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教育戲劇融入班級經營之行動研究~以臺北市一個高中班級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教育戲劇融入班級經營之行動研究~以臺北市一個高中班級為例"

Copied!
17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學. 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系. 教 育 教 學育 系學 圖系 書 資 訊. 碩 士 在 職 專 班 碩 士 論 文. 指導教授:洪仁進 博士. 以臺北市一個高中班級為例. ~. 教育戲劇融入班級經營之行動研究~. 國 立 臺 灣 師 範 大 學. 以 臺 北 市 一 個 高 中 班 級 為 例. 教 育 戲 劇 融 入 班 級 經 營 之 行 動 研 究 朱 琪 撰. 研究生:朱琪 撰. 中華民國 106 年 7 月. 一 零 六 年 六 月.

(2) 致謝詞 102 學年度在年近花甲之際,我希望自己還有機會抽離職場,再度回到校園重 拾讀書與學習的機會。當時面對的不只是面試時,學術殿堂教授們的質疑與不友 善,還包括申請過程中學校行政長官關於我進修目的種種疑慮,在私立學校服務 數十年的我,首先要調適導師職務上的抽離,專任教師的責任相較於導師職務的 壓力與體力負荷確實輕鬆許多,在屆齡退休前選擇「進修」這條看似自找麻煩的 路,也許多數的人是無法理解的,但是,感謝我的家人可以諒解我的選擇。 入學以後,放眼望去,多數的同學只及我年齡的一半,走進教室的學術巨人 們也都疑惑的看著台下的我,要學習融入年輕的世代,要學習接受各種質疑的眼 光,要完成沒完沒了的閱讀與報告,對於高齡的學習者確實不能用「快樂自主」、 可以形容,但是,過程中我學習分組合作的意義,除了流感與學校活動不得不請 假的情況下,我給了自己學習態度高度的肯定,但是我觀察我的同儕們也有著同 樣的學習態度,也許我們要求學生品格的同時也不自覺地自我要求。 最後一哩路的論文寫作,對於在職進修的每個教師而言,才是真正意志力的 考驗正要開始。靜下心來寫作其實不如想像中的簡單。周末假期、國定假日、寒 暑假,每一個可以寫作的機會,卻因為惰性總是不自覺地找到各種逃避的理由, 但是面對的是,指導教授洪老師關愛的眼神,同儕之間彼此的鼓勵與提醒,家人 摯友的包容與諒解,這篇論文在愛的氛圍下終於 105 學年度完成。 要謝天,仁進老師在走進教室的霎那給了我友善的笑容,永崴老師在晚上進 修的課堂中給予肯定,素昧平生的曉華老師展現戲劇藝術的偉大包容性,要感恩, 不離不棄的家人與摯友、學伴,同甘共苦的學生們,我的論文因為您們才有溫度。 朱琪 於台北 106.06.14. I.

(3) 教育戲劇融入班級經營之行動研究~以臺北市一個高中班級為例 摘要. 本研究欲以教育戲劇融入班級經營之行動研究,瞭解教育戲劇融入班級經營 之具體影響與可行性。研究者採取行動研究法,研究者為導師與觀察者,以任教 班級參與 2015 年臺北市及 2016 年全國戲劇比賽的 20 位學生為主要研究對象。透 過研究者的排練日誌、省思札記、學生日記、聯絡簿、活動相簿、比賽與練習錄 影內容、比賽評審之專家建言等方式進行資料蒐集與分析。研究者獲得結論如下: 教育戲劇融入班級經營可達成潛移默化之教育目標、教育戲劇融入班級經營可涵 養新時代學生之關鍵能力、教育戲劇融入班級經營可形塑優良之班級特色。最後 根據本研究結論,研究者對教學現場教師以及後續研究者提出建議,以供日後施 作或研究參考。. 關鍵字:教育戲劇、班級經營、行動研究. II.

(4) An Action-Research Study of Classroom Management Integrated with Educational Drama: An Example of a High-School Class in Taipei. Abstract. The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and the feasibility of the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al drama on classroom management. The researcher, also the class supervisor and the observer, adopted action research to study twenty student participants who were in the 2015 local Taipei contest and in the 2016 national drama contest. Through the work journals, reflection journals, student journals, contact books, activity albums, films of contests and rehearsals and suggestions obtained by contest judges, contributed to the data for analyses. The conclusions were as follows. The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al drama on classroom management can attain the educational objectives, can develop students’ critical abilities in the new age, and can form good class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the findings, the researcher provide school teachers and researchers with some suggestions for future teaching practices and research.. Keywords: educational drama, classroom management, action research. III.

(5) 目次 致謝詞 .............................................................. I 中文摘要 ........................................................... II 英文摘要 .......................................................... III 目次 ............................................................... IV 表次 ............................................................... VI 圖次 ............................................................. VII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四節 名詞釋義..................................................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9 第一節 教育戲劇之涵義、目的與相關理論............................ 9 第二節 班級經營之涵義、目的與相關理論........................... 28 第三節 教育戲劇與班級經營之相關研究分析......................... 40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 5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55 第二節 課程設計 ............................................... 56 第三節 研究方法 ............................................... 64 第四節 實施歷程 ............................................... 68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分類 .......................................... 7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79. 第一節 教育戲劇融入班級經營之實施目的........................... 79 第二節 教育戲劇融入班級經營之成果與具體影響 .................... 97 IV.

(6) 第三節 教育戲劇融入班級經營之啟示與可行性 ..................... 10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19 第一節 結論 ................................................... 119 第二節 建議 ................................................... 122 參考文獻 .......................................................... 125 一、中文部分 .................................................. 125 二、西文部分 .................................................. 130 附錄一 104 學年度學生戲劇比賽-「仨生有倖」劇情大綱 ................ 133 附錄二 104 學年度全國學生戲劇比賽-「仨生有倖」創作劇本 ............ 134 附錄三 104 學年度學生戲劇比賽「仨生有倖」 ......................... 142 附錄四 教育戲劇融入班級經營之行動研究~活動相簿彙整 ................ 143 附錄五 教育戲劇融入班級經營教學活動 .............................. 146 附錄六 教育戲劇融入班級經營學習單 ................................ 151 附錄七 104 學年度全國高中職學生戲劇比賽家長同意書 ................. 161. V.

(7) 表次 表 1 教育戲劇(Drama in Education)定義彙整表 ................................................ 9 表 2 Hornbrook 戲劇教育學習階段比較表 ...................................................... 17 表 3 各項戲劇策略正負作用的比較表 .............................................................. 20 表 4 教育戲劇的課程模組比較表 ...................................................................... 24 表 5 班級經營定義彙整表 ................................................................................... 28 表 6 國內與班級經營相關之行動研究其研究對象分析表 .............................. 41 表 7 國內與班級經營相關之碩博士論文主要趨勢分析表 .............................. 41 表 8 靜思語導入班級經營之行動研究 .............................................................. 42 表 9 合作學習法及經營社群導入班級經營之行動研究 ................................... 43 表 10 正向管教導入班級經營之行動研究 ........................................................ 45 表 11 班級部落格創新策略導入班級經營之行動研究 ..................................... 47 表 12 以戲劇策略導入班級經營的之行動研究 ................................................. 48 表 13 規劃學習情境與自主行動教學活動對照表 ............................................. 58 表 14 促進班級和諧與人際關係教學活動對照表 ............................................ 60 表 15 建立自我信念與輔導活動其教學活動對照表 ........................................ 62 表 16 研究工具類別表 ........................................................................................ 67 表 17 資料分類與編碼一覽表 ............................................................................ 74 表 18 研究問題與資料蒐集對照表 .................................................................... 77. VI.

(8) 表 19 劇本修訂日期表 ........................................................................................ 80 表 20 104 學年度戲劇比賽高一開心班 (匿名)參賽學生與工作職掌表 ....... 82 表 21 演員試鏡角色分析表 ................................................................................ 84 表 22 排練日誌日期表 ........................................................................................ 86 表 23 即興創作教學活動 ..................................................................................... 90 表 24 戲劇活動科技資訊與媒體運用列表 ......................................................... 92 表 25. 開心班校內外藝術表現成果表 .............................................................. 93. 表 26 2011-2016 教育專業創新與行動研究成果一覽表 ................................. 95 表 27 2011-2016 班級經營校內外競賽成果一覽表 ......................................... 95 表 28 明潭高中戲劇比賽校內外媒體報導表 .................................................... 97 表 29 十二年國教三面九項核心素養與評審評語對照表 ................................. 98 表 30 明潭高中第一屆戲劇社 2016-2017 年校內外戲劇活動列表 ............... 103 表 31 戲劇教學「要與不要之間」活動列表 .................................................. 106 表 32 教育戲劇排練活動列表 .......................................................................... 108 表 33 創意戲劇仨生有倖省思日誌表(日期序) .............................................. 109 表 34 創意戲劇仨生有倖演出回饋分析表 .......................................................114 表 35 創意戲劇仨生有倖演出活動 ....................................................................117. VII.

