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英語學習態度之理論基礎

本節旨在探討英語學習態度的相關理論基礎,首先說明態度的定義與學習態度的定 義,其次闡述英語學習態度的定義,而後探討英語學習態度的理論內涵,接續則是探究 英語學習態度的面向,最後研究者初步歸納、統整英語學習態度的相關研究。

個體所表現出的態度會影響行事風格與處事原則,若能了解一個人對待人事物的態 度,那麼即可以預測他對該人事物有何反應,其重要性不言可喻。Harrell(2000)指出:

「態度決定一切,唯有深度了解態度的威力,才是化態度為行為的首要之務」。就學習 層面來說,態度如果是正面且積極的,那麼將會是學習的良好出發點;反之,負面且消 極的態度,則會影響並削弱學習效果。因此,本節將探討學習態度,並進一步探究英語 學習態度之相關理論內涵與其相關研究。

壹、態度的定義

近代社會心理學家認為態度是一種穩定的心智狀態,而且是對理念、人、事、物的 看法與信念(洪蘭譯,2001);心理學者張春興(1994)則認為態度是個體對人、事、

物與週遭環境所產生的認知及情感的好惡之後,所表現出的行為傾向,具有持久性與一 致性。Ajzen(1988)將態度定義為對人、事、物或機構表現出喜歡或不喜歡的性格,

若個體認為是正確的、喜歡的傾向,個體的態度可能是積極的;若個體認為是錯的、排 斥的傾向,就可能產生消極的心態,且是會隨著經驗的累積與成就的高低而改變的。

Baker(1988)指出態度不是天生的,更不是一成不變的。王文科(1988)指出態度是 影響個體對特定對象所做出的行為選擇之內在準備狀態。李美枝(1984)則提出態度是 準備行動的主觀心理狀態,是一種行為傾向。就如同李明昌(1997)所表示,態度是一 種心中的內隱行為。張春興(1998)與葛樹人(1990)更指出如要加以判斷一個人的態 度,唯有從個體口述的語言、表情、動作、肢體語言等外在行為來判定。郭生玉(1999)

則提到,態度是個人所持有的一種積極或消極的傾向,正確或偏差的態度無一致的反應

34

或舉動,且態度為一種具有持久性的且一致性的行為狀態。

Baker(1988)說明態度的特色如下:

(一)態度是有關認知與情意方面的。

(二)從態度可預測個體的行為傾向,且是有可能隨時間與經驗而改變的。

(三)態度並不是兩極化,而是好惡之間產生變化。

(四)態度並非天生的,而是後天隨個體的性格與週遭環境的影響發展而成。

關於態度的概念,張春興與汪榮才(1976)主張態度的內涵不限於單純的外顯行 為,還包含了認知與情意兩個層面,分述如下:

(一)行為層面:指個體對特定對象所表現出的行為模式,是一種可觀察、覺知的 實際行為舉動。

(二)認知層面:由評價的信念構成,表現於有思想或理智的個人對事物或週遭環 境所了解的情形,帶有善惡、好壞之屬性。

(三)情意層面:指個體對於人事物與週遭環境表示喜歡與否的情緒,有愉快或不 愉快屬性。

茲將國內外學者有關態度的定義,加以整理如表 2-5。

35

36

貳、學習態度的定義

從學習的層面來看,學習態度包含的項目非常廣泛,例如對於課堂活動的參與度、

專心聽講與踴躍發言、積極投入在各式各樣的學習活動等等,也就是指學習者在學習的 過程中,對於教師、課程、教材、考試、活動等所產生的心理反應傾向(紀文祥,1965)。

秦夢群(1992)更進一步指出,學習態度是學習者在情境的影響之下,對所學內容所抱 持著正面或負面的評價,或是贊同與反對的行為模式。李清榮(2005)則認為學習態度 一般而言是由學習者的認知、情感與意向成份所構成。且學習態度的情感層面是指伴隨 學習態度中認知成份所產生的情緒,此反應是學習物件、學習內容與學習成果的客觀因 素與學習者的主觀因素,兩者之間交互作用後所形成的。也就是說,學習過程與學習內 涵若能滿足學習者的主觀需求因素,都能引起學習者積極、正向的情緒,反之就會形成 消極、負向的情緒反應。

此外,王福林(1990)則認為學習態度是一種心理準備狀態,能指示學生學習的方 向,而且這種學習態度是來根據後天經驗所習得的,具有一致性與持久性。曾玉玲(1993)

的研究指出,學習態度就是學習者對「學習活動」與「學習環境」所持的正向或負向的 評價或情感。施信華(2001)則認為,學習態度是一種透過教與學的歷程,針對一定的 方向與目標,進行長久性、習慣性、延續性的內在心理反應,包含了認知、情意與技能 三方面的交互作用後,而形成一種對人、事、物反應的傾向關係。謝敏青(2007)也指 出,所謂學習態度係指在學習環境的影響之下,學習者對學習事物的內容,所持有的一 種持續性且一致性的心理狀態與行動模式,進而形成個體本身的學習方法、學習習慣、

