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媒介消費與網路主動學習: 以YouTube網路舞蹈學習為例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媒介消費與網路主動學習: 以YouTube網路舞蹈學習為例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2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 碩士學位論文. 指導教授: 黃葳威. 博士. 政 治 大. 立 媒介消費與網路主動學習:以 YouTube 舞蹈學習為 ‧. ‧ 國. 學. io. sit. y. Nat. n. al. er. 例. Ch. engchi. i n U. v. 研究生: 王安妮 撰 指導教授: 黃葳威. 博士. 中華民國 101 年 7 月 1.

(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2. i n U. v.

(3) 媒介消費與網路主動學習: 以 YouTube 舞蹈學習為例 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研究所. 王安妮. 指導教授: 黃葳威博士. 中文摘要. 政 治 大. 本研究為個案質化訪談,欲了解小明這位青少年。他特別重度使用電. 立. 視電腦、天生無法學習,且家中無父母陪同關心,但卻能夠持續使用. ‧ 國. 學. 網路消費與學習;其中的原因,令人感到興趣。. ‧. 研究參照布爾迪的建議,同時分析網路環境與青少年個案主體。研究. sit. y. Nat. 發現,網路文本設計了多樣具有消費與流行意涵的元素,吸引小明願. er. io. n. al 意來學習。另外,小明雖然本身無法學習文字,但是從網路舞蹈的世 iv n U engchi 界中,找到了認同感;這正向學習的出口,使他不僅是花費時間在電. Ch. 腦上,而能提升他的學習認知與自我效能。他在學習認知領域上,從 基本的知識階層提升至綜合應用;在自我效能面向,他能享受網路學 習情境,掌握自己的學習方法與步調,創意展現自己,找到社會模仿 對象,甚至培養了正向的人生觀。. 關鍵字: 傳播模式、媒介消費、數位學習、自我效能 3.

(4) Media consumption and Internet Active Learning: A Case Study of YouTube Dance Learning. Student: An-Ni Wang. Advisor: Wei-Wei Huang Ph.D.. Institute of Radio and Television,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Abstract This case study is an individual depth interview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aims to understand this teenager--Ming. He uses TV and computers heavily, has an inborn inability to learn, and when he comes back home, there are always no parents accompanying. However, he continues to use a computer to consume and learn things, and the reasons of this phenomenon are interesting..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This study consults Bourdieu's suggestion, analyzing the Internet environment and the teenager himself at the same time. The study finds out that the texts of Net design contain multiple elements of consumption and fashion, which draws Ming to learn. More, though Ming himself can't learn written languages, he finds a sense of identity in the world of online dance learning, and this positive way of learning makes him not only just a l but also enhance his cognitive v spend time on the Net, learning and i n C self-efficacy. In the former, he hisi learning from knowledge to U h eelevates h n c g integration; in the latter, he enjoys the online contexts, masters his way and pace of learning, shows himself creatively, finds out his models from the society, and even develops a positive outlook o life.. n. er. io. sit. y. Nat. Key words: Communicative models, Media consumption, Online learning, Self-efficacy. 4.

(5) 目 次 中文摘要..................................................3 英文摘要..................................................4 目次......................................................5 表次......................................................7 圖次......................................................8. 政 治 大. 第一章 前言..............................................9. 立.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9. ‧ 國. 學.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12. ‧. 第三節 研究範圍................................... 14. Nat. er. io. sit. y. 第四節 名詞釋義....................................16. n. al 第二章 文獻探討.........................................20 iv 第一節. n U engchi 媒介消費...................................20. 第二節. 數位學習.................................. 27. 第三節. 自我效能...................................32. 第四節. 數位學習與自我效能相關研究.................38. 第五節. YouTube 研究論述........................... 41. 第六節. YouTube 消費與學習因素.....................48. Ch. 第三章 研究方法.........................................52 5.

(6) 第四章 研究觀察與訪談結果.............................. 57 第一節 個案使用網路文本分析........................57 第二節 媒介消費....................................68 第三節 網路主動學習................................83 第五章 研究結論、討論與建議............................. 99 第一節 研究結論....................................99. 政 治 大. 第二節 研究討論...................................106. 立.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108. ‧ 國. 學 ‧. 參考書目................................................110. Nat. 附錄二. YouTube 本身即是廣告..... .....................117. er. sit. y. 羅志祥—愛的主場秀歌詞.........................116. io. 附錄一. al. 附錄四. 訪談題目與回答.................................118. n. 附錄三. v i n Ch YouTube 技術教學..............................117 engchi U. 6.

(7) 表 次 表 2-1: 歷屆數位學習與自我效能相關論文. 39. 表 3-1: 歷屆名稱與 YouTube 相關之論文. 46. 表 3-2: MV 腳本分析. 57. 表 4-1: 受訪者名單. 68.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7. i n U. v.

(8) 圖 次 圖 3-1: 研究流程圖. 56. 圖 4-1: 羅的雕像. 60. 圖 4-2: 雕像化為人類. 60. 圖 4-3: 午夜結束,羅還原成原本的雕像. 61. 圖 4-4: 羅穿著紅色西裝,與舞群一起氣派進場. 62. 政 治 大. 圖 4-5: 眼鏡也可為舞蹈的裝飾品. 立. 63. 圖 4-6: 小明的作業,從其中可看出他的國文程度有待加強。. ‧ 國. 學. 圖 4-7: 小明的照相姿勢與眾不同.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8. i n U. v. 82 82.

(9) 第一章. 前言.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網路普及年代,台灣上網的人數逐漸增加;如台灣 12 歲以上的人口,較 98 年增加了 80 萬人,同時國內上網家戶 (80.7%) 及上網人口 (70.9%) 也創新高 (行政院研發考核會數位落差報告,2010)。另外,台灣從 2002 年起開始推動之 「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使得數位學習產值大幅成長,從 2002 年的 7.47. 政 治 大. 億,至 2006 年提升為 102 億 (資策會教育研究所,2006)。除了網路人口、營業. 立. 產值大幅增加,網路上學習的比例也不斷成長。如,數位典藏學習機構發行的中. ‧ 國. 學. 英文版電子報,其點閱次數在 2010 年為 725,718 次,較 2009 年成長了 333% (數 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2010)。資料顯示了,網路科技普及使得教. ‧. 育方面的學習習慣,逐漸加入了 e-learning,即數位學習。此種隨時隨地可上網,. y. Nat. sit. 彈性學習的方式,提供了大眾不同於以往傳統教室學習的另種選擇。至於是哪些. n. al. er. io. 對象,最可能選擇數位學習呢? 研究指出,如果有免費的上網課程,有學習上網. i n U. v. 意願的非網路族以女性 (58.1%)、50 歲以上 (62.9%),和國中或以下學歷者. Ch. engchi. (59.6%) 居多 (數位落差報告,2010)。. 在上網人口比例與數位學習產業逐漸發達的台灣,青少年使用網路,卻常 獨自一人,無父母陪同關懷。根據白絲帶關懷協會發表的「台灣青少兒網路使用 調查報告」(白絲帶關懷協會,2010),青少年使用網路時,不會了解個資保護的 重要,也容易與陌生人交朋友。網路安全觀念的數據說明,69.7% 的學生不知道 台灣在 2005 年 10 月 25 開始實施電腦網路分級制度, 54.3%學生不知道家中電 腦是否有裝設防毒軟體,此顯示了青少兒在網路安全知能上仍有待加強。雖然父 母本身也依賴網路,卻未能引導孩子至正確上網行為。如,28.5% 的學生不同意 9.

(10) 父母能夠引導他們網路使用的行為,32.9% 表示不知道父母存在與自己上網,有 什麼相關。以上資料顯示,青少年上網時,常獨自使用網路;父母在青少兒上網 行為中的角色相當薄弱 (2010,白絲帶協會調查報告)。. 本文欲調查的個案,正符合上述研究調查敘述的青少年年齡層。他喜愛上 網學習舞蹈。他總是獨自一人上網,無父母陪同關心。這位國中少年至目前,幾 乎完全無興趣,參與學校正式課程的學習。網路舞蹈數位學習,是他生活的重心。 之所以挑選這位個案,是由於他的家庭環境、及本身興趣,使他特別較同年齡的. 政 治 大 探討數位學習的社會背景中,網路學習舞蹈學習能給予的愉悅與消費影響力,及 立 國中生,重度使用媒介。研究選擇了這位個案青少年,相信更能聚集焦點,深入. 了解加強其自我效能的方法,使他能持續學習。. ‧ 國. 學 ‧. 研究以「小明」稱呼這位青少年個案。研究觀察的這位國中男生,家裡經. y. Nat. 濟狀況符合低收入戶標準,且為單親家庭,家中成員為媽媽、舅舅與姥姥。雖然. er. io. sit. 他的家庭,名義上是單親,但因為他的母親生病,無法工作照顧他,與他少有互 動;實際上真正與他有互動的家庭成員,只有旁系血親—舅舅。小明平時回到家. al. n. v i n 中,與母親幾乎沒有互動,大多只跟舅舅講話。舅舅工作很忙碌,且為單身;小 Ch engchi U 明在家中,無家庭支柱,幫忙照顧他的功課、及了解他的想法。他平時很自由,. 多與同年齡層朋友互動,沒有培養閱讀的習慣。他習慣每天回家直到睡覺,除了 基本的吃飯及洗澡,時間均拿來看電視與用電腦。. 從小明無法獨力持續功課、及長久專心坐在書桌前,研究懷疑他可能得到 閱讀困難的相關症狀。雖然小明小時候,舅舅曾經帶他去醫院檢定學習狀況,但 因為他不願意給醫院貼上閱讀障礙的標籤,他不再接受近一步的治療。他對文字 資訊相當疏離;在學校上課時,他總將腦袋放空;若有學校作業,便向同學借答. 10.