(9) 圖次 圖 1 Bolton (1979)戲劇理解理論實施流程圖 ................................................ 16 圖 2 John Somers 主題統整教學模式連結圖 ................................................... 19 圖 3 戲劇活動教學計劃架構圖 ........................................................................... 27 圖 4 教師整體的班級經營計畫示意圖 .............................................................. 30 圖 5 圖說班級經營的內涵 .................................................................................. 31 圖 6 圖說二十一世紀教育困境與延伸問題 ...................................................... 32 圖 7 社會變遷班級經營困境與因應策略 .......................................................... 33 圖 8 圖說班級經營的理論與模式 ...................................................................... 34 圖 9 教育戲劇融入班級經營之行動研究架構圖 .............................................. 56 圖 10 明潭高中(匿名)學校願景圖 .................................................................... 65 圖 11 研究者修改自 Caro-Bruce (2000:40)行動研究歷程圖 ..................... 68 圖 12 教育戲劇融入班級經營實施歷程螺旋大循環圖(研究者繪製) ............ 69 圖 13 創意戲劇仨生有倖實施歷程螺旋小循環圖(研究者繪製) .................... 69 圖 14 教育戲劇融入班級經營之行動研究期程規劃圖(研究者繪製) ............ 69 圖 15 教育戲劇融入班級經營之目的與 12 年國教國民核心素養對照圖 ...... 79. VIII.

(10) 第一章 緒論 2014 年「十二年國教」啟動,教育現場工作者除了過去熟悉的各項班級經營 理論與策略,但不再以「升學」為導向的教育革新前提下,教師如何因應當前學 習生態的改變,如何以活化多元、動態探索、開放延伸等方式,有效地增進學生 的學習效能,則教師必須彈性調整傳統的班級經營模式,有效解決班級經營的新 課題。本研究旨在以教育戲劇融入班級經營的模式,解決新學期新班級面對的問 題,開創班級經營的新契機。本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為研究動機,第二節為研 究目的與研究問題,第三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第四節為名詞釋義。.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現階段班級經營的教學新目標應思考結合十二年國教的政策方針,才能對新 世代學習者更有助益。翻轉教育趨勢下,班級經營終於可以不再以「升學至上」 為教學要務,可以跳脫傳統趕進度的限制,著眼點應採取「教學者生動、多元, 學習者參與、有趣」的策略。但是在學生程度參差不齊、學習動機強弱不一、家 庭背景多元的差異下,班級經營者若無經驗與或多方借鏡學習,則理想與現實、 動機與行為很難兼具。如何突破學生習慣的 3C 產品領域,建立自信引領向學,同 時藉由因材施教啟發多元智能,善用學校、家庭與社區資源,活化教學與輔導技 巧,讓學習與生活結合等,皆考驗著班級經營者的大智慧。本研究以教育戲劇融 入班級經營的實用性、價值性、創新性為研究動機分述三點說明如下: 壹、營造校園友善學習環境的實用性 十二年國教上路後,臺灣教育大環境的動盪已經無法獨立於政治環境的混亂 之外,2015 年八月媒體播放的 BBC 紀錄片《Are Our Kids Tough Enough?》 ,影片記 錄著中國教師在英國進入西式開放且多達 50 多個學生的教學現場,遇見了新世代 挑戰下產生的衝擊,中國教師不斷重複著教室安靜與紀律的重要與學習效果之間 1.

(11) 的關聯性,但是,對西方開放自主青春期的孩子而言,教師的緊張與嚴肅只是刺 激著學生的腎上腺素,孩子們覺得抓狂的老師真是太有趣了!還好,這一切的一 切只是中西教育的實驗而已,教師最後各自還是可以回到對自己有利的舒適圈! 如果我們把紀錄的鏡頭帶到臺灣,我們看見現在臺灣教室內的教學,幾乎就 是中式教師放在滿座西式學生的教室裡,學生們的嘴巴製造著噪音,擾亂著教室 的秩序,上課吃著零食,聊著自己想聊的話題等等。如此教育的亂象與怪象,不 得不讓人懷疑我們真的身處在「教育的鬼島」嗎?加諸媒體的爆料文化,家長強 力干預班級經營模式,「校園零體罰」的教育政策早已扭曲為「校園零管教」的 不友善校園。如此教育亂象,對照 2006 年國內「金車教育基金會」對於教師所做 的調查已經指出,教師中 54%有憂鬱傾向,受訪教師最不喜歡學生的行為依序是: (1)上課搗蛋惡作劇;(2)上課講話;(3)在課程中講手機。而教師採取的做法依序 是:(1)制定公約;(2)以口頭警告改善;(3)多問學生問題;(4)講笑話吸引學生 上課聽講等等(中央社,2006)。這項調查顯示教師的憂鬱心裡有部分是源自學 生的問題。不幸的是,事隔十年,我們仍處於有過之而無不及的不友善校園中, 公立學校受教育當局種種政策綑綁著往前拖行,私立學校表面上似乎較為彈性而 自主,但是走向企業化管理掛帥也是精算成本下不得不如此爾。高中學生如何擺 脫升學壓力的桎梏快樂活化的學習,教育戲劇融入班級經營以營造友善的學習環 境,其實用性因此成為本研究的動機之一。 貳、培養學生現代公民素養的價值性 十二年國教教育部將「培養現代公民素養」作為首要目標,其目的在於,藉 由學校教育強化公民素養,造就健全的公民社會,以提升國際競爭力。而現代公 民素養中的關鍵因素「品格素養、發展和經營良好人際關係的能力、團結合作的 能力,以及處理和解決衝突的能力」等等,是青年學子進入社會決勝關鍵的能力 與素養。班級經營者應引導學子「多元適性發展」,適時提供各種機會,以正向 發展自我,建立自我實現之亮麗人生。. 2.

(12) 少子化現象,無論公私立高中皆面臨招生不足的危機與困境,十二年國教實 施中後段的學生都可以輕鬆入學,教師憂心如何確保學生的學力品質?教育部的 主要教學策略是實施「補救教學」,但弱勢學生實施課後輔導只是治標,治本之 道應改變教學方式,讓學生盡情地討論、爭辯、提問、發表、角色扮演,教師再 給予掌聲及意見。學生就會歡喜上學、主動學習。 長期以來,台灣教育最大的問題,就是始終存在著「讀書第一、升學至上」 的迷思,考出好分數的學生、升學率高的學校才能得到肯定。因此過度的升學壓 力,使得許多莘莘學子感到很不快樂,家長與社會的價值觀不改、教師的思維不 變,則惡性補習、不正常的教學、升學壓力就不可能減輕。十二年國教「校校有 特色、區域均優質」的目標,僅止於口號而已。 至於十二年國教「追求社會公平正義」的目標,站在班級經營者的角度,在 教育機會均等外,更應該重視「懲戒教園霸凌者」之議題。校園霸凌由來已久方 興未艾,「霸凌」成為弱勢孩子一輩子揮之不去的夢魘,不容忽視。校園是社會 的縮影,校園霸凌問題將延伸成社會強欺弱的惡質文化,班級經營者應重視對弱 勢學生的關懷及照顧,學習低成就者或不良習性受同學排斥者,教導同學們學習 互相包容,以建立一個無歧視的學習環境,將「均衡城鄉教育發展」落實在教室 與校園、落實「做中學」的生活體驗。教育戲劇「實作中學習」的核心價值融入 班級經營的策略,其價值性因此成為本研究的動機之二。 參、精進教師班級經營計劃的創新性 本文研究者創新的班級經營策略自參與戲劇競賽活動出發,並建構團隊共同 的目標,建立實行的價值,與自我價值的肯定,並檢視班級經營與十二年國教六 大目標結合的可行性。面對學生學習生態的各項改變,教育現場的教師,必須(1) 增進本位課程統整與研發的知能,型塑活化多元、開放延伸的學習生態;(2)增進 電腦素養的融入知能,引導學生動態探索、建構知識的學習能力;(3)增進輔導知 能與應用能力,打造合作學習、師徒相授的友善校園;(4)增進教育行動研究與反 3.

(13) 省的知能,並進行經驗傳承與分享 (吳明隆,2006,頁 68-73。)。教育戲劇融入 班級經營以增進教師行動研究的能力,其創新性因此成為本研究的動機之三。 如是之故,與其本文研究者自許寫一篇擲地有聲的學術研究論文,期望帶來 教育界的大逆轉,找回教育理想的初心,不啻夜郎自大、蜀犬吠日的心態?反倒 不如,放下教育大旗回歸教學現場,放下學術性論文的嚴格規範,以非學術性的 行動研究,書寫轉化並適應新世代的學習生態,嘗試在翻轉壓力下找到教學樂趣 的專業成長與省思,是為本研究的動機之三。 本文研究者希望將教育戲劇融入班級經營的創新策略,透過行動研究的計畫 -行動-觀察-省思-再計畫的循環模式,探究教育戲劇融入班級經營以營造友 善學習環境的實用性,探究教育戲劇融入班級經營以培養學生公民素養的價值 性,探究教育戲劇融入班級經營以增進教師行動研究的創新性,是為本研究之三 項動機。.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本研究針對班級經營歷程中所發現的問題進行探索,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 以參與戲劇活動比賽的成果,檢視行動研究的實用性、價值性與創新性。無論創 新班級經營的策略與模式為何,教育工作者都應該考量教師本身的教育哲學觀、 班級學生的心理特質、班級組織文化特性,從而選擇適合的班級經營策略或模式, 並應用於實際的教學現場,才能真正了解學生的學習成效 (高博銓,2009)。因此, 基於本研究的三項研究動機,參考文獻資料,歸納出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如下: 一、瞭解教育戲劇融入班級經營的具體影響。 二、探討教育戲劇融入班級經營的可行性。 為達到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待答問題如下: 4.

