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班級經營之涵義、目的與相關理論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班級經營之涵義、目的與相關理論

壹、班級經營的定義

「Classroom Management」一般中文譯為「班級經營」而不做「班級管理」的 翻譯,在於「管理」二字較缺乏教育意涵,趨向於人、事、時、地、物的掌控,

是威權與負向的觀感。事實上,班級經營的範圍,舉凡與學生相關的任何事務皆 可列為經營的內涵。其內涵應更重視班級各項事務的規畫與安排,因此除掌控的 意味之外,更隱含班教育輔導與教師專業知能的展現。班級經營的定義學者間的 看法大同小異,其相關定義整理如下:

表 5

班級經營定義彙整表

人物(年代) 定 義

C. V. Good (1973) 處理或指導班級活動所涉及到的問題,如紀律、民主方式、教學檔案與學習 檔案資料的使用與保管、班務處理及學生社會關係。

E. T. Emmer ( 1987) 一種促使學生合作,使其能參與班級活動的教師行為與學習活動。

Brophy (1988) 教師創造與維持一個適宜的學習情境,達成教學目標的行動策略,這些行動 策略如安排教室的物理環境、建立教室常規與活動程序,維持學生的注意 力,使學生能專注的投入學習活動

E. T. Emmer (1995) 教師一連串的行為和活動,培養學生班級活動的參與感及合作性,其範圍包 括了安排物理環境、建立和維持班級秩序、督導學生進步情形、處理學生偏 差行為、培養學生工作責任感及引導學生學習。

吳清山(1991) 教師遵循一定的準則,適當而有效的處理班級的人、事、物等各項業務,以 發揮教學效果,達成教育目標的歷程。

林寶山(1992) 理想的班級經營宜教養多於管理,陶冶重於訓練,其目的不在於維持一個鴉 雀無聲的教室,而是在於運用班級團體心理,合適的處理班級中人、事、物 等因素,醞釀和諧的班級氣氛 ,助長兒童的生長與發展。

Jones & Jones (1995)

教師須先瞭解學生的基本需求,創造正向的班級氣氛與良好的人際關係,激 發學生學習動機,減少學生不當行為的發生,進而促發積極的學習活動。

(續下頁)

29

人物(年代) 定 義

張新仁(1999) 班級裡各種人、事、物活動得以順利推展和互動,由教師為中心,以科學化 的方法和人性化的理念,配合社會的需求、學校的目標、家長的期望及學生 的身心,來規劃、推展適當的措施,良好的教學效果和達成教育目標的歷程。

朱文雄 (1989) 詹森和班尼(L. V. Johnson & U. A bany, 1970, p.24.)認為班級經營是建立和 維持班級團體達成教育目標的歷程。

郭明德 (2001) 班級是由教師、學生及學習環境組成,教師是班級靈魂人物,學生是教學主 體,環境是提供施教場域。所以班級是師生互動,學習生活和成長所在。班 級是一個複雜的小型社會,也是學校行政體系的最小單位。

朱文雄 (1995) 經營是教師在施教過程中,為了達成既定教育目標,使教學活動能順利進 行,運用有效管理方法,處理班級人、事、物,用以培養學生內控能力,自 制自律、人格發展、氣質塑造、心智發展、良好習慣及班級秩序。

陳湘玲(2000) 教師有計畫、有系統的方式,採取有效行動和策略,使教學活動能在愉快氣 氛中進行,充分發揮師生彼此潛能,並達成教學目標歷程。

陳志勇(2001) 教師或學生遵循教育原則,妥當有效處理班級事物,使教師得以發揮教學效 果、學生得以正常學習,進而開展潛能,獲致最大效益,達成教學目標歷程。

劉郁梅(2001) 在師生合作下,教師能藉由經營策略,來建立學生良好行為,營造支持性的 學習環境,維持有效率的教學活動,與良好的師生關係,提升學生學習品質,

達到教育目標一切活動。

戴文琪(2003)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興起,重視教學目標的達成,學生學習與心理健康 以及團體活動的達成,傾向於師生間互動關係的培養。以往教師靠權威與經 驗累積,轉而為講求系統化、組織化、符合客觀、人性的精神與原則。

江文誠 (2010) 班級經營是師生共同的承擔與責任,落實與教學的結合。營造教室文化有組 織有紀律有效率的行動與策略。消極的預防違規,積極地完成教學目標。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綜上表 5 班級經營定義彙整表觀之,班級經營的定義,就人而言,應該涵蓋 親師合作、師生互動,同儕分享三方面的經營,而班級經營的核心價值則在師生 互動,教師的角色應該兼具領導與規劃角色建立班級願景與學習目標,以服務的 角色滿足學生及家長的期望與需求。就事而言,教師應以溝通與激勵角色代替權 威與處罰的傳統模式,並且以決定者角色積極有效率的處理各項行政事務。就時 而言,教師亦應該扮演學習者的角色,持續進修充實知能,跟上時代脈動與時俱

30

進,學習與學生共同成長。就地而言,教師應營造良好的學習情境與良好班風,

激發學習潛能。就物而言,教師應扮演組織及規劃角色,整合校內外各種班級資 源發揮最大學習成效。最終教師以反思的角色,檢討班級經營各項內涵實施的履 行程度,並找出解決問題的因應策略 (吳明隆,2012)。

