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五節 YouTube 研究論述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41

第五節 YouTube 研究論述

Bourdieu 提出,研究分析應並重環境場域架構與行動者,擺脫以往研究易犯 的二元對立。Giulianotti 也提出類似說法,建議研究者除了要探討媒體組織如何 發揮效果影響閱聽人,也應同時反向思考,閱聽人如何從下而上,使用、消費、

創造、拼貼媒體奇觀等,影響或詮釋媒介。研究主旨為了解小明網路學習與自我 效能影響因素,理應較偏重他的主體行為;但因先前文獻提醒也要了解網路學習 的整體,此節研究,仍要先檢視數位學習結構,接續章節再探討小明學習網路與 自我效能狀況。

壹、文本分析

關於文本分析,質性分析資料一書提醒,理想的符號學分析應包括每一層 次,如影像、文本、及符徵。指認解讀文化知識後,需進一步提出文化評論,將 看似自然化的文本去神祕感,以卸除其包裝的面具 (unmask),讓人注意到影像 建構的本質。理論家如羅蘭巴特 (Barthes) 研究的符號學與神話學的理論,可幫 助本節分析 MV 語言與拍攝文化。符號系統理論說明,外延意義符號(denotation),

表示語言學與人類學的知識;內涵意義 (connotation),表示近一步的文化知識。

廣告影像,為了將內涵的訊息自然化,將特定的意識型態以自然的方式呈現,常 會修正外延或字面上的意義。也就是,廣告常重新組合外延的意義結構及句法組 成,以重新詮釋內涵文本的意義。在分析符徵更高的層次上,系譜軸說明了語彙 本身選取的對照;毗鄰軸則說明了句子之前後關係。句子的價值,均可從句法結 構 (系譜軸) 與詞行變化 (毗鄰軸)來說明 (羅世宏等譯,2008)。

語言學家提出理論的尚有索緒爾 (Sassure),說明語言分為符號 (sign)、符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42

徵(signifier),以表示客觀存在之事物;另外尚有符旨 (signified),表示人主觀解 釋或認知客觀事物之存在。Sassure 指出,符號的「任意性」及「能指 (signifier) 與所指 (signified)」間任意組合的關係,為聲音模式與概念模式的結合。從能指 到所指間的過程為「指意作用 (signifying)」,剛開始結合是任意的,是相互指涉 依存的符號結構,久了會受到社會慣例,產生固定意義。現實生活中,兩者關係 無法區分;能指只能從語言系統的差異確認來建立關聯,無法指示到真實事物。

以語言為例,意義是由符號的差異而組成。經由符號對立,才能了解它們之間的 相互關係;語言是個整體,其中一切都相互關聯。在 MV 文本當中,相互比對 的結構必須存在,而從不同角色對立,可幫助詮釋解讀事件。除此之外,Cullen 在 Sassure 符號學理論的解讀中,說明解讀不能對立於社會外;語言符號,是歷 史、文化與社會的產物。因此,MV 文本的解讀,除了注意文字使用、故事中人 物的個性差異,尚須與社會文化的意義連結。

貳、相關論文研究面向

由於歷屆論文與 YouTube 相關的相當多,研究查詢近年九則,名稱與 YouTube 有關的碩博士論文,再整理題目、作者、摘要等不同面向的資訊,並歸 類研究面向,以了解 YouTube 網站令人關心的議題與相關評價,並啟示接續研 究。研究將下列歷屆相關論文,整理為以下三種面向:消費者、廣告行銷、傳播 經濟與產業。

一、消費者

同樣是從消費者面向探討,歷屆論文的方向雖略有不同,多仍集中於使用 者的分享或使用行為。論文範圍為:分享的動機與行為、內建影片系統、網友分 享的後續宣傳效應、網路隱私管理、及網路自學的方法 (陳詩螢,2008;吳姿漫,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43

2010;蔡佩瑜,2010;鍾佩君,2010;謝東昇 2010) 等。

陳詩螢 (2008) 認為,分享行為的動機來自網友的自我展現慾望,且透過留 言、評分的正面回應才能有效持續誘發分享。研究以科技接收模式,探究知覺易 用性、有用性兩內部變數,對於 YouTube 實際瀏覽、分享之使用行為之影響。

最後,再加入生活型態為外部變數,連結 YouTube 使用者之生活型態與科技接 收模式、使用行為之間的相互關係,綜合探討網友使用行為的內、外部因素。研 究結果分類了 YouTube 使用者生活型態,為青春自信族、居家御宅族、網路成 癮族、保守精英族。在知覺易用性、有用性認知程度上,皆以青春自信族最高,

保守精英族最低。接著,探究知覺特性與實際使用行為之關聯,研究發現知覺易 用性雖為從事瀏覽、分享行為的影響要素,但僅對瀏覽行為有影響,對分享行為 不具影響力。事實上,分享行為的動機來自於網友展現自我的慾望;只有經由留 言、評分等正面回應,才能有效持續網友在網路上分享的動機。

吳姿漫 (2010) 推薦了 YouTube 內建的子系統:MyYouTube,幫助只有大方 向偏好而沒有明確觀看目標的使用者,能容易找到感到興趣且低重複的影片。此 種系統,在推薦單一節目部份,可以只擷取與 YouTube 節目關聯的影片進入推 薦資料庫;在多元主題節目上,可根據社交網路中的影片評論,分類使用者特性,

