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教育戲劇與班級經營之相關研究分析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教育戲劇與班級經營之相關研究分析

吳明隆 2012)指出教育行動研究的重要特徵在「實用取向」重於「理論取向」, 實用價值性重於學術理論建立。教師行動研究的目的是擴充實務經驗,也是專業 成長的具體展現。以下就近十年國內與教育戲劇與班級經營之相關研究說明之。

壹、國內班級經營碩博士論文研究現況

一、班級經營相關之碩博士論文研究方法取向

吳明隆 (2011)透過國家圖書館「全國碩博士資訊網」,搜尋 2001 至 2010 國 內有關「班級經營」的研究議題篇數已達 217 篇,其研究指出「班級經營」的研 究議題,2005 年後逐年增加,於 2008 年研究篇數已從 2001 年的個位數字成長達 43 篇之多。其研究指出,2001 至 2010 年國內班級經營相關議題,研究方法是以 問卷調查法居多居 47.5%,行動研究法居次居 22.1%。個案研究法與行動研究法在 2008 年後逐年增加研究趨勢。研究者進一步以「班級經營」、「行動研究」為論文 名稱及關鍵字搜尋,2011 至 2016 年以教育行動研究論文篇數有 54 篇,其中班級

41

經營採取行動研究方法近 20 篇之多,其比例已佔 37% ,與 2010 年統計之比例 22.1%

相較之,顯見近年來質性與描述性研究漸受重視,教師漸漸參與研究,成為主動 研究者 (戴文琪,2003)。

二、班級經營碩博士論文研究議題之趨勢

2016 年本文研究者以「班級經營」為關鍵字重啟搜尋,與「班級經營」相關 的研究議題,則增至 655 篇,期間 2015 年的 72 篇為最高峰,顯現班級經營已成 為國內近年教育研究關注的議題之一。其研究趨勢,以班級經營之效能為研究主 題多達 179 篇之多,其次依序為班級經營策略 83 篇、其中以行動研究為題者 58 篇,表 6 國內與班級經營相關之行動研究其研究對象分析表統計顯示,行動研究 中又以國小學生為研究對象達 32 篇最多,其次為國中 17 筆,高中職、幼兒教育 與特殊教育為研究對象的研究僅個位數字。歸納整理如下:

表 6

國內與班級經營相關之行動研究其研究對象分析表

研究對象 國小 國中 高中職 幼兒教育 特殊教育 篇數 32 17 5 3 1 表 7

國內與班級經營相關之碩博士論文主要趨勢分析表

研究主題 經營效能 經營策略 行動研究 人格特質 正向管教 篇數 179 83 38 38 21

高中職 5 2 1 0 3

分析以上表 7 國內與班級經營相關之碩博士論文主要趨勢分析表,所呈現研 究趨勢可知,班級經營效能多以教師的各項領導行為為變項提高效能,或者研究 教師管理策略、人格特質與班級經營相關因素之研究,而多數班級經營的行動研 究,是將各種學習型策略引入班級強化學習動機,諸如合作學習、IRS 應用、靜思 語教學、品德教育、情緒教育、正向管教、規範化管理、音樂活動、戲劇策略、

營造關愛或學習社群等,較特殊者為將靜思語教學導入重度智障班級或特殊教育

42

43

文件 (周美芬,2015;廖梅玉,2010;陳珮育,2005),省思札記、錄影(陳珮育,

2005;廖梅玉,2010),量表 (廖美菁,2009)等方式蒐集資料。研究結果與發現,

有助班級常規的改善、班級環境與班級氛圍的提升 (周美芬,2015;陳珮育,2005;

廖梅玉,2010),教學活動設計提升學習成效 (陳珮育,2005;廖美菁,2009)。

以靜思語導入班級經營之行動研究,其目的多為班級經營促進教學活動的學

44

李佳潔;2011;蔡佩真,2013)、國中 (徐學正,2002)。其研究工具包括觀察、

訪談、文件蒐集資料 (江宛諭,2011;李佳潔;2011;蔡佩真,2013),問卷調查

45

(江宛諭,2011;蔡佩真,2013),三角校正法檢核資料 (李佳潔,2011;蔡佩真,

2013),學習環模式設計工作單(徐學正,2002)。研究結果與發現,以班級經營之

「行政」、「教學」、「常規」、「環境」、「人際」、「獎懲」六面向營造學習社群 (江 宛諭,2011;李佳潔,2011;蔡佩真,2013),學生為中心提升學習興趣 (徐學正,

2002)。

46 蒐集資料 (林映佐,2013;陳鳳如,2012;黃姵菁,2013;鄭敏卿,2014),規範 管理評分表格、問卷調查 (李芳旻,2012;陳鳳如,2012)。研究結果與發現,規 範化管理可以方便執行與檢核 (李芳旻,2012),可提升教師班級經營能力 (林映 佐,2013;陳鳳如,2012;黃姵菁,2013),品德教育應自生活中學習 (陳鳳如,

47

2012;黃姵菁,2013;鄭敏卿,2014)。

以上研究顯示必須以正向管教的品德教育導入班級經營之班級或研究對象, 入班級經營之行動研究,其研究對象為國小 (楊振岳,2009;蘇秀慧,2008)。其

48

研究工具包括觀察、訪談、文件蒐集資料 (楊振岳,2009;蘇秀慧,2008),部落 格、線上回應、問卷 (蘇秀慧,2008)。研究結果與發現,培養自治、自律的能力 (楊振岳,2009;蘇秀慧,2008),可提升教師資訊、行動研究能力 (楊振岳,2009;

蘇秀慧,2008),學生為中心多元學習空間 (楊振岳,2009;蘇秀慧,2008)。

以上 2008-2009 年之研究顯示,國小學生尚未擁有自由使用網路權的教學環 境,教師對運用部落格進行班級經營確實為當時教育新趨勢,但其運用於高中階 段的班級經營效果未必顯著。

本文研究者自 2007-2011 年建置班網的經驗而言,充分體會唯有以社群方式 經營,班網上師生或親師互動運作才能更具意義,而非流於公告形式而已。2007 年流行『無名小站』,要讓宅男宅女們脫離喃喃自語的小站真是困難重重,宅男宅 女們固然希望他人造訪小站,也歡迎留言,但強烈保留他們對空間規劃的自主性。

因此,班網社群如何形成?