(14) 一、教育戲劇融入班級經營的具體影響為何? 二、教育戲劇融入班級經營的可行性為何?.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基於主、客觀條件之考量,將本研究範圍與限制說明如下: 壹、研究範圍 本研究以臺北市私立明潭高中(匿名),高一開心班(匿名)的 34 名學生為研究 對象,研究者以導師身分,進行為期一學年的戲劇策略融入班級經營之研究。研 究者透過參與臺北市與全國創意戲劇競賽歷程之各項資料蒐集,探討戲劇策略融 入班級經營的行動歷程中,所遭遇遭遇的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案,並進行省思與 修正。本行動研究的歷程,主要是針對班級經營內涵之「人際關係」 、 「情境規劃」、 「輔導活動」三構面,探討戲劇策略融入班級經營對學生、對教師之具體影響與 可行性。 貳、研究限制 一、研究對象的限制 本研究的場域與對象僅限於研究者擔任導師之班級為限,基於以參加校外競 賽為目標導向,研究對象必須以參加競賽之演出人員為主,其他班級成員為輔。 在計畫與修正計畫中,演出人員必須進行微幅調整,因此其結論與建議,是針對 特定的情境和問題,其研究結果與成效,並非完全適用於其他教學場域或對象。 二、研究資料的限制 研究者所蒐集之參考文獻,以國內可取得之中、英文文獻為限。本研究採 取質性研究的方式,資料來源多為研究者觀察、影像紀錄、省思札記等較主觀的 5.

(15) 佐證資料,如將本研究結果實施於其他場域可能有所差異。因此輔以學生札記、 學習單和評審意見,專家的建議等客觀資料,期望本研究成果具備客觀性。 三、研究者的限制 研究者在行動研究中是計畫的觀察者也是行動者,但礙於研究者並非教育戲 劇專業系所師資,校內亦缺乏可以配合之表藝或社團指導老師,為彌補專業知識 和舞台演出經驗之不足,必須尋求校外對戲劇教學具專業背景之校友返校協助, 研究者從旁記錄研究對象與指導老師之互動歷程,並回歸到班級內之各項輔導工 作。 四、研究時地的限制 本行動研究因為是以班級成員參加校外戲劇比賽為目標,也需與校外指導老 師的工作時間配合,因此研究進行的時間,必須選擇課餘時間或者周末假日進行。 研究場地則因缺乏社團教室活動空間,本研究多半不在教室內,而是在校內活動 中心的後舞台進行暖身活動,前台則採取教師入戲的方式,引導協助研究對象進 入戲劇的情境與角色,因為利用課餘時間且使用的是校內公共空間,期間人、事、 時、地、物各項的干擾因素甚多,也是本研究的限制因素。. 第四節 名詞釋義 本節依序就教育戲劇、班級經營及行動研究,進行概念性釋義,並針對本研 究進行操作型定義之說明。 壹、 教育戲劇 英國戲劇教育學家 Bolton 提出教育戲劇進行的三個主要面向:練習(Exercise) 是指借戲劇表演的訓練讓學習者去體驗,戲劇扮演 (Dramatic play)是老師及學生 所共同進行學習,而劇場 (Theatre)則是語言表達、動作、表演、呈現與觀眾共享。 6.

(16) 戲劇策略是教師在表演過程中,要運用何種方法與步驟循序漸進,使之產生教育 戲劇的意義,參與者在參與的歷程中自然拓展生活技能、增進知能、體驗美感, 能充份表達思想發揮想像,由實作而學習。教師則視狀況適度調整策略或模式。 本研究以「教育戲劇融入班級經營之行動研究-以臺北市一個高中班級為例」 為題,擬訂計畫並進行資料蒐集與分析,除期望完成教學目標,同時希望應用多 元權變的戲劇策略,潛移默化中營造友善的學習環境,並增進學生二十一世紀社 會變遷下該有的公民素養,進而實踐教育戲劇實作中學習的核心價值。 貳、 班級經營 班級經營 (Classroom Management),亦可譯為班級管理或教室管理。其意義 在對班級內人、事、時、地、物之各項因素進行有效的管理。其教育目的在營造 學習情境,開發學生潛能,有效學習。建立優良的班級文化,學生在社會化的過 程中學習適應未來社會自律、自治的合宜行為。 本研究以教育戲劇融入班級經營,關注班級經營八項內涵中情境規劃、人際 關係、輔導活動等三個構面,本研究以參與「臺北市五項藝術高中職組舞台劇類 競賽」與「全國高中職創意戲劇比賽」為教學目標,其目的是讓學習者在角色扮 演、發展情境或事件中快樂的投入,得以更有效的學習,亦增進同儕之間與師生 之間的溝通互動,在升學壓力與課外活動兼顧下,學生更期待進一步的學習,增 進未來知能。 參、行動研究 二十一世紀社會變遷形成的教育困境,教師必須在班級經營的實務工作上提 出因應策略,以此觀之,未來教育行動研究將成為重要的研究取向。行動研究乃 是針對於在教育現場實務工作者出現的問題與困境加以解決,以促成現況得以改 進的方式。教師在行動研究情境中,是客觀的觀察者,也是主觀的參與者,教師 以多元立場、多元角色、戲劇結合教學,提出思考與觀點。行動研究中戲劇策略 7.

(17) 融入班級經營,更看見學生學習潛力與深度。 本研究方法分別就研究對象、研究場域、研究時間、研究工具、進行說明。 實施歷程以「計畫、行動、觀察、省思」四階段螺旋循環 (Eilliott, 1981; Lewin, 1946) 的模式與修正計畫,最終目的在將研究成果公開呈現與發表 (Sagor,2000)。 本文研究者以台北市明潭高中(匿名)高一開心班 (匿名)班級成員參與戲劇 比賽的 20 人為主要研究對象,參加 2015 年臺北市藝術競賽舞台劇類高中職組比 賽,2016 年全國學生高中職組舞台劇類比賽, 2016 年「臺北市教育專業創新與 行動研究」教育專業經驗分享類及創新教學活動設計類徵件之實作成果「致青春仨生有倖遇見你」 ,其實施歷程、實施成果與省思,以行動研究法蒐集資料進行分 析,並在研究結論提出其具體影響與可行性,以及後續研究之建議,本研究著重 於實施過程、反思及經驗分享等,有別於一般學術性論文。. 8.

(1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文獻探討共三節,分別就教育戲劇之涵義、目的與相關理論,班級經營 之涵義、目的與相關理論,及國內教育戲劇在班級經營運用之行動研究現況與應 用,分三節陳述,並進行小結與說明。. 第一節 教育戲劇之涵義、目的與相關理論 壹、教育戲劇的涵義與目的 一、教育戲劇 (Drama in Education )的定義 因教育戲劇在各國實施的方式不盡相同,1980 年代以前,大多數論述將戲劇 在課程上的應用通稱為「教育性戲劇」 (Education Drama )或「發展性戲劇」 (Development Drama )、 「戲劇課程」 ( Dramatic Curricuium )、 「學校戲劇」 ( School Drama )、「戲劇教學」 ( Drama Teaching )等名稱。直至 1979 年 Gavin Bolton 出版《邁向教育戲劇論》 ( Towards Theory Drama in Education )一書,從 此對「DIE」一詞有了明確的詮釋。基本其定義是指不拘泥於形式,實施時間與空 間,也不受限於人數多寡,任課教師在課堂上靈活應用的戲劇學習與教學方式, 即稱之為 DIE(張曉華,2004)。中外學者對教育戲劇 ( Drama in Education )定義 茲整理如下: 表 1 教育戲劇(Drama in Education)定義彙整表 人物(年代). 定. 義. Gavin Bolton (1979). 學習者在情感和認知上透過主觀與客觀的學習,建立價值判斷與改變。. Cecily O'Neill. 是一種學習模式,學生透過劇中的角色與活動中判知,學習探索拓展各項. (1982). 議題、事件與各種關係。 Lowell Swortzell (1990). 非演出的活動,如角色扮演、即興演出、模仿遊戲等。其目標在培養參與 者想像力、自我認識與表達、美學上的感覺與生活上的技能。. (續下頁). 9.