學習風格等學習相關的準備態度與行為。

綜上所論,研究者認為學習態度是一種內在的心理驅力,是一種情意相關的因子,

這種因子可決定個體行動的方向;學習態度並非先天決定的,而是源自於個體後天對於 所見所學持有的信念與對其學習環境的認知與情感因素。若個體所持的是正向且積極的

37

態度,那麼學習者將會受其心理驅力影響,因而更有效率地學習,且學習成果也會較符 合期望;反之,若個體所持的是負向且消極的態度,那麼學習者的學習過程將可預見的 會有阻礙發生,也易遇到學習困境,而使學習停滯不前,無法達成其學習目標。

茲將國內外學者有關學習態度的定義,加以整理如表 2-6。

表 2-6

國內外有關「學習態度」的定義 研究者 (年代) 學習態度的定義

紀文祥 (1965) 學習者在學習的過程中,對於教師、課程、教材、考試、活 動等所產生的心理反應傾向。

王福林 (1990) 學習態度是一種心理準備狀態,能指示學生學習的方向,而 且這種學習態度是來根據後天經驗所習得的,具有一致性與 持久性。

秦夢群 (1992) 學習態度是學習者在情境的影響之下,對所學內容所抱持著 正面或負面的評價,或是贊同與反對的行為模式。

曾玉玲 (1993) 學習態度就是學習者對「學習活動」與「學習環境」所持的 正向或負向的評價或情感。

施信華 (2001) 學習態度是一種透過教與學的歷程,針對一定的方向與目 標,進行長久性、習慣性、延續性的內在心理反應,包含了 認知、情意與技能三方面的交互作用後,而形成一種對人、

事、物反應的傾向關係。

李清榮 (2005) 學習態度一般而言是由學習者的認知、情感與意向成份所構 成。

謝敏青 (2007) 學習態度係指在學習環境的影響之下,學習者對學習事物的 內容,所持有的一種持續性且一致性的心理狀態與行動模 式,進而形成個體本身的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學習風格等 學習是向的準備態度與行為。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綜合上述,國內外學者對於學習態度的看法,可歸納出幾個觀點:第一,學習態度 是由學習者的認知、情感與意向所構成的;第二,學習態度是學習者在學習情境的影響 之下,對所學內容所抱持著正面或負面的評價,或是贊同與反對的行為模式。第三,學

38

習態度是一種透過教與學的歷程,針對一定的方向與目標,進行長久性、習慣性、延續 性的內在心理反應,可分為正向與負向兩種學習態度。

參、英語學習態度的定義

英語學習態度指的就是與英語學科相關的學習態度。在臺灣,英語學習是

EFL(English as Foreign Language)的環境,換言之,英語在臺灣是種外語,與以英語為母 語的國家或是以英語為第二語言的國家來講—ESL(English as Second Language),英語 學習並不是如母語可自然運用般的學習環境。因此,如何引起學習者的學習興趣與促使 學習者抱持著正向積極的學習態度是非常重要的。就以臺灣 EFL (English as Foreign Language)的學習環境方面來說,Jakobovits(1970)指出影響外語學習成就的因素中,

性向佔了 33%,情意因素(例態度、動機、需求等)佔了 33%,個人智力佔 20%,其他 因素則佔了 14%。由此可見,學習態度等情意方面的因素對外語學習有決定性的關鍵影 響。徐貞美(1988)認為,英語學習態度就是學習者對目標語言本身與使用該語言的國 家或人民的好惡傾向。張淳惠(2004)的研究發現,英語學習態度是種內在的心理狀態,

學習者將英語視為外國語並作為其學習目標,平日對英語自發性的學習狀況,進而對英 語學習中的聽、說、讀、寫與綜合應用能力所抱持的學習心態。陳佳韻(2005)更指出,

英語學習態度就是學習者對英語學習所持有的看法,以及對所學語言本身與使用該語言 之社會背景與文化習俗之喜惡傾向,意即對使用英語的社會與相關文化的喜惡傾向會影 響對於英語學習的看法。

此外 Gardner(1973) 指出影響語言學習成就的主要因素有兩項:一是語言學習者的 語言能力,這因素與學習者本身的智力和語言學習之能力強弱有關;二為語言學習者的 學習態度,這項與對於語言使用的接受程度有關。Burstall(1975)指出,英語學習後的 成就感對往後的學習態度及成效大於初學的學習態度。也就是說,學習者若想要有出眾 的學習成效與結果,關鍵因素之一就是對於目標語言抱持著正面且積極的學習態度,學

39

習動機也較強,就愈容易達到所設定的學習目標。Gardner & Lambert(1972)更提出語 言學習需在學習者有願意學習的情況下,才能真正地學會語言,並且是處於愉悅的情境

習動機也較強,就愈容易達到所設定的學習目標。Gardner & Lambert(1972)更提出語 言學習需在學習者有願意學習的情況下,才能真正地學會語言,並且是處於愉悅的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