(11) 案抄寫,快速解決文字帶來的痛苦。一回到家,好不容易遠離充滿文字的世界, 他便開始觀賞電視影像,或透過 YouTube 網站,學習時下流行的 MV 舞蹈;練 習完後,休息一下,便直接睡覺。. 小明觀看電腦同時,也會觀賞電視;但兩者目的不同。前者是真正學習, 後者較為娛樂放鬆。若他在媒體上發現有趣的內容,並且想要學習,他總習慣在 看電視後,再從網路上尋找同樣的 MV,重複觀看。上網學習網路內容,幾乎是 小明的生活重心。舞蹈,是他人生至國中生活為止,唯一認真學習的項目。開始. 政 治 大 讓舞蹈老師修正動作;反而,他選擇了不受時空限制,迅速便宜的網路。研究好 立. 學的時候,小明沒有選擇傳統學習舞蹈的方式,在舞蹈機構拜師、不斷練習後再. 奇,他摒棄了傳統學習,像是學校的正式課程、及坊間的私立舞蹈班,轉而投向. ‧ 國. 學. 數位網路學習,其中的轉變因素,究竟為何? 是因數位學習帶來了愉悅,或是從. ‧. 中得到了另種看待世界的觀點?有什麼樣的自我效能因素,可以激勵他持續在網. n. al. er. io. sit. y. Nat. 路上學習?以上為引起研究關注的起因。. Ch. engchi. 11. i n U. v.

(12)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首先,研究討論青少年個案基本生活環境條件,導致的媒體消費行為;接 著,探討小明如何主動尋找符合自我定位之媒體 ,並且展演於生活當中。 Giulianotti, Richard (2005) 引用了 Bourdieu 的場域論 (1993),認為社會學研究不 要過於主觀或客觀。其中,Bourdieu 提出了「消融的二分法」,反對研究純粹將 社會現象二分為「詮釋主體行動、或講求客體結構」,而贊成活用兩者。具體做 法如,觀察受訪者主體行動及社會條件架構,再研究兩者融合後表現的個人生活. 政 治 大 比較資本在不同場域 (field)中,如何實踐內化社會規則,最後再提出反身性思考 立 實踐 (practice)。也就是,觀察受訪者的經濟、文化、社會、象徵資本 (capital),. ‧ 國. 學. (critical reflexivity)。如此研究的原因為,雖然研究個案早年生活經驗的確重要, 但是其表現的日常展演與實際表現,絕非全部依據生活經驗的詮釋;社會中生活. ‧. 的大眾,或多或少受到社會規則的影響。. sit. y. Nat. al. er. io. 此說法提示了本研究,雖然題目旨在了解青少年個案媒介消費與網路主動. v. n. 學習過程,但研究不應只主觀探討小明主動的使用過程或想法,也應同時探究整. Ch. engchi. i n U. 個社會結構。也就是,要探討閱聽人主體與客體的各種資本條件、社會規則、及 實際的日常生活實踐。以本研究為例,從主體出發可探討受訪者生活型態,與在 網路上媒體學習的實際應用;從客體出發,可以探討這位青少年存在之階級位置, 及其面對的家庭與社會組織等。學校組織以及家長方面,可能或多或少展現了權 力的影響。. 若想進一步確認這位青少年使用網路媒體的動機,與躲避學校組織以及家 長控制是否有正相關,可討論社會權力。關於權力,Dahl (1957)下了基本定義: 「A 能夠有力量要求 B 去做事,而 B 不能不做」。Clegg (1989) 也整理了兩個主 12.

(13) 要的權力關係:Hobbes & Machiavelli。前者 Hobbesian (1968) 為菁英論,主張權 力被視為優勢宰制個體 (群體) 的所有權,宰制階級會透過生產工具及心靈信念, 控制意識型態。因此,權力常在個體和機構間產生。後者 Machiavellian 則說明, 策略和組織權力不是由機構決定,而和社會機制相關。他的理論奠基於傅柯的後 結構主義,企圖瞭解策略和組織實務帶來的社會控制和規訓。權力關係不是零和 系統,而是多重擴散的網絡。在《Discipline and Punish》一書,傅柯討論懲罰如 何從十六世紀和十七世紀的肉體懲罰,轉變為心靈上的教導。社會控制和規訓形 塑個體,從機制內化到個人。規訓,不能以傳統的政治、意識形態、主權等的權. 政 治 大. 力解釋,而存在於每處,肉眼無法看見。. 立. 綜上所述,本文從這位青少年之閱聽媒介生命歷程、加上其生活背景考量,. ‧ 國. 學. 欲找出個案媒體數位學習的生命歷程,了解其消費媒介與透過數位學習得到的自. ‧. 我價值與認同。希望本研究能啟示教師,將數位學習促進因素,如媒體內容、激. io. er. 教導他,可以透過什麼樣的網路學習模式?. sit. y. Nat. 勵自我效能方法等,應用至(此)學生身上,以持續其學習。轉而引申,若想要. al. n. v i n 從這位青少年之閱聽媒介生命歷程,再加上其生活背景的考量,接續研究 Ch engchi U. 問題將聚焦於媒介消費與數位主動學習兩層面:. 一、媒介消費:從個案人生中尋找其主動學習網路的歷程,探討其享受與 消費媒介的動機。是否從一開始,網路便幫助了小明逃脫正式組織及家庭的權力 與知識中心的控制,使他想要繼續使用、消費媒體內容?接著,輔以傳播歷程模 式,了解其購買與消費商品的項目,以整體說明個案媒體使用的生命歷程。 二、網路主動學習:接續個案與消費媒體內容與商品的研究,分析他學習 的網路舞蹈 MV 文本,在其中得到的成就與自我價值,與其自我效能的關係, 而其中,哪些因素促使他在網路上想要學習。以上是本研究想要了解的課題。. 13.

(14) 第三節. 研究範圍. 為了研究本個案青少年如何從日常生活當中消費媒介並且得到愉悅,本研 究參考歷屆媒體使用與數位學習的相關文獻,以得到研究方向。首先,關於媒體 使用,相關論文的研究程序,多用量化問卷或框架分析媒介文本再現形式,或做 媒介效果研究。這些研究建議的研究者往往指出,不應只從媒介傳播大效果,去 探討媒介文本導致的使用者消費策略,而應對閱聽人做質化深入訪談(張淑綺, 2000;李美華,2000;陳心儀,2009 )。趙培華 (2000) 在〈台灣青少年對日本. 政 治 大 究。如,加入文本分析,了解文本組織傳達的意識型態價值觀,再對照閱聽人的 立. 偶像劇的觀看、解讀與消費〉中,也有類似建議,認為應該更重視閱聽人主體研. ‧ 國. 學. 想法。由以上歷屆相關的文獻建議可知,本研究可以著手的範圍為針對青少年主 體,了解其媒介使用消費行為,並解讀其在數位學習歷程中,得到的自我價值與. ‧. 效能。. sit. y. Nat. al. er. io. 閱聽人網路學習時,若無法擁有足夠的自我意識,便容易相信媒體塑造的. v. n. 景觀,跟隨著訊息消費,落入美好的幻象而不知。媒介消費的批判理論中,. Ch. engchi. i n U. Giulianotti (1994) 認為現代社會媒體景觀帶來「矛盾的特殊性」。仔細地說,藉 由廣告與商品宣傳,媒體塑造了商品景觀,給予消費者許多看似特殊的商品,創 造商品的區別 (distinction) 與客製化 (individualization),塑造了不少北美明星與 有市場分割的消費群。但實際上,商品內容物往往製造太過相似;大眾選擇看似 展示自我個性商品的同時,實質上卻往往落入了資本家精心設計好的利益位置之 中。媒體雕塑景觀的理論,類似後現代主義對於消費說法,呼應了 Guy Debord 論 述「社會經濟景觀」與「物品象徵」的落差。他認為,商品宣傳,常基於大眾對 於上層社會美好、夢幻、富麗的想像,注重景象、聲音與娛樂活動的包裝,看似 改變了消費者的生活經驗;然而這一切,總與真實生活斷層。如,生產商品的工 14.

(15) 人,不見得有金錢能力可以購買他們自己動手做出的商品,而需更辛勤工作來換 取資本家出價的商品。以上媒體消費的批判理論,提醒了本研究理解受訪者數位 學習時,要同時關心他在消費的商品景觀,並了解他的實際生活。. 自我效能學習部分,王日宏 (2008) 建議研究者除了調查法,可加以深度訪 談或實地觀察,增加研究價值。陳慶民 (2008) 研究國小學童網路遊戲行為與電 腦效能之相關研究中,建議研究可取學童在學校表現與家庭的其他因素做比較, 使資料更為完善。考量到要仔細觀察細節,且研究旨在瞭解這位個案青少年,本. 政 治 大 科狀況,相信更能深入了解此青少年媒介消費影響的自我效能與與網路學習狀 立 研究因此選定個案研究,以研究者兼學校導師的身分,同時了解其家庭與其他學. 況。. ‧ 國. 學 ‧. 研究參考了以上的研究建議,訂定研究範圍。首先以質化解讀,了解小明. y. Nat. 數位學習表現,如他的媒介閱聽使用歷程及與媒體的互動等。再來,參考其家庭. er. io. sit. 與學習生活狀況等,像是了解數位網路學習,與自我效能相關因素。研究希望能, 讓大眾了解青少年小明,從數位學習、消費媒介,得到成就感與自我認同的方式。. al. n. v i n 同時,研究希望結果能啟示,他消費媒介同時,究竟是怎樣想要主動學習? Ch engchi U. 引申,若想要提升個案的自我效能,還有什麼方向,是可以教導、研究的?. 15. 轉而.