整理推薦影片清單,讓使用者找到優先推薦的影片。最後,研究操作中,利用評 論者的評論,減少負評較多的影片,在推薦名單中的次數。

蔡佩瑜 (2010) 提出消費者的分享使用,可能造成病毒行銷效應。過去只使 用信件或是 MSN 來做行銷;但在現今社會,網友的分享與討論,可創造類似於 病毒傳播的行銷影片,影響行銷人員推廣品牌的方法。研究採取實驗法,討論 YouTube 平台上人氣高低、品牌識別置入以及品牌專頁,影響消費者對於品牌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44

態度以及網路口碑宣傳的行為。研究結論,消費者會因為影片觀賞人次的高低而 驅使他們進行網路口碑宣傳,同時對品牌的態度也會改變;但在品牌專頁的架設 上,無明顯影響。

鍾佩君 (2010) 以影音社交網站為例,討論使用者的隱私管理。研究使用了 隱私測量量表,以了解使用者的使用現狀;與上傳影音時的隱私管理行為。研究 發現,女性使用者會比男性使用者揭露少,且個人資訊連結較少;愈沒有消遣娛 樂使用動機的使用者,對於個人資訊界線控制會愈多、而資訊連結會愈多;具有 自我表現使用動機的使用者,愈會揭露個人資訊、個人資訊連結會愈多。還有,

使用者不會因為個人感知到的風險,進行自我資訊控制等隱私管理,反而會從參 考的他人影音內容,進行自我資訊揭露的隱私管理。

謝東昇 (2010) 提出可以使用 YouTube,發展實用的自學系統。研究者本人 是音樂老師,平時對電腦多媒體已有研究;本篇研究進ㄧ步參考鈴木正一的自學 教學法,了解電腦多媒體學習。研究提出,自學時可使用 YouTube 系統註解,

標示學習重點或是容易出錯之處後,反覆重播這些小節,以重點練習,幫助學習 者更了解正確資訊。另外,使用者也可上傳自製影片,與老師的示範影片,比對 聲音與影像並且修正自我。

以上論文,以謝東昇 (2010) 的大提琴網路自我學習與本篇最為相近;然而,

此論文方向為討論 YouTube 的自學過程中,可能提升技巧的方法。其他論文,

則提示了本研究,可以從使用者,也就是小明的身上,去了解他的網路使用動機、

生活作息型態、自我展現慾望,及與人分享的經過 (陳詩螢,2008)。本篇研究 為了符合布爾迪 (Bourdieu1993,引自 Giulianotti, Richard,2005) 的主體客體兼 顧方法論,架構設計需同時注重小明的生活環境、使用的 YouTube 介面、個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45

媒介消費,及實際產出的網路學習表現等。因此,本研究以個案探討此國中青少 年,而不純為方法研究。

二、廣告行銷

本部份論文,較以實際的宣傳角度,建議網路業者實際可行方式,幫助網 站達成宣傳最大效益。王威翔 (2008) 以 YouTube 為例,探討 YouTube 的影音分 享行為。本研究將科技接受模式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 加入認知娛樂 (Perceived Playfulness),結合網站認知品質 (Website Perceived Quality) 以及網路 外部性(Network Externalities) 兩個外部變數形成本研究構面,探討影響使用者使 用影音分享網站的行為意圖,最後以結構方程模式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進行分析。研究結論,網站認知品質對認知易用有顯著的正向關係;網路外部性 對認知有用、認知易用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使用態度乃是直接決定行為意圖之最 重要因素。研究建議,影音分享網站的業者可以加強網站的娛樂、有用、與易上 手程度,以提高使用者對影音分享網站的正面使用態度。還有,業者可以從基本 的會員註冊人數,增加網路外部性。

陳韻如 (2010) 透過實驗設計法,以嵌入與浮水印的廣告訊息呈現、顯性與 隱性的產品置入、產品高低涉入等三個變數,檢視在 YouTube 介面上,三者交 相影響的效果。研究發現,廣告訊息呈現方式會對消費者造成干擾,但不會顯著 影響廣告效果。還有,廣告訊息呈現若與影片內容高度相關,消費者會受影片影 響,願意點選廣告訊息,進一步了解產品資訊;影片廣告對涉入程度高的消費者 有較佳的廣告效果。研究建議,廣告廠商應對不同涉入程度的消費者,做市場區 隔。如,應明確設計商品的功能特性,以顯性置入,提高消費者對產品的印象。

還有,廣告商應謹慎考慮廣到訊息與影片的連結,避免引起消費者負面觀感。

2008;陳韻如,2010;張義輝,2010) 均有實際考量,大多欲加強網站、廣告及 大學的宣傳行銷,與本研究的宗旨較不同。

三、傳播經濟與產業

林婉菁 (2008) 以政治經濟學,探討媒介所有權併購,及閱聽人商品化問題。

研究另外也探討 Google 併購 YouTube 事件,並訪問 Web2.0 網站經營者,了解 內容經營改變上的改變。研究檢視出,1.Web2.0 網路內容的生產環境目前產生了 不同的消費模式;雖然內容變得更有創造及主體性,但內容提供者成為了資本主 義商品化的工具。2.Web2.0 的快速併購,顯示資源分配不均、所有權過度集中、

研究另外也探討 Google 併購 YouTube 事件,並訪問 Web2.0 網站經營者,了解 內容經營改變上的改變。研究檢視出,1.Web2.0 網路內容的生產環境目前產生了 不同的消費模式;雖然內容變得更有創造及主體性,但內容提供者成為了資本主 義商品化的工具。2.Web2.0 的快速併購,顯示資源分配不均、所有權過度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