2009 年『臉書』開始氾濫,學生糾團結社但只限自己的好友或粉絲,在這個 交換心事的園地版主各『書』己見,是同質性高的好友們群聚,因此在一連串的

『讚』嘆聲中,似乎這世界是為『我』而運轉的,一切價值觀都要隨『我』起舞,

因此,是否能夠加入好友也成為同儕較勁的方式之一,師長如果獲得邀請,也視 同你是他們認同的好友,反之亦然。因此,班網社群共識如何形成?

近年傳播媒體的誤導,資訊轉化的錯誤引導青年學子錯誤的價值觀,學生們 人際關係的小圈圈於焉形成,也讓有年齡代溝的師生之間,互動似乎斷了線,經 營班網的關鍵,全在班級成員是否有休戚與共的生命經驗,或者說經營成功與否 不重要,而是經營過程中,師生磨合的行動與反思更具深意。

五、以戲劇策略導入班級經營的之行動研究

表 12

以戲劇策略導入班級經營的之行動研究

49

50

51

52

黃惠英,2009;蔡淑菁,2006;蔣珮琪,2014;顏沛盈,2010),國中 (周文婷,

2015;邱仲廷,2016;黃玫菁,2015)。其研究工具包括一般觀察、訪談、文件蒐 集資料外,錄影 (邱仲廷,2016;張素菁,2014;蔣珮琪,2014),省思札記 (周 文婷,2015;張素菁,2014;陳志明,2007;蔣珮琪,2014;顏沛盈,2010),創 作劇本與實作 (吳敏盈,2015;張嘉閔,2014),問卷 (吳敏盈,2015;黃惠英,

2009),焦點訪談(黃惠英,2009;顏沛盈,2010)蒐集與分析資料。研究結果與發 現,引起學生學習合作參與的樂趣 (呂世容,2007;邱仲廷,2016;張素菁,2014;

黃玫菁,2015;蔣珮琪,2014),品格教育、自我成長、潛能激發 (林玲瑢,2015;

張嘉閔,2014;陳志明,2007;陳奕宏,2016;黃惠英,2009),融入性平教育(周

53

文婷,2015),教師入戲引導功能 (陳志明,2007;黃惠英,2009;黃玫菁,2015;

蔣珮琪,2014)。

本文研究者以「戲劇策略」為關鍵字,統計「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於 2003 至 2016 年近十餘年的研究現況發現,近 50 餘篇研究以戲劇策略實施於閱 讀寫作、音樂教育、創造性戲劇等教學活動,以生命教育、品格教育,性平教育 等重大議題融入班級經營,其中以行動研究法進行資料蒐集的約 29 篇之多。其實 施對象又以國小學生居多,國中學生其次,較為特殊者,則是實施於輔導課程或 特殊教育的班級,以戲劇賞析及藝術人文進行行動研究者,相對研究篇數不多,

因此,明確顯示,國內教育戲劇是以各領域的教學活動為主,以戲劇表演方式為 輔,則以國小學生為研究對象之行動研究居多,以戲劇表演作為高中職班級經營 計畫之行動研究,則相當匱乏。

近年教育制度與社會觀念的開放,高中階段職涯教育的實施,以戲劇教育為 主的表演藝術科及傳播媒體相關之專科學校雨後春筍般成立,因此在普通高中其 教學活動中引入教育戲劇的理念,或者升學壓力下進行戲劇比賽的訓練活動,其 考慮與挑戰的向度包括,學校與家長的支持度、帶領者的專業能力、參與者的年 齡與能力、團體的背景與氛圍,因此以班級成員發展成的戲劇團隊,其參賽團體 的共識方為推動教育戲劇融入班級成功與否的關鍵。

本研究利用課餘或周休時間排練,一則舒緩升學的壓力,再則透過戲劇主題 與角色詮釋,參與者得以激發潛力認識自我,以合作學習解決衝突,以公民素養 關懷弱勢,以自我內省促進團體責任,以師生合作共創雙贏。

參、小結

吳明隆 (2012) 指出新世代學習生態的改變,班級經營策略必須與時俱進。

教師知能必須具備學校本位課程統整與研發的能力,輔導知能充實與應用能力,

資訊媒體融入教學活動的能力,教學行動研究與反省能力,並建構友善班級的環

54

境與策略,教育行動研究將是未來研究主要取向。

陳惠邦 (2004) 指出,行動研究多受限於教師與教師的合作,班級經營與教 學方法如何解決之「微觀」技術層面,缺乏「宏觀」的知覺 (夏林清,2000)。行 動研究教師在多數缺乏研究方法的訓練、研究的資源匱乏及各種學術權威的宰制 下,教師如何面對新世代翻轉教育下的挑戰與質疑 (陳惠邦,2004),教師需要更 多的實踐行動,找到教師轉化與解放的巨大可能 (成虹飛,2004;陳惠邦,2004)。

行動研究法的實施,沒有行政支持與協助,教師能發揮專業自主的空間並不大。

行動研究並不需要太多文獻的堆砌,顧瑜君 (2002)提出「研究即研習」,陳惠邦 (2004)提出「發表即研習」的做法,不啻為激勵教師進修專業知能的多元進路。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