(16) 第四節 名詞釋義. 壹、傳播模式. 研究歸類個案青少年之數位學習模式,參考馬奎爾 (McQuail) 的四種傳播 模式。首先第一種為「傳送」模式,由威斯特利與麥克林 (Westly and Maclean) 提出,屬於主流典範的核心。理論認為傳播分為:社會中的事件與聲音、通道/ 傳播者的角色、訊息、接收者。傳送模式強調,尤其在宣傳制度、或資訊的媒介. 政 治 大. 活動場合,閱聽人會根據自己感興趣的議題,選擇適合自我需求的傳播媒介。事. 立. 實上,媒介本身沒有說服、教育、或提供資訊以傳播;媒體傳播者只是向潛在的. ‧ 國. 學. 閱聽人說明環境中的發生的事件 (如新聞),或者提供機會,讓公眾人物表達看 法與聲音。. ‧ y. Nat. sit. 第二種為「儀式」(ritual)或「展現」(performance),重視藝術、戲劇、娛樂. n. al. er. io. 與其他傳播元素的符號,在傳播模式中極為普遍。換句話說,儀式觀點,不注重. i n U. v. 空間中的訊息擴展,而關注時間中社會的延續,與展現、分享、表達、共享、慶. Ch. engchi. 祝、享受信念等。儀式性傳播即使是工具性的,仍然會使用有影響力的符號,訴 求文化價值、統一情感和動員團體內成員 (頁 75)。. 第三種,傳播表現與注意力 (expression-attention) 的「宣傳」模式,認為 大眾媒介不傳遞資訊,也不透過文化價值信念等團結大眾,而僅只維持聽覺或視 覺的注意力。傳播純粹只為了權威或收益,將閱聽人的注意力賣給廣告主。閱聽 人使用大眾媒介資訊來娛樂,或打發時間,或為了逃避日常生活現實。此種傳播 模式只存在於當下,過去不重要,未來也只代表著現在的延續或擴大。既然注意 力如此重要,注意力的事實 (形式和技術) 通常比注意力的品質 (訊息內容) 重 16.

(17) 要。獲得注意力是媒介機構的目的;訊息傳送的傳播端與接收者間,道德與價值 是中立、空無意義的。兩者關係不見得消極,或無法相互涉入。. 第四種模式為「接收模式」,著重文化領域而非社會科學,為求了解接收 者對媒介意義的歸因及結構上。在此模式中,閱聽人解釋媒介訊息,總是開放且 具有多重意義。閱聽人會根據脈絡和自身所處的文化,了解訊息詮釋。接收分析 與符號學不同,後者強調透過文本製碼,意義會穩定地嵌附在文本上;前者則認 為,首先傳播者為了意識形態和制度,會選擇特定製碼的訊息,操縱媒介語言,. 政 治 大 接收媒介散發的意義,而能夠根據本身的經驗或見解,透過不同對立的詮釋來抗 立. 賦與其優勢詮釋 (preferred) 或特殊看法 (spin)。其次,接收者(解碼者)不見得會. 拒媒介的語言,甚至完全顛覆原先預期的訊息方向。也就是,媒介訊息製作者發. ‧ 國. 學. 出的意義,不等同於媒介閱聽人接收的訊息 (McQuail, 2000/陳芸芸譯,2001,. ‧. io. sit. y. Nat. 貳、數位學習. n. al. er. 頁 72-79)。. Ch. engchi. i n U. v. 關於數位學習,李飛龍 (2007) 整理了從 2000 至 2006 數位學習的論文分析, 發現主要實體研究,均集中網站課程;學術面則多集中於數學、電算科學、及教 育;除此之外,少見不同領域的論文。他建議,後續研究可重視數位學習主題與 學習者的成長,以更豐富研究領域。這些論文,說明了數位學習與傳統學習的不 同;如,數位學習沒有時空限制、可以依照自我需求學習、建構個別化的知識、 沒有壓力、具超文本擴展性、較注重歷程而不是結果 (陳德懷、黃亮華,2003, 頁 99-100;李飛龍,2007 )。然而,數位學習亦有其無法達到的效果,使傳統面 授學習必須繼續存在。如,數位學習過程中,缺少了人際溝通與學習社群,使學 習者容易半途而廢;需要電腦設備;缺少真實感與正確性;組織能力不強的人, 17.

(18) 容易迷失其中 (陳德懷、黃亮華)。從數位學習資料,了解小明對自我使用媒介 的解讀後,研究可進一步研究,小明大量學習網路舞蹈後,獲得了那些自我效能 上的進步?. 參、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源自於班度拉 ( Bandura ) 的社會學習理念,說明個人、環境與 行為三者相互影響,表示個體在特定情境下,對於自己是否能完成任務,能力信. 政 治 大 力、環境與表現三者的互動,主觀想像工作可完成的程度,再決定如何應付難以 立 念的判斷。也就是,大眾有時會害怕或避免難以應付的情境,因此會評估個人能. ‧ 國. 學. 解決的環境。基本上,自我效能會決定個人努力的程度、看待困難的態度,及從 困境中恢復的能力等。自我效能越高,使用動機與成就也越高,較能有效率解決. ‧. 問題。. sit. y. Nat. al. er. io. 了解自我效能的特質,有以下幾點:. v. n. 一、自我效能指判斷、評估自己完成活動的能力,而不是天生具有的特質。. Ch. engchi. i n U. 二、自我效能為多面向;研究不應該只從單一面向來看。 三、自我效能是嵌入情境的;學生的表現可以由實際的情境來補強或減弱。 四、自我效能指自我可以完成精熟的程度,而不僅僅只與別人比較,或達到評量 規定的精熟程度。 五、自我效能的評估表現,在活動真正執行前形成,而不是刻意安排評量活動, 從此了解自我效能的執行程度 (Bandura,1997)。. 自我效能很重要。根據 Gardner (1963),學習為終生學習;學校除了教導智 能上的知識,也應加強或促進學生的自我效能意念,使他們知道如何管理自己。 18.

(19) 本研究旨在了解小明在網路數位學習上,表現的自我效能想法及表現。由於文獻 建議,不要只從單一面向研究,研究將從多面向了解個案之自我效能表現。. 另外,有個概念與自我效能的特質類似,且可將研究應用至學習方面,做 為研究觀察小明的參考面向。布魯姆 (Bloom,1956) 提出認知領域目標的學習, 可以分為六個階層,分別為知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與評價。「知識」指 記憶所學教材;「理解」為能夠把握教材的意義,如翻譯、摘要與推論教材等; 「應用」指能夠將所學知識應用於新情境;「分析」為將所學知識分為較細的數. 政 治 大 價值判斷的能力。 (資料來源: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 立. 個部分;「綜合」為將所學知識綜合成新的整理;「評鑑」為能夠依據標準,下. ?qid=1509051109796)。.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9. i n U. v.

(2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媒介消費. 小明觀看網路媒體,學習理解內容後消費。研究欲釐清,他開始學習網路舞 蹈的動機,是為了逃脫正式組織及家庭帶來的權力知識中心控制;或者,是為了 逃脫社會制度其他方面的控制?具體研究方向如,了解他消費相關之媒體傳播模 式、使用媒體的行為及其實際消費,以描述他的媒介使用生命史。文獻探討中,. 政 治 大. 閱聽人媒介消費的面向可能如下:. 壹、媒介消費. 學. ‧ 國. 立. ‧. y. Nat. 閱聽人消費文化中,Featherstone M.(1990, 1991, 1995) 整理出三大觀點。第. er. io. sit. 一, 「消費生產」(production of consumption)。此觀點類似於後現代主義,認為消 費由無限的符號商品文化組成,這刺激了生產,導致西方社會休閒與消費快速成. al. n. v i n 長。代表學者有霍克海默與阿多諾 C h (Horkheimer Uand Adorno,1972)、馬庫色 engchi. (Marcuse,1964),與布希亞 (Baudrillard) 提出的符號消費理論等。他們認為, 消費者非常重視購買商品獲得的滿足感,這樣的發展會給予資本家更多控制與操 弄消費的機會。從生產到再生產,藉由媒介無止盡的模仿與複製符號,物品真實 的意義變得更模糊了。關於此種觀點,Featherstone 則反駁認為,文化工業的說 法,將大眾視為同質文化,容易抹煞個體的創造力。. 第二種觀點指「消費形式」(mode of consumption),說明消費由商人刻意創 造差異,欲建立社會人際的連結或分化;大眾的滿足感與地位位置,必須依靠品. 20.

