A 著。漢語語法《Mandarin Chinese:A Functional Reference Grammar》。台北市:文鶴。

黃郁純(1999)。漢語能願動詞之語義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渡邊麗玲(2000)。助動詞「可以」與「能」的用法比較分析。第六屆國際漢語 教學討論會論文選,544-549。

馮淑珍(2009)。中級水平泰國留學生漢語助動詞習得偏誤分析。廣州:暨南大 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湯廷池(1994)。漢語詞法句法五集。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

湯廷池(1979)。助動詞「會」的兩種用法。國語語法研究論集,1-6,台北:

台灣學生書局。

彭小川、李守繼、王紅(2004)。對外漢語教學語法釋義 201 例。北京:商務印 書館。

彭利貞(2007)。現代漢語情態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程美珍、李珠(1997)。漢語病句辨析九百例。華語教學出版社。

曾海清(2010)”A 得不能再 A”結構考察漢語學習。Chinese Language

124

楊寄洲、賈永芬(2003)。1700 對近義詞語用法對比。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楊寄洲、賈永芬(2003)。1700 對近義詞語用法對比。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