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向外連結 踏上大愛之路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二節 向外連結 踏上大愛之路

生命能為別人付出,他的生命是莊嚴的,他的生命是神聖的。

有愛的人生,是唯一有價值的人生。無私的愛,就是慈悲,是有益於每一個生命的。

在本節中將從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來看靈性健康發展,特別是從家庭、志願服 務、布施行善的過程中,提升自我的靈性開展。人是群體性的動物,無法離開人 群而生活,因此人與人之間都是生命共同體,從家庭、社區、社會、國家不斷擴 展,人際之間的互動和交流,深深影響我們的靈性健康。第一部分說明與家人的 互動,第二部分說明從志工服務中看到生命的莊嚴、布施的殊勝。因為緊密的連 結和無私的付出,讓我們的靈性可以向外連結,踏上大愛之路。

壹、家庭和樂 提供愛及歸屬的幸福感

13 位個案中僅有 1 位個案沒有結婚,4 位個案獨居。對長者而言,不管是離 婚、喪偶、獨居或與子女同住者,均強調身體健康、經濟自主、家庭和樂以及人 際互動的重要性。退休之後,高齡者的生活以家庭、學習團體、志工單位為主,

證實了人是無法離開群體生活,人與人的人際互動,深深影響靈性的健康,也呼 應成功老化所強調的「老本、老友、老伴」的重要性(黃國彥,1994;林麗惠,

2004,2007)。

我現在最值得就是有退休金,不然現在要向誰要錢,有退休金最好。

(K-25-77786)…老本、老友…老伴老本最要緊。(K-25-790

你每天都要找事情做,每一天要和朋友相處,你就不會覺得寂寞,不會覺得

沒有用,這是我們今天活得沒意思的原因。(H-24-391)

我那個時候去做志工,我是這樣覺得,因為我們吼,年紀一到了,就會在家 裡沒事做。(A-22-657)…我們到了這個年齡,我們總要安排一些路來走,正當的 路,我們來去走,我們不要給家裡負擔。(A-22-661)

一、孝順父母 全家和樂

家庭是永遠的避風港,13 位個案的家庭關係和樂。老一輩的長輩非常重視 孝順父母以及兄友弟恭的觀念,是一項很傳統的美德。看到父母親一路辛苦在維 持家庭,所以從小就會幫忙做家事、帶小孩,長大賺的錢就交給父母親管理。G 伯伯和也是非常孝順父母的典範,他讀大學時就以母親和祖母的名字開了一家出 版社,第一棟房子用母親的名字,薪水也交給媽媽處理,讓媽媽安心。母親年紀 大了,就每週陪老人家打打牌。I 伯伯晚年時將在大陸的母親接到台北居住,希 望補償因戰爭分離的遺憾。

我用我母親的名字,我母親是上海光華大學的,她也九十多歲,她還在,我 常常和她打麻將。(G-1-9) 第一棟房子也是母親的名字,沒有用我的名字。你要 讓媽媽感覺我是你兒子,我一輩子都是你兒子。(G-1-11)

幫媽媽的忙,幫忙帶小孩。我不用人家叫,就會主動做。以前上班時,早上 會煮稀飯放著給大家吃。中午也沒帶便當,就沒吃飯,月給(月薪)一半給父親,

一半給媽媽,自己口袋都沒有半毛錢。(L-7-71)

A 大姐曾榮獲模範母親的榮譽,對於自己的婆婆十分孝順,外出做志工還是 惦記著要趕著回家做飯給婆婆吃。做家庭代工時十分忙碌,除了工作還要照顧小 孩,所以很感謝婆婆的幫忙。

我不能夠什麼都放著不管啊。阿,她又是獨生子,也只有她自己一個媳婦而 已。也沒有別人可以跟了。(A-20-584)…她(婆婆)幫我很多。我那時候在忙得時 候啊,如果不是她有這樣幫忙,那就不好。(A-40-1201)