(21) 味差異的展現來維持。如韋伯倫 (Veblem) 提出「炫耀性消費」 (conspicuous consumption),說明有些物品會因私人收藏因素,而刻意標上「無價」 ,反而更提 高了收藏品的價值。另外,像是時尚體系,也常會分類使用者的階層,判別品味 正統與否。事實上,我們對商品 (如高級紅酒) 的享受,可能只有部分與實質消 費相關;其餘則為商品標誌設計,賦予的意義。. 第三種觀點,布迪厄 (Bourdieu) 提出類似說法,如「品味會分類商品、也 會分類消費者」。資本主義社會中,資本家將投資新商品,建立社會距離,製造. 政 治 大 及工作野心的書籍等,常在書店供應標示、或放置在書店排行榜的上方。媒體不 立 出流行、嶄新、及令人嚮往的商品。例如,管理財富、展示自信、學習人際關係. 斷強力宣傳大眾該建構、享受令人滿足的生活風格時,我們便容易被影響—覺得. ‧ 國. 學. 在現代社會,學習新商品的知識與社會文化價值,似乎變得更為重要。第三種觀. ‧. 點由 Fiske 提出,較接近本研究強調之愉悅與主動,強調使用媒介帶來的「愉. y. Nat. 悅與想像」(consumption of dreams and imagination),得以支持閱聽人對社會關係. er. io. sit. 之夢想想像。他說明 生產的目標即為銷毀,關鍵問題為如何面對鋪張浪費 (Featherstone M)。實際的商品實踐區域如百貨公司、城市商場、國際展覽、主題. al. n. v i n 樂園、商業表演等,喚起如嘉年華般的狂歡元素,鼓勵大眾做無深度的感官奢侈 Ch engchi U. 享受。媒介提供符碼交錯的影像,讓閱聽人透過消費文化,找到實踐日常生活認 同方式。儘管閱聽人在其中,無法扭轉閱聽媒介機構決定的生產方式,但卻可以 以不虔誠的享樂形式,對抗媒體機構提供的策略。這種看法,肯定了消費者有可 能顛覆傳統主流文化。同樣在說明消費的的愉悅,另外有學者 Jekins (1992) 提 出「文本盜獵」(textual poachers),說明媒介迷可能從現存文本中取出元素,拼 貼、再重新創造新文本,間接促成了新的媒體奇觀,找出自我認同的生活。. 21.

(22) 貳、其他媒介消費因素. 後現代主義的學者布希亞 (1994, pp. 1-42),提出符號/圖像理論,說明圖像、 真實與消費的關係。媒體機構有時運用符號圖像,操控人們生活消費,使得消費 已經不是純粹物質消費,而是象徵體制的消費。大眾身處於社會,會相信符號價 值的意義,幫助維持圖像與真實的關係。而圖像在社會中變動,有四個過程:首 先,反映真實。如圖像與文字,可以反映世界並且傳播知識。第二,圖像遮蓋並 反轉真實。如,秦始皇造小篆、消滅古代的文字,表示新的圖像符號,讓舊有的. 政 治 大 存在。崇拜偶像的人總忽略了,偶像只是充滿理想符號的空殼,而容易以為偶像 立 文字消失。第三,圖像遮蓋了真實的不存在。我們大眾以為的真實,事實上並不. ‧ 國. 學. 真實存在,並因此感到愉悅。第四,圖像與真實無任何關係;圖像本身便是模擬 真實。許多新聞圖片與民調顯示了虛假但卻類似於真實的資料,讓閱聽人假設媒. ‧. 體圖文資料是真實的一部分,但事實上圖文報導中陳述的事實,在現實世界中,. al. er. io. sit. y. Nat. 可能根本不存在。. v. n. 超現實主義部分,布希亞提到了著名的理論—迪士尼化。擬像理論中,迪. Ch. engchi. i n U. 士尼為最顯而易見的例子。樂園中充斥著符號與幻想,讓我們以為卡通人物的組 成是真實的。在樂園中,可見成人與小孩,都帶著赤子之心來玩,讓人誤以為天 真的心情或舉動,真實存在於現實的成人社會中。象徵符號充斥於世界,最終將 導致物品充滿著商品的象徵消費意義,資本主義因而出現,並且實踐在社會中。 接著,布希亞提出了重要的辭彙:內爆。當符號乘載的意義過多,其本身意義將 多至爆炸,擬像便因此產生。. 布希亞理論,應用在媒體宣傳上,可見電視播放偶像商品資訊,塑造了媒 體包裝,修改了大眾觀賞媒體的過程。比起純粹欣賞媒體內容,閱聽人觀賞現代 22.

(23) 媒體時,多了流行新奇的意義。但這些景觀是媒體人為製造,組成影像為超真實 影像,賦予比原型還要真實的世界。在資訊太多而意義太少的社會,螢幕中介, 呈現目眩神迷的氛圍,模糊了媒體現象與真實的界線;甚至,真實本身難以辨認。 因此,大眾觀賞媒體、或參與媒體活動,要如何看待自我價值、及偶像、商品宣 傳活動,有了許多可想像詮釋的空間。我們在眾多的符號當中,擷取其中一角, 理解了世界,但也難以逃脫資本主義營造的體系。. 除了站在文化符號的角度,尚有從社會環境出發的理論。紀登斯 (Giddens,. 政 治 大 明了社會規則,即媒介組織創造出的商業規則,會行使基礎權力,而結果不必然 立. 1991)不談論閱聽人之主動閱讀、或是受到媒體中心組織訊息發佈的控制;他說. 會對他人造成壓迫;規則架構常能夠予人撫慰與激勵。他認為,社會規則模式的. ‧ 國. 學. 循環為,首先出現固定的行為模式 (behavior pattern),在例行的傳播活動中形成. ‧. 具體慣例 (convention),最後再成為社會規範 (social norms)。其中,會訂定什麼. y. Nat. 樣的事情是應該做的,反應了自由規則之下的深層意識型態體系。儘管上一小節. er. io. sit. 提出,閱聽人有權主動對規則做出抉擇、並且創造另種社會互動形式;然而,就 規則而言,它實際上非隨機出現、或具有民主性質。規則往往有無可否認的能力,. al. n. v i n 可以影響意識及社會活動。所以當制定規則時,必須考慮規則制定者、與規則表 Ch engchi U. 達者他們的地位與腳色、在社會中可以顯現的權力多寡。基本而言,社會規則有 助於激發出特定的互動慣例,這些社會互動模式又反過來強化規則,再度強化、 重複循環社會模式。. 參、主動消費媒體的閱聽人. 閱聽人身為媒體消費者,常在權力系統中主動參與創造並且消費。他們代 表的不是獨立事件,而是身分和高度複雜的社會建構過程。小明主動使用網路並 23.

(24) 且舞蹈學習,啟示了本研究要尋找閱聽人主動使用媒體的研究。比歐卡 (1988, 轉引自陳芸芸) 整理了閱聽人主動的文獻,約有五種不同的立論:. 一、選擇 (selectivity) 閱聽人有不同的媒介可以選擇,同時也有轉台器。閱聽人將媒介看能能夠節 省時間的「工具」,而不是傳遞情感用的「儀式」。此版本用來說明閱聽人 的主動媒介使用,較另外四種軟弱無力。 二、實用主義 (utilitarianism). 政 治 大 消費多少意味著意識需求的滿足。此理論同時也包括了第一種選擇的涵 立. 閱聽人是屬於「自利式消費者」的化身,如「使用與滿足」理論說明,媒介. 義。. ‧ 國. 學. 三、意圖 (intentionality). ‧. 主動的閱聽人,必須要涉入資訊和經驗獲取的積極認知過程;活動型態和媒. y. Nat. 介使用並重。如,不同型態的媒介訂閱,像是刊物或媒介服務。. er. io. sit. 四、對影響的抗拒 (resistance to influence). 閱聽人是頑固的、不受影響、不受控制的。閱聽眾可以控制自己,不受影響。. n. al. 五、涉入 (involvement). Ch. engchi. i n U. v. 閱聽人對於持續的媒介經驗感到「熱衷」或「著迷」,或者有情感的激發 (affective arousal)。如,向電視回應,或跟身旁同伴討論電視。. 以上五種閱聽人主動的多樣定義,說明了理論在閱聽人的主動,仍未有普 遍統一的說法;也就是,「主動性」不太可能視為單一普遍的概念。閱聽人可能 進一步期望、選擇、參與媒介活動,或事後再與媒介接觸等。如,將從媒介獲得 的滿足,轉移到個人或社會生活狀況。整體而言,比歐卡提出的閱聽人主動使用 媒介的不同研究面向,提供了本研究了解小明,探討他主動使用媒體的訪談方向。. 24.