(19) 人物(年代) Mark Richard;Nacy Swortzell. (1992). 定. 義. 參與者在指導者引導下,以具有結構性的即興演出而拓展出的許多活動。 參與者藉不同角色扮演,產生自發性的表現自我,以作出選擇之反應。其 重點在課堂的即興演出、角色扮演與模擬,常稱之為「過程戲劇」. Nellie McCaslin. 以戲劇的方法作為某些課題的教學,教師提供素材,引導班級成員學習, 用以拓展參與者的認知,以趣味性的活動,使其檢視事實的真相,看出隱. (1984). 藏的真義。但其目的在認知而非戲劇表演,學習者的態度比角色更應受重 視。 Michael Fizgerald. 較之於以表演為基礎的活動,可視為一種研習實作(workshop),讓參與者 透過動作在團體中發現自我,來解決周遭的問題。強調成員在實作中學. (1990). 習,教育戲劇其中雖然用用劇場技巧,但缺少教育劇場(TIE)中演員與觀 眾的關係。 David Booth. (1984). 指以經驗出發與活動的學習。參與者在戲劇中拓展以及表達思想、價值觀 與感覺。產生正面助益,完整又愉快的學習方式。. 林玫君 (2003). 教育戱劇是統整學習的方式,透過團體互動,意識中融入新舊經驗,任何 故事或情境皆可探討。. 張曉華 (2004). 以教育為目標,運用戲劇與劇場技巧,從事於課堂的教學方法。在指導者 有計畫與架構的教學下策略引導下,讓參與者互動,發揮想像力,表達思 想。實作中獲得應有的知識與能力。. 陳韻文 (2006). 教育戱劇是指在教育場域中的戯劇活動,通常由敎師主導,將戲劇視為教 育工具,著重師生共同參與創造、發展劇的歷程與經驗本身,不以最終展 演為目的。. 黃惠英 (2008). 教育戲劇是教師帶領下自然開放的戯刡劇活動,不限形式、時空、人數的 教學活動,過程中引導學生參與學習、探索反思。. 謝琇妃(2010). 以戯劇做為學習媒介,透過不同策略探究學習領域完成敎學目標,情境內 外的討論去思考與解決問題.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綜上表 1 教育戲劇 (Drama in Education)定義彙整表觀之中外學者的定義,教 育戲劇 (Drama in Education )應指學科教師透過教學計劃編排而進行的的戲劇活 動,其教學目標在令學生通過戲劇活動促進對學科的認知,學習思考進入學習的 情境,情感上學習如何表達意見,與人溝通及合作。教學方法不著重演出技能, 主要著重於學生的個人身心及知識,邁向多元智慧的發展。 10.

(20) 二、教育戲劇 (Drama in Education)的教育內涵 綜上教育戲劇相關定義觀之,教育戲劇是教學上應用的戲劇策略,不是機械 式的訓練,不是娛樂性的演出,而是師生之間夥伴式學習的新關係下進行的教學 模式。近年研究顯示,愈來愈多老師、家長認為學習戲劇,不但可增強自信心, 還可鍛鍊語文,提升人際溝通能力和團隊精神。將「戲劇教學」列為教育政策已 經成為各國重要趨勢,教育戲劇的教育概念包括: (一)實作性的教學 在練習的過程中放輕鬆,以少量的資料即興創作並呈現,基本上不是以演出 為取向,因為避免學習者忽略認識知識,而只想到取悅觀眾 (Landy,1986 )。但實 作過程中需隨學習者年齡成長,引導者作計畫、設計及策略上的考量。 (二)心理認知與模擬的學習 所謂「戲如人生」 ,戲劇可謂是人生的縮影,學習者在戲劇模擬與假設的情境 中體驗,自在、安全、沒有壓力下拓展人生境遇的各種認知,其理解的知識,也 提供未來實際生活的參考。讓學習者在自然中學習的方法,是其學習的語言、動 作,都成為社會行為上的素材 (Landy,1982 )。 (三)自然漸進的社會性學習 配合學習者成長過程,逐步結合環境、生理與心理等條件的學習模式,初期 由內而外的人格與進階知識成長目的,最後完成內在的自我需求與外在的發展, 是結合個人心智與生理條件的成熟度,循序漸進的學習,方能擴大認知,促進理 解,豐富個人的生活經驗 (Way, 1967)。 (四)情境的學習 建立學習者不同情境,透過不同環境的概念讓學習者產生互動、溝通,協調、 探索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O'Neill&Lambert (1987)指出,透過說故事、詢問、. 11.

(21) 提出證據等有效策略,引起學習動機,教師創造一個學習者信以為真的世界,在 情境中了解自我與真相。 (五)程序為中心的學習 教育戲劇強調以戲劇方法完成教育目的,因此教師以課堂程序為中心,學習 者只需具備表達與溝通能力即可,戲劇技能與戲劇效果無關課程的能力指標。教 師藉戲劇的技巧,引導學生進入學習情境,再由角色以不同的立場觀點去解決問 題,而完成對教學內容認知層次的拓展 (Booth,1984 )。 (六)建構式的教學 依照心理學皮亞傑 (Jean Piaget, 1886-1980 )認知發展觀點,教師以引導身分 建構課程的學習內容。Heathcote (1982)主張在戲劇中,師生皆進入情況與事件共 同探究原因,追尋問題,隨著程序的進展到結束時,學習者也理解一切。Neelands (1984)更強調這是一種師生皆有共識的「合約」關係。 三、教育戲劇的教學功能 教育戲劇是讓學習者在活動中實作學習,對學科的學習與人格的養成皆有效 益,張曉華 (2004)提出教育戲劇顯著的教學功能包括:營造活潑愉快又有意義的 教學情境;增進語言學習及溝通與表達的能力;促進個人行為與人際關係,養成 合群美德;培養想像力發展自我概念;建立社會認知、學習認知、自我制約的學 習態度;提供獨立思考判斷與邏輯發展能力;以美感教育舒緩學習壓力,促進身 心健康;增進同儕與師生的情誼,建立優良班級氛圍。 基於教育戲劇的教育意涵與教學功能,以其為國民中小學階段的學習,已成 為世界教育的潮流與趨勢。觀之,我國「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中, 國民教育階段課程,強調課程應以生活為中心,配合學生身心發展的歷程,尊重 個性、激發潛能、涵育民主素養、尊重多元價值、培養科學知能、適應現代生活 需要等目標,教育戲劇的教學功能即涵蓋目前教育政策之目標,可謂之深具有利 12.

(22) 的媒介功能 (Brockett, 1985 )。落實在教室裡實踐,才具有實質上的意義 (呂燕 卿,1999)。 貳、教育戲劇的相關理論 一、教育戲劇主要理論模式的前期發展 (一) J. J. Rousseau 倡導戲劇性的「實作學習」 法國 J. J. Rousseau (1792)在《Emile》提出「實作中學習」、「藉戲劇實作來學 習」兩個概念,將成人與兒童戲劇教育作了明顯區隔,開啟學校戲劇教育之門。 美國 Dewey(1896) 在芝加哥大學開啟戲劇實驗教學,成效頗著。奧地利 Franz (1898) 在維也納應用戲劇與藝術學校,開啟自由課程的戲劇教學。 (二) Harriet 提出課程主題的「戲劇化」 英 Harriet (1911)完成《Dramatic Method of Teaching》是第一本完整的戲劇教學 法。其戲劇方法應用於鄉間文學教學,強調戲劇實作的學習理論。 (三) Cook 提出遊戲教學的應用 英 H.C.Cook (1917)著作《The Play Way》介紹應用的戲劇語言教學並介紹其 戲劇經驗,引起英國教師在教學上應用的風潮。兩位學者的理論深受心理分析學 派佛洛伊德的肯定,認為「內在世界創意的概念,有助教育的進步」 ,戲劇因此進 入英國教育政策的法定程序,1931 年英國教育公報公布戲劇教育在「自我意識」、 「感知成長」的必要性,從此成為學校的課程。 (四) Peter Slade 提出兒童戲劇是專屬兒童的學習 Peter Slade (1954)主張,揚棄傳統劇場方式的教學,兒童戲劇其扮演分成投射 性扮演與人物扮演,不再以玩具或玩偶替代,愛心與正義感是教師基本素養,擔 任戲劇顧問期間,新政策則將重點調整為社會環境的學習。 (五) Brain Way 主張戲劇促進人格成長 13.

(23) Brain Way (1967)主張,戲劇課程並非戲劇的練習,戲劇是人格成長的教育模 式,由個人練習再逐步發展到團體表演漸進式的教學策略,所有的教學在教師的 快樂與信心中展開。 教學以學生為中心,教師離開批評者的角色,讓學生感到自 在,學生的表演降低模仿的成份,而增加創意思考的層面,其影響也遍及世界。 (六)美國教育戲劇的發展 美 Winifred (1930)著作《Creative Dramatic》成為美國戲劇基礎教材。她以「說 故事」 、 「創作性戲劇扮演」 、 「兒童劇場」 ,作為學校課程,以後多位學者也提出相 關理論成為美國戲劇教育主流理論。因之,美國提倡創作性戲劇為主的教學,也 是後來單科戲劇教學的主要理論。 綜上所述,早期的各項理論認為,教育戲劇不是培養學習者演技,而是藉由 戲劇的應用,在教學及輔導的實務上協助學習者成長。英美國家其教學成效已經 自實際教學上得到肯定,再經由政府明令實施,而得到教育戲劇推廣的效果 (張 曉華,2004)。 二、教育戲劇主要理論模式的後期發展 (一) Dorothy Heathcote 提出以「身歷其境」來學習的戲劇教學 1.建立「信以為真」的自然學習環境 戲劇是學習的媒介以學生為中心,其本質在假設的共識中表現出生活的某一 層面。其重點如下:(1)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呈現學生的作品;(2)即興式表演, 盡量利用相關的資料或知識作嘗試;(3)教師須建立有限制的戲劇規範,各小組才 有好的戲劇經驗歷程;(4)戲劇規範保持彈性,允許嘗試各種方法解決問題;(5) 擴充學生各種經驗,聚焦在解決問題。 2.將戲劇作為一種學習媒介 教學的重點不在排練某個事件,而是擴展經驗的手段,讓學生在在未發生的. 14.