二、夫妻關係良好 相互照顧

訪問的個案中,D 大姐單身、M 阿嬤喪偶,B 大姐、L 阿嬤及 K 伯伯的婚 姻失和,其餘的 8 位夫妻關係良好。E 伯伯和太太都是老師,興趣嗜好相似,二 人都喜歡藝文及書書,算是琴瑟共鳴檔。H 伯伯和太太都是基督徒,經常為教會 服務,太太廚藝好、好客又慷慨,是 H 伯伯的賢內助。

像我太太很慷慨,我也慷慨,她比我更慷慨。你幾乎在做那麼多成品都在送 朋友送給人家…鄰居什麼都吃。教會的人看到我們二個…不是說畢恭畢敬,就出 於內心的感激和對我們好的感謝。(H-33-592)

A 大姐、F 伯伯會和另一伴一起當志工,是修行的同行善友。G 伯伯是很浪 漫的人,自稱燒的一手好菜,還會邀另一伴上館子吃飯,維持婚姻有一套。C 大 姐熱衷投入志工,但仍感謝先生的護持,每一年陪先生出國旅遊,平日經常一起 散步聊天,其他時間就各忙各的,仍有自我獨立的空間。

那有時沒有孩子還跟太太約會。二個人一起出去喝個咖啡,稍微到好一點,

到好一點的地方,有時候到現代劇院。對不對?那也好花不多。…談戀愛到死,

你到死以前和你太太還在初戀,要保持這種心態。(G-40-653)

他忙他的,我忙我的,不過這一點我真的很感謝我的先生,我先生真的很護 持,沒有說反對我。(C-20-168)…他就說,反正我也不是做壞事,不過每一年他 們辦出國旅遊,我就特定抽空陪他去,玩一玩,還是會陪他去(C-21-172)

三、兄弟姐妹情誼 長遠的陪伴

13 位個案中,A 大姐、C 大姐及 L 阿嬤都是家中的長女,他們在貧困的家 庭中長大。身為家中的長女特別照顧父母和弟弟妹妹,做人處事都是弟妹的榜 樣。言談之間透露扮演大姐的角色稱職,很照顧自己的弟弟妹妹,他們也很尊重 她,很多事情都要打電話諮詢大姐的看法和建議。看到弟弟妹妹過的不錯,自己

也對的起父母親。

我是大姊,我這個大姊做得很稱職(台語),你聽得懂嗎?他們弟弟都很聽我 的話,我有一個二弟、三弟、小妹啦,幾乎都是接受過我照顧,跟我住在一起,

高中的時候都是到我家,跟我一起住,唸書這樣子。(B-28-273)…他們跟我還 蠻親近的,然後我講的話,他們也很尊重我這個大姐,我兄弟姐妹都還蠻尊重我 這個大姐。(B-29-275)

我那些弟弟都不會長大,那時候就是把我抓的緊緊的啊。(A-22-621)…我怎 麼知道。現在要做什麼,他們就說大姊這要怎麼分?(A-22-625)

B 大姐和 D 大姐是家中的么女,和家中的哥哥姐姐們也是非常親近,D 大 姐雖然單身未婚,但跟哥哥、大嫂們感情融洽,姪子、姪女都像是自己的孩子。

B 大姐非常敬重自己的長兄,有任何的問題都會請教大哥,是自己的心靈導師。

大哥他有學過紫微斗數,他算是我的精神導師,很多事情都請教他。

(B-31-457)是我的心靈導師,包括現在很多事情我都要請教哥哥,偶爾我們兄妹 就會去吃早餐,因為他住北投,我們都會到北投樂雅樂去吃早餐。(B-31-457)

我很安於那些我家庭的那個生活,那個時候就是小愛,我從小的時候就是帶 著姪子他們,我 6、7 歲時就揹個小朋友啊,掯那些姪女啊、姪子啊,就跟他們 一起,都一直覺得蠻好的。我很習慣我的家庭生活方式。(D-17-228)