(25) 研究可以詢問小明,他如何選擇不同媒介,訂閱的刊物內容等。. 除了以上五種閱聽人主動使用媒介的大方向,尚有更細節的理論,如接收 分析說明,閱聽人也可能不完全接受媒介訊息發出的意義,而會主動解釋媒體訊 息。此種說法即為第一節的「接收模式」,認為閱聽人會「偏好」接受媒體的製 碼訊息。接收分析理論中,霍爾 (Hall,1980) 修改了結構主義和符號學的理論, 提出製碼/解碼模式中,解碼者採用的方式可能與先前製碼的意圖不同。他認為, 媒介訊息總是開放且多義 (polysemic) 的;訊息的詮釋則根據脈絡和接收者的文. 政 治 大 權的符碼來解讀。第二種閱聽人,以協商的態度來解讀訊息。他們大部份會同意 立. 化而定。閱聽人有三種解讀的可能:第一種位置,訊息接收者完全以符合統治霸. 優勢定義的說法,但是在關係到個人利益或腳色時,則會修正優勢定義。第三種. ‧ 國. 學. 閱聽人,站在與媒體製碼訊息反對的位置,且能夠理解製碼過程中,有些定義是. ‧. 刻意被製作宣傳。第三種的資訊接收者,可能自我判斷,認為訊息來源不見得正. er. io. sit. y. Nat. 確,而直接拒絕相信媒體的訊息。. James Lull (2000) 觀察巴西的日常生活,提出比接收分析第三種、站在與媒. al. n. v i n 介製碼訊息相反的閱聽人,更為生動與激烈的案例如,閱聽人會破壞社會規則。 Ch engchi U 他說明,破壞規則的動機及破壞規則的行為模式,會受到訂定規則的權威機構、. 及規則使用/破壞者間關係的影響。大眾回應規則的方式,源起於他們對於社會 的感受。具體例子如,巴西的紅綠燈常設置於極度詭異且不合邏輯的地方,讓巴 西的駕駛不滿意;他們因此常闖紅燈,讓巴西的交通號誌無法發揮作用。諷刺的 是,巴西警察自己也常破壞官方規則。由此可知,規則在行使的過程中常遭到破 壞。. 同樣觀察巴西活動,Giulianotti, Richard (2005) 在其運動社會學中第四章的. 25.

(26) 文化研究中,說明民眾可能在媒體活動中表現歡愉,但實質上對社會霸權的既有 規則,僭越了文化規定 (cultural transgression)。如,巴西嘉年華會 (carnivalesque) 中,正式和非正式的社會規則都會遭到破壞或揚棄。在這場合,男人可變女人、 窮人可變富人,特別宣揚自由法和平等主義,導致暫時的社會錯位 (social inversion) (DaMatta,1991)。從展示華麗穿著、過度的笑聲與誇張的舞蹈舉動, 貧民區的人民諷刺模仿上層當地貴族階級,象徵控制巴西文化。此活動除了可以 暫時表示對於上層當權的不滿;久而久之,也可能掌權流行文化,由下而上影響 上層文化,或顛覆社會霸權結構。. 政 治 大 類似的例子,由伯伊賽克以馬戲團模型提出,解釋「破壞規則」 ,可以重新 立. 塑造真實、激發大眾的新鮮感、刺激獨特的意見,並激起人們的好奇心。馬戲團. ‧ 國. 學. 之能夠逗人發笑,是因期望中的日常生活模式被打得粉碎。如,馬匹可以愚弄馴. ‧. 獸師、老虎可以騎在大象上、而大象可以打電話或站在餐桌上等。因此,規則可. y. Nat. 以創造性詮釋並付諸實行 (Paul Bouissac,1976;轉引自陳芸芸,2002)。回到案. er. io. sit. 例,不論小明模仿明星舞蹈之 MV,是自創動作、或是純粹模仿,研究應可了解 此青少年消費媒體的過程,是否有宣揚自由、破壞規則的可能;再加上他生長的. n. al. Ch. 社會文化,了解其媒介消費與生活方式。. engchi. 26. i n U. v.

(27) 第二節 數位學習. 壹、介紹. 數位學習,有許多不同的說法:如早期有「電腦輔助教學」(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CAI)、70 或 80 年代的「智慧型家教系統」(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 ITS)、「資訊科技與教育應用」(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及 90 年代 的「遠距教學」(Distance Learning)、 「非同步教學」(Asynchronous Learning)、 「網. 政 治 大. 路教學」(Network Learning)等。2000 年,由於行動手機發達,亦有「行動學習」. 立. 學術界較為複雜,為 Digital Learning (陳懷德,2003)。. 學. ‧ 國. (Mobile Learning) 名詞出現。 「數位學習」在業界的講法為 eLearning、 e-Learning;. ‧. 究竟,為何數位學習 (e-Learning) 能夠使本研究個案如此著迷?從其定義,. y. Nat. sit. 我們可以看出其與傳統課程的不同。數位學習的優點,傳統課程無法達到,也許. n. al. er. io. 這便是個案青少年轉向媒體數位學習的關鍵。根據美國教育部 2000 年度教育技. i n U. v. 術白皮書,加上本研究整理自「邁向數位學習」一書,數位學習約有以下幾種基. Ch. engchi. 本論點:指最近透過網際網路進行的教育服務,包括新的溝通機制,如,電腦網 路、多媒體、專業內容網站、資訊搜索、電子圖書館、遠端學習與網路課程等。 透過有線及無線網路,學習可以突破時間、空間以及階級的隔閡。當大眾擁有了 隨時隨地學習的機會,終身學習將更為普遍。另外,數位學習的課程如,訓練語 言能力、工作技能與智慧等,均非常實用,這也顯示了學習和年齡沒有必然關係; 不同年齡的人可以在同樣團體學習組織。. 貳、數位學習研究取向. 27.

(28) 肯定數位學習的論點認為,它改變了教師的作用和師生間關係,也改變教 育本質;質疑的聲音則認為,數位學習不能代替傳統課堂教學,而純粹大幅改變 教育過程、目的和功能。也就是,不能夠認為有了數位學習,老師的角色便不重 要。研究整理文獻爬梳 (王梅玲等,2002;陳德懷、黃亮華,2003;陳年興、楊 錦潭,2006),找了幾個可研究的取向:. 一、學習者 數位學習過程中,不再只有學生學習,教師也是學習者,也同時可從學生. 政 治 大 作技能,使得大眾的批判性思維和分析能力將因此增進。然而,數位學習面對的 立 身上學習知識。如,在知識性工作中,老師與學生都必須時時學習相關的電腦操. 是虛擬世界,容易缺少實際生活中,面對面的人際溝通與學習社群。一旦使用久. ‧ 國. 學. 了,若需要在真實世界應用學習知識,可能會溝通不良。. ‧ y. Nat. 二、學習歷程. er. io. sit. 在教育本質上,數位學習使得老師與教材不再是灌輸學生知識的唯一工具; 大眾較可以建構個別化知識,依自我需求、能力及進度來學習。數位學習課程,. al. n. v i n 較傳統課程來得靈活,能夠同時滿足基礎較差學生、一般學生及優秀學生對於教 Ch engchi U. 學內容的需求,學生因此可以尋找適合自我學習的策略。比起傳統學習,數位學 習的彈性進度,使學生較能成為學習主體。然而,因為沒有學習壓力,人性本身 又帶點惰性;數位學習的輕鬆與彈性,反而容易讓對自己較無要求的學習者,在 學習時半途而廢。. 三、教材 多媒體電腦學習,利於知識獲取及保持。首先,電腦提供的超文本 (Hypertext) 延伸,較易拓展學生的學習範圍,增進學習的愉悅。其原因為,人類的思維常有. 28.

(29) 聯想特徵,傾向在不同概念或相關主題間聯想;超文本的非現象網狀組織架構, 和傳統文本的線性順序不同,更能符合人類聯想的思維與閱讀習慣。第二,電腦 較傳統紙本提供多媒體感官刺激 (如學習語文,可以同時練習聽、說、讀、寫等), 可以增加學習者的溝通能力與心智主動認知學習。然而,數位學習需要寬頻網路 與電腦設備,不是每個人都可以負擔得起。若無法改變設備及經濟狀況,便容易 產生數位科技鴻溝、或社會階級的差異。. 四、儲存與修改. 政 治 大 能力等。數位歷程檔案,可以幫忙處理複雜的學習資料,較紙本資料易於儲存管 立 數位網路學習可以製作數位學習歷程檔案,如數位儲存、數位溝通與計算. 理與攜帶,使用上較為彈性。然而,數位學習缺乏真實與正確性;沒有教師指導. ‧ 國. 學. 下,若學生未擁有資訊素養、或足夠的組織能力,便逕自上網學習,容易產生偏. Nat. 參、實施與應用. n. al. er. io. sit. y. ‧. 差,無法將所學組織成有用的知識。. Ch. engchi. i n U. v. 數位學習,從小明的年齡層出發,可以從什麼網頁學習?一般網頁,如 Yahoo、 YouTube 提供的新聞或動畫,可供青少年瀏覽學習;而正統的教育資源,研究則 查詢教育部的資訊網頁。如,教育部的網頁查詢中,國中小民眾可以數位學習的 項目有:國教專業社群網、教育部數位教學資源入口網、六大學習網、全國中小 學資訊融入教學創意競賽、教育創用 CC 資源、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教師網路 素養與認知網等,兼顧了教師與學生學習的需求。以「教育部數位教學資訊入口 網」為例,網頁提供了國中小的「教學資源」,如學習軟體、及各次段考的題目 等;在「教育社群」部分,學生得以透過網頁,與他人分享學習生活心情;「創 用 CC」 ,則讓學習者可以自由下載軟體,讓教師得以理解教育數位資源的來源及 29.

