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四節 名詞釋義

佐證資料,如將本研究結果實施於其他場域可能有所差異。因此輔以學生札記、

學習單和評審意見,專家的建議等客觀資料,期望本研究成果具備客觀性。

三、研究者的限制

研究者在行動研究中是計畫的觀察者也是行動者,但礙於研究者並非教育戲 劇專業系所師資,校內亦缺乏可以配合之表藝或社團指導老師,為彌補專業知識 和舞台演出經驗之不足,必須尋求校外對戲劇教學具專業背景之校友返校協助,

研究者從旁記錄研究對象與指導老師之互動歷程,並回歸到班級內之各項輔導工 作。

四、研究時地的限制

本行動研究因為是以班級成員參加校外戲劇比賽為目標,也需與校外指導老 師的工作時間配合,因此研究進行的時間,必須選擇課餘時間或者周末假日進行。

研究場地則因缺乏社團教室活動空間,本研究多半不在教室內,而是在校內活動 中心的後舞台進行暖身活動,前台則採取教師入戲的方式,引導協助研究對象進 入戲劇的情境與角色,因為利用課餘時間且使用的是校內公共空間,期間人、事、

時、地、物各項的干擾因素甚多,也是本研究的限制因素。

第四節 名詞釋義

本節依序就教育戲劇、班級經營及行動研究,進行概念性釋義,並針對本研 究進行操作型定義之說明。

壹、 教育戲劇

英國戲劇教育學家 Bolton 提出教育戲劇進行的三個主要面向:練習(Exercise) 是指借戲劇表演的訓練讓學習者去體驗,戲劇扮演 (Dramatic play)是老師及學生 所共同進行學習,而劇場 (Theatre)則是語言表達、動作、表演、呈現與觀眾共享。

7

戲劇策略是教師在表演過程中,要運用何種方法與步驟循序漸進,使之產生教育 戲劇的意義,參與者在參與的歷程中自然拓展生活技能、增進知能、體驗美感,

能充份表達思想發揮想像,由實作而學習。教師則視狀況適度調整策略或模式。

本研究以「教育戲劇融入班級經營之行動研究-以臺北市一個高中班級為例」

為題,擬訂計畫並進行資料蒐集與分析,除期望完成教學目標,同時希望應用多 元權變的戲劇策略,潛移默化中營造友善的學習環境,並增進學生二十一世紀社 會變遷下該有的公民素養,進而實踐教育戲劇實作中學習的核心價值。

貳、 班級經營

班級經營 (Classroom Management),亦可譯為班級管理或教室管理。其意義 在對班級內人、事、時、地、物之各項因素進行有效的管理。其教育目的在營造 學習情境,開發學生潛能,有效學習。建立優良的班級文化,學生在社會化的過 程中學習適應未來社會自律、自治的合宜行為。

本研究以教育戲劇融入班級經營,關注班級經營八項內涵中情境規劃、人際 關係、輔導活動等三個構面,本研究以參與「臺北市五項藝術高中職組舞台劇類 競賽」與「全國高中職創意戲劇比賽」為教學目標,其目的是讓學習者在角色扮 演、發展情境或事件中快樂的投入,得以更有效的學習,亦增進同儕之間與師生 之間的溝通互動,在升學壓力與課外活動兼顧下,學生更期待進一步的學習,增 進未來知能。

參、行動研究

二十一世紀社會變遷形成的教育困境,教師必須在班級經營的實務工作上提 出因應策略,以此觀之,未來教育行動研究將成為重要的研究取向。行動研究乃 是針對於在教育現場實務工作者出現的問題與困境加以解決,以促成現況得以改 進的方式。教師在行動研究情境中,是客觀的觀察者,也是主觀的參與者,教師 以多元立場、多元角色、戲劇結合教學,提出思考與觀點。行動研究中戲劇策略

8

融入班級經營,更看見學生學習潛力與深度。

本研究方法分別就研究對象、研究場域、研究時間、研究工具、進行說明。

實施歷程以「計畫、行動、觀察、省思」四階段螺旋循環 (Eilliott, 1981; Lewin, 1946) 的模式與修正計畫,最終目的在將研究成果公開呈現與發表 (Sagor,2000)。

本文研究者以台北市明潭高中(匿名)高一開心班 (匿名)班級成員參與戲劇 比賽的 20 人為主要研究對象,參加 2015 年臺北市藝術競賽舞台劇類高中職組比 賽,2016 年全國學生高中職組舞台劇類比賽, 2016 年「臺北市教育專業創新與 行動研究」教育專業經驗分享類及創新教學活動設計類徵件之實作成果「致青春-仨生有倖遇見你」,其實施歷程、實施成果與省思,以行動研究法蒐集資料進行分 析,並在研究結論提出其具體影響與可行性,以及後續研究之建議,本研究著重 於實施過程、反思及經驗分享等,有別於一般學術性論文。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