四、照顧子女 是父母甜蜜的負擔

高齡者對於子女的照顧和傳承仍有很強的責任感,強調老了之後還是要支助 小孩子成家立業,不一定要留很多家產給下一代,但至少沒有債留子孫,在自己 的能力範圍內協助他們,例如協助買房子。

子女的話,我們能夠讓他幫得上忙的情況之下呢。喔,不管是錢財啊。或者 一些家產,能夠對子女有所幫助。盡量讓他們能夠有一個基礎啊。(E-31-790)

他們(子女)也要過日子,我們要幫助他們,所以孩子你一定要想辦法幫他買 棟房子,他拿薪水給你去買房子。(G-56-945)

除了幫小孩買房子或付頭期款外,部分個案因體力還不錯,也協助子女在家 帶小孩。E 伯伯退休後和太太在家幫忙帶孫子,A 大姐原本計畫把學習的課程刪 減,希望減輕小孩的負擔,同時也享受含貽弄孫的樂趣。

白天看時間啦,有時後要帶小朋友就沒有時間,你小孩一吵的話,我們就沒 辦法了。就要等晚上等父母回來啦,那個時候這樣還可以。(E-5-105)

我自己就把那些課程減掉啦。我就想說我一定要幫忙帶一個(孫子)啦,那時 候帶一個就帶的很痛苦了啊,很辛苦了啊。(A-13-325)

研究個案的家庭大致都十分和樂,他們也很感恩子女沒有做什麼壞事讓他們 操心,有正當的工作和家庭就好了。人家說當了父母才知道父母親的辛苦,小的 時候擔心孩子吃不飽、長不高、大了煩惱找不到工作、更大一點擔心還沒結婚生 子,只要子女還沒有成家立業,父母親的重擔就永遠放不下來。

還滿感恩的,主要是孩子乖乖的,不用我去跟他們操什麼心。我自己也有一 些好朋友,每天這樣也過的很開心。(B-13-127)

一個是台大電機系畢業,一個現當醫生,在桃園當醫生,一個是在台大當助 理教授,剛結婚的這個,可是那個當醫生的還沒有結婚,我現在就煩惱是他。

(B-28-271)

對於子女經濟上的援助並非每一位高齡者都可以做的到,l 奶奶認為她現在 最好命,拉拔子女的責任都完成了,孩子也都不用煩惱,雖然沒有留半毛錢給小 孩,但是給小孩的最重要的不是物質的享受,而是精神的層面,一如她到了 80 幾歲,仍然精神旺盛努力作畫,足以作為孩子的典範。

現在最好,什麼責任都完成了,孩子也不用我去煩惱,孩子都各個打拼,我 連一角都沒有給他們,他們的爸爸也沒有留一角給我。(笑笑笑)我們是不靠錢,

我靠靈魂啦,不是靠錢啦。(L-14-157)

以上綜合 13 位個案的家庭生活,著重父母對子女永無止盡的愛、夫妻相處

之道、兄弟姐妹的情誼,說明家人的支持和關懷是高齡者最大的安慰和精神寄 託。做父母的在年輕時為了家庭經濟打拼、照顧家人,到了晚年有時還要幫忙子 女買房子、帶孫子,他們無悔的付出,溫暖了家裡的每一個人,更是子女的最佳 榜樣,精神上的歸依處。

貳、服務利他 與他人連結中感恩惜福

楊玉欣是一位家喻戶曉的罕見疾病代言人,雖然身體不方便,但為愛付出的 行動卻不曾減少。她說:「看到不圓滿時,不要等別人,自己要第一個去付出、

去愛。生命的意義在服務與愛,即便有遺憾也要用寬容接受的心面對」。衛生署 疾病防治所醫生連加恩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在非洲行醫的過程中,他學習成為

去愛。生命的意義在服務與愛,即便有遺憾也要用寬容接受的心面對」。衛生署 疾病防治所醫生連加恩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在非洲行醫的過程中,他學習成為