(30) 使用方式 (見 http://www.edu.tw/populace.aspx?populace_sn=2)。. 除了從網頁上學習舞蹈,若使用者的身分為各個科目的教師,應要如何將 數位學習,落實於教學現場中呢?首先,教師須培訓自己為資訊學習的「促進者」 , 而非單一訊息「提供者」。教師須學習最基本的資訊科技技巧,如基本的電腦使 用方法,並練習將方法應用至傳統教學上。接著,開始寫作、用電腦發表,應用 協同教學 (Collaboration) 方法用至數位學習上。教師可以設計超文本多媒體創 意內容,將之組合成圖文音像並茂的有機整體,練習以學生為中心的方式指導。. 政 治 大 若政府希望執行數位學習教學,有以下可行辦法:培養資訊種子教師,使 立. 其成為媒介的創新早期使用者;設計執行專案中,鼓勵教師通過資訊測驗分級、. ‧ 國. 學. 給予升等、經費或榮譽等,使其成為有階級的結構制度,並擴散數位學習的經驗;. er. io. sit. y. Nat. 懷德,2003)。. ‧. 尋找學校某些班級,使其成為種子實驗班,投注資源,給予升級制度上的鼓勵 (陳. 國內數位學習實際應用的例子,行政院已經訂定了相對應的數位學習計畫。. al. n. v i n 整體國家計劃而言,2001 年開始,行政院訂定了 「數位國家典藏科技計畫」 ;2003 Ch engchi U. 至 2007 年間,訂定了「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到了 2008 年,行政院國家. 資訊通訊發展(NICI) 推動小組,訂定了「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 欲提升台灣為「學習型社會」(learning society)或「優質資訊化社會」(e-society), 提升知識經濟時代的國家整體競爭力。每一年,行政院均徵選創意學習,以鼓勵 數位學習繼續進行。在計畫中,數位學習的主要思考為三大主軸:提升國家在知 識經濟時代整體競爭力;帶動數位學習相關產業發展;推動新一波學術研究。. 以上數位計畫的訂定,除了展示教育部育發展的數位內容,同時也表示了. 30.

(31) 要提升全民數位學習素養的基本方向。在對大專院校通識課程教師層面,教育部 於 2009 年提出了「資訊素養與倫理專案課程」 ,說明擁有資訊素養,在現代資訊 過於充足的社會,非常重要。網路使用者,需學習將資訊技能應用在對生活有益 的地方,否則將在眾多的資訊中迷失了自我,浪費了時間。此專案課程說明,資 訊素養的目的為,獲得正確的資訊,使資訊產生正面的效益;能分析、組織與闡 明資訊的意義,引申更多的知識。獲得資訊技能的具體的做法為: 一、擁有、或是能接觸和使用資訊的軟、硬體設備。 二、有人指導資訊技能的學習。. 政 治 大. 三、有學習者可以參考的學習資料。. 立. 教育部在此計畫中,提出了數位教材推廣及教學應用計畫,主要計畫為:. ‧ 國. 學. 導入跨校遠距教學示範性課程合作機制,規劃發展教師創用 CC,以利資料分享;. ‧. 示範課程推廣與服務,定期舉辦工作坊與研習活動。實際實施的步驟為;首先,. y. Nat. 主題區分享,讓種子教師分享社群間互動的心得。第二,舉辦線上熱身活動,不. er. io. sit. 定期舉行設計比賽、徵文及創意教學分享。第三,出版季刊電子報,更新資訊素 養的主題單元。第四,獎勵,表揚優良的種子教師,補發證書或獎金。第五,線. al. n. v i n 上分享、交流與討論。請種子教師參與線上分享、互評,並製作檔案。第六,鼓 Ch engchi U. 勵表現優良的教師,建立良好的互評機制 (見 http://ile.cs.ccu.edu.tw/View.aspx? Page=2,1,102)。. 31.

(32) 第三節 自我效能. 壹、定義. 自我效能,指個人根據經驗,在活動真正執行前,評估自己完成任務的信 念;它會影響個體選擇的活動,堅持動機的程度,與決定任務最後完成的水準。 自我效能不是與生俱來便內建感應的,而是經由個人、社會、及環境上三者綜合 互動,學習了解後而感知。因此,自我效能的構成是多方面影響;不能認為單一. 政 治 大. 因素便構成了個人的自我效能。自我效能分為三個層面:層級 (level) 指任務不. 立. 同的難度程度;擁有高自我效能,對於自己的期待較高,因此較能夠完成高難度、. ‧ 國. 學. 高層級的任務。普遍性 (generality) 指個人在不同活動間轉換的自我效能信念, 會因行為或情境而略有改變。強度 (strength) 指個人評估可以完成指定任務的程. ‧. 度(Albert Bandura, 1995, pp. 203)。. sit. y. Nat. n. al. er. io. 有個名詞與自我效能相當類似:自尊,指自我價值,由個人對自我能力及. i n U. v. 特色的判斷而訂定,說明人若達到目標,自我滿足感將會增加。自我效能雖與自. Ch. engchi. 尊、自我價值聽起來很相似,但定義非完全相同,容易混淆。之所以容易以為自 我效能高等於自尊與滿足感也高,是因自我效能高的人,容易完成任務,因此會 增加自我滿足與成就感,得到自尊。然而,自我效能指個人經過評斷設立的目標 後,會達成的表現,純粹指處理事務的狀況評價;自尊則存在於各種層面,比自 我效能來得廣泛,指價值信念的評斷。人可能評斷自我的效能很差,但他身處的 情境實際上沒有減損任何自尊;反之則亦然。個人可能知道自己解執行的任務效 能很高,但事實上不是在做令人驕傲的事,且其行為、外表特徵或社會地位常為 社會詬病 (Bandura, 1997, pp11-12)。文化的刻板印象也可能影響個人對自我價值 的認知,如種族、性別、天生習性等。在此,研究將了解小明經過媒介消費與網 32.

(33) 路學習的過程,如其設立的目標、達成的任務、得到的滿足,與自我效能的改變 等。在此需注意,若小明的自我效能有增加,研究不能直接連結,認為網路學習 便是提高了小明的自尊。. 自我效能信念的來源有四種:首先,熟練的經驗 (mastery experiences),提 供了判斷成功,最真實的經驗。過去的成功會增強自我效能;失敗則可能降低自 我效能。然而,若能夠從失敗中踏出,個人將更能夠面對失敗的情境。第二,替 代性經驗 (vicarious experiences):找出社會觀察模型 (social models),參考與自. 政 治 大 夠提供失敗與成功的參考,也越能適應環境的需求。第三,社會說服 (social 立. 我相似的他人,再決定執行任務的自我效能程度。參考的他人與自己越像,越能. persuasion):藉由他人經驗的分享或勸導,可以改變個人的信念及行為。比起純. ‧ 國. 學. 粹言語讚賞、或純粹與別人相互競爭比較,若教學者能創造有意義的情境,使對. ‧. 方感到進步,並且鼓勵自我成長,社會說服將較有效果。第四,生理情緒狀態. y. Nat. (physiological and emotional states):大眾會因身體或心理狀態,如疼痛勞累疲倦. n. al. er. io. sit. 等,而可能降低自我效能的表現 (Albert Bandura, 1995, pp3-5)。. 貳、發展. Ch. engchi. i n U. v. 關於自我效能顯現的過程,首先為「認知處理」。認知自己擁有較高自我效 能,較有能力可以挑戰困難,可想像正面的未來狀況,維持彈性的分析思考。如 此,較能面對較高的挑戰目標,持續堅持通過考驗。在這過程中,自尊會幫忙檢 視行為,避免違反訂定的標準,以滿足自我價值。. 自我效能的動機,可以展現在自我管理。大眾常會想像自我形象,設定目標、 計劃與將要實現的未來輪廓,接著便會動員資源,決定該努力的程度。而動機的 33.

(34) 產生來源有三種: (一) 偶然的歸因,即歸因理論,決定事情結果的原因是內向或 是外向。(二) 結果預期:指人在採取態度的過程中,會對立場的優缺點謹慎評 估,對未來的獲得與結果有預期想法。(三) 認知的目標。個人認知的目標,會 決定個人努力程度,與維持動機的長度。目標若明確、富有挑戰,將更能維持動 機;個人會從目標完成中,達到自我滿足。. 情感上,自我效能較高的人,相信自己有能力控制狀況,較可以對威脅視而 不見,繼續完成任務。心情上的焦慮與緊張,認為自己身處的環境,充滿了挫折. 政 治 大 社會或同儕支持。此現象間接說明了,擁有自我效能較高的人,通常同時也擁有 立. 與失敗,會導致自我效能降低。為了避免情感焦慮降低自我效能,個人可以尋求. 較高的社交技巧,容易找到周圍同伴的支持。. ‧ 國. 學 ‧. 人是社會的塑形;人選擇了社會,社會也雕塑人的形狀。自我效能由多方面. y. Nat. 因素構成;人選擇的活動,與生活作息等,都會塑造自己的形狀。一旦選擇的過. er. io. sit. 程定型,自我效能會繼續影響人的生活作息方式等。本段小結:擁有高自我效能 的人,較能正面看待事物,了解幸福總是由正面的能量給予。通常,他們也較成. al. n. v i n 功、較有勇氣冒險、較會與人交往、較不緊張焦慮的,可能本身底子是社會改革 Ch engchi U. 者、或是社會創新者。他們能夠正面看待事物,主要因本身能擁有正面情緒感受, 或是之前有相關成就足以支持,相信自己可以克服困難 ( Albert Bandura, pp. 6-10)。. 參、產出表現. 家庭上,高自我效能的父母,除了可以給予孩子較多的資源以增加其能力, 也會給予孩子情感上支持,幫助其度過情緒的困難。擁有高自我效能的父母,除 34.