貳、班級經營的內涵

班級是學校組織系統中的子系統,其本身又形成獨特的社會組織。有效的班 級經營應該是科學方法與藝術策略的整合,亦即在學理依據下做策略的彈性運 用,完成教師整體的班級經營計畫,圖示如下 (吳明隆,2010):

圖 4 教師整體的班級經營計畫示意圖

資料來源:吳明隆(2012:461)

由以上內涵觀之,整體的班級經營計畫,就經營方法而言,須依循有學理根 據及符合實務需求的準則統合運用;就經營內容而言,人、事、時、地、物做必 要的、有效的使用掌握與處理;就經營目的而言,重視系統組織的效能與效率的 發揮,達成精緻化的願景;就經營本質而言,在組織目標的達成,同時也是一種 歷程導向,應重視多元方法與多元模式的統合應用,以有效的達成組織目標;就 經營策略而言,彈性運用多元權變策略處理人、事、時、地、物的內容範圍。

吳明隆 (2010)的研究整合國內外相關學者的看法,如 Froyen (1993)提出的教

31

學為主體的經營內容,以學生問題為焦點的行為管理,重視團體動力學應用的情 境管理,其研究融入 Jones & Jones (2007)提出的將班級經營的內涵,其內涵強調 各部份的彼此融入,以平衡穩健的經營增進其經營效益,圖示如下:

圖 5 圖說班級經營的內涵

資料來源:吳明隆(2012:461)

吳明隆 (2000)指出,以上八大類型的內涵在班級經營的天秤上同等重要,這 些經營內涵均各有其涵括的範圍與理論,模式或經營策略,唯有將理論與實務相 結合且權變運用,班級經營功能方得以充分發揮,達到有效教學與提升學校行政 效益的目標。

班級經營涵蓋範圍廣泛,除了基本的班級常規管理,教師如何在教學對象異質 化下兼顧教學品質?學校、家庭、社區等行政事務的干擾下,教師如何因應外在 壓力,做好親師溝通?師生關係與學習活動以整體和諧為目標,教如何建構良好 的班級文化?面對新世代教育的教育困境 (吳明隆,2012),教師應在其延伸出的 教育問題,思考因應的各項策略。

32

圖 6 圖說二十一世紀教育困境與延伸問題

參考資料:吳明隆(2012:245-257)

吳明隆 (2012)指出,二一世紀社會變遷導致教育的困境及其延伸出的教育問 題,教師班級經營的具體策略可就,瞭解學生家庭結構、強調倫理品格教育、揚 棄權威管教態度、發揮教師教學創意、強化班經潛在課程、增進學生學習成就、

配合社會脈動調適、加強法治教育素養、導正次文化價值觀等策略因應之。

參、班級經營的功能與目的

班級經營其首要目的在,建立溫馨的班級情境,教師以民主的方式,發揮教 師領導的角色,啟發學生的知能,使學生喜愛班級的學習環境,學習的動機是內 發而非是外塑的,此有助於教師的教學順暢,在溫馨情境的潛移默化中,促發學 生健全的人格發展。其次,班級經營的目的在,形塑優良的班級特色,學生置身 在和諧的學習情境中,遵守團體規範並發展個人潛能,建立親師生三位一體的學 習理念,師生互動與同儕人際溝通良好,培養民主社會應有的素養,促發學生人 格的成長,有效達成教育的目標。班級經營其最終極目的,是培養新時代學生所 需的關鍵能力,適應資訊快速變遷的社會,學生能主動探索、翻轉學習,做好知 識管理以因應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吳明隆,2000)。

但是,二十一世紀社會變遷因政治民主、經濟富裕、社會開放,科技發達等 變遷過程中,人如何適應社會,教育具有媒介及催化個人成長的功能(教育部,

1995)。社會變遷下延伸的教育問題,其中班級經營備感艱辛的因素有三 (吳明

33

隆,2012):

一、家庭教育功能未能發揮

現代社會個人意識抬頭稱,充斥「不婚」、「不生」等價值觀,少子化的現象 造成家長或者放任不管或過度溺愛子女,家庭破碎或異國通婚的新住民,研究顯 示經濟弱勢或文化隔閡,皆造成家庭教育功能不彰。

二、學生學業成就長期低落

十二年國教之教育政策的改革固然促使升學管道多元,但是相較之下,因學 生入學管道愈多元,學生的學業程度因此參差不齊,如果教師教學著重學業成績,

學生學習弱勢者相對學習意願持續低落。

三、智育導向的升學主義觀

功利主義導向下家長往往以學校的升學率,來評比辦學績效,以班級各科學 業成績的分數,解讀班級經營的成效,以學生個人成績的優劣評價學生品個的高 低,因此,間接導引學生建立偏差的價值觀。

功利主義導向下家長往往以學校的升學率,來評比辦學績效,以班級各科學 業成績的分數,解讀班級經營的成效,以學生個人成績的優劣評價學生品個的高 低,因此,間接導引學生建立偏差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