(24) 人、時、地、物情況中,針對某事件自然的瞭解,這種學習的過程是安全的,因 為事件未發生,卻讓學生在似真的環境中,感覺及認知此事件的涵義。其方法有 三:(1)模擬:教師架構出似真環境,讓學生進入模擬學習與發展;(2)類推:引 導學生以同理心投入某情況中,並了解事件的意義;(3)角色:挑選某一個角色賦 予各種背景描述後,讓學生即興表現即時的情緒。 3.以教師入戲引導教學歷程 教師在課程中不斷扮演各種角色,融入學生的學習狀況,進入角色是為了推 動或提高學生的學習情緒,離開角色保持距離,讓學生得以客觀獨立的思考。教 師入戲其表演方法有三:(1)儀式:是一種教學程序可以背景音樂穿插其中;(2) 肢體動作:以身體動態或靜態的姿勢表現情況;(3)敘述:是教師運用定格靜止畫 面或移動圖片,進入另一個角色或身分融入教學。 (二) Gavin Bolton (1979)提出教育戲劇四種教學形式 1.練習 以「直接嘗試經驗」 、 「演練戲劇技巧」 、 「練習事件情況」 、 「遊戲合作與創作」 等方式練習,其特點是短時間內達到學習目的即可終止,實作方式可分組或個人 進行練習,目的在引導專注,解決問題,但沒有高度的情緒反應。 2.戲劇性扮演 強調師生在某個假設似真情境或故事中,學習者扮演的完整歷程。其特色是, 不受時空限制,學習歷程發展的彈性空間很大,基於其流動、彈性及自發性的原 則下保持自由創作的空間,教師必須提供某事件以下六個元素:發生地點 (place)、建立情況 (situation)、對抗情勢 (gang-fiting)、可能引發問題因素 (element of disaster)、建立故事主軸 (story-line)、角色的探究(character-study)。 3.劇場. 15.

(25) 該教學模式強調表演者與觀眾的互動與分享,其特點是強調高標準的紀律與 合作。大致可分為四種形式:(1)學校教學人員或其他班級同學觀賞戲劇的呈現; (2)自己班級分組呈現歷程與解決問題的方法;(3)多次排練某一故事後,呈現給 正式或非正式觀眾欣賞;(4)依照劇本排練,以達到呈現給觀眾欣賞的目的。 4.以戲劇理解學習 Bolton (1979)認為,傳統戲劇教學的項目外,要兼具學習者人格成長、信心 建立、豐富想像力、社會認知,進而成為有意義的思考學習的效能目標,其學習 模式是在「解決問題」的戲劇結構上進行,教師以「專家的外衣」扮演情境中的 某個角色,學生扮演情境中的其他角色。其過程是以「劇場的形式」 ,掌握劇場結 構的衝突、對比、驚奇造成張力,分為三階段完成。(1)決定行動(2)展開行動(3) 結束行動。過程中學生很明確的知道活動的要旨及程序,可持續的演練,產生學 習的成就感。圖說如下:. 圖 1 Bolton (1979)戲劇理解理論實施流程圖 資料來源:研究者繪製. (三) David Hornbrook 提出教育戲劇的本質在戲劇教學 1990 年代 Hornbrook 主張教育戲劇的本質在戲劇藝術,其學習應該成為獨立 16.

(26) 的學門,瞭解文學與文化內容。其理論基礎與實作課程簡述如下: 1.教育戲劇應有完整的教育課程 Hornbrook (1998)指出,早期戲劇教育是「藝術與生活連結」,進而是為「人 格之健全成長」,近期已發展至「透過戲劇的學習」。雖然,英國將戲劇學習列入 英語課程的能力指標,但 Hornbrook 認為戲劇的學習與劇場的表演是一體的,戲 劇應該列入藝術課程的能力指標之內,戲劇與劇場結合的學習才是完整的。 2.戲劇教學應屬於藝術課程的範疇 Hornbrook (1998)指出,戲劇應該具有藝術的形式,如同宗教一般,不是娛樂、 易懂或真實效果的呈現而已。戲劇有獨特的屬性,如果學習者只是空洞反覆的模 仿,將失去其藝術的價值。因為藝術是美學的認知,所以藝術的功能不在「真」, 而在教化 (edifing)的功能。因此,Hornbrook 認為戲劇是一種無法轉換的藝術, 如果戲劇成為達成任何其他任何目的的手段,是粗暴的功利性的作法。 3.戲劇課程教學三個構面 Hornbrook (1998)將教育戲劇的學習分成製作、演出、賞析三個構面,按不同 的階段同時實施。以下表 2 整理其戲劇教學課程在中小學階段,必須完成之學習 能力進行比較說明如下: 表 2 Hornbrook 戲劇教育學習階段比較表. 學習構面. 製作 (making). 第一階段(小學). 第二階段(小學). 第三階段(中學). 第四階段(中學). (5-7 歲). (7-11 歲). (11-14 歲). (14-16 歲). 有創意參與信以為. 提供創意作為戲劇. 能完整經歷演出歷. 可實驗非正統戲劇. 真的扮演遊戲. 場景所用. 程至圓滿結束. 之步驟或素材. 即興表演與敘述內. 在技術與規範上與. 將多種技術與形式. 能設計出有張力的. 容有一致姓. 他人合作. 整合在戲劇內. 戲劇供人欣賞. (續下頁) 17.

(27) 學習構面. 第一階段(小學). 第二階段(小學). 第三階段(中學). 第四階段(中學). (5-7 歲). (7-11 歲). (11-14 歲). (14-16 歲). 熟讀劇本及瞭解舞. 劇本閱讀多元並具. 對於劇本有解釋表. 台方位使用. 象化在演出中. 演的能力. 將戲劇性動作至於. 可用象徵方式理解. 佈景服裝設計燈光. 表演形式中. 處理舞台空間. 技術效果整合. 能就選擇的角色作. 能運用聲音動作模. 運用情緒能夠維繫. 出聲音及動作. 仿不同的角色. 三度空間人物. 在成人角色的扮演. 自信的表演範圍內. 運用聲音動作姿勢. 也能自信表演. 的角色. 模擬不同角色. 能夠適度顯示戲劇. 用自己的方式呈現. 能夠演出給各種觀. 角色的特點. 不同的角色. 眾觀看. 能夠適當的執行後. 能夠搭配運用燈光. 公演中將後台與技. 台的工作. 音效等特色. 術視為責任. 演出後能說出有趣. 流利有趣的敘說自. 團體討論提出感想. 能夠討論或寫作表. 之己見. 己的戲劇作品. 與對他人建議. 達表演觀點. 能分辨扮演中適合. 描述批評與觀察認. 分辨表演團隊所有. 辨識不同戲劇類型. 與不適合之處. 識好的戲劇. 成員的貢獻. 特點與內涵. 展示對劇中人物活. 能分辨不同形式戲. 能以歷史文化的角. 欣賞讚美每位演出. 動的理解. 劇與人生連結. 度討論戲劇. 成員的貢獻. 展示對戲劇敘述方. 職業劇場工作與角. 瞭解職業劇團的操. 式的基本理解. 色範圍的認識. 作與影響對於描述. 製作 (making). 表演. 表演中維持興趣. (performing). 令觀眾相信角色. 賞析(回應) (receping). 對基本演出過程各 元素的瞭解. 或辨認戲劇當地的 社會狀況. 資料來源:張曉華(2014:310-314)。. (四)John Somers 提出分科與統整折衷的完整戲劇教學 1.教育戲劇的本質在學習者具備技巧與應用的能力 戲劇是教學的媒介,可運用於其他學科或認知的學習。 「表演」可說是課程計 畫的催化劑與聚焦的最高點,學習者從中學習到表達意見的技巧,提升美學上感 知與賞析的能力。表演出探討人生呈現價值觀,表演可用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讓 18.

(28) 參與者與觀眾分享經驗。透過戲劇整合與掌握各學科的知識應用於真實的生活。 2.戲劇技巧是指人的技能與技術 就人的技能而言,透過戲劇即興表演拓展經驗,角色扮演體驗不同態度與價 值觀,各種戲劇策略運用以肢體動作學習表達的技能。整合資源,認識不同服裝 代表的身分與社會價值觀,道具不一定具體,可以虛擬想像創造情境,舞台區位 燈光層次展示的技術,面具製作技術等,則可謂技術的技能。 3.戲劇的教學統整與協同模式 一般而言,小學階段因為教師通常擔任較多科目的教學,因此戲劇教育在跨 領域的整合實施較有其便利性,但是進入中學階段,教師多實施分科教學,因此 跨領域的課程設計有一定的難度,Somers 主張設計「主題式」跨領域教學,將教 育戲劇的理念應用到不同科目的學習層面,作完整的教學連結,圖示如下:. 圖 2 John Somers 主題統整教學模式連結圖. 參、戲劇策略的認識 一、戲劇策略的運用目的 教育戲劇的教學中具有多種不同的策略或習慣形式進行,因此部分教師將策 略稱之為「習式」(coventions)。習式是一系列簡單清晰的活動,師生共同合作、 想像、展演與回應。學生理解及熟悉這些習式後,就能透過習式所建構的戲劇世 19.