(35) 了經濟狀況較佳而因此心情較為開朗,也較能克服兼顧家庭與工作兩者的忙碌, 而較不會有身體病痛或情緒困難。還有,較高自我效能的家庭,較能夠適應環境, 與社區互動良好,能夠協助改善社區的問題,較不會以搬家或移民解決社區的困 擾。. 學業成就上,學生的自我效能受到了學生自我訓練、老師鼓勵程度、及整個 學校學習氣氛的影響,會決定及學校表現程度,及對於職業的追求選擇。良好的 學習環境,除了提供適當課程,應要鼓勵學生自我學習,教導其自我學習方法,. 政 治 大 能與表現,與教師息息相關;若學生學習表現一直不佳,會進而影響教師在教學 立 以引發其自內心對事物感到興趣,願意增進自我效能與終身學習。學生的自我效. 上的表現。若學生擁有較低的自我效能,易在學習上受挫折,進而導致行為問題. ‧ 國. 學. 產生。學習的自我效能很重要,尤其在現代機器發達的社會,工作的要求更高;. er. io. sit. y. Nat. 知。. ‧. 低階學習力的人不能再輕易用勞力換取生活薪資,而需學會自我管理與思考認. 職業選擇上,由於選擇職業,需要明確確認自己的興趣,也要面對未來的不. al. n. v i n 確定;越有自我效能的人,越能了解自己的興趣發展,期待自己的價值,願意主 Ch engchi U. 動冒險參與選擇職業。在個人面對外來環境挑戰的過程,知覺自我效能(perceived self-efficacy)會出現以面對壓力,估量情況,展現樂觀正面。若能達到學業或職 業工作要求,將提高人的自我效能,認真思考自身價值與工作利益正相關的相 比。. 健康方面,健康是身體與心靈的綜合表現,也與環境及飲食、生活作息相關。 健康管理與自我效能的高低會相互影響:自我效能較低的人,認為自己無法掌握 狀況,表現較差,無法做到理想的要求,心理充滿的壓力便間接將反映至健康狀. 35.

(36) 況上。還有,健康管理的自我效能也與學校、家庭相關:家庭的作息方式會影響 人的身心健康狀況;學校的教導與社會不同,是唯一不分性別、種族、社經地位 等,因此更應該要避免教條式的教導,而應該針對個人教導自我管理信念 (Bandura, 1995)。. 肆、加強方法. 綜合班杜拉 (Bandura,1995,1997) 的著作,欲加強自我效能,大約有以下. 政 治 大 自我管理,會遇到的危險。然而,由於宣傳資訊平時常為人熟悉,若僅以宣傳告 立 幾種方法:首先,資訊條列,以資訊傳播,提醒對方應注意事項,再說明若無法. ‧ 國. 學. 知事項,較無法改變人的自我效能信念。第二,增強自我效能管理技巧;如,養 成健康習慣或以社會影響說明,增強改變自我的動機。第三,在重複的日常生活. ‧. 中,引導、教導自我管理的應用,以社會影響力影響導正、改變。第四,尋找社. sit. y. Nat. 會支持,改變自我效能。正向的社會規範,可以幫助改進行為;若違反了規範行. al. er. io. 為,將可能導致社會的反彈。最後,給予自由。在同樣的環境下,有限度的自由,. v. n. 個人越能決定做事的動機與行為,創造發揮影響力,對自己負責任 (1995, pp.30 ;. Ch. engchi. i n U. 1997, pp7 )。小結,教導自我效能的道理與實際實施方法,比起僅僅只是資訊宣 導,較能改變人的想法及行為。若學校能夠結合家長與社區的幫忙,將更能引導 學生至正面的行為,增加自我價值,並且正向增強自我效能。. 以上均強調「個人自我效能」 (self-efficacy)。然而,尚有「集體自我效能」 (Collective efficacy),指國家整體的健康程度、政策與衛生環境。像是健保、社 福政策、整體生活飲食作息、人民學業,及工作的水準程度等,均隸屬於團體自 我效能。然而,與集體效能相比,個人的自我效能不等同於「個人主義」 (individualism),強調個人自由、價值或美德,集體自我效能,指在社會中為了 36.

(37) 追求成功,人會自動調整或改變作法,以適應社會需求。兩者不同點在,個人是 在自己還是團體中,願意展現調整或改變。最近趨勢為,由於經濟、網路科技發 達,大眾開始不再強調集體自我效能,個人自我效能意識因而提升。在此,此部 分文獻,建議了研究,關心小明媒介消費的表現後,也要了解其自我效能的發展 與實際表現。還有,除了研究小明本身的自我效能表現,可能也要了解他在團體 或是社會整體中的各種面向,再加上他人對他的評價,並且對照網路學習狀況。.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37. i n U. v.

(38) 第四節 數位學習與自我效能相關研究. 應用在學習上,擁有高自我效能的學生,較能成功達成任務。目前已有許 多探討自我效能的論文,但是專門研究自我效能與網路學習領域的,仍屬少數。 本研究聚焦於近年的國內歷屆相關論文,理解數位學習與提升自我效能運作的相 互關係。梁家玉 (2002) 以實驗研究法加上質性分析,了解自我效能對網路合作 學習之影響,找出較佳的合作分組方式,以改進教室內的傳統學習方式,及同儕 間原本合作學習的缺失。研究從高中職的資料處理科中選擇樣本,針對及體效能、. 政 治 大 1. 自我效能與能力表現相關 立 2. 自我效能直接影響「小組互動模式」、間接影響. 合作滿意度、作品成積極互動模式等變相,進行量化與質化的分析。研究發現,. ‧. ‧ 國. 學. 「合作知覺」3. 匿名合作減少「社會懈怠」4. 效能混合的高中低分組較佳。. 黃佳琳 (2007) 探討大學學習者在網路教學環境中,自我效能、學習策略與. sit. y. Nat. 學習成就之間的相關與影響情形。研究發現,學習者的自我效能與整體學習策略、. al. er. io. 整體資源管理學習策略呈現正相關。高自我效能的學習者,較會利用認知學習策. v. n. 略、與後設認知的策略來幫助自己學習;同時,他們也較傾向獨立學習,較不尋. Ch. engchi. i n U. 求協助,較會有明顯的學習成就。然而,自我效能與「上線學習時間」、複誦學 習策略較無顯著關係;越瞭解學習策略,如摘要重點、做筆記等有意義的方式, 越能幫助個案在認知學習上的表現。自我效能程度較低者,大多只是直接去看課 程內容,沒有什麼策略幫助學習。. 王日宏 (2008) 以使用素養、自我效能與網路學習研究量表、及問卷調查法, 進行資料分析,發現:1.台東縣學生在網路素養、自我效能與學習整體的表現相 當不錯。此三者的表現有正相關;數位學習較多者,越能理解網路的學習方式, 自我效能也較高。2.學生使用網路,喜愛有同儕陪伴;但若是本身學習力強,網 38.

(39) 路素養表現較佳。3. 不同背景的高中生,在三者表現上有些差異:非原住民學 生的表現優於原住民;住處有網路的學生,表現優於住處沒有網路的學生;年級 越高表現越好。4.這三者之中,網路素養與網路自我效能呈現高度正相關;網路 素養與不同網路學習方式呈現中度正相關;不同網路學習方式,與自我效能呈現 中度正相關。. 陳慶民 (2008) 以問卷,調查台北縣的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遊戲使用行為 與電腦自我效能之相關因素。研究指出:1. 性別、家庭、地區、父母教育程度、. 政 治 大 展的電腦自我效能,皆會造成顯著差異。2. 接觸網路時間較長、接觸遊戲較為 立 父母態度、電腦設備等不同背景變項的學童,其網路遊戲的使用行為、與後來發. 頻繁,也會因此增強網路自我效能。學生的表現,與家長教育的觀念息息相關。. ‧ 國. 學. 3. 學童網路遊戲行為,與電腦自我效能有顯著相關。電腦自我效能中的基本操. ‧. 作、軟體應用、網路應用,與遊戲行為的上網年資、遊戲年資、每週頻率、每週. y. Nat. 時間,皆呈現正相關。下列表 2-1 列出近年歷屆數位學習與自我效能的相關論文,. n. er. io. al. 表 2-1 作者 梁家玉. sit. 以了解以往研究方向,做為研究參考依據。. Ch. 歷屆數位學習與自我效能相關論文. engchi. i n U. v. 時間. 主要論點. 2002. 學習者的自我效能較高,網路合作學習上,表現 較好。分組時,若能將高中低不同效能的學習者 混合分組,再採取匿名合作,效果較佳。. 黃佳琳. 2007. 學習者在網路教學環境中,高自我效能者,較會 使用整體的學習策略、調整認知方法,因此能夠 獨立學習,成就表現較高。. 王日宏. 2008. 台東縣高中生在網路素養、網路自我效能與學習 39.

(40) 網路方式三者表現正相關。數位學習頻率較多 者,越能理解網路的學習方式,自我效能較高。 陳慶民. 接觸網路時間較長、接觸遊戲較為頻繁,會因此. 2008. 增強網路自我效能;不同的背景變相,會造成網 路自我效能差異。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相關歷屆論文大多使用問卷調查法,量化分析處理歸類,再說明調查多數學. 政 治 大 習的歷程,因此較以上研究不同,採用質化詮釋。 立. 生的實際表現。由於本研究想深入了解研究個案使用 YouTube 媒介進行網路學.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40. i n U. v.

