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前言

第四節 名詞釋義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6

第四節 名詞釋義

壹、傳播模式

研究歸類個案青少年之數位學習模式,參考馬奎爾 (McQuail) 的四種傳播 模式。首先第一種為「傳送」模式,由威斯特利與麥克林 (Westly and Maclean) 提出,屬於主流典範的核心。理論認為傳播分為:社會中的事件與聲音、通道/

傳播者的角色、訊息、接收者。傳送模式強調,尤其在宣傳制度、或資訊的媒介 活動場合,閱聽人會根據自己感興趣的議題,選擇適合自我需求的傳播媒介。事 實上,媒介本身沒有說服、教育、或提供資訊以傳播;媒體傳播者只是向潛在的 閱聽人說明環境中的發生的事件 (如新聞),或者提供機會,讓公眾人物表達看 法與聲音。

第二種為「儀式」(ritual)或「展現」(performance),重視藝術、戲劇、娛樂 與其他傳播元素的符號,在傳播模式中極為普遍。換句話說,儀式觀點,不注重 空間中的訊息擴展,而關注時間中社會的延續,與展現、分享、表達、共享、慶 祝、享受信念等。儀式性傳播即使是工具性的,仍然會使用有影響力的符號,訴 求文化價值、統一情感和動員團體內成員 (頁 75)。

第三種,傳播表現與注意力 (expression-attention) 的「宣傳」模式,認為 大眾媒介不傳遞資訊,也不透過文化價值信念等團結大眾,而僅只維持聽覺或視 覺的注意力。傳播純粹只為了權威或收益,將閱聽人的注意力賣給廣告主。閱聽 人使用大眾媒介資訊來娛樂,或打發時間,或為了逃避日常生活現實。此種傳播 模式只存在於當下,過去不重要,未來也只代表著現在的延續或擴大。既然注意 力如此重要,注意力的事實 (形式和技術) 通常比注意力的品質 (訊息內容) 重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7

要。獲得注意力是媒介機構的目的;訊息傳送的傳播端與接收者間,道德與價值 是中立、空無意義的。兩者關係不見得消極,或無法相互涉入。

第四種模式為「接收模式」,著重文化領域而非社會科學,為求了解接收 者對媒介意義的歸因及結構上。在此模式中,閱聽人解釋媒介訊息,總是開放且 具有多重意義。閱聽人會根據脈絡和自身所處的文化,了解訊息詮釋。接收分析 與符號學不同,後者強調透過文本製碼,意義會穩定地嵌附在文本上;前者則認 為,首先傳播者為了意識形態和制度,會選擇特定製碼的訊息,操縱媒介語言,

賦與其優勢詮釋 (preferred) 或特殊看法 (spin)。其次,接收者(解碼者)不見得會 接收媒介散發的意義,而能夠根據本身的經驗或見解,透過不同對立的詮釋來抗 拒媒介的語言,甚至完全顛覆原先預期的訊息方向。也就是,媒介訊息製作者發 出的意義,不等同於媒介閱聽人接收的訊息 (McQuail, 2000/陳芸芸譯,2001,

頁 72-79)。

貳、數位學習

關於數位學習,李飛龍 (2007) 整理了從 2000 至 2006 數位學習的論文分析,

發現主要實體研究,均集中網站課程;學術面則多集中於數學、電算科學、及教 育;除此之外,少見不同領域的論文。他建議,後續研究可重視數位學習主題與 學習者的成長,以更豐富研究領域。這些論文,說明了數位學習與傳統學習的不 同;如,數位學習沒有時空限制、可以依照自我需求學習、建構個別化的知識、

沒有壓力、具超文本擴展性、較注重歷程而不是結果 (陳德懷、黃亮華,2003,

頁 99-100;李飛龍,2007 )。然而,數位學習亦有其無法達到的效果,使傳統面 授學習必須繼續存在。如,數位學習過程中,缺少了人際溝通與學習社群,使學 習者容易半途而廢;需要電腦設備;缺少真實感與正確性;組織能力不強的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8

容易迷失其中 (陳德懷、黃亮華)。從數位學習資料,了解小明對自我使用媒介 的解讀後,研究可進一步研究,小明大量學習網路舞蹈後,獲得了那些自我效能 上的進步?

參、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源自於班度拉 ( Bandura ) 的社會學習理念,說明個人、環境與 行為三者相互影響,表示個體在特定情境下,對於自己是否能完成任務,能力信 念的判斷。也就是,大眾有時會害怕或避免難以應付的情境,因此會評估個人能 力、環境與表現三者的互動,主觀想像工作可完成的程度,再決定如何應付難以 解決的環境。基本上,自我效能會決定個人努力的程度、看待困難的態度,及從 困境中恢復的能力等。自我效能越高,使用動機與成就也越高,較能有效率解決 問題。

了解自我效能的特質,有以下幾點:

一、自我效能指判斷、評估自己完成活動的能力,而不是天生具有的特質。

二、自我效能為多面向;研究不應該只從單一面向來看。

三、自我效能是嵌入情境的;學生的表現可以由實際的情境來補強或減弱。

四、自我效能指自我可以完成精熟的程度,而不僅僅只與別人比較,或達到評量 規定的精熟程度。

五、自我效能的評估表現,在活動真正執行前形成,而不是刻意安排評量活動,

從此了解自我效能的執行程度 (Bandura,1997)。

自我效能很重要。根據 Gardner (1963),學習為終生學習;學校除了教導智 能上的知識,也應加強或促進學生的自我效能意念,使他們知道如何管理自己。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9

本研究旨在了解小明在網路數位學習上,表現的自我效能想法及表現。由於文獻 建議,不要只從單一面向研究,研究將從多面向了解個案之自我效能表現。

另外,有個概念與自我效能的特質類似,且可將研究應用至學習方面,做 為研究觀察小明的參考面向。布魯姆 (Bloom,1956) 提出認知領域目標的學習,

可以分為六個階層,分別為知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與評價。「知識」指 記憶所學教材;「理解」為能夠把握教材的意義,如翻譯、摘要與推論教材等;

「應用」指能夠將所學知識應用於新情境;「分析」為將所學知識分為較細的數 個部分;「綜合」為將所學知識綜合成新的整理;「評鑑」為能夠依據標準,下 價值判斷的能力。 (資料來源: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

?qid=150905110979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