(29) 界去探索及學習,習式增強了戲劇在學習上的效能 (舒治義等譯,2005)。 教學 中教師彈性多元的習式運用之前,應審慎思考不同策略的優缺點,針對不同教學 目的而選擇,選擇對團體可行或容易實施的策略為原則,並評估各策略實施的可 能性,循序漸進,讓教學活動自然地延伸到下一階段 (陳仁富、黃國倫,2010)。 二、各項戲劇策略正負作用 表 3 各項戲劇策略(習式)正負作用的比較表 戲劇策略. 正. 面. 效. 果. 負. 面. 作. 用. 1.暖身活動. 凝聚班級的向心力,學習者動起來釋. 高中學生會感到尷尬,認為很幼. (Warm-Up) (肢. 放出內在壓抑或多餘的精力。. 稚,對他們來說似乎只有體育課有. 體) 2.遊戲 (Games). 此需要。 對陌生的師生或團體可以有增溫的. 高中階段對高度重複性的遊戲較排. 效果,可建立彼此信任和信心,對有. 斥,認為了無新意。遊戲中因缺乏. 空間限制或較活潑的班級相當有. 知識的學習,較難產生思想面反. 效,藉此可明確訂出所需要的教室規. 應,在這些活動中學習者沒有思考. 則。. 探索的機會。. 3.練習(Exercises). 練習可以建構出戲劇的中心,也可以. 刻板的練習,限制了探索戲劇意義. (簡短扼要的指導. 建立之後會用到的重點技巧,例如默. 的機會,對參與者來說一定要有個. 下,頻繁的修正並. 劇、靜止的畫面、訪談技術的方式。 練習目的存在,否則學習者會變成. 且給予評語). 也可以當成一個教學單元的起點,用. 機械式無意義的練習重複動作。. 來觀察學生目前既有的先備條件和 理解力。 4.默劇. 鼓勵孩子選擇精簡的動作表達和象. 屬於抽象的形式,參與者需要一些. (Mime)(個人或團. 徵,動作必須是在情緒上是強而有張. 技術,但並非所有的參與者皆有此. 體用說話或不說話. 力的,可以展現非語言式的溝通方. 種能力或生活經驗。易產生組織不. 的方式進行動作,. 式。此方法需要容許學習者的自主權. 良而散亂無章法的結果。可能淪為. 讓別人理解你所做. 的,能滿足學習者在戲劇中肢體性動. 另類的遊樂場。. 的事情). 作的表現欲望。. (續下頁). 20.

(30) 戲劇策略. 正. 面. 效. 果. 負. 面. 作. 用. 5.靜止畫面. 很實用,把重點放在某一特定面向。鼓. 沒有機會著墨在角色的發展,造. (Tableaux)(停止. 勵討論關於「動作」背後所蘊含的意義。 成沒有對話與互動,屬於短期的. 動作如圖片,單人. 在停止動作後,給予反思的時間。是解. 特定目標。缺乏戲劇進行時產生. 或團體的靜像). 析影像的方法。學習者要有選擇性,表. 的張力。. 達要精簡。發展象徵性的思考,意識到 空間的呈現。 6.描寫 (Drawing). 可協助了解情況的確實性,建立地點與. 只是戲劇的零件,並非戲劇的全. (在課程中完成描. 時間點。對參與者而言,這都是熟悉的. 然樣貌。. 寫的工作). 表演方式。修正他們想像的思維。. 7.寫作 (Writing). 這種形式有助於做更深入的回應。寫作. 採用寫作的方式,其實擁有著指. 就像一場「可記錄下來的演講」 。可以放. 導成份,並透露了老師真正想要. 慢思考的速度寫出有具體目標的題材。. 的東西。會透露學生個人的優缺. 鼓勵反思。是種安靜沉思的教學活動。. 點,妨礙戲劇活動的進行。. (計劃、信、日誌、 訊息及過去以及記 錄的資料) 8.團體戲劇的表演. 對已進行過的作品有「總結性」的效果。 參與者表演他們早已知道的部. (Showing Group. 在沒有教師的指導下,可以學習社交能. 分,不會發現新的意義。傾向使. Play)(用小組的方. 力。培養出自信心與身為觀眾應有的素. 用制式化的表演方式。戲劇作品. 式進行某種題材的. 養。讓孩子像藝術家般的工作,將自己. 容易遭受同儕之間的壓力和態度. 戲劇). 的想法,用具體的形式及語言表達。對. 的影響。會有性別歧視、種族主. 沒有經驗的老師而言是有效的。. 義、幼稚回應之危險。老師在教 學進行時難以參與及改正想法。. 9.訪問. 記錄性對戲劇方面是有效的有助反思。. 將動作背景與回應分開。在沒有. (Interviews)(媒. 透露媒體的態度,其中包含考慮如何提. 「真正」壓力的情況下,清楚的. 體、當地政府、相. 供適當的提問與相對於回答的壓力。對. 說出訪談內容,要平衡訪談者與. 關單位). 學習者而言,是能接受並且熟悉的方. 受訪者的能力。最好是以記錄的. 式。鼓勵嚴謹的回答。每個人都需要有. 方式記下發生的事。否則老師控. 回應。有各類觀點的可能性。被質問的. 制正在發生的事會有其困難度。. 角色會有壓力,可以考驗他們可否承擔。 10.資料文件. 允許專家角色的存在。鼓勵深廣度的研. 此方式常常被視為「材料的蒐. (Documentary)(呈. 究,及對事實準確性的衡量方式。可以. 集」 。事實的準確性會混淆個人直. 現有關主題的訊. 用拼湊的方法建構其意義。小組可以貢. 覺主觀的回應。此方式極可能令. 息,包含其他策. 獻自己的興趣及熱情。考量到不同形式. 人感到非常困惑。為了讓學生老. 略、靜止畫面或訪. 的陳述,對其他小組而言,當成教學資. 師減少上述的風險只好採用較寬. 問等等). 源也是相當有效的。. 鬆的態度。. (續下頁) 21.

(31) 戲劇策略. 正. 面. 效. 果. 負. 面. 作. 用. 11.模擬情境. 此形式對教學成效不佳的班級和經驗不. 屬於封閉的本質,扼殺了創造的. (Simulation. 足的老師很有用。特別是對青少年特別. 可能性。結果變成是可以預期. Situations)(例如. 有效。僅做口頭要求而不做動向動作上. 的。不太可能在戲劇內產生反. A、B、C 三人,他. 的展現。老師可以控制情況。在其中設. 思。在特別的情境下,角色的理. 們困在一個電梯. 定限制,有助於建立不同的觀點。從好. 解會被限制。學習者借用老師的. 裡,然後發生了什. 的觀點出發並加以討論。可以聚焦某重. 想法,而非自己形成的意見。. 麼事). 點並闡明之。. 12.集會. 是容易讓班級融入角色的方法。角色用. 可能會被小組中時常發言的成員. (Meetings)(社. 於展示態度/觀點。老師入戲的方式讓老. 所支配。老師會支配全局。語言. 區、地方政府、專. 師扮演主席之類的角色。如演講者向台. 變成太正式或過於散漫。淪為靜. 家、社工、老師等. 下演說具有控制的功能,也可以有戲劇. 態又侷限於教室椅子的障礙。班. 性。如果針對一個已建立的規範,做一. 級參與事實陳述的情況時,常受. 個「改變」也是有用的,鼓勵學生針對. 到過度的抑制。. 上述狀況做出建議。 13.在教師入戯的. 這是最接近戲劇實施的真正經驗。發現. 在所有戲劇結構中,是最為複雜. 情況下,全班和老. 戲劇新意的最好機會。可以讓所有的人. 且要求最多的。老師方面,需要. 師一起即興而作. 參與。老師在戲劇內控制全局。有現場. 相當多的專長及經驗。需要有執. (Whole Group. 的壓力。師生藉由具有創意的夥伴合作. 行計劃的能力。否則讓孩子和老. Improvisation wuth. 關係,一起塑造完成作品。這種進行方. 師一樣產生挫敗感。對青少年而. Teacher-in-Role). 式讓參與者極有可能會提出問題、接受. 言較不容易持續專注。不小心,. 挑戰、做出決定,超越一成不變的策略, 就容易被小組的領袖所支配。老 並發現語言表達的能力。可視為學生在 資料來源:陳仁富、黃國倫(譯) (2010)。 虛擬情況下直接參與角色演出的成果。. 師可能常常會因為實施初期的挫 敗而放棄!. 參酌以上表 3 各項戲劇策略正負作用的比較表,整理各項策略單獨使用時的 正負面作用,應參照 Hornbrook 提出各年齡階段在教育戲劇學習的製作、演出、賞 析構面,瞭解本研究對象高中階段學生,教師應靈活彈性運用各戲劇策略,方能 強化正面效果,消弭負面的影響。 暖身、遊戲與練習與其他戲劇活動相較,高中學生認為暖身很幼稚會感到尷 尬,對重複性的遊戲較排斥,且遊戲中學習者沒有思考探索的機會,但是對人際 關係的建立確實有其必要性。刻板的練習,限制了探索戲劇意義的機會,對參與 者來說一定要有個練習目的存在,否則學習者會變成機械式無意義的練習重複動 22.