(41) 第五節. YouTube 研究論述. Bourdieu 提出,研究分析應並重環境場域架構與行動者,擺脫以往研究易犯 的二元對立。Giulianotti 也提出類似說法,建議研究者除了要探討媒體組織如何 發揮效果影響閱聽人,也應同時反向思考,閱聽人如何從下而上,使用、消費、 創造、拼貼媒體奇觀等,影響或詮釋媒介。研究主旨為了解小明網路學習與自我 效能影響因素,理應較偏重他的主體行為;但因先前文獻提醒也要了解網路學習 的整體,此節研究,仍要先檢視數位學習結構,接續章節再探討小明學習網路與 自我效能狀況。.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壹、文本分析. 關於文本分析,質性分析資料一書提醒,理想的符號學分析應包括每一層. y. Nat. sit. 次,如影像、文本、及符徵。指認解讀文化知識後,需進一步提出文化評論,將. n. al. er. io. 看似自然化的文本去神祕感,以卸除其包裝的面具 (unmask),讓人注意到影像. i n U. v. 建構的本質。理論家如羅蘭巴特 (Barthes) 研究的符號學與神話學的理論,可幫. Ch. engchi. 助本節分析 MV 語言與拍攝文化。符號系統理論說明,外延意義符號(denotation), 表示語言學與人類學的知識;內涵意義 (connotation),表示近一步的文化知識。 廣告影像,為了將內涵的訊息自然化,將特定的意識型態以自然的方式呈現,常 會修正外延或字面上的意義。也就是,廣告常重新組合外延的意義結構及句法組 成,以重新詮釋內涵文本的意義。在分析符徵更高的層次上,系譜軸說明了語彙 本身選取的對照;毗鄰軸則說明了句子之前後關係。句子的價值,均可從句法結 構 (系譜軸) 與詞行變化 (毗鄰軸)來說明 (羅世宏等譯,2008)。. 語言學家提出理論的尚有索緒爾 (Sassure),說明語言分為符號 (sign)、符 41.

(42) 徵(signifier),以表示客觀存在之事物;另外尚有符旨 (signified),表示人主觀解 釋或認知客觀事物之存在。Sassure 指出,符號的「任意性」及「能指 (signifier) 與所指 (signified)」間任意組合的關係,為聲音模式與概念模式的結合。從能指 到所指間的過程為「指意作用 (signifying)」 ,剛開始結合是任意的,是相互指涉 依存的符號結構,久了會受到社會慣例,產生固定意義。現實生活中,兩者關係 無法區分;能指只能從語言系統的差異確認來建立關聯,無法指示到真實事物。 以語言為例,意義是由符號的差異而組成。經由符號對立,才能了解它們之間的 相互關係;語言是個整體,其中一切都相互關聯。在 MV 文本當中,相互比對. 政 治 大 在 Sassure 符號學理論的解讀中,說明解讀不能對立於社會外;語言符號,是歷 立. 的結構必須存在,而從不同角色對立,可幫助詮釋解讀事件。除此之外,Cullen. 學. ‧ 國. 史、文化與社會的產物。因此,MV 文本的解讀,除了注意文字使用、故事中人 物的個性差異,尚須與社會文化的意義連結。. ‧. al. y er. io. sit. Nat. 貳、相關論文研究面向. v. n. 由於歷屆論文與 YouTube 相關的相當多,研究查詢近年九則,名稱與. Ch. engchi. i n U. YouTube 有關的碩博士論文,再整理題目、作者、摘要等不同面向的資訊,並歸 類研究面向,以了解 YouTube 網站令人關心的議題與相關評價,並啟示接續研 究。研究將下列歷屆相關論文,整理為以下三種面向:消費者、廣告行銷、傳播 經濟與產業。. 一、消費者 同樣是從消費者面向探討,歷屆論文的方向雖略有不同,多仍集中於使用 者的分享或使用行為。論文範圍為:分享的動機與行為、內建影片系統、網友分 享的後續宣傳效應、網路隱私管理、及網路自學的方法 (陳詩螢,2008;吳姿漫, 42.

(43) 2010;蔡佩瑜,2010;鍾佩君,2010;謝東昇 2010) 等。. 陳詩螢 (2008) 認為,分享行為的動機來自網友的自我展現慾望,且透過留 言、評分的正面回應才能有效持續誘發分享。研究以科技接收模式,探究知覺易 用性、有用性兩內部變數,對於 YouTube 實際瀏覽、分享之使用行為之影響。 最後,再加入生活型態為外部變數,連結 YouTube 使用者之生活型態與科技接 收模式、使用行為之間的相互關係,綜合探討網友使用行為的內、外部因素。研 究結果分類了 YouTube 使用者生活型態,為青春自信族、居家御宅族、網路成. 政 治 大 保守精英族最低。接著,探究知覺特性與實際使用行為之關聯,研究發現知覺易 立 癮族、保守精英族。在知覺易用性、有用性認知程度上,皆以青春自信族最高,. 用性雖為從事瀏覽、分享行為的影響要素,但僅對瀏覽行為有影響,對分享行為. ‧ 國. 學. 不具影響力。事實上,分享行為的動機來自於網友展現自我的慾望;只有經由留. ‧. 言、評分等正面回應,才能有效持續網友在網路上分享的動機。. y. Nat. er. io. sit. 吳姿漫 (2010) 推薦了 YouTube 內建的子系統:MyYouTube,幫助只有大方 向偏好而沒有明確觀看目標的使用者,能容易找到感到興趣且低重複的影片。此. al. n. v i n 種系統,在推薦單一節目部份,可以只擷取與 YouTube 節目關聯的影片進入推 Ch engchi U. 薦資料庫;在多元主題節目上,可根據社交網路中的影片評論,分類使用者特性, 整理推薦影片清單,讓使用者找到優先推薦的影片。最後,研究操作中,利用評 論者的評論,減少負評較多的影片,在推薦名單中的次數。. 蔡佩瑜 (2010) 提出消費者的分享使用,可能造成病毒行銷效應。過去只使 用信件或是 MSN 來做行銷;但在現今社會,網友的分享與討論,可創造類似於 病毒傳播的行銷影片,影響行銷人員推廣品牌的方法。研究採取實驗法,討論 YouTube 平台上人氣高低、品牌識別置入以及品牌專頁,影響消費者對於品牌的. 43.

(44) 態度以及網路口碑宣傳的行為。研究結論,消費者會因為影片觀賞人次的高低而 驅使他們進行網路口碑宣傳,同時對品牌的態度也會改變;但在品牌專頁的架設 上,無明顯影響。. 鍾佩君 (2010) 以影音社交網站為例,討論使用者的隱私管理。研究使用了 隱私測量量表,以了解使用者的使用現狀;與上傳影音時的隱私管理行為。研究 發現,女性使用者會比男性使用者揭露少,且個人資訊連結較少;愈沒有消遣娛 樂使用動機的使用者,對於個人資訊界線控制會愈多、而資訊連結會愈多;具有. 政 治 大 使用者不會因為個人感知到的風險,進行自我資訊控制等隱私管理,反而會從參 立 自我表現使用動機的使用者,愈會揭露個人資訊、個人資訊連結會愈多。還有,. 考的他人影音內容,進行自我資訊揭露的隱私管理。. ‧ 國. 學 ‧. 謝東昇 (2010) 提出可以使用 YouTube,發展實用的自學系統。研究者本人. y. Nat. 是音樂老師,平時對電腦多媒體已有研究;本篇研究進ㄧ步參考鈴木正一的自學. er. io. sit. 教學法,了解電腦多媒體學習。研究提出,自學時可使用 YouTube 系統註解, 標示學習重點或是容易出錯之處後,反覆重播這些小節,以重點練習,幫助學習. al. n. v i n 者更了解正確資訊。另外,使用者也可上傳自製影片,與老師的示範影片,比對 Ch engchi U 聲音與影像並且修正自我。. 以上論文,以謝東昇 (2010) 的大提琴網路自我學習與本篇最為相近;然而, 此論文方向為討論 YouTube 的自學過程中,可能提升技巧的方法。其他論文, 則提示了本研究,可以從使用者,也就是小明的身上,去了解他的網路使用動機、 生活作息型態、自我展現慾望,及與人分享的經過 (陳詩螢,2008)。本篇研究 為了符合布爾迪 (Bourdieu1993,引自 Giulianotti, Richard,2005) 的主體客體兼 顧方法論,架構設計需同時注重小明的生活環境、使用的 YouTube 介面、個人. 4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由於較大型網路的 規劃必須考慮到資料傳 輸效率的問題,所以在 規劃時必須將網路切割 成多個子網路,稱為網 際網路。橋接器是最早

宣傳媒介 Youtube、 Facebook 粉絲圑、官方網站 宣傳方式 宣傳方式.. 宣傳方式 宣傳方式 將短片放置官網及

所以 10 個數字 個數字 個數字 個數字 pattern 就產生 就產生 就產生 就產生 10 列資料 列資料 列資料 列資料 ( 每一橫 每一橫 每一橫

(網站主頁 > 課程發展 > 學習領域 > 藝術教育 > 教學資源 >視覺藝術

Rebecca Oxford (1990) 將語言學習策略分為兩大類:直接性 學習策略 (directed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及間接性學 習策略 (in-directed

Whatsapp、Youtube、虛擬實境等)。社交媒體(social media)是可

Active learning / e-Learning / Higher order activity (主動學習法/電子學習/高階思維活動). Active learning / e-Learning / Higher order

學生的學習。近幾年也積極推動自主學習,努力培養學生的 自評及互評的能力,使學生成為自主學習者 (assessment as lear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