(32) 作,建議暖身與暖聲練習配合音樂與舞蹈動作,遊戲則融入角色人物的背景,將 使遊戲內容豐富起來。 教師入戲是師生藉由具有創意的夥伴合作關係,一起塑造完成作品。這種進 行方式讓參與者極有可能會提出問題、接受挑戰、做出決定,過程中發現語言與 肢體表達的能力,可視為學生在虛擬情況下直接參與角色演出的成果。教師入戲 是學習者信任教師為共患難的伙伴,雖然表演的方式有不同的堅持,默契讓人產 生安全感了解自己的身體極限,但教師入戲師資方面需要相當多的專長及經驗, 需要有執行計劃的能力,否則讓孩子和老師一樣產生挫敗感。 默劇與靜止畫面較無機會著墨在角色的發展,造成沒有對話與互動,缺乏戲 劇進行時產生的張力,但可以鼓勵討論關於默劇與靜止畫面背後所蘊含的意義。 在靜止畫面給予反思與說故事的時間,是解析影像的好方法,學習者要有意識到 空間的呈現精簡表達,發展象徵性的思考。 戲劇訓練活動中學生參與度最高的是團體戲劇的表演,對沒有經驗的老師而 言是有效的,學習者可以角色人物語言與符號學習社交與合作能力,培養出自信 心與身為觀眾應有的素養。讓孩子像藝術家般的工作,將自己的想法,用具體的 形式及語言表達。但劇本寫作或是製作賞析時學習者若有性別歧視、種族主義、 幼稚回應時,老師在教學進行時難以參與及改正想法。 某些人際關係疏離的學生,要克服和克服自己的心魔確實不易,教育戲劇其 目的希望成員透過作中學勇敢跨出溝通第一步。社會亂象媒體的誤導,次文化的 氾濫,自主意識高張更讓學習者總是視而不見週遭事物,欺騙自己一切都是假象。 教育戲劇融入班級經營,以作中學實用性的目的出發,保持學習者產生自主學習、 溝通互動、創造社會共好的價值觀。 肆、教育戲劇的課程模組 所謂教育戲劇教學「模組」(approaches),是指教學進行的程序結構與計畫。 23.

(33) 教學模組可讓課程完整進行一個有趣的學習歷程。經多位學者專家的教學研究與 發展,以下表 4 所整理之六種被視為可以有效運用之模組(張曉華,2014:005)。 表 4 教育戲劇的課程模組比較表 教學模組. 特. 點. 實. 施. 步. 驟. 戲劇理解模. 解決問題. 1.決定行動(1)趣味主旨提供議題讓學生選擇(2)教師入戲提供線索. 組. 進行認. 分組討(3)成員報告事件情況全班選出問)題事件. Gavin Bolton. 知,程序清 楚反覆演. (1979). 2.展開行動(1)學生畫下並描寫事件(2)教師根據圖畫或描述寫下五 事件(3)指定小組領導人(4)分組扮演排練事件. 練完成學 習. 3.結束行動(1)學生以事件外人物了解事件(2)教師入戲讓立場不同. 程序戲劇模. 選定某一. 人物表達意見(3)各組再扮演排練 1.中段情節開始(1)討論某一人物討論此人物的所有背景資料(2)嘗. 組 O'Neill. 個時空,以. 試演出此人在不同地點現場(3)再以觀眾角度提出想法,舞台角色對. 事件序列. 該人物的看法. (1995). 作設計,扮 演活動發. 2.前段情節原因(1)各組討論此人物的過去生活情境(2)以靜止畫面 呈現建立過去與現在的關係(3)各小組追溯此人物如何演變成今日. 展歷程 3.後段情節結果(1)此人物今日與親友團聚的對話(2)與觀眾的對話 (3)旁白此人內在的心聲 故事戲劇模. 以已知的. 1.了解故事(1)師或生用朗讀或講述故事的一部份(2)看影片、學生分. 組. 故事內容. 享經驗、其他教師說故事亦可. Booth (1992). 探索意 義,學生作. 2.故事創作(1)教師暗示故事中某部分可創作戲劇(2)創作中延伸增 加一些人物角色(3)新層面新角度檢視故事中的事件. 互動式的 回應理解 學習內容. 3.分組扮演(1)學生分組將虛構情節與生活經驗結合(2)學生以合作 方式拓展觀點與經驗(3)角色扮演故事戲劇應用時間可長可短. 角色戲劇模. 師生皆扮. 1.一般說明:(1)將故事或學習內容說明及可能的變化;(2)說明扮演. 組. 演角色設. 中的遊戲規則;(3)分組討論教師提議的內容。. Tarlington& Verriour (1991). 置想像情 況進行學. 2.界定行動:(1)教師說明演出事件人事時地物;(2)學生以圖畫歌曲 等紀錄或寫作;(3)小組討論決定事件的人時地物的扮演內容。. 習 3.發展問題:(1)教師入戲以會議、討論或訪問提供更多資料困難與問 題;(2)分組討論解決的方法並作成紀錄;(3)扮演共同決議的內容。. (續下頁) 24.

(34) 教學模組. 特. 點. 實. 施. 步. 驟. 角色戲劇模. 師生皆扮. 4.解決問題:(1)完成故事的結尾並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2)學生記. 組. 演角色設. 錄對事件的了解與感想;(3)最有意義的部分進行討論與扮演。. Tarlington& Verriour (1991). 置想像情. 5 複習:(1)以圖畫影像或寫作對事件的人寫一封信或事件報告. 況進行學 習. 百寶箱模組. 好奇心推. 1.教師入戲引導情境,教師以某個身分入戲敘述某一物件發展主人的. John Somers. 論探究事. 一段經歷. 張曉華 (2006). 實,關切某 議題創作. 2.引導探索(1)教師打開百寶箱取物學生描述人物或事件(2)小組根 據描述決定四格靜止畫面. 戲劇供教 育劇場演 出,解惑獲. 3.即興創作(1)各組依照四格漫畫鏡頭建立更多故事片段(2)將各情 境作合理聯結(3)反覆練習分組呈現. 得應有知. 4.分享建議(1)印象深刻的情境、人物表現角色特質(2)建議可能的作. 識. 為(3)情節可能的發展. 專家的外衣. 教師賦予. 1.引發興趣(1)依據課程虛構的劇情作為學習的媒介(2)教師以某角. 模組. 學生專家. 色入戲敘述困擾專家出場. Heathcote. 的角色,信. (1995). 以為真的. 2.模擬情境(1)解決問題實地查勘或尋找相關資料(2)學生專家紀錄 或帶回資料. 人物參與 謝慧齡 (2006). 教學. 3.角色扮演(1)教師整理歸納大家的意見引導討論專注焦點指導發展 發向(2)兩人一組扮演遭遇的困難與解決歷程 4.表演(1)班級成員分成若干組將討論與扮演內容整合成一齣戲(2) 處理困境後的結局是否合理,教師說明行動的意義. 資料來源:張曉華(2014:005). 以上表 4 教育戲劇的課程模組比較表整理,關於教師在戲劇教學戲經常選擇 的基本策略或習式形成教學模組。教師必須熟悉且熟練何種模組適用且符合學習 目標,教師若能揀選最合適的策略,定可提升教學效能。教師根據模組提供結構 及框架,使學生在課堂中可即時投入活動,提升效能,但選擇簡單易實施的戲劇 習式,讓學生容易掌握戲劇的重要元素如焦點與張力,更有利於學習,透過戲劇 策略(習式)鼓勵學生參與討論,增進人際溝通,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選取與教 學內容相應的合適策略習式,增強技巧的同時亦可探討知識、促進理解的效果(舒 25.

(35) 治義等譯,2005)。 本文研究者進行之戲劇教學活動,其創作劇本「仨生有倖」大綱(附錄一)及 劇本(附錄二)即採取 O'Neill (1995)程序戲劇模組,戲劇主題先由中段情節三位主 角天台相遇開始,進而以靜止畫面、虛擬情境,建立過去與現在的關係,即進入 前段情節開始交代角色背景,透過演員對角色的詮釋進而讓觀眾產生同理心,後 段情節獨白演員角色內在的掙扎與選擇。 伍、小結 戲劇在西方歷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元前六世紀的古希臘,希臘古文明是 以歌舞、戲劇或體育競賽作為祭祀活動的儀式,在西方歷史文明的演進中希臘悲 劇對於淨化人心,自我價值的探索,有一定程度的貢獻。戲劇於中國文明史上, 深入庶民社會應該已是宋元時期,相較於西方似乎晚了許多,但是,如果就戲劇 的祭祀功能而言,中國殷商時期已發揮了戲劇對於教化人心的功能。. 戲劇在教育上的功能,一個規劃完善的戲劇教學計畫,可將學生創作力與想 像力發揮,進而自行組織個人的想法,換句話說,將學習者的生活經驗,例如節 慶的氛圍、生死的經驗、家庭的紛擾、校園的經驗、升學的壓力、休閒活動、情 感人際互動關係等帶入戲裡,以不同的表演方式呈現戲劇張力,可增進戲劇活動 進行的興趣。 戲劇活動契約正如遊戲規則一般有其必要性,是所有參與者都應知道與遵守 的原則。契約的目的除了維持教學活動進行時的順利,且戲劇虛擬的迷思可能因 此延伸到學習者真實的情感世界,或者因課後排練時間增加,參與者與家長可能 26.

(36) 考慮個人休閒及其他學習活動受影響,選擇中途退出計畫中的戲劇訓練活動,教 師因此需在活動展開前,與家長確認參與的確定性,與參與者明定特殊狀況時將 執行的調整與規定。. 圖 3 戲劇活動教學計劃架構圖 資料來源:陳仁富、黃國倫(譯) (2010). 戲劇教學不同於一般教學活動,其重要的教育功能在改善師生關係,因為, 戲劇活動沒有教科書也沒有成績評量的要求,老師可以改變自己的權威身份,平 衡教學與監控的功能,除非必要時短暫終止活動,控制混亂或延滯的場面。其他 時間,教師的角色是維持戲劇活動過程中的秩序,提供學生自由演繹角色內容與 探索生命經驗的機會,並且學習建構自己的學習歷程。 戲劇的學習活動是從「改變」開始,學習者可能是態度、行為、口語表達或 理解程度的改變, 「改變」必然帶來學習領域的延伸,因此架構戲劇計畫在於虛擬 情境中整合想法,並聚焦在戲劇活動的主題,如生命、性平或人權等議題,透過 團體討論並發展「假如我是…可能我會…」的認知歷程。 架構戲劇計畫的歷程與班級經營的內涵相似,必須由人、是、時、地、物各 個面向建構。首先,教學對象與教材的連結,戲劇活動教學對象的年齡、生活經 驗、興趣能力、性格特質、團體氛圍有何待解決的問題。下一步則思考戲劇教學 活動其價值性,是為達到何種學習目標,解決問題、探索思考能力的培養、藝術 呈現、語言學習或團體和諧互動。. 27.

(37) 第二節 班級經營之涵義、目的與相關理論 壹、班級經營的定義 「Classroom Management」一般中文譯為「班級經營」而不做「班級管理」的 翻譯,在於「管理」二字較缺乏教育意涵,趨向於人、事、時、地、物的掌控, 是威權與負向的觀感。事實上,班級經營的範圍,舉凡與學生相關的任何事務皆 可列為經營的內涵。其內涵應更重視班級各項事務的規畫與安排,因此除掌控的 意味之外,更隱含班教育輔導與教師專業知能的展現。班級經營的定義學者間的 看法大同小異,其相關定義整理如下: 表 5 班級經營定義彙整表 人物(年代) C. V. Good (1973). 定. 義. 處理或指導班級活動所涉及到的問題,如紀律、民主方式、教學檔案與學習 檔案資料的使用與保管、班務處理及學生社會關係。. E. T. Emmer ( 1987). 一種促使學生合作,使其能參與班級活動的教師行為與學習活動。. Brophy (1988). 教師創造與維持一個適宜的學習情境,達成教學目標的行動策略,這些行動 策略如安排教室的物理環境、建立教室常規與活動程序,維持學生的注意 力,使學生能專注的投入學習活動. E. T. Emmer (1995). 教師一連串的行為和活動,培養學生班級活動的參與感及合作性,其範圍包 括了安排物理環境、建立和維持班級秩序、督導學生進步情形、處理學生偏 差行為、培養學生工作責任感及引導學生學習。. 吳清山(1991). 教師遵循一定的準則,適當而有效的處理班級的人、事、物等各項業務,以 發揮教學效果,達成教育目標的歷程。. 林寶山(1992). 理想的班級經營宜教養多於管理,陶冶重於訓練,其目的不在於維持一個鴉 雀無聲的教室,而是在於運用班級團體心理,合適的處理班級中人、事、物 等因素,醞釀和諧的班級氣氛 ,助長兒童的生長與發展。. Jones & Jones (1995). 教師須先瞭解學生的基本需求,創造正向的班級氣氛與良好的人際關係,激 發學生學習動機,減少學生不當行為的發生,進而促發積極的學習活動。. (續下頁). 28.

(38) 人物(年代) 張新仁(1999). 定. 義. 班級裡各種人、事、物活動得以順利推展和互動,由教師為中心,以科學化 的方法和人性化的理念,配合社會的需求、學校的目標、家長的期望及學生 的身心,來規劃、推展適當的措施,良好的教學效果和達成教育目標的歷程。. 朱文雄 (1989). 詹森和班尼(L. V. Johnson & U. A bany, 1970, p.24.)認為班級經營是建立和 維持班級團體達成教育目標的歷程。. 郭明德 (2001). 班級是由教師、學生及學習環境組成,教師是班級靈魂人物,學生是教學主 體,環境是提供施教場域。所以班級是師生互動,學習生活和成長所在。班 級是一個複雜的小型社會,也是學校行政體系的最小單位。. 朱文雄 (1995). 經營是教師在施教過程中,為了達成既定教育目標,使教學活動能順利進 行,運用有效管理方法,處理班級人、事、物,用以培養學生內控能力,自 制自律、人格發展、氣質塑造、心智發展、良好習慣及班級秩序。. 陳湘玲(2000). 教師有計畫、有系統的方式,採取有效行動和策略,使教學活動能在愉快氣 氛中進行,充分發揮師生彼此潛能,並達成教學目標歷程。. 陳志勇(2001). 教師或學生遵循教育原則,妥當有效處理班級事物,使教師得以發揮教學效 果、學生得以正常學習,進而開展潛能,獲致最大效益,達成教學目標歷程。. 劉郁梅(2001). 在師生合作下,教師能藉由經營策略,來建立學生良好行為,營造支持性的 學習環境,維持有效率的教學活動,與良好的師生關係,提升學生學習品質, 達到教育目標一切活動。. 戴文琪(2003).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興起,重視教學目標的達成,學生學習與心理健康 以及團體活動的達成,傾向於師生間互動關係的培養。以往教師靠權威與經 驗累積,轉而為講求系統化、組織化、符合客觀、人性的精神與原則。. 江文誠 (2010). 班級經營是師生共同的承擔與責任,落實與教學的結合。營造教室文化有組 織有紀律有效率的行動與策略。消極的預防違規,積極地完成教學目標。.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綜上表 5 班級經營定義彙整表觀之,班級經營的定義,就人而言,應該涵蓋 親師合作、師生互動,同儕分享三方面的經營,而班級經營的核心價值則在師生 互動,教師的角色應該兼具領導與規劃角色建立班級願景與學習目標,以服務的 角色滿足學生及家長的期望與需求。就事而言,教師應以溝通與激勵角色代替權 威與處罰的傳統模式,並且以決定者角色積極有效率的處理各項行政事務。就時 而言,教師亦應該扮演學習者的角色,持續進修充實知能,跟上時代脈動與時俱 29.

(39) 進,學習與學生共同成長。就地而言,教師應營造良好的學習情境與良好班風, 激發學習潛能。就物而言,教師應扮演組織及規劃角色,整合校內外各種班級資 源發揮最大學習成效。最終教師以反思的角色,檢討班級經營各項內涵實施的履 行程度,並找出解決問題的因應策略 (吳明隆,2012)。 貳、班級經營的內涵 班級是學校組織系統中的子系統,其本身又形成獨特的社會組織。有效的班 級經營應該是科學方法與藝術策略的整合,亦即在學理依據下做策略的彈性運 用,完成教師整體的班級經營計畫,圖示如下 (吳明隆,2010):. 圖 4 教師整體的班級經營計畫示意圖 資料來源:吳明隆(2012:461). 由以上內涵觀之,整體的班級經營計畫,就經營方法而言,須依循有學理根 據及符合實務需求的準則統合運用;就經營內容而言,人、事、時、地、物做必 要的、有效的使用掌握與處理;就經營目的而言,重視系統組織的效能與效率的 發揮,達成精緻化的願景;就經營本質而言,在組織目標的達成,同時也是一種 歷程導向,應重視多元方法與多元模式的統合應用,以有效的達成組織目標;就 經營策略而言,彈性運用多元權變策略處理人、事、時、地、物的內容範圍。 吳明隆 (2010)的研究整合國內外相關學者的看法,如 Froyen (1993)提出的教 3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2021 年起劇本創作及孵育計畫結合企業資源,與財團法人中國信託商業銀行文教基金會攜手,全 面升級為「NTT

班級如有興趣可另自行報名參加場館導覽,相關服務詳見 歌劇院官網資

一、臺中市政府教育局(以下簡稱教育局) 為處理違反幼兒教育及照顧法規定

 「教育或訓練行政」係屬蒐集或電腦處理個人資 料之特定目的項目之一(代號 053 ),另教育 人員任用條例第 31 條定有教育人員任用之消極

Original plan and elevation of the Teatro Sabbioneta, Vincenzo Scamozzi.. 文藝復興時期劇場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設有文教法律碩士班及原住民文

活動前 活動後

學行基礎班、導航計劃、 學行、 成長課 德公社 成長課 德公社 講座 成長課毒品 學行警方講座 成長課 攤位遊戲 廉政行動電影欣賞 廉政互動劇場 導航計劃